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探索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2022-02-05王泽佳张若兰牛孟轩

旅游纵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呼和浩特特色旅游

王泽佳 张若兰 牛孟轩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0)

一、呼和浩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一)呼和浩特区域概况

呼和浩特在满语里意为“青色的城”,亦被称为呼市,旧称归绥,是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我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位处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在我国与俄罗斯地区经济联通中发挥着重要枢纽作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观以及淳朴的民风民俗特色让诸多旅游者流连忘返。当地还流传着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呼和浩特的地方戏曲、民族舞蹈、那达慕、特色饮食是当前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呼和浩特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呼和浩特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 087.1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419.6亿元,旅游业已经是本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呼和浩特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概况

呼和浩特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主要人口均为少数民族,且数量庞大(见表1),市内的少数民族多达10个以上。在宗教信仰方面本地区的宗教形式就高达7种,主要包含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等,呼和浩特独特的民族特色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呼和浩特的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在民俗风情的呈现方面,呼和浩特的表现极为突出。

伴随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呼和浩特市的乡村旅游文化的民俗体验项目也发生了诸多改变,本土“原汁原味”蒙古文化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汉化”趋势。

表1 呼和浩特市2015—2019年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单位:人

首先,从民间节日的形式上看,蒙古族的祭敖包是蒙古族文化重要表现形式,代表众多仪式感和宗教意义,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祭敖包旅游节庆形式也逐渐多元化。与其他民族传统节庆的融合和摩擦,促使祭敖包旅游节庆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的祭敖包是牧民围绕敖包三圈后在敖包正面进行跪拜许愿,祈求保佑地区、家族、牛羊的平安,在祭敖包活动中,青年男子还可以对心仪的对象表达喜爱之情。而现如今是将敖包设立在各个公路、高速、国道旁,供游客进行参观游览。其次,从赛事活动上看,“那达慕”摔跤大会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那达慕大会”原指蒙古男子的草原技能竞技大赛,项目包括赛马、摔跤、骑射等要求极高、技巧性极强的硬核项目,同时还包括草原民歌对唱、蒙古舞等娱乐项目。在那达慕大会召开之际,周边几十千米远的牧民都会驱车或骑马前来为比赛加油呐喊,这种以民俗活动吸引游客的乡村旅游文化效果十分明显,比赛期间附近的民宿和酒店基本都是爆满的程度。一些乡村旅游地还会将承包的草场改建为露营营地,有效宣传蒙古族的特色文化。可见,呼和浩特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效果明显。

随着近些年的国家扶持和本地经济的进步发展,呼和浩特的乡村旅游已经呈现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各下属县级市、县、旗都在大力开发当地特色旅游产品,凸显本地区的特色文化,牧民利用当地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娱乐休闲等服务,不仅满足了周边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还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提升了农户的年收入,另一方面,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本地区的执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呼和浩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存的问题

(一)为了迎合游客,盲目开展单一的热门项目

呼和浩特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风俗民情都具有特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在本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可有效利用上述资源,为呼和浩特的旅游发展贡献力量。但就当前本地区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都侧重于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导致所开展的旅游项目较为单一。若一个景区内设置了某个项目,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他景区均会效仿,并争相抢夺旅游资源[1]。例如,赛马项目作为蒙古地区特色旅游项目之一,在呼和浩特多个景区均有设置,这种为了眼前利益开发同质化的旅游产品,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却不利于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长期发展,长此以往,游客会丧失在本地旅游的兴致。

(二)观念陈旧,创新度不足

呼和浩特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观念陈旧,创新水平偏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呼和浩特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较慢,当地居民以牧民为主,受教育水平偏低,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意识薄弱,开发文化资源的创新能力不足。其次,呼和浩特的本地特色工艺品、特色服饰,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和品牌效应。游客游览结束后,一般会购买一些当地的特色纪念品送给远在家乡的亲戚、朋友或者同事,但由于传统蒙古族文化中,纪念品和特色服饰多以手工形式为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导致传统的纪念品和特色服饰产量较低,没有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进而使得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效果不佳。同时,在民族特色服饰上,为了提高销售量,获取短期利益,景区售卖的部分服饰纪念品品质和档次不高,甚至鲜有民族特色[2]。

