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红色家书中感悟党史力量

2022-02-05钟芳

江淮法治 2022年1期
关键词:一封封光荣家书

文/钟芳

作 者:张丁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2月

定 价:58.00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秉烛夜读《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不由得想起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在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战乱年月,一封报平安的传情家书,远远胜过“万金”的价值。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书”真挚展现并诠释着中国人心底最深沉的家国情怀,是中国家书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该书收录百年家书资料,从时间跨度上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百年的革命与建设历史相吻合,用家书独有的真实和鲜活呈现党史中的各个重要时期、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百年来共产党人对信仰的追求与坚守,是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百年历史的缩影。

书中收录家书的作者既包括老一辈革命家,也包括革命烈士,还包括各个历史时期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党员。他们虽然岗位不同,年龄有异,但是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初心是一致的,并为此付出了生命、鲜血和汗水。从他们留下的这一封封家书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他们的思想轨迹,感受到熠熠生辉的信仰之光。

“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儿在外面心亦稍安。”这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于1921年5月中旬赴莫斯科前写给父亲的信,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寄寓了他对家人的牵挂和不舍。当时的任弼时只有17 岁,却已经是一个胸怀改造社会大志的有为青年。他受先进思想的影响,毅然奔赴远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0年的革命锻炼教育了我,我完全明白我这10年的斗争是无比的光荣、伟大,我忍受了一切艰难困苦,在生死的危机情况下进行着顽强的流血的斗争,这是为了母亲、弟弟的永远解放。为着母亲的幸福,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杀敌,我的光荣正是母亲的光荣,全家的光荣。”这是1948 年8 月20 日辽沈战役前,东北人民解放军第4纵队第12师35团2营教导员许英写给母亲的家书。许英离开家整整10 年了,当年还是17岁的少年,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人民解放军的指挥员,他盼望着解放军打进关内,早日与母亲和家人团聚。可惜的是,一个多月之后,许英在战役中牺牲。这封家书是战友从烈士衣兜里发现的。

“从医院通知到报名结束,只用了短短20分钟。妈妈所在的科室,有三个名额,妈妈第一个报了名。当时,妈妈似乎什么都没想。妈妈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护士,是麻醉手术科的护士长,更是一名有17 年党龄的共产党员。面对国家召唤,面对同胞受难,面对疫情肆虐,妈妈心里只有四个字:义不容辞。”这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甘肃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周馨瑜写给备战中考儿子的一封信,平凡文字背后,却蕴含着殷殷深情,把我们再次带回那段荡气回肠的战疫时光。

捧读这一封封墨迹长存、余温犹在的红色家书,就像是在重温党的历史和身边的历史,感受信仰的力量。这本书如果用两个词来描述,那就是真实和真情——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读起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发人深省。它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于党史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深化对于家书文化的理解,非常值得一读。

猜你喜欢

一封封光荣家书
朋友的信
万物的来信
光荣升旗手
清晨忆家书
一封家书
永远的光荣
一封家书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还有多少光荣正在远去
《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