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在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022-02-06琚静
◎琚静
在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质量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管理平台,能够使公路工程的质量监管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提高工程管理的成效,实现对关键工序质量的动态性监控和实时性监管,对于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还能够为各项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数据支撑。因此,在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应当充分依托信息化技术展开现代化管理,构建全过程动态性的管理机制,全面促进公路工程项目执行的集中管控,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公路工程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深入分析,全面提高公路工程质量控制水平。鉴于此,本文围绕信息化在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展开论述,阐述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分析在当前质量管理中的主要应用内容,基于实践的层面提出注意事项,以期进一步促进公路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促进交通事业的稳步发展。
公路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建工程之一,是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区域内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贸易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持续增强公路工程质量管控水平提升的深入研究,探讨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现场管理系统的构建,不断促进公路建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在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保障公路工程的项目施工质量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质量管理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公路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而公路工程的施工作业涉及范围广、施工环境复杂、施工工序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加强现场监管,则容易出现质量不合格的问题。例如在现场施工中出现材料不达标、施工工序不符合标准或由于天气原因导致后期维护工程不到位等,都会影响施工质量。要有效保证道路建设的质量,应当构建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加强全程性监管和动态性监控,确保各个环节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才能确保道路施工质量符合要求。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持续提高道路工程现场管理的成效,便于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施工现状,加强对各工艺和施工环节的动态性监管,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充分分析问题可能引发的质量风险,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及时止损,调整施工策略,进而达到良好的质量监管成效,确保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二)合理控制公路工程的项目施工进度
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进度控制是关键所在,也是衡量项目施工是否顺利的重要指标。在公路建设施工中,为了达到更好的管理成效,应当对各个施工程序进行有效协调,确保施工进度具有可行性。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持续增强对施工现场的有效监管,定期组织各个环节的施工验收,进而促进施工环节的顺利实施,确保各个作业环节有条不紊,各类施工材料以及施工器械、施工人员能够及时到场,持续增强对各项资源的有效应用,提高施工成效,确保施工过程按照既定计划顺利实施,充分保障道路工程的施工进度,减少施工过程对于周边环境以及人们生活的影响。因此,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应当充分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提高质量监管的成效,不断促进各个作业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确保施工顺利,达到施工进度的有效控制。
(三)全面提高公路工程的项目经济效益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将产生极大的能耗,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够增强各个施工环节对能耗的有效控制,例如在施工材料上的管控以及水电资源的消耗管控等等,以此达到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确保项目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例如在某道路施工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够及时监测整个施工流程,及时检测施工质量,明确下一阶段的具体施工时间,进而确保施工材料能够及时到位,并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运输保管和存放。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施工材料过早进场或过晚进场导致的资源浪费,过早进场就会产生更多的存放费用以及材料变质的可能性,滞后的材料运输又会影响整体工期,进而导致各方成本提高。因此,在道路工程的建设中应当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以此提高质量监管的效能,不断促进各项施工资源的有效控制,进而达到施工成本的有效管理,全面提高整个道路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信息化在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一)应用于施工材料设备的管理中,全面提高物料机具应用效率
在公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加强现场质量的管理,首先应当加强施工物料以及相关机械设备的管理,这是确保施工过程顺利实施的基础所在。为此,应当引入信息化技术,构建完善的物料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落实各类施工材料及施工器械的系统化管理模式,进而实现对施工材料相关资料的有效收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能够根据进度及时搜集相关数据,加强分析施工现状,明确材料及施工设备是否符合预定时期内的施工要求,据此进行及时的补充、检修以及维护工作,全面提高施工材料及器具的应用效率,确保公路工程施工过程的顺利实施。例如,在某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够及时预判施工设备的运行情况,针对可能出现故障的设备采取有效的措施,或及时保养维护、或及时检修、或增调其他设备,以确保施工流程的顺利实施。同时,还能及时预判施工材料是否满足施工需求,及时采购需补充的施工材料,确保施工顺利实施。
(二)应用于施工人员协调配置中,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实际价值
在道路施工的各个环节将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为确保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管理,有效应对在施工作业过程中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促进各个环节人员的有效协调和高效管理,这对于道路工程的稳定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在人员管理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够降低人工协调而导致的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提高施工效率。同时,还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价值,辅助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促进施工质量的提升。例如在某道路工程建设中,为了优化人员配置管理,该工地采用了建筑工地人员管理系统,可充分运用生物识别、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及时核对施工现场人员的身份信息,进而打造一个集施工人员实名信息、合同管理、证书资质管理以及考勤、工资和培训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实际应用中,能够不断促进施工人员行为的规范,有效避免出现劳资纠纷,积极落实各项工地教育活动,保障施工过程的顺利实施。同时,还可利用该技术开展劳动力分析,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通过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施工人员进场必须佩戴安全帽,有效避免在区域内随意走动,提高工地的安全管理水平。另外,还能快捷的统计出各个项目的实际出工人员,科学安排人力配置,打造“智慧”工地。
