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多版本学报的互动与协调发展
2022-02-05王维佳王晴
王维佳?王晴
【摘要】在近30年的发展中,《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高教研究版、自然科学版、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四种学术期刊结合扬州大学院系特色,融入扬州历史文化传统,创造性地实现了互动,为服务扬州大学提供了一系列丰富的思想、观点、方法和智慧。面对当前扬州大学建设“双一流”的需求,以及建设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期刊的远景目标,《扬州大学学报》须进一步推动期刊四个版本在互动中良性协调,在发展中联动并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高校学报;核心期刊;特色化研究;版本互动;地区发展
【作者单位】王维佳,扬州大学;王晴,扬州大学。
【基金项目】2019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9JDSZK182);扬州大学2019年校教改课题(YZUJX2019-16B)和扬州市“绿扬金凤”优秀博士资助计划。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2.013
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报是反映地方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彰显了地方办学传统与学科特色。学报的版本设置直观展现了高校办刊历史和学术研究动态,在不同版本的互动间实现协调发展,对提高期刊质量、加强期刊队伍建设、促进期刊业繁荣发展、助力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深远意义[1]。
一、 《扬州大学学报》四个版本的定位与特色
《扬州大学学报》创办于1997年,是由扬州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省级期刊。《扬州大学学报》有四个版本,分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版、高教研究版、自然科学版、农业与生命科学版。30年来,《扬州大学学报》四个版本开设《法学研究》《文学研究》《扬州文化研究》《伦理学研究》《大运河文化研究》《高校党建》等200多个栏目,并就理论探讨、学校管理、学生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展开重点选题策划,提供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智慧。
1.立足版本内容,打造专业期刊
人文社会科学版是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期刊内容既关注地方经济建设的社会现实,又体现了地区文化名城的历史特色。高教研究版是综合性高等教育研究刊物,期刊内容不仅覆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论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总结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诸多实践经验。自然科学版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期刊在报道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基础研究的同时,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对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影响。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是综合性农业与生命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科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等学科领域的重大项目课题学术研究成果。
2.依托版本属性,开拓特色栏目
人文社会科学版栏目齐全,覆盖人文、政法、经济、管理等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以10年来期刊文献所属栏目的分布数量分析,期刊重点打造《法学研究》《文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特色栏目,关注国内外学术研究前沿,定期刊发一流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高教研究版栏目多样,读者范围覆盖中国各类高等院校教职工和各级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版本栏目涉及教育领域的学术热点与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10年来,期刊重点开设了《课程·教材·教法》《理论研究》《学生工作》《高校管理》《比较教育》《网络教育与多媒体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专题栏目,在构建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三位一体过程中服务学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自然科学版栏目简明,包含农学、畜牧兽医、生物技术、数学、物理学、化学、机械电子、水利工程等主要专业。10年来,学科囊括数理科学和化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等门类,在刊登最新科研成果的同时,积极促进扬州大学与国内外其他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栏目主要为简讯、研究简报和争鸣,10年来,期刊文献涵盖农业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园艺、林业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栏目建设紧跟国内外课题研究,在培育高质量期刊中服务农业与生命科学学科的研究创新。
3.找准版本定位,提升期刊影响力
尽管《扬州大学学报》的不同版本在角色定位、栏目定位和风格定位上形式各异,但在面向国际化办刊模式探索方面,各版本编辑部都作出有益尝试,并在提升期刊影响力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例,2017年1月至2022年10月,就载文量而言,高教研究版最多,为649篇,其次是农业与生命科学版、人文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就被引量而言,高教研究版最高,为2820次,其次是农业与生命科学版、人文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就总下载次数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版最高,为261105次,其次是高教研究版、农业与生命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就复合影响因子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版最高,为0.917,其次是农业与生命科学版、高教研究版、自然科学版;就综合影响因子而言,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最高,为0.621,其次是高教研究版、人文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
