关于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2-02-06杜丽沈锦标徐江彪
杜丽 沈锦标 徐江彪
一、引言
近年来,海宁市坚持差异化竞争,构建“泛半导体产业”理念,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培育发展泛半导体产业,聚焦半导体专用设备、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三大基础型、支撑型重点领域,逐步向设计、封测、制程等核心高端领域拓展,产业集聚化程度不断升级,产业生态链日益完整,研发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泛半导体产业发展成效显现,已成为驱动产业升级和带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
1.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蝶变跃升
2021 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46.65 亿,数字经济发展评价列全省第21 位,其中数字产业化关键指标列全省第6 位。2021 年,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已有规上企业115 家,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9.5%;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落地在建项目27 个。泛半导体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产值突破180 亿大关,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新星”产业群培育名单;企业培育有亮点,晶科、正泰、天通3 家企业入围省电子信息制造业30 强,浙江晶科、海宁正泰新能源成功通过“国家光伏制造行业规范”验收。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加速“蝶变”,成为我市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又一张“名片”。
2.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培育机制趋于成熟
海宁市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政策引领作用,前期围绕泛半导体产业培育探索建立的“八个一”系统培育机制,即一家上市公司、一个领导小组、一个产业规划、一个实施意见、一套扶持政策、一个产业基金、一张招商地图、一所专业学校,即海宁制定了《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泛半导体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海宁支持泛半导体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海宁市创业人才项目投资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海宁市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资助实施办法》形成泛半导体高质量配套政策体系;成立由海宁国资为主、总规模达25亿元的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基金;请专业机构研究海宁细分行业招商路线图;海宁技师学院(筹)成立了为泛半导体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海宁市集成电路技术学校”,有效构建了产业培育的全程服务体系,短时间内在招商引智、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企业培育等方面实现多点突破。
3.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链布局基本成形
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培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路径,聚焦泛半导体产业链中专用装备、元器件和基础材料三大重点领域,本土企业延链培育与新项目建链招引双管齐下,打造了“三区一城”产业平台布局,较快时间实现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双提升。谋划建设的泛半导体产业平台配套支撑日益完善,一批建链、补链项目加快建设,“平台+项目”撬动发展要素效应显现。海芯微建设中国第一座拥有三维集成电路制造核心关键工艺的300 毫米生产线,芯盟科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款超高性能异构集成单芯片,成为我市泛半导体产业培育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天通控股、凯成半导体、瑞宏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依托长期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深耕细分领域,在半导体器件、基础材料、专用装备细分市场形成了一定技术、产品比较优势,并稳步向设计、封测、制程等产业链核心环节拓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串联发展。
三、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起步晚、规模体量小
尽管近几年我市泛半导体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2020 年规上产值分别达到66.21 亿元、118.37 亿元、145.96 亿元,但相较苏州、厦门等产业发达地区,我市泛半导体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体量小、企业少、规模效应不突出短板明显。目前上市企业仅天通控股1 家,亿元以上企业28 家,缺少在国内具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的行业领军企业,多数企业产值体量千万级别。对照《海宁市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和战术指引规划》提出的到2024 年产值规模达到600 亿元的目标,则2021—2024 年年均增长需达到42%以上,要实现产业规模快速跃升的既定目标难度巨大。
2.缺乏专业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弱
泛半导体产业不仅仅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更是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准入门槛较高,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保障,但是受城市能级、产业基础、人才储备、泛半导体产业集聚尚未形成等多种因素制约,我市现有泛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要素相对缺乏。致使目前企业大多数处于产业链协作和外围配套位置,处于核心产业链的企业少,缺少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核心产业链企业。例如重点企业天通控股主要业务集中在材料、装备等环节,承担的也是产业链协作配套角色,对上下游关联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总体有限。高层次人才引留存在难点。泛半导体产业是人才聚集型产业,“融杭接沪”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大城市对人才、科技的虹吸效应对海宁的人才引留带来了一定影响。由于部分政策的制定缺少实地调研,虽然我市陆续出台了“人才新政30 条”等一系列极其优惠的政策,但是部分政策比较理想化、简单化,部分政策还不能够落地,发挥效用的并不够。同时泛半导体企业比较集聚的尖山新区、经济开发区等几大发展平台均远离市区,子女就学难、看病难、配偶安置难、上下班交通拥堵等生产生活配套短缺,与无锡等地人才生活环境差距较大,年轻的产业工人留不住,更严重影响高端人才的引留,制约泛半导体产业人才的招引与发展。