(三)应用于公路工程进度管理中,有效提高工程项目的实际收益
在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施工环节和施工流程,同时还需要调配大量的施工资源,为达到更好的进度监管,应当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以此增强协调。为此,质量管理过程中可借助于信息技术,分析公路进度监管的过程,有效改变在传统管理中人工巡检监督种种弊端,更大程度上发挥进度监管的有效性。例如,在进度监管中可以通过视频技术增强对施工全过程的监管,信息可及时上传,实现动态化管理,在更大程度上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还能充分保障施工进度的顺利实施,全面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能动性提高施工效率。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某公路工程的建设中,该项目位于黄土高坡,施工区域内沟壑纵横,大部分的桩基、桩柱均位于滑坡体上,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极大。在施工过程中,除了要有效应对雨季、冬季冻土等不利因素外,还需要赶工期、抢进度。为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该项目引入BIM 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结合工程具体的难点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而形成了一套与项目相匹配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进度管理的过程中通过直观呈现方式,利用3D 技术建模,对整个项目进行全程化管理。施工期间每一天的具体进度都会录入系统,再通过系统的形象化处理让施工监管人员能够清晰看到具体的施工进度和项目完成情况,已经完成的环节显示为绿色,以此加强对施工进度的有效管理。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保障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该系统还能够对各项试验数据进行特殊化管理,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对实验室内各项数据的采集,通过自动传输技术使各项实验数据直接传输到平台中。如果出现中途断开,系统能够达到自动保存,进而确保各项试验数据的完整性,便于施工各方随时查询试验数据,实现对施工流程的实时监控。
(四)应用于工程项目成本监管中,有效降低公路施工资源的浪费
在公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方面,与项目整体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在质量管理中,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在各个施工环节出现的浪费问题,充分保障各项施工资源的高效应用,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成本管理的优势。例如在搅拌站施工的监管中,可以通过智能监控的方式加强对搅拌过程的监管,进而确保拌合料路面以及结构物的整体质量,在更大程度上延长公路投入使用后的寿命。例如在某公路施工中应用动态质量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在搅拌设备上安装终端设备进行实时动态的监管。在搅拌施工过程中,具体的搅拌参数会通过监控终端自动上传,监管人员通过信息化平台就能完成关键性数据的监管。与此同时,该系统还能够通过实时检测记录采集数据的方式,实现对搅拌过程的自我监控,一旦发生错误操作,系统会及时发出预警,确保搅拌施工的顺利实施,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降低材料浪费,更有利于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五)应用于公路工程验收监管中,提升公路工程施工验收的效率
在公路项目施工,后期项目验收是重要的环节,为了保障工程取得良好的验收,成果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验收过程的监管,确保施工质量。在验收监管实施过程中,通过信息化技术能够充分结合工程施工的相关资料,例如设计图纸、技术现状以及施工质量监管等展开全面验收,确保施工材料符合要求,提高验收效率。例如,在某公路工程的施工中通过二维码技术实现建筑全程的有效监管,不仅能够增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同时还能实现全过程的追溯。在验收阶段如果发现质量问题,能够通过二维码技术追查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对所有进场的施工原材料进行相应的登记,包括所有材料的名称、采购价格、具体型号、生产厂家以及相关检测报告等,对所有材料进行抽检合格的登记,所有材料均采用二维码技术进行有效管理。为了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项目采用了技术交底二维码的方式将设计图纸转换成3d 模型,根据施工方案制作施工过程的动图,再将二维码粘贴于公路工程的施工现场,在验收期间可帮助验收人员即时查询相关资料,为验收提供支持。
(六)应用于工程管理制度设计中,确保公路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有效的施工进度和安全施工,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制度建设。例如现场管理制度的拟定,对于现场质量的把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信息化技术能够构建规范的基础管理框架,根据现场实际落实具体的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制度完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从宏观的层面提高管理制度的效能。同时,为了确保施工安全,还应立足于施工场地的综合要素制定安全管理措施,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进一步确保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和有效性[4]。例如通过BIM 技术的使用能够及时预判出施工期间存在的危险环节和危险区域,通过警示标注引起施工人员的高度重视,谨慎施工,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施工流程的顺利进行。
三、信息化在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在公路工程的现场管理中,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为道路建设质量的控制提供有效的保障。鉴于在道路施工过程中需要监管的内容较多,在应用中需要结合实际,不断完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构建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高公路建设项目的现场管理效能,为施工质量提供有效的保障。
(一)基于项目管理需求,持续完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为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在施工流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应用信息化技术。为此,应当基于项目实际需求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为信息化保障提供基础支撑,有效避免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管理缺失和管理漏洞等问题,影响质量管理的成效。
(二)保障数据准确性,积极落实基础数据的复核作业
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在于数据,在此过程中要提高管理的效率,就必须增强对基础数据准确性的确认。在公路工程的现场管理中,必须落实各项基础数据的复核,对各项数据及科目进行充分调研整理,才能有效保障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确保质量控制中信息化技术能够发挥真正的效能。
总结:
综上所述,在公路工程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当高度注重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达到更好的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以及人员管理等。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涉及内容较多,且项目管理项目较多,需要基于信息化技术手段针对项目管理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调研,确保数据真实性、可靠性,为信息化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积极探索“智慧公路”建设策略。同时,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撑下,要持续增强对公路施工过程的仿真计算、精确测量,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针对实际环境提出施工建议意见,使“事后控制”策略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相融合的监管机制,全面保障公路工程施工质量,促进交通事业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