二、《扬州大学学报》四个版本刊文分布与互动现状分析
《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是在原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基础上改革建立的,编辑内部之间既有信息共享,又有协同合作,依托学报编辑部官方网页平台,推助实现《扬州大学学报》服务高校学科建设的现实目标。以《扬州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四个版本的刊文为例,从刊物内容分布、刊物专栏互动两个层面可以分析高校学报不同版本间互动与协调的发展规律。
1.立足刊物内容分布的剖析
加强内容建设是提升期刊质量的核心,刊文内容与期刊版本交相呼应是凸显期刊深刻性、知识性与可读性的关键。为了推动期刊多个版本的深度融合,需要在丰富网站内容建设的基础上增强期刊特色。在《扬州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中,人文社会科学版内容涉及“共同富裕”“人工智能”“老龄化”“话语变迁”“城市文化”等关键词,高教研究版涵盖“学科地位”“教师发展”“教师教育”“红色文化”“价值观教育”“深度学习”等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版对国家宏观环境的分析、对微观经济发展的预判、对地区历史文化的开发为夯实高等教育基础、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大环境基础,两个版本在内容分布上體现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彰显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回应现实的价值意蕴。
自然科学版内容涉及“传染病”“光电流”“自动驾驶”“温度传感器”“环境感知”等关键词,农业与生命科技版涉及“生物信息学”“氧化应激”“网络药理学”“免疫耐受”“纤维素菌”等关键词。其中,自然科学版对自然环境和基础科学的研究与农业与生命科技版对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关注不谋而合,受国家号召基础科学研究、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影响,两个版本在内容上既包含深挖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又包括回应社会生产、具体生活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凸显了理工类期刊服务科学进步的现代精神。
2.围绕专栏互动平台的考察
实现地方综合性大学多版本学报的互动与协调,需要依托四个版本的栏目设置挖掘更深层次的合作,共建期刊间传播、互动和合作的平台。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作为当前联系四个版本期刊的官方网页平台,是具有开放性、公共性、公益性的信息平台。目前網页平台上线运营已有10余年,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加之各版本分设编辑室运营,使得该平台并未被大众熟知,这为未来《扬州大学学报》增加专栏合作、实现期刊互动提供了可操作空间。为了进一步拓宽《扬州大学学报》的宣传渠道,加大期刊宣传力度,推动期刊朝着高质量、高水平、国际化方向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分类发展、期刊互动的理念。
就栏目互动而言,当前四个版本收录的文章均覆盖多种类型学科,使得期刊更具包容性和可塑性,体现了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报注重学科特性,以学科融合为抓手促进学术成果的连续性转化,以学科实践为着力点推动学术体系整体性创新的鲜明特征。但人文社会科学版与高教研究版两个文科学报在栏目策划上更加丰富多样,这对农业与生命科学版、自然科学版两个理工类学报的栏目策划具有启发作用。未来,四个版本要进一步增强学报内部的专栏互动,实现多版本、多学科协调发展;要在农业与生命科学版、自然科学版的栏目设计中以专题形式强化《扬州大学学报》资源整合,并辅以专业化、信息化的手段构建方便快捷的数字出版平台,增强期刊的连续性与一贯性,实现四个版本专栏内部的资源共享和学术期刊的规模发展。
三、关注学术前沿,打造名刊名栏:四个版本面向未来的协调发展
在过去近30年的发展中,《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高教研究版、自然科学版、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四个版本依据自身定位,结合扬州大学院系特色,融入扬州历史文化传统,创造性地实现了互动。但面对扬州大学建设“双一流”的需求,以及建设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期刊的远景目标,四个版本须从融入高校文化、优化栏目设计、整合科研资源三个角度切入,在互动中良性协调,在发展中联动并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1.立足高校文化,加快融合发展
《扬州大学学报》办刊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版、高教研究版、自然科学版、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四个版本均实现了学术产出的多元、期刊影响的增加、科研力量的增强。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依托扬州大学的发展而壮大,但近年来,期刊与扬州大学的深度融合还有空间,尤其在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上缺少与学校的互动。面向未来,要实现协调发展,《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高教研究版、自然科学版、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四个版本须进一步加强与扬州大学的合作,在刊文内容、栏目设计、互动交流中增加高校文化元素,立足高校发展目标增加期刊优势,实现扬州大学高校与《扬州大学学报》期刊文化的深度融合。
首先,坚持在扬州大学党委领导下,以高校力量支持学报编辑部的发展与壮大。就《扬州大学学报》四个版本的内容而言,各个版本基于自身定位刊登有特色的期刊内容,呈现四个版本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编辑部之间的互动较少。未来,围绕《扬州大学学报》培养高素质期刊人才目标,学报编辑部可以依托扬州大学党委建立综合性学科资讯平台,依托支部开展的系列交流活动丰富学报编辑部文化。同时,以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的形式强化学报不同版本间的融合互动,促进学报科研产出,增强期刊集群的聚合效应。
