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体验需求提升背景下环城游憩带研究综述

2022-02-05赵思齐刘欢

商展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环城资源旅游

赵思齐 刘欢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山西太原 030012)

国民旅游需求增长,旅游不再仅是追求好山好水好风光,更多的是追求放松地度过闲暇时间,享受自由时光。受新冠疫情影响,都市游、近郊游持续升温,自然生态、近郊乡村深受游客青睐。脱贫攻坚进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壮大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促进了环城游憩空间的发展。同时,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为城郊地区带来人力、财力、物力,促进了城郊地区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 概念的提出

环城游憩带实际上是一种位于城市郊区的游憩活动空间。国内外对环城游憩区域的研究起源于对城市近郊区的关注,我国对于城市郊区的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初,在前苏联,每个周末都有很多市民前往郊区的度假村和观光园。Gunn在系统分析城市土地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将城市周围地区土地按照距城市的远近划分为都市带、郊区带、乡村带等。Edward将大阪郊区的游憩空间从游客的角度划分为旅游同心圆地带,分别为市中心区域、半日游、一日游和隔夜旅游带[1]。

我国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影响,城市和乡村分隔明显,结合部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部地区城市的扩张,城乡出现融合态势。1995年实行周末双休日制度以来,城市周边游、乡村游成为城市居民的时尚选择。人们的休闲游憩活动行为正在从过去闲暇时间分散的、不同的活动空间走向综合的、设施集中的活动空间[2]。邹积林(1990)结合地方性应用区划的基本思想,提出圆环状结构划分,更符合旅游活动的实际[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春晓(1997)等都开始对城市郊区县域的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进行研究[4]。城市化的发展给市民带来了便利的交通,便捷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市民带来方便的同时,生活垃圾、废气废水等污染了生活环境;私家车数量增多、公共设施不断建设,挤占了城市生活休闲空间,对旅游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旅游资源质量,不利于城市游憩地的产生,旅游投资者便把目光聚焦到城市郊区,促进了城郊地区游憩带的形成与发展。

吴必虎等提出在城市郊区开发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用于休闲娱乐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构成环城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简称“环城游憩带”[5]。之后,学者多基于这一概念进行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环城游憩带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

2 游憩行为研究

研究环城游憩带游憩者的游憩行为,意义在于把握客源市场的运动特征,为游憩资源开发利用、游憩产品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对于游客出行距离的选择,吴必虎认为,在游客空间移动规律的影响下,超过50%的城市居民优先选择在距市中心50km的范围内组织游憩活动。在对西安、成都、长春和上海4个城市居民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虽然各城市在城市区位、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总体上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6]。粟路军、许春晓(2008)通过调查长沙市居民对游憩距离的选择发现,游客心目中环城游憩活动的理想距离是城市周边1~2小时车程可达的200km的范围[7]。

市民对不同产品类型游憩地的选择偏好是不同的。李红超(2006)研究济南环城游憩带时发现,市民近郊出游和自然风景游览占绝对优势[8]。无论哪个年龄层次,都偏好自然风景类目的地。年纪较大的旅游者偏好文物古迹类旅游景点。年龄越大,对娱乐游戏类的景点偏好越低[9]。市民选择到城市郊区的游憩带旅游,不仅受出行距离的影响,还为了缓解工作的压力,缓解紧绷的状态,找一个机会与家人或亲朋好友拓展兴趣,促进关系的融洽,接触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这与旅游的本质特征一致[10]。

3 游憩资源研究

3.1 游憩资源评价

对环城游憩带游憩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以充分了解游憩资源情况,为环城游憩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开发提供借鉴。

王红兰等(2007)以城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用层次分析法对其作了定量分析,从而得到每个景点的权重,再用模糊记分法给每个景点打分,最后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得到城市环城游憩带各个旅游资源的综合得分情况,并根据得分结果和实际情况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环城游憩带发展格局及政策建议[11]。冯晓华、虞静峰(2011)依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标准》,结合乌鲁木齐市游憩地的开发现状,先对游憩地进行分类,再对各类型游憩地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乌鲁木齐市拥有较为齐全的游憩地类型,游憩资源丰富,发展环城游憩带的旅游资源禀赋较高,具有一定的优势[12]。

3.2 游憩地类型

游憩地是市民进行环城游憩的基础。凡是能够对人产生吸引力的东西,凡是和人们的游憩活动产生联系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游憩地。

