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勾联比对”持续引向深入
——对大数据审计管理的思考

2022-02-05汪正义十堰市审计局

审计月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疑点

◆汪正义/十堰市审计局

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内容错综复杂,经济活动点多面广,资金体量越来越大,社会关系扑朔迷离,国际化、市场化不断突飞猛进,审计机关面临着“大海捞针、真假难辨、人力不足、质量不高”等困境。因此,运用大数据综合技术辅助审计,帮助发现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制度性漏洞的助手作用日益凸显。运用大数据审计,从架构和组织角度来看,我的体会是重点抓好“勾联比对”工作。

一、发挥“勾”的作用,想方设法归集数据

开展大数据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数据不全、不多、不及时。要做大数据分析,必须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想方设法采集归集各类数据,积淀上下贯通、左右联通的数据“富矿”,为大数据审计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定期拷贝采集年度数据。被审计单位有义务及时、准确提供完整的相关资料和电子数据。审计机关每年年初可集中向各单位发函,组织审计人员通过移动硬盘拷贝各相关部门单位履行职责相关的业务、政务、经济和安全等方面数据,包括各单位财务数据、建设项目数据、招投标数据、公车数据等,并储存到审计大数据中心。二是前置服务器定期推送数据。加强与政务大数据局协作配合,建立数据定期推送机制,通过前置服务器每周定期推送与城市运行、社会治理、公众服务、行政管理等领域建设、存储、使用的数据资源。如市场主体信息数据、婚姻登记数据、企业纳税数据等。三是建立端口随时“勾回”数据。针对在审计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数据更新较快的数据,及时与被审计单位建立数据共享端口,随时“勾回”最新数据。如可与财政、人社、公安和不动产登记中心建立数据共享端口,随时勾取国库集中支付数据、社保数据、公安户籍数据和不动产登记数据,确保审计使用的数据准确、及时、完整。四是主动归集审计业务数据。树牢审计人员数据归集意识,要求各审计组在开展审计项目过程中,主动归集所有审计业务数据,及时提交给审计大数据中心存储。同时,可要求各科室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日常监督研究,平时注重收集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重要报告、政策法规、业务报表、工作总结等资料数据,并上传大数据中心。五是全面搜索收集网络数据。针对审计不仅需要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还需要宏观经济数据、横向纵向对比数据、网络舆情数据等实际,可定期通过八爪鱼、python等网络爬虫软件全面搜索收集网络数据,作为大数据审计数据的重要补充。

二、发挥“联”的作用,让数据活起来、用起来

为了解决采集回来的各类数据因数据质量、数据格式等因素导致无法直接使用,或不好用、不能用,甚至存在虚假数据等问题,应该充分发挥“联”的作用,加大对采集数据整理、清洗和转换,转换成审计人员可以直接使用的数据,让数据真正活起来、用起来。一是加大清理转换。组建专业团队,通过转换成标准表格式,建立数据表主键,对空值进行赋值,去掉重复值,对数据统一编码等措施,全面清理和转换采集回的数据,使数据可读可用。如采集回来的低保发放的数据,可填充个人身份证信息,便于与其他数据关联分析。二是坚持分类存储。审计数据中心的数据表非常多,坚持数据标签化分类存储,有助于审计人员快速查找定位相关的数据表。如对采集的预算指标数据、财政专户数据、国库集中支付数据、非税收入数据等标签为财政类数据;对车辆数据、财政供养人员数据、人员编制数据、工商注册登记数据、户籍数据等标签为外围数据,审计人员在使用数据时可按照类别快速查找。三是注重动态管理。根据数据使用频率设置活跃度标签,对活跃度高的数据加快数据采集频率,有针对性地加强收集力度,确保用最新数据分析出最精准的结果。同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购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对网络和数据进行防护,全力确保数据安全和稳定。

三、发挥“比”的作用,下大力气进行逻辑分析

开展大数据审计分析,“比”是关键环节。要主动谋划“比”的思路,积极构建“比”的模型,下大力气开展逻辑分析,服务审计实战,提升监督效能。一是谋划“比”的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大数据审计分析最关键环节就是建立比对分析思路,可以组织数据分析团队,根据大数据中心现有数据、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相关法律法规、数据之间关系,有针对性提出数据比对思路。如领取低保数据与车辆数据比,领取低保数据与财政供养人员数据比,不动产数据与公租房数据比,死亡人员数据与各项补贴数据比,等等。二是构建“比”的模型。通过研究政策法规,找出政策法规和数据的关联关系,以及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各类对比分析模型,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如在政府投资审计领域中,结合政府投资转型需要,可以探索建立政府投资审计综合单价比价模型、主材单价比价模型、工程经济技术指标比价模型等比对模型,用于发现重大量价变更、围标串标等管理问题。三是探索自动化审计。按照数据之间逻辑关系设计固定的数据分析模块和小程序,对同类问题关联相关数据,探索“来料加工”式自动化审计。也可以利用审计机器人,将审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基础性、流程化、重复性的工作交由计算机无间断、无值守执行,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四、发挥“对”的作用,实现大数据审计效果

通过建立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生成审计疑点,然后对审计疑点进行核实,看是否真的有问题。同时,利用核对结果反向修正大数据审计方案和进一步优化数据逻辑关系。一是现场核“对”审计疑点。通过“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大数据审计模式,将审计疑点交给审计组开展现场核查,确定审计疑点查实或者查否。二是多方进行审计核对。可以与纪检监察机关建立联合监督机制,对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纪检监察对象涉嫌违纪或者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问题疑点线索,可与纪检监察机关掌握的情况进行核对;还可以将大数据审计疑点与财税大数据平台筛选的疑点进行核对,提高疑点核查的效率。三是及时核对修正审计方案。结合审计疑点核实率的高低,对疑点核实率低的大数据审计模型,找出审计分析思路、使用的审计技术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大数据审计方案,完善大数据审计模型。同时,不断优化逻辑关系。对已经确认可用有效的审计模型进行固话,开展大批量、自动化的审计分析。

五、发挥“人”的作用,把“勾联比对”引向深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审计在节约人力资源、实现审计全覆盖、提高审计质效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技术方法外,“人”的因素也是大数据审计工作成功的关键。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大数据分析团队,采取有力手段强力推进,把“勾联比对”引向深入,不断推进科技强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大数据审计工作的成败。要切实把大数据审计作为审计机关打基础管长远的重要工作,不管是大数据平台建设或者硬件、软件、人员配置都要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把大数据审计作为审计项目中必备部分,引导全体审计人员广泛运用大数据审计开展审计项目。二是组建分析团队。打破科室界限和专业界限,及时组建数据分析团队,充分发挥骨干人才、专业人才在大数据审计中的引领作用,通过集中培训,个人自学、案例教学、岗位历练等方式,不断提升整个团队大数据审计能力水平。三是实行考核激励。优化绩效考核办法,提高大数据审计工作在全部考核中分值比重,对获得审计署优秀案例的选手,在年度优秀公务员评选、晋升晋级中予以倾斜,切实激发审计干部学习运用大数据审计的热情和动力。

猜你喜欢

疑点
创新数字化审计疑点核查 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超分辨率重建技术在海域使用疑点疑区监管中的应用
现场的疑点
始于深度诠释疑点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中的难点与疑点
巧用方法 突破疑点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政策的疑点探讨
疑点
解析西藏古建筑具备防雷措施说法疑点
廉租房待遇合规性计算机审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