其次,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依托互联网加强一体化平台建设,通过微信、微博、学习强国APP等新媒体提升学报影响力。当前,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有设置官网网页平台,但是四个版本的网页设计各有特色,缺少统一性;在微信公众号运营方面,高教研究版还未设置官方账户,其他三个版本已有官方账户,但是在菜单设置及与其他版本的协调上略显不足。因此,进一步推动四个版本的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网页流程优化和平台再造,实现学报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增强扬州大学教学与科研信息的传播交流,推动四个版本学报朝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2]。
2.分栏协调设计,深挖地区研究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近10年数据来看,《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高教研究版、自然科学版、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四个版本共收录了200多个栏目,但在栏目数量上,人文类期刊与理工类期刊对比明显,体现的专业特色和协调程度也不尽相同。就特色栏目设计而言,作为人文类期刊的人文社会科学版和高教研究版更加多类型、多层次和多样化,而作为理工类期刊的自然科学版、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在栏目设计方面较为笼统,特色彰显略微不足。这一方面体现在理工类期刊的学科分类较少,与其他版本的互动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体现在栏目建设与地区文化的结合度不足。面向未来,期刊四个版本可以从强化专栏设计出发,在深挖地区文化、精准加工栏目、强化学科互动中增强学报栏目特色,发挥学报品牌效应。
一是依托学报编辑部网页平台,在专栏互动中凸显学科特色。当前,农业与生命科学版、自然科学版每期刊登的论文数量足够,但是对论文的分类与整合、对专栏的优化与升级有待加强。参考编辑部平台中人文社会科学版与高教研究版的栏目设计,以学科分类作为标准,可以尝试将栏目划分为材料科学研究、力学研究、化学研究等,对涉及学科交叉的前沿性问题可以单列为学科前沿动态,对涉及学科互动的模块可以在四个版本中列出统一栏目,突出高校学报协同出版的机制优势,实现在构建简洁、便利、统一的学报编辑平台中增强《扬州大学学报》的规模效应,提升学报编辑部的品牌影响力。
二是强化与地区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的交流互动,在栏目内容上彰显地域特色。扬州市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成员城市,拥有悠久的运河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因此,无论在人文领域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方面,扬州都可以提供丰富的素材。但就当前农业与生命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刊登的学术成果而言,对扬州地区自然景观和社会环境的研究数量仍较少,面向扬州地區高新科技产业的投入和高尖端技术的研发方面深度不够;就人文社会科学版与高教研究版刊发的学术成果而言,针对扬州地区的质性研究略有空缺,以学术创新支撑实践发展、以学术研究助推理论探索的力度不够。面向未来,可以尝试通过在网页平台建立地区研究数据库实现区域互动,这样不仅可增强地方综合性大学学报在省内的知名度,加大学报宣传力度,为建设学术研究共同体创设条件,还可以强化地区资源整合,依托栏目建设区别于已有的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助于编辑部打造栏目与数据库并重的期刊特色。
3.整合科研资源,强化作者联系
整合科研资源,强化作者联系可以有效擦亮《扬州大学学报》品牌底色,服务高校发展。一方面,《扬州大学学报》是反映扬州大学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情况的鲜活名片;另一方面,扬州大学为《扬州大学学报》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雄厚的经济资源与人力资源。据中国知网数据库,当前《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高教研究版、自然科学版、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四个版本共会集了12400多名作者,为扬州大学及学报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脉资源。但是就当前学报编辑部的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情况而言,学报缺少一体化的读者、作者服务中心,以及集学术性、交流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络社区,因此难以依托有效的资源推动学报实现数字化转型。面向未来,强化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是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提升期刊综合影响力的重要路径。
探索数字化、全媒体、全链条发展的内容审核把关机制是增强期刊技术力量和智能底蕴的关键抓手。《扬州大学学报》可以通过建立作者库、打造多媒体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座谈会等形式为期刊的长久发展注入活力,共同构筑《扬州大学学报》四个版本融合发展的线上平台。具体而言,要在现有的丰厚学术资源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造一体化知识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学者的虚拟学术社区以融化学科隔阂,为不同版本进行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构建《扬州大学学报》独特的学术共同体。在技术支持上,要加强《扬州大学学报》论文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规模化的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与科技论文引文库,在扩大《扬州大学学报》读者、作者范围的同时,推动人文社科学术成果的大众普及和理工类学术成果的应用转化,提升《扬州大学学报》四个版本在各自领域的知名度,推动联动并进,激发健康持续发展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明德,寇杰. 推动学术期刊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05.
[2]朱剑. 在路上:中国学术传播数字化转型三十年回望:以学术期刊的转型为中心[J]. 理论与改革,2022(4):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