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的思考
——以荔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2-02-05温朝霞

探求 2022年3期
关键词:永庆粤剧历史

□温朝霞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升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文化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历史文化街区则是城市文化的肌理。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留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印记,是承载着乡愁的精神家园,是留给今人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城市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广州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他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直致力于提升名城保护的规划治理能力,探索保护文化遗产的多元化路径,倡导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2021年,广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出台《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顶层设计。目前,广州已完成7个名镇名村、26片历史文化街区、815处历史建筑、30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建立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全要素保护体系,形成“市域—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六个层次的保护体系。本文拟以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的相关问题。

一、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情况

荔湾区作为广州市的老城区,其拥有的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在全市11个区中位居首位。近年来,荔湾区坚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与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区环境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其中一个成功例子。

建于1931年的恩宁路老街,曾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至今仍保留清末及民国时期广州西关商贸区的布局形态,拥有广州最完整和最长的骑楼街。恩宁路一带是西关大屋的集中地,分布了十几处文物历史古迹,如李小龙祖居、泰华楼、粤剧名伶故居、詹天佑故居遗址、民国大宅、銮舆堂、八和会馆以及陶陶居、莲香楼等众多“老字号”,具有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戏曲文化氛围,是一个还活着的、粤剧兴旺的特别社区,是一条集民间观演文化之大成的特色骑楼街。恩宁路沿街现阶段大部分是经营食品、日杂及耗材等店铺,现有西关打铜传统工艺店十多家。

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更新改造开始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而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均属老街老巷,不可避免地涉及旧城改造问题。恩宁路一带建筑大多属于危破房,生活设施简陋、消防隐患突出,严重影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007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恩宁路的旧城改造。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加强对恩宁路改造项目中广州文化特色元素的保护开发,如700米的骑楼街、李小龙故居、泰华楼、八和会馆、宝庆大押、西关大屋等,力求通过“拆、改、留”三种改造形式实现美化、绿化、生态化,将恩宁路项目建设成为具有浓郁西关风情、延续传统生活氛围、体验岭南民俗情景的精品消费区和荔湾老城区怀旧旅游的人文休憩中心。2011年6月,《恩宁路旧城改造更新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更改》通过,提出街区整治和修复“整旧如旧”“新旧建筑风貌相融”“保留原有街巷肌理”“引入新产业”的原则。2012年12月,广州市名城委审议通过规划,恩宁路被增补为历史文化街区。

2012年6月,广州市决定“将恩宁路地块除博物馆用地以外的土地及已征收的保留房屋整体打包,交由荔湾区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要求进行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荔湾区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推动恩宁路片区微改造的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浮出水面。广州采用BOT项目进行旧城微改造,恩宁路项目是第一个。恩宁路项目改造分三期,第一批为示范区,第二批为修缮复建区,第三批为新建区。按照“老城市、新活力”的总体要求,这里将建成历史与现代交融、中西文化荟萃,最广州、最国际、高品质的历史文化街区和都市生活区。主要业态为文化创意类产业、特色餐饮与品质休闲类商业、展贸与共享办公、长租公寓与民宿等,主要服务于广州市民的都市新生活,兼顾外地游客的西关文化体验。经过二期改造项目,荔枝湾涌揭盖复涌改造完毕,昔日“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丽景象重现两岸,然而,两岸拆迁留下的荒地如何开发,现有的历史文化建筑如何利用,如何活化利用恩宁路一带宝贵的土地资源,依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恩宁路永庆坊改造的实践与经验

在推进老旧社区改造的工作中,如何处理好“新”与“旧”、“改”与“护”问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永庆坊是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第一个试点片区,是广州第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改造项目。永庆坊改造既是城市更新,更是民生所需。永庆坊在推进片区活化利用,打造传统与现代融合、独具粤韵情调、能够代表广州西关的最美街区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通过探索出“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改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效果。永庆坊改造的实践与经验,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一)改造背景

恩宁路永庆坊地块位于西关核心区,东接上下九步行街,约占荔湾老城区面积的3%,改造造用地总面积11.37万平方米,原有建筑1352栋,共有居民2760户。地块有广州保存最为完整的骑楼建筑群,周边有李小龙祖居、八和会馆等非常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粤剧曲艺、广彩、广绣等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曾在此集聚发展,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至上世纪90年代,该地块成为了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辖之一,辖内危破旧房密集,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亟需修缮维护及更新改造。

