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化载体—土家织锦的创新和发展
2022-02-06孙婵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文/孙婵(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一、土家织锦的前世今生
土家织锦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的传统文化服饰,历史源远流长,为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民间俗称为“打花”,传统的西兰卡普多作为铺盖,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2006年土家族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家织锦可以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根据《后汉书·西南蛮夷传》记载: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土家织锦的前身。
秦汉三国时期:位于湖南湘西北部地区的土家先民就开始出现了纺织业,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家族的纺织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土家先民把他们织出来的布成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这些都是用来缴纳封建时期的徭役和赋税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三国时期土家先民掌握了染色技术,这也就带来了五彩的土家织锦的发展。
唐宋时期: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大量的少数民族开始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同时唐朝又是一个大融合时期,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们开始和汉族通婚这也就使得土家先人的纺织业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
元明清时期:湖南湘西州进入了土司统治时期,这是土家族的姑娘开始亲手编织出家的陪嫁品和结婚后小孩子所需要的被面、盖裙等。
现代:进入21世纪以来,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由土家族老艺人叶玉翠和汉族工艺美术家李昌鄂合作的《开发山区》,使得土家织锦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
二、龙山土家织锦的经济发展
土家织锦发展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就现今而言,土家织锦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更多的是一个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从进入21世纪开始,土家织锦开始慢慢被开发,使得土家织锦走出了大山,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近年来,湖南省财政厅先后对龙山土家织锦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投入了近1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土家织锦产业转型升级。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龙山土家织锦传习所、织锦厂30余家,国内市场销售地区为深圳、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国外市场远销到美国、马来西亚等地,总产值达到了3000万元。2018年,龙山县地区生产总值为83.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069元,财政收入9.12亿元,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1元。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龙山县地区生产总值并没有上升,旅游业和研学生态旅游停滞不前,并没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土家织锦并不是完完全全靠旅游业发展而走出去,更多的是现在中国年轻人改变了以往的思想方式,通过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来带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土家织锦的继承和创新
土家织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环,大多数人对其不是很了解,这也就导致了土家织锦没有走入年轻人的世界。而对于现在的市场而言,年轻人的市场是很大的。据不完全统计,年轻人的市场占现在市场份额的73%,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年轻人是现在消费的主力军。也正是因为年轻市场的发展,让中国很多古老的传统文化深入到了年轻一辈的心中,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京剧、黄梅戏、汉服、苏绣等,这些古老的艺术和刺绣文化,使得更多的中国年轻人接受并愿意去继承这些,这也就给土家织锦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宣传土家织锦文化
土家织锦就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其中的一个文化载体,其发展的动力并没有得到开发,这也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土家族这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和对土家织锦这个载体的发展文化,据史料记载,土家织锦是一位名叫西兰的姑娘,在一颗白果树下为了织出世界上最美的花,然而被她的嫂子误会了以为是幽会男子,最后被喝醉酒的哥哥杀害,人们为了祭奠她,将它织出的布叫做“西兰卡普”。可以用这个故事来讲述土家织锦,也可利用这个故事作为文化宣传的IP,带入更多的人去了解更多关于土家族的故事。
(二)创新土家织锦的利用方式
我们所熟知的土家织锦只能用在结婚、生子这些事情上面或者是放在家里的铺盖上,我们需要继承就必须得把这些束缚于传统当中的文化解放出来,我们既要继承也需要创新,土家织锦本身自有价值就很大,就它的经济价值来说,它是带动当地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文化价值来说,它是土家族的文化载体,那么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发扬土家织锦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比如我们可以把土家织锦放在我们现在年轻人所熟知的彩妆、服饰、小饰品上,这样既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能带动土家织锦这个文化载体的传承。
从以上而言,土家织锦带给社会的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载体,更多的是要从土家织锦中找到它所要传递出来的文化价值,我们需要去了解和寻找土家织锦的文化和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需要年轻一辈去知道,而是需要年轻一辈去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去创新土家织锦,让土家织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符合年轻一辈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四、土家织锦的艺术价值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在其民族文化发展中,土家先人生活中有着使用、礼俗和审美的三方面的意义价值,土家织锦不仅仅经久耐用,而且更多的是土家婚礼中的主要嫁妆之一,客观上是指女方家庭经济的地位和妻子有无教养的表现形式,西兰卡普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收着外来文化的因子,丰富和完善自己并发展自己,如土家织锦的“福禄寿喜”“富贵双全”等汉字题材的织锦团,就体现汉土文化交流的织锦工艺品,使西兰卡普不断步上更高的艺术品位。
五、总结
从土家织锦的历史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在古代土家织锦的发展是多么的辉煌,秦朝开始一直到明清,土家织锦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演变带给世人的是传统少数民族的文化载体,到了现代,这些传统文化在一点一点离我们远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仅让我们的下一代用图片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我们更要从土家织锦的前世今生、龙山土家织锦的发展、土家织锦的继承和创新了解土家织锦的艺术价值。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创新,更多的是想要告诉现在一辈年轻人不要忘记中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也正是因为中国政府的支持,现在很多年轻人也越来越愿意接受这些传统文化的洗礼,我们也都知道,想要一个国家能够发展起来,这里面肯定少不了文化的发展,我们所说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带给世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魅力,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是很难有时间去到当地去了解,那么就需要更多的人去宣传和实践,去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让我们有时间也有地方去了解更多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载体,那么就需要我们保护和传承、创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这个载体在更多的年轻人一辈中发扬光大。
相关链接
土家族(土家语:Bifzivkar)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中国境内土家族的人口数为9587732人。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历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称为“蛮”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 。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
“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后裔的“支庶之家”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明代,土家族人民曾被征调到东南沿海一带与汉、壮、苗、瑶、畲、仡佬、回等族人民一起,共同抗击倭寇的侵犯。在嘉兴王江泾等战役中,永顺、保靖的“土兵”(土家、苗族士兵)屡建战功,被评为“东南战功第一” ,充分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