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建筑发展与建筑节能
2022-02-05周启辉周雨婷
周启辉,周雨婷
(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5)
1“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
1.1 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
我国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直接相关。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成为了联合国和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我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耗和过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促使国家提出单位GDP 能耗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的指标,这两个指标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节能减排"。2010 年,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做出自主减排承诺:到2020 年,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2015 年11 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为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2015 年12月,我国在《巴黎协定》文件上签字,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实现碳中和。截至2019 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 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均已提前完成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 年目标。2019 年9 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郑重承诺,并在12 月全球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到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 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 年增加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担当,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引擎。所谓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而碳中和,则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减排、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我国非常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各级政府都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中央提出的打好三大攻坚战之一的污染防治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战略的具体举措。
1.2 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1.2.1 国家战略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3 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对绿色建筑行动从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城镇供热系统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公共建筑节能管理、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绿色建材发展、建筑工业化、建筑拆除管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2015年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策部署,在总结中国探索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整、系统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愿景、主要任务、制度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全方位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起点、新阶段。
1.2.2 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2016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下发意见,在意见中要求转变建筑建造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全面实施城市节能工程,到“十四五”期末,装配式建筑面积要占到新建建筑面积的30%以上。2016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展装配式建筑出台指导意见,明确了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优化部品部件生产、提升装配施工水平、推进建筑全装修、推广绿色建材、推行工程总承包、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等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任务。2017 年2 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就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出台意见,提出从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四个方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建筑业改革的方向,在建筑业发展史上将具有里程碑意义。
1.2.3 建设科技的协同创新。
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是国家建设协同创新体系的重点,特别是要推动建立一批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国家住建部高度重视建设领域的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加强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法规建设,强化标准规范编制工作,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建筑应用,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等。
2 我省绿色建筑发展与建筑节能的现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引领,推进城市环境绿色低碳升级,开展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路径研究,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致力于城乡发展模式和城乡建设方式向绿色、低碳、生态、节约的方向转型转变。
截止到“十三五”期末,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均达到100%,全省绿色建筑占当年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66%。“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达到7830 万m2,累计获得绿色建筑一星级标识的建筑项目91 项、建筑面积648.5 万m2,二星级设计标识18 项、建筑面积167 万m2,三星级设计标识6 项、建筑面积54 万m2,累计获得绿色建筑运行评价标识的建筑项目5 个,建筑面积67.7 万m2;可再生能源技术建筑应用面积4073 万m2;推广新技术新产品407 家企业的28 类586 项产品。
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强法规建设。省人大颁布实施《辽宁省绿色建筑条例》;省住建厅会同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等多部门共同制定《辽宁省推广绿色建筑实施意见》(辽住建[2019]123 号)。二是提高节能标准。全面执行居住建筑节能率75%和公共建筑节能率65%的设计标准。三是积极做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开展可再生能源相关课题研究及标准编制、修订工作。四是积极开展国际先进技术引进工作。吸引比利时贝尔卡特集团增资建厂,出台全国首例钢纤维管片技术标准。五是积极开展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工作,编制发布《辽宁省绿色建材产品推广目录》。六是做好相关标准规范编制工作,共制修订发布工程建设地方标准45 项。七是加强宣传培训工作。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绿色建筑和建设科技成就展,组织绿建条例、国家和省75%节能设计标准培训。
我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二是市场化发展进程较慢;三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四是科技协同创新意识不强。
3 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与建筑节能工作的对策措施
3.1 推进绿色低碳建造
一是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建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推广钢结构住宅。二是积极推行绿色建造。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三是推动绿色建材发展。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加大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力度例,鼓励建设项目优先使用获得绿色评价标识的绿色建材。建设一批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示范工程。探索“新型建材+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构建产业互联新体系。四是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积极构建依法治废、源头减量、资源利用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制。推进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就地消纳、填埋处理及外部运输等处理方式。五是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标准规范,提高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利用产业链,加大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多样化
3.2 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
一是加强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不断提升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管理,强化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规范绿色建筑施工。加强施工材料进场检测和竣工验收管理,推动建设单位落实绿色建筑分步验收。二是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强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开展建筑能耗监测,推进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工作。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提高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建设比例。建立“装配式+超低能耗+健康建筑”绿色建筑体系。三是抓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统筹推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节水改造。四是加强建筑运行管理。开展公共机构建筑能效提升工作,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与合同节水管理,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效公示和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工作。五是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实施老旧市政管网节能和智能化改造,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3.3 优化城市建设用能结构
一是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建筑应用。因地制宜地推广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合理推动风能等其他类型可再生能源应用。积极拓宽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中可再生能源应用。二是积极推动城镇供热清洁低碳。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推进清洁取暖示范。三是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引导建筑供暖、生活热水、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就地生产、就地消纳、余电上网。
3.4 建设绿色城镇和绿色社区
一是完善绿色城镇体系建设,推广功能复合的混合街区,倡导居住、商业、无污染产业等混合布局。二是推进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将低碳发展理念贯彻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提升居住者身体、视觉和心理舒适性。三是推动居住建筑绿色健康技术应用,提高住宅健康性能,完善建筑室内健康和安全性能指标。建设一批健康住宅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