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路径
2022-02-05高丽娜
高丽娜
(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自2016年《管理会计基本指引》颁布以来,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有了可依据的标准,加快了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进程。管理会计的管理对象是资金运动情况,并且可通过有价值信息的提供为事业单位规划制定、决策作出、控制实施及评价开展提供信息支持,因而作为经济管理活动之一的管理会计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优化的重要路径。事业单位需要以2016年财政部门发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依据,实现管理会计体系的科学构建,基于内部管理水平提高保障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管理会计是以资金运动为管理对象,为单位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活动提供有用信息,用以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管理会计体系源自管理会计的拓展,管理会计体系包括预算管理体系、资金管理体系、资产管理体系、会计管理体系。其内容涵盖成本、预算、决策、分析、风险、战略与投融资等。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实现会计改革的关键所在,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的目的在于优化内部管理成效,构建可高效运转的预算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绩效情况的科学与精准衡量,进而展现出资源配置方面市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随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事业单位管理者正确决策的客观需要,是事业单位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的客观需要。管理会计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为事业单位决策效率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与调整,组织结构逐步优化,为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优化创造了条件。在此过程中,若是管理会计体系不完善就难以实现管理信息的全面收集,会降低事业单位的决策效率。因此,必然要通过管理会计体系的完善构建,将管理会计引入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通过大量有价值信息的提供,为单位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规划和控制,确保事业单位决策工作的高效开展,优化配置单位资金,规避运营风险,不断提升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事业单位高速发展。
二、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立足战略角度,对预算管理目标进行细化分解与有效落实,彰显战略目标实现中预算的导向作用,进而实现科学化的资源配置,保证本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管理会计体系与预算管理体系在管理方向上具有不同之处,二者在作用上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完善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能促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通过管理预算的执行情况实时控制事业单位行为,并为管理层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料,保证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管理会计可以将单位战略目标落实到预算管理中,确保战略目标的稳步实现。
1.科学编制预算
事业单位应秉持上下结合的原则优化预算编制,预算部门应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基于多个维度,运用科学的方法梳理与优化预算编制流程。同时,预算部门应对自身业务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在业务特征把握的基础上,对各种预算编制方法的优劣及具体的应用标准进行综合分析,把握滚动预算、弹性预算及零基预算等方法的应用要求,增强预算的可执行性,进而通过预算方法的科学选用实现预算的科学编制。
2.加强预算执行控制
事业单位需要将预算执行控制作为重点,在预算授权控制制度完善建立的基础上强化预算执行控制,以预算审批标准为依据落实预算授权控制制度,实施各项费用支出的严格控制。预算管理部门应通过分析会议的定期召开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研究,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给予严格的监督与控制,并针对预算执行中的缺陷或不足制定可行性的调整对策,从而消除预算执行偏差问题,当既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要对预算进行调整。此外,事业单位需要以既定调整程序为依据,在单位内部或外部环境改变时针对性实施预算的合理调整。
3.严格落实预算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预算体系构建过程中要落实预算考核机制,明确具体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可量化的预算考核指标,并由上级负责下级的预算执行监督考核。同时,还需要在绩效考核体系当中将预算考核结果作为重点内容,并依据预算考核结果针对性奖励与惩罚预算执行部门,通过正激励与负激励的有效实施提高预算执行成效。
(二)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业财融合是管理会计应用的途径。在新政府会计制度逐步实施、事业单位自身管理体系不断改革的境况下,事业单位需要通过成本观念树立和强化成本效益意识,助力成本管理体系构建,引入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提高成本控制效果,基于科学性成本管理方式应用,确保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利用效益最大化。
1.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要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费用审核、定额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责任成本制度及成本核算制度,加强对事业单位成本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在各项成本管理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基础上,确保成本数据信息的全面化收集与有效性整理,强化资金支出管控,进而为成本管理的高效实施,提供全面、翔实的数据依据。
2.优化成本管理流程
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体系要转变以往只注重事后管理的方式,需要纳入事前管理及事中管理,确保一体化、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体系构建,在事前成本预算、成本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在事中做好成本监督与控制,找出单位内部控制执行的不足,并在事后可以收集分析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展开严格的成本核算考核,通过成本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完善,确保事业单位领导层可切实了解成本费用的支出情况。
3.应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式
事业单位适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目标成本法,二是标准成本法,三是变动成本法,四是作业成本法。事业单位需要对自身业务情况引入成本管理方法进行科学分析,选择适合的成本分析方法,通过成本分析方法科学应用探寻成本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通过针对性的调整与控制强化成本管理成效。
(三)构建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管理会计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事业单位需要通过绩效管理力度转变职工工作态度,确保职工工作的高效开展,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效能。
1.做好绩效规划的科学制定
事业单位应以上级下达工作目标为依据,针对自身业务状况合理制定绩效管理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对绩效目标值进行科学确定,并给出具体的绩效评分方法,还要明确绩效评价周期,为绩效计划的规范与有效执行提供依据。
2.强化绩效规划执行控制力度