(三)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基础设施

就呼和浩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来看,当地缺少专业人才。由于呼和浩特地处偏远、交通设施薄弱,人口流失较为严重,当地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人员较少。同时,一些乡村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并且在乡村旅游服务期间,未能参与专业的岗前培训,多数以农户自我管理为主,导致其在经营管理的环节中容易出现服务质量偏低,且服务能力偏差的现象。而且,目前的呼和浩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仍存在不足,相关设施不完善,如互联网普及率不高,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3]。

(四)经济和生态无法两全

就目前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来看,呼和浩特存在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生态环境受损的问题,部分资源被浪费,资源的商业性开发较多,容易被过度开发。部分旅游者在游览某一景观时,乱折草木,排放大量汽车尾气,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当地部分管理者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景区环境的监控管理,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甚至出现资源匮乏的危机,这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呼和浩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建议

(一)注重营销,着眼品牌产品开发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深挖民族文化内涵,利用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旅游,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建立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品牌,与当地农户合作,统一手工艺品的制作标准,采用分成的方式和农户合作,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注重营销,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手段宣传、推广呼和浩特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同时也要和当地的旅行社达成合作,采取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进行多方面的正规宣传。

(二)吸引专业人才进驻,并对村民开展培训

目前,呼和浩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势头良好,但当地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不足,严重阻碍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和旅游服务管理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开发力度的同时引进先进人才,建设“旅游资源专业人才工程”,将现有的农户从业者作为培养的重点,加强其思想觉悟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人”[4]。通过聘请专业的培训团队,组织农户学员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经验。同时,还可以与高校建立合作,加强对先进人员的引进,从而解决当前呼和浩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短缺的问题。

(三)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协调合作

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帮助。政府部门应加强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采取有效措施监管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效果和开发的程度,提升本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综合竞争力。当地政府应从呼和浩特地区发展和文化建设情况入手,综合考量景观的布局,使各个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呈现均衡化发展的态势,和其他社会力量协调合作,创新开发旅游产品,尽量避免旅游景点陷入恶性竞争的僵局,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多样需求和旅游动机。同时,要结合当地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开发更多适合乡村发展的特色民族文化项目,多向发展,开发多种旅游模式,使呼和浩特地区的乡村旅游文化的开发和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在规划工作中,相关部门应重视国土资源的管理利用,在保证旅游基本用地的前提下,预留部分地方作为乡村游览缓冲区,有效减少节假日景点游客数量过多而造成的冲击,对绿地资源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如禁止进入放牧区等,保证当地生态的正常循环发展。

(四)保护和开发并重,重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

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应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当前,呼和浩特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是部分地区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缺少长远规划,受眼前利益影响,不惜以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去迎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时间内获取了较为丰厚的利益,但是对当地的长期的旅游文化开发不利。为此,在呼和浩特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秉承“环保第一位”的基础性原则[5],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放在特色文化的兴建上,凸显呼和浩特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监控和管理。例如,可以引进先进的无人监控系统,对于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监测,若发现不文明行为,及时制止。同时,在旅游宣传中应加强绿色旅游、环保旅游的宣传,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倡导“轻旅游”“重文化”的理念,坚持保护好每一寸草地和每一片环境。

(五)完善基础设施

为保证乡村旅游文化开发的效果,基础设施的完善至关重要。首先,应从呼和浩特各个地区的用电系统入手,完善电网系统,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用电情况,完善相关设施。其次,要完善各个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道路设施,确保交通的顺畅,保证道路运输的安全,使当地道路满足大巴和其他私家车的出入需求,避免出现道路拥堵的现象,使游客获得较好的旅游体验。再次,加强各个地区景点的旅游接待服务。各个地区应完善餐饮设施、旅游厕所、游客中心等相应设施,为游客提供舒适且便捷的接待服务。除此之外,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乡村环境中感受别具特色的文化,是强化旅游体验的重要环节。因此,各地区在知识系统的建设方面,也需要加强特色文化的注入,增强旅游环境空间的文化性,加强当地特色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保证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得以凸显,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不良风俗文化的传播。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在此背景下,乡村经济的发展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呼和浩特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因其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开发乡村旅游。如何进一步开发呼和浩特地区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分析的问题。当地政府应注重营销,着眼品牌产品开发;吸引专业人才进驻,并对村民开展培训;和其他社会力量协调合作;保护和开发并重,重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完善基础设施。

猜你喜欢

呼和浩特特色旅游
特色种植促增收
呼和浩特之旅
工商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操作实例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呼和浩特
旅游
美丽的呼和浩特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