杨新军、刘军民(2001)总结近年来我国大城市郊区的旅游开发状况,提出城市郊区主要旅游目的地类型是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乡村度假休闲旅游和产业旅游[13]。张红(2004)将所有游憩地根据其商业程度结合游憩功能划分为商业性和公益性两种游憩地类型[14]。苏平等(2004)根据旅游地的资源属性和旅游活动的性质将旅游地分为9种类型,将北京市旅游地归并为自然观光、人文观光、人工娱乐和运动休闲四种旅游地类型[15]。安颖(2008)综合考虑城市游憩地的发展现状,增加了民俗体验游憩地[16]。李俊纳(2011)按现代旅游产业资源分类方法,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生态型旅游资源和专项旅游资源[17]。李瑞(2015)结合南阳市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自然人文资源条件,把环城游憩带资源分为四类[18]。王庆伟(2004)以满足客源市场需求的相关旅游基础条件为依据,将旅游地划分为旅游度假风景地、乡村民族民俗旅游地、文化遗址旅游地、产业旅游地、城市休闲公园五类[19]。不同城市的旅游发展状况各有不同,学者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不同,游憩地划分的依据就会有所不同,游憩地就有不同的划分结果。

3.3 游憩地空间结构特征

运用空间结构、计量地理学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研究环城游憩地空间结构特征,发现不同类型的游憩地,由于旅游活动特征、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投资规模、人均消费等方面的差异,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吴必虎(2001)研究上海环城游憩带发现,环城游憩带的区位不完全受行政界线的制约,有时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共同构成环城游憩带。城市居民在环城游憩带的游憩活动随距离的增加频率逐渐降低,在旅游资源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及交通干线游憩频率较高[20]。学者研究发现,北京等城市环城游憩带人工娱乐型游憩地距城市中心最近,自然观光型游憩地距城市中心最远。但长沙不同类型游憩地则呈现与北京不同的圈层分布特征,长沙休闲度假类游憩地距市中心最近,人工娱乐类游憩地距市中心最远,历史古迹类游憩地和自然景观类游憩地的平均城市中心距离介于两者之间[21]。自然观光类游憩地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托现有的自然资源,受资源分布影响,自然观光类游憩地的空间离散指数小。人文观光类游憩地的形成主要依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或产生的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旅游资源,人文观光旅游地的空间离散指数大。

李江敏等(2009)研究武汉市环城游憩地的空间演变,发现在环城游憩带发展初期,最先被投资开发的是资源基础条件好、交通便利的游憩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不断建设的交通线路将游憩地连接在一起,使多处游憩地呈现轴状联动发展。随着交通轴线周边游憩地的不断发展,周边地区被带动起来,周边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的游憩地或次级游憩地也被带动发展起来,最终呈现游憩地的团块状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22]。

4 成熟度研究

环城游憩带内众多游憩地在经历各自的生命周期,它们的发展变化共同决定着环城游憩带的发展阶段。借鉴成熟度的概念,科学选定一系列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确定环城游憩带不同区域游憩地的发展状况,从而为游憩地当地政府部门及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规划的制定及相关政策的颁布提供参考,为旅游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依据。

杨紫英(2009)建立了城市环城游憩带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包含评价总目标、评价准则层及指标层。将环城游憩带按成熟度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近成熟期和成熟期四个发展阶段。北京市环城游憩带距市中心距离越远,游憩空间成熟度越低,表现出明显的距离约束[23]。杨利、李娜妮(2018)构建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发现长沙市环城游憩带缺乏处于成熟阶段及不成熟阶段的环城游憩带[24]。针对环城游憩带成熟度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5 发展环城游憩带的意义

随着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游憩地当地的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扩大了旅游容量,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积极作用[25]。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城乡结合区、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旅游业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力支撑。城镇化为环城游憩带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资金保障,促进环城游憩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环城游憩带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结合地区及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城郊地区带来了人力、财力和物力,促进环城游憩带和城镇化的共同发展[26]。畅通国内大循环,健全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机制,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建设,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 结语

国内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环城游憩带的主要客源是城市居民,基于人口学特征调查研究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与旅游行为特征,对其目的地选择要求进行了研究。了解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有何不同,针对游憩者需求的差异性,结合游憩地的资源特性及供给的针对性,设计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为旅游投资者选择游憩地类型提供参考。二是研究对象从大城市的环城游憩带发展到对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带的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选取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判定环城游憩带所处的发展阶段。选取一定的标准,对游憩资源进行分类,研究不同产品类型的空间结构特征。三是研究城市的环城游憩带,在分析游憩资源的基础上,对环城游憩带的项目开发提出建议。

受新冠疫情影响,城郊游、乡村游等环城游憩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对于合理配置城市游憩空间,整合跨区域资源要素,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的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包含对游憩地、游憩资源及游憩者方面的研究,但多是研究某一年份的特征,环城游憩带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游憩需求的变化,也会呈现不同的发展特征,因此可以继续研究环城游憩带的动态发展演变规律。

猜你喜欢

环城资源旅游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机械发泡温拌沥青技术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应用
环城旅行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合肥环城公园特刊面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