(二)改造思路及成效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永庆坊之后,恩宁路永庆坊地块的改造一直在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精心推进。从永庆坊改造过程来看,主要有三个创新:一是改造观念转变。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前提,第一次提出做减量规划,保护旧的街区肌理和传统骑楼街,恢复河涌,实现“红线避让紫线”。二是改造模式创新,探索出“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模式,通过公开招商引入企业建设及运营,激发市场主动性、创造力,缓解财政资金压力。三是探索共同缔造,率先成立广州首个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公众参与组织——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举办超过20场“共同缔造”讨论活动,共收集问题意见100多条,听取接受专家意见建议15份。

目前,恩宁路永庆坊片区粤剧艺术博物馆已建成开放、荔枝湾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永庆坊一期2018年完成并对外开放,二期共分8个片区分阶段推进,现在骑楼段、示范段、滨河段、粤博西段、粤博东段已对外开放并设置了广州首个非遗街区。2020年8月22日,西关永庆坊旅游区成功挂牌国家4A级景区。整个片区改造达到了“环境提升,文化传承,功能转变,老城新生”的效果。如今,永庆坊一期已成为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二期改造被列入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泮塘五约也逐渐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西关复兴——恩宁路永庆坊保护活化项目》还获得了2021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专业奖(城市和文化类、优秀奖),成为全球获此殊荣的233个项目之一。

(三)经验启示

如前所述,永庆坊片区改造项目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微改造,取得了“环境提升,文化传承,功能转变,老城新生”的效果。永庆坊项目改造的经验和启示,有以下几点。

1.创新改造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制定了《永庆片区微改造建设导则》《永庆片区微改造社区业态控制导则》,先行先试,在全市率先创新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模式实施微改造,通过BOT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广州万科),由企业负责改造、建设和运营,解决资金缺乏问题。运营期满后交回政府,以此实现政府、民众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2.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业态复合多维发展。一方面,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前提下,保护现存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街区风貌,传承和延续了城市文脉;另一方面,引入非遗文化产业和文创、科技研发等新型产业,提升老城区文化产业的活力。由政府牵头,引进10家非遗大师工作室,包括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既可以吸引游客,又可以传承、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引入文创、科技研发等新型产业,形成了创客空间、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民宿、轻餐饮等多种业态复合共生的状态,实现区域文化产业的提升。

3.升级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通过改造,翻新整饰老旧建筑物,适度抽疏原密度较大的建筑,重新规整铺砌麻石街面,增加了邻里花园和开敞空间,从而提升街区的整体环境和风貌。关注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改造后房屋结构更稳固,结构强度与新建现代建筑一致。对三线重新进行了规整,将街巷上空杂乱的线网进行规整,实现大部分线网落地,并增建配电房;市政管网重新进行了铺设。此外,对消防设施也进行大改造,增设小型消防站,加装全新消防管网和喷淋设备,配备消防管理员。

4.优化人口结构,增强老城区活力。街区原有居住人口低保、残障人士较多,老龄化十分严重。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疏散了部分人口,合理置换居住人群,同时引入各类新型产业,相应的就业、居住人口较多集中在年轻一代,优化了片区的人口结构,增加了老城区的活力。

三、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路径

如前所述,荔湾区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恩宁路永庆坊片区的保护与活化,成绩斐然。但是,从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服务配套不完备、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和体量相对偏小;街区整体品牌形象不突出,除了骑楼建筑,其余历史文化资源比较分散;等等。对于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设计

要根据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牌形象设计,为恩宁路一带量身定制高水平、有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南。

1.要做好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规划。通过搜集“百年恩宁”的历史和故事,确定有“荔湾故事”的历史建筑,把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不破坏历史建筑物的外观和基本结构格局,只在内部设施上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历史建筑与旧有环境、旧有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在保留历史街区及其固有建筑形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开发,街区内的装饰可广泛使用岭南地区的“独门绝技”——西关套色玻璃刻画和西关趟栊,通过这些装饰定格旧时光影,使之成为西关民居特色的展示区,打造独特的西关旅游资源,使整个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最有“广州记忆”、再现“西关风情”的“广州文化印记”。

2.在规划的布局上,要注意联动,充分考虑到与周边地区的有机联系。可整体考虑“提升带”保护范围,规划不同的功能分区,各片区要做到布局合理、功能清晰又能突出片区特色。为了加强各片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各个片区之间建设和导入相关的建筑和产业,使各个片区之间的联系紧密又过渡自然。同时,通过规划建设慢行系统,串联上下九、恩宁路、粤剧艺术博物馆、荔枝湾、泮塘五约等文化景观节点,形成“最广州”文商旅活化利用提升带。

