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控制中的实施路径
2022-02-06光娅
光 娅
一、引言
内部审计属于一种科学且系统的方法工具,实施目的在于管控组织运营,行使经济监督职责,从而识别经济风险、增加组织价值、优化组织效能。较之发达国家,我国内部审计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但在实践中已被证实与企业治理之间存在内部关联,只有在两者相互融合的前提下,才能确保企业稳定、健康地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的格局与导向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至今已发展至风险导向阶段,在企业管理控制中的作用功能也愈为明显。考虑到内部审计与企业管控的融合需要结合足够的现实因素,应更多地立足于实际应用现状及问题,对可行的突破路径进行探讨,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审计监管效能。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控制中的必要性
1.有助于企业精准识别风险因素
企业管理控制中,对风险的识别效率与准度在很大程度影响着运营安全性,而健全的内部审计体系能够直观地达成精准识别风险因素的目的。尤其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内部审计的应用逐渐脱离以往单一的事后评价模式,而是通过将内部审计工作贯穿企业管理控制全程,来提高参与程度,同时也使得出具的审计结论更为可靠。利用内部审计来识别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异常因素,是发挥其协调、咨询职能的结果,对于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具有高度参考价值。
2.有助于企业提升风控管理质量
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的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由管理层共同参与,所产生的利益关系也直接对风控管理质量产生着影响,容易在逐利过程中发生局部性缺陷的出现,看待风险因素的视角也容易存在单一性问题,难以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出发。而内部审计本身具有独立性与客观性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各部门利益起到平衡作用,由公正视角审视企业发展中各个维度存在的不足,从整体上降低经营风险。同时,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高度专业性,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审计工作与风控工作均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并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决策者及时发现决策中的漏洞,减轻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3.有助于企业打造全过程管理链条
在企业管理控制中实施内部审计,本质在于以企业战略为起点,搭建集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应对于一体的全过程管理链条,且始终强调立足于企业战略目标,将真实的内部审计结论应用于全链条的优化当中。一方面,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充分融合后,各部门工作人员之间沟通、对接密度将随之增加,在流畅的信息交互机制下,一些因信息不畅导致的重复性工序得以省略,企业用于风险管理的成本也得以缩减;另一方面,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管理,企业在风险防控中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同时从原先的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有利于及时占据有利地位,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管理链条。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控制中的问题
1.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独立性
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保障其职能发挥的先决条件之一,而在许多企业的权力架构中,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其他管理层之下,这便导致内部审计业务的开展受限较大,容易因无法越级监督而导致监管职能流失。同时,部分企业未设置独立的审计委员会,且内部审计人员多由其他各个职能部门抽调构成,在职务权利、岗位设定及薪资待遇等方面更多取决于领导者主观意愿,容易对内部审计结果的专业度及准度造成不良影响。
2.内部审计运作质量不高
首先,部分企业因管理控制资源的倾斜,在内部审计范围设定上存在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尤其对于项目、人员众多的企业而言,单纯的财务审计职能明显不足,责任审计缺失的现状使得许多突发事件与违规事件得不到有效处理,审计质量因此无法得到本质增长。其次,内部审计工作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加上流程控制力度薄弱,导致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匹配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或采用的审计方法、系统相对滞后,各个流程的对接存在诸多阻碍,不利于内审效率的提升,全过程控制的实施也较为困难。
3.内部审计操作水平滞后
目前,审计管理机构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出具了许多指导意见及细则,但许多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仍存在主动性不足、审计职能设计不完整等问题,同时在履行中也常以应付上级检查为目标,整体操作水平滞后,内部审计效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同样也难以发现企业运营中潜在的深层经济问题。另外,财务体系发展下,信息化转变已成为大势所趋,而内审工作在纸质化转向电子化的过程中,许多记录线索流失,加上操作人员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容易造成审计效能的下滑。
4.内部审计环境不良
内部审计环境包括企业文化氛围、权责架构、管理难度等。由于许多中小企业在管理控制结构上存在一定设计缺陷,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足够的认可,在实践中既需要考虑到内审部门在权责架构中的实际定位,又需要迎合企业特定的文化特征,受到的环境牵绊越多,内部审计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便越多,容易陷入管控成本高而收效偏低的困境。