3.产业信息不对称,培育见效慢风险大
泛半导体产业在海宁是一个新兴产业,海宁的招商人员缺乏足够的产业知识储备,还不能敏感、快速地获得产业机构变化带来的机遇,对产业的工艺流程、技术发展趋势等市场性因素研究得还不够透彻,这种信息不对称,不能很好地预见市场的风险。同时因这一产业的培育时间长、见效慢同时受国际市场技术的影响大因此风险较高,因此对地方政府来说,培育和发展这样一个新型产业极具风险和挑战。海宁泛半导体产业起步时间晚,基础较为薄弱,多数产品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与规模效益不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多,导致单体经营成本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集约化优势,制约产业做大做强,因此要发展一个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需要追赶的时间比较长。产业链中低端分工也直接导致我市泛半导产品技术含量有限、附加值不高,缺乏拿得出手、叫得响的具有海宁辨识度的高端产品,产业竞争力、市场话语权不强。
四、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的建议
1.着力加快招大育强,积蓄产业创新发展动能
坚持平台建设、项目招引、企业培育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持续做大泛半导体产业“块头”,推动形成“企业集中、资源集聚”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一是推进高标准平台建设。主动对接上海、杭州等产业集聚区,对标提升“三区一园”平台承载力和资源吸引力,构筑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主战场。积极推进泛半导体产业园创建省级特色小镇,争取“国字号”授牌,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具有影响力的泛半导体产业创新高地。二是推进高品质项目招引。编制半导体产业链头部企业目录清单,全力招引2 ~3 家带动力强的头部企业落户我市。紧盯产业发展中急需的建链、强链、补链环节项目,发挥平台各自优势,创新招商载体和方式,加强商协会对接,强化以商引商,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快引进落地一批重大项目。三是推进高质量企业培育。深入实施“五企”培育工程,建立泛半导体企业梯队培育库,按照孵化培育、成长扶持、推动壮大不同阶段,给予差别化、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持。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链主型龙头企业建设配套产业园、产业链孵化器等载体,培育集聚一批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加速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2.着力推进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企学研联动,合力推进协同创新。一是建立技术创新供需对接机制。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定期编制发布泛半导体产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可供转化的技术成果“两张清单”,积极搭建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与我市泛半导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对接机制和渠道,常态化组织交流活动。二是建立关键技术项目攻关机制。梳理紧盯产业链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委托高校院所或企业高校联合体,探索采取“揭榜制”“定向研发合作制”等方式,集中财力每年组织实施3 ~5 项技术创新攻关项目,突破制约我市泛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发展一批具有海宁辨识度的高附加值产品。三是建立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基于泛半导产业技术、人才密集特质,努力争取国家、省市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建立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鼓励我市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谋划建设一批产业链关键技术成果中试基地、熟化基地和科研试验站等,加快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精准对接。
3.着力集聚人力资源,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立足我市泛半导体产业精耕细作领域,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发展大局,以“拼抢”姿态争取人力要素资源,厚植高质量发展土壤。一是组建专业的发展咨询团队。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规划机构、产业投资机构等不同层面,高标准选聘一批有精深专业知识、丰富经验以及行业领域有知名度的学者、专家,组建我市泛半导体产业发展咨询团队,对我市泛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规划、方向、产业链构建、技术创新突破、人才引进等全方咨询,提升泛半导体产业培育的战略性、前瞻性、科升学性、精准性、有效性。二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利用“启明计划”等加大泛半导体领域海外工程师、省级以上高端人才等研发类人才的引育力度,积极建立产业人才供给、引流、交流机制。加大与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机电学院的交流合作,建立泛半导体产业“创新合作区”,支持海宁泛半导体企业与高等院校间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充盈人才“蓄水池”,鼓励海宁市集成电路技术学校培养泛半导体专业高级技工人才,提高本土泛半导体人才、技术蓝领的培养供给能力。三是开展泛半导体专业人才政策调研。对我市泛半导体产业人才现状开展专题调研,加大调研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完善修订泛半导体人才吸纳政策,加快完善人才生活配套设施,为人才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出行条件,提高生活休闲空间的开发,为人才提供高端的配套资源,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让政策更具有海宁特色、产业特色,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