3.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并严格执行。可邀请有权威性的规划团队,在广泛协商讨论,充分听取相关单位和当地民众的意见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相关的保护和开发规划方案,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后续监督、管理工作,使规划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业态相结合,赋予历史文化街区新的灵魂

1.要把传统特色与现代文化表现方式及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相结合。首先,要突出传统特色。发挥街区内历史建筑的文化特色,把相关文化产业与历史文化建筑实现嵌入式发展,深入挖掘民俗风情、饮食、建筑、中医、商贸、曲艺、园林、禅宗、书画、传统工艺等十大文化元素,对街区原来盛行的民俗节庆、信仰活动等也应进行弘扬,再现“百年恩宁”的历史和传统生活方式。其次,要适当增加现代生活元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包装和宣传,通过VR影像技术,在互联网上展现街区内的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使用二维码贯穿于游客游玩的始终,适度发展动漫一条街等现代游乐场所及豪华电影院等高端休闲设施,扩大游客群体,构建既有文化旅游,又有休闲旅游、购物旅游、美食旅游以及现代游乐的全覆盖、立体式的旅游资源体系。再次,要丰富和拓展旅游区内涵和品质,不断创新旅游产品。适时推出体验式、互动式、怀旧旅游专线等新产品,如举办“广州记忆”摄影比赛,西关美食评选、外国人看西关征文和摄影比赛、岭南画派作品巡展等,使恩宁路一带成为人们到广州寻古、探幽、休闲、美食必到的地方,成为认识和体验西关文化的“窗口”。

2.要把粤剧艺术博物馆展现岭南文化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粤剧艺术博物馆是恩宁路街区内一座仿古园林建筑,其建筑风格与周边骑楼历史建筑能很好相融,馆藏的物品资源也非常丰富。应该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将其作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点区域来打造。一是要扩大社会宣传力度,增强其影响力。继续建设好博物馆网站,定期更新网站内容,提高社会民众的关注度;定期组织活动,如现代粤剧粤曲创作比赛、动漫粤剧创作大赛、私伙局比赛,针对中小学生组织粤曲历史文化讲座、粤曲培训班,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文化活动、活跃文化生活提供条件;不定期策划举行比较有吸引力的主题展、作品展,扩大社会的宣传力度。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进行产业开发,其形态除传统的展厅、会议中心外,还可包括影剧厅、书店、画廊、工作室(坊)等特色文化空间,主题餐厅、咖啡厅、茶座、饮吧及主题店铺等休闲休憩空间,以及艺术工作室(坊)、创客空间等产业孵化空间。三是要尝试走市场化经营的道路,减轻财政负担。可以向上级部门申请专项经费补助,也可以结合博物馆主题,与周边的景点联合进行商业化运作,寻求与粤剧文化相关公司的赞助或通过构建产业链获得部分资金收益。

3.要把传统文化艺术的展演与旅游工艺品开发相结合。旅游工艺品不仅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还是旅游品牌的无声代言,是旅游宣传的重要窗口。在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内,已经有初具规模的“手工打铜”这一传统文化技艺,未来还可以加大引入“三雕一彩一绣”等非遗产业。要将这些传统文化艺术的展示、表演和旅游工艺品开发结合起来,在体现当地特色,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一是要注意收集与汇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艺术产品,如国家近年发行了《粤剧艺术》的邮票,粤剧艺术博物馆和相关部门可尽早收集储备邮票,制作邮册、邮品,开展极限明信片设计比赛,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工艺产品、纪念品。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引入先进技术开发现代旅游工艺品。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特色和现代人文特色,开发出既有传统工艺精品的神、又有当代文化的形的工艺品,让不同类型层次的游客都能接受,突出荔湾的文化特色。三是要将展示和体验相结合。在展演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也要迎合当下都市人追求个性、动手体验的心理,在街区范围内设立手工艺产品开发体验区,定期安排不同手工艺课程,顾客可以参加培训班,打造属于自己的工艺产品,如设计明信片、制作广彩工艺品等,在吸引更多群体参与的同时,也打响文化街区的品牌特色。