四、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控制中的优化实施路径
1.革新内审管理意识,优化管理思路流程
首先,从思想意识层面充分承认内部审计程序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站在维护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将其正确运用于企业经营活动与战略发展中。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应正视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范围,将必要的资金、人才资源投入到内审架构的建设与完善中,并给予相关内审人员足够的工作权限,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与开展。其次,在内审思路与管理流程的设计上,可适当参考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如结合企业规模、类型及项目范围来拟定对应的内审策略,提高针对性,并选用适宜的审计方法来应对不同的侧重点,强调事前审计、制度审计与基础审计的重要性,由源头上防控潜在财务风险。另外,管理者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动保持足够敏感性,结合风险导向这一核心,分阶段、分层次地划分内部审计目标,在获取利润的同时重视风险管理,并据此完善内部控制程序的设计,保障资金安全。最后,根据已有的内部审计流程,在实践中不断找出潜在问题与漏洞,同时对上一阶段出具的内审报告进行细化分析,在现阶段发展目标导向下,重新界定新的审计范围、步骤及核心,最大化发挥审计效能。
2.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强调内审权威性质
基于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权威性的重要程度,企业有必要从内部管理组织结构现状出发,通过有效的修补与完善来给予内审工作更大发挥空间,使监督效应与风险控制效应达到最大化。一方面,组建“三位一体”格局,集风控、稽查、监管职能于一体,由各司其职的状态来共同承担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控制职责。完成组织架构的搭建之后,将负责内部审计的专业型人才引入到岗位当中,强调内部审计结论与意见的导向作用,并在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阶段分别设置对应的运作与监管标准,要求全员参与到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当中,为后续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主动借助外部力量,如结合审计行业规范性要求、发达地区的内部审计决策经验等,重新梳理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控制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现行内审制度的可优化之处,同时在机构设置上,将内部审计委员会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用于负责内审部门的流程与执行情况监管,致力于主动革除现存弊病,充分发挥内审效能。
3.构建完整内控体系,重塑内审文化环境
首先,在转变带内部审计思想观念的前提下,搭建起以风险为导向的完整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显性或隐性风险因素均予以足够重视,从防微杜渐的视角出发,避免因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采用过度冒进的经济决策。在此过程中,企业应通过完善的内部审计程序来查找管理漏洞所在,根据会计信息分析结果,建立起对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及财务审计制度,及时且有效地识别、评估、分析市场风险因素,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层级与预期获得的收益进行全面的权衡,使两者的平衡性能够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在不超出企业风险承担范围的基础上获取资产收益。另外,营造全员参与、全员有责的内审文化氛围,由上行下效的视角出发,领导者主动发挥牵头作用,在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全方位接受监督与管理,做出良好表率,从而带动员工集体形成配合意识,逐步完成以“规治”代替“人治”的过程。为进一步普及内部审计重要性,企业还可面向全体员工加大宣传力度,分别从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两个层面着手进行调整,深度传达利用内部审计来加强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并将具体责任落实到部门及个人,从根源上夯实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的群众基础。
4.加强职业素养培育,加快内审标准建设
鉴于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养对企业管控成效有重要影响,有必要从实践操作层面出发,全方位加强内审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育力度,同时辅以健全的内审工作标准,确保培训成效能够切实作用于实际情况当中。首先,在业务技能方面,企业可通过打造“内审+管控”的一体化培训方案,促使原本专业方向单一的技术人才同时兼具其他知识技能,能够在复杂的企业管理形势下精准识别出虚假的会计信息,分析其中潜在漏洞与风险,从而适应新的监管需求,深化内审职能作用。其次,在思想建设层面,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同时依照最新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主动强化自身职业修养建设,突破传统审计思维的阻碍,保持与时俱进的进步心态。另外,企业方可根据法律、政策方面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况,构建明确的内部审计标准体系,将每一环节、每一步骤的审计责任进行明确界定,并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后,对审计结果进行持续跟踪,获得评价反馈意见,为下一步程序的完善带来合理参考。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控制中,内部审计工作可直接或间接地发挥驱动作用,对于企业明确未来战略方向、防控经济风险多有助益。因此,在现有的内部审计体系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无论对于企业发展还是社会经济建设,均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当下的企业管理控制工作中,内部审计的开展仍面临着受重视度不足、结构不全、出发点有误、人员能力有限等问题,需由针对性角度进行突破,巩固内部审计地位,带动企业管理控制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