事业单位应完善绩效监督机制,严格化与全面化展开绩效规划执行全过程的监督审查,重点分析绩效指标完成情况,掌握绩效执行与规定要求不相符的具体原因,同时还需要合理制作绩效分析报告,并及时在事业单位内部进行公布。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监管项目资金的绩效执行情况,从而有效防止违规利用项目资金现象的出现。
3.确保绩效考核评价的严格开展
事业单位应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依据,严格考核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绩效情况。指标体系构建时,可结合自身情况选用关键绩效指标或平衡计分卡等不同方式构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除了要包含数量、质量、成本等基本指标外,还需要涵盖实效指标、经济或社会效益指标,还应将可持续影响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纳入指标充定范畴。指标权重的确定,需要实现主观及客观两种赋权方式的有机结合,进而保障工作绩效评价的客观性与精准性。
4.有效应用工作激励措施
事业单位应以工作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落实激励措施,针对性进行事业单位各部门或各岗位成员的奖励,增强工作绩效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等各个方面的关联度,按照考核结果发放薪酬及福利,督促工作人员正视工作绩效提升,从而确保激励措施应用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四)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为强化事业单位经营发展中风险隐患的控制成效,事业单位需要通过风险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与有效优化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有效防范和控制发展中的风险隐患,营造利于事业单位长效发展的环境氛围。
1.建立与推行职责分工制度
事业单位应做好关键性岗位的分离,防止不相容岗位由同一人担任,通过岗位的合理设置,在职责分工制度有效实施下,降低违规操作事件的发生概率。
2.制定与落实授权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应对各个部门或岗位,在经济业务方面所享有的权限进行合理界定,并要对审批流程进行科学梳理与合理优化,按照制度流程明确各岗位、各部门的经济业务权限,严格实行授权控制制度,实现各项业务的合规审批,基于授权范围内实现各项经济业务的规范办理。
3.构建风险评估机制
事业单位应在财务管理部门之外设置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由此部门负责评价事业单位各项重要决策制定后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合理分析与有效控制防止决策风险问题的发生。
(五)构建与落实管理会计报告制度
事业单位应对自身运营状况给予严格的监督,建立健全管理会计报告制度,构建契合当前运营状态的可行性管理会计报告制度,为内部管理需求的满足提供支持,实现事业单位自身管理状况的优化,从而保障领导层做出科学、可靠的管理决策。
1.科学确定管理会计报告流程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应担负起管理会计信息完整性收集的重任,应以管理会计对象为依据针对性进行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并及时向上级领导提交编制完成的报告文件。
2.制定战略管理报告
财务部门要做好事业单位内部及外部环境变化情况的监督与分析,科学评价自身战略执行情况,并要对本单位一段时间内制定的战略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与分析,通过战略管理报告的编制,帮助领导者及时了解战略成效,进而针对性做出管理战略的调整与优化。
3.编制成本管理报告
成本管理报告编制时,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对成本预算及实际产生成本之间的偏差值进行精准测算,分析成本偏差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而编制出具体的成本管理报告,且需要在报告中针对性给出可行性的成本偏差控制策略。
4.出具业绩评价报告
工作业绩考核完成之后,事业单位需要详细分析绩效项目、关键指标及所产生的执行结果,并对绩效偏差的原因进行追溯,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整改建议,从而完成业绩评价报告的科学编制。
三、保障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成效的策略
(一)打造专业化管理会计团队
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存在会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多元的问题,综合素质高的专业管理会计人才相对缺乏,会对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体系构建产生直接影响。基于此,事业单位应将管理会计团队的专业化打造作为重点,通过人才根基的稳固确保管理会计体系的科学构建与有效实施。事业单位管理会计要主动参与到单位目标计划和策略研究中,积极参与单位流程管理工作,发挥专业特长和技能,优化财务管理模式,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1.加强外部人才吸纳
事业单位应面向社会招聘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管理会计理论基础深厚的高学历人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单位人力资源建设体系,通过管理会计团队知识结构的优化,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2.重视在职人员培训
吸纳外部专业性人才的同时,事业单位还不能忽视现有人才的培训,组织管理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培训活动,开展常规、常态化的信息技术学习,开展新型管理会计实施工具及先进的管理方式培训,鼓励和引导会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熟悉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进而强化会计人员管理会计业务水平。
3.强化单位间沟通交流
事业单位可组织多元化沟通交流活动,加强与软件开发机构的合作,通过经验分享及教训总结解决系统安全问题,吸收借鉴其他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引导单位管理会计开阔眼界、勇于创新,为本单位结合实际情况调整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策略提供支持,不断提高本单位的管理会计应用水平。
(二)建设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
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影响,事业单位会计由传统的财务会计逐步向管理会计转型,其管理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确保管理会计体系的高效构建,事业单位需要升级财务管理系统,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系统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平台,并定期对系统进行监督与维护保障数据信息不被泄漏。在此平台支持下,实现数据信息的全面收集、科学整合与高效加工,确保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能力得到提升。应设置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及会计报告等多个模块,切实发挥管理会计作用,提升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的安全程度,确保管理会计所有工作内容均可利用此系统完成。
1.成本管理模块
针对录入完成的成本信息展开成本核算、分析与预算,并具备成本绩效报告编制功能,实现成本控制建议的在线提出。
2.预算管理模块
此模块应涵盖预算管理所有内容,设置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及考核等多个二级模块,以所收集到的预算管理信息为依据,进行各个模块工作的执行与操作。
3.绩效管理模块
确保绩效管理模块与其他模块合理衔接,能够及时获得到考核评价所需的各项绩效数据,以事先设置好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依据实现数据的自动化统计分析,并自动完成绩效执行报告的生成。
四、结语
鉴于管理会计体系与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成效有直接关联,因而事业单位应将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纳入核心范畴,并贯穿于各项管理工作环节之中,依托于反复的实践、多次的验证优化与完善管理会计体系,进而强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应用能力。事业单位应以自身工作需求状况为依据,合理构建预算、成本、绩效、风险等各个管理制度,并建立与落实管理会计报告制度,依托于专业化的管理会计团队,建立先进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分析整理出有益于事业单位管理决策作出的重要信息,推动事业单位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