4.将政府资源整合与社会资源利用相结合。荔湾区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区,在政府部门和社会上都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区政协、区文化广电局、区档案局都收藏有众多优秀的书画作品,在民间众多艺术收藏爱好者中也有很多精美的艺术品。作为粤曲粤剧发源地,区内各种规模的民间“粤剧私伙局”就有近百个,中小学、少年宫的粤剧、小红豆教育培训也储备了大量粤剧人才资源。这些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是荔湾区的文化特色,也是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品牌打造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转变以承担实施具体活动项目为主的工作方式,更多地把着力点放在整合资源和有效引导上来。首先,通过整合活动资源,引导打造文化品牌。可充分利用区粤剧博物馆的表演场地,结合相关传统节日,配合岭南文化的传统特色,选拔优秀的“私伙局”队伍展演,举办全区中小学生粤剧表演比赛,在荔枝湾涌的游船项目中增加红船展演项目,举办各类书画作品和工艺美术品展览,在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打响荔湾区粤剧粤曲之乡、岭南文化之乡的品牌。其次,通过整合市场资源,引导文化事业发展。采取行政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民营经济力量参与推动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鼓励文化企业在街区内组织策划开展各种文化创意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商业氛围,为“活化”历史文化街区增添内容、丰富内涵。

5.要把政府宣传推广与省市旅游部门的联动合作相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其目的是吸引众多游客,为街区内的产业注入活力。区有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市旅游部门的深度合作,在网络互通、信息交流、互送客源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联手进行市场宣传推介,联手设计旅游产品,积极开发省市区综合性旅游产品,努力实现互惠互利,做大荔湾文化旅游市场,完善旅游安全管理机制,扩大历史文化街区品牌的影响力。

(三)创新投资方式,拓宽社会化融资渠道

1.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投资模式。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活化,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更多的是社会效益。因此,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责任,作为投资主体加大对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的投入。考虑到区的财力有限,应该积极争取市的财政支持,区政府可向市职能部门申请争取市文物保护资金、传统商文旅活化区改造专项资金、微改造资金等。同时,应该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作为补充。目前,荔湾区永庆坊片区的微改造已经走出成功探索的路子,下一步要深化提升和推广,探索分类招标、分片招标或以功能投资招标,吸引社会投资。

2.组建专业管理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历史街区开发中保护传统风貌的完整性,有利于保持和延续历史文脉,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如果没有统一的经营管理,很容易出现街区中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而破坏街区传统文化意境的装修、经营不符合街区文化内涵等有损街区整体形象的行为。因此,应该组建专业管理公司,负责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旅游开发的商业化运作,制定标准化的制度规范、标准化的物流管理等,对街区商业进行标准化管理。

四、结语

从荔湾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实践中,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其中,有三条“坚持”是值得在全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中推广和运用的:第一,坚持“政府主导”,大力实施以民为本和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理念;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历史文化、为民改造宗旨,积极稳妥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亮点项目;第三,坚持“文化引领”,将文化和生态贯穿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始终。

纵观整个恩宁路街区的改造规划,早在2006年,恩宁路街区就被列为广州市的旧城改造试点项目,当时,老城区拆迁改造为了要做到经济平衡,倾向大拆大建模式,要么提高容积率做增量规划,要么迁走原居民变居住为商业,该方案因会破坏原有的整体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肌理,且需以驱赶原住民为代价,遭到大部分居民的反对,因此改造一度陷入僵局。直至2016年,广州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及配套文件,同时,吸取在前十年的改造探索中得出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无法脱离公众参与的经验教训,创新性地提出“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改造模式,恩宁路永庆坊片区微改造项目才得以真正实施开展。“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协调模式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在改造过程中,在满足街区房屋多功能利用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原居民意愿,让原居民选择“改不改”“改什么”“如何改”,而政府扮演的是主导者的角色。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规定,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宽社会参与渠道,推动单一的经济利益向多元的公众利益转化,实现政府、民众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因此,在广州未来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我们要做的是从“缔造”延伸到“共治”,将公众参与更好地融入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建设中来。要强化共建共治共享意识,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结合广州各区的文化风俗传统,每年定期举办本土特色活动,如:岭南醒狮民俗文化节、炫彩缤纷花灯会、春暖羊城鲜花展等,通过这种在地化与生活化的方式让公众共同参与并融入其中,让游客领略南粤风情,让广州老城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气息能够得以存留,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活化与提升,从而让岭南文化艺术瑰宝共融共享流传,不断传承发展。

猜你喜欢

永庆粤剧历史
永庆(neco)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SINGING THE CHANGES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一生的爱情
新历史
一生的爱情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