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翻译与翻译伦理
——兼评岳峰译著《凯特·肖邦作品选》
2022-02-05吴浩浩
吴浩浩
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漳州 363000 中国
一、引言
凯特·肖邦(1851—1904)是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她的作品大多以路易斯安那州为背景,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各种族人生活的画卷。作品语言清新,叙事完整,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社会特征和历史价值。不仅如此,作品反映了肖邦超前的女性伦理、平等的婚恋伦理、矛盾的宗教伦理、悲悯的种族伦理和主客统一的生态伦理,等等。因此,翻译肖邦的作品殊为不易。不仅仅要求译者进行语言转换,更重要的是,需要译者透过原作的语言外形,将原作者的伦理意识解析出来,并且以最适合的形式在译语中予以表现。从这点看来,岳峰的译著《凯特·肖邦作品选》是伦理思想翻译的例证。本研究试从翻译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译者对伦理的处理,并总结其对翻译伦理学理论建构的启示。
二、伦理翻译与翻译伦理学
翻译伦理由法国翻译理论家贝尔曼(1984/1992)首先提出。他反对我族中心主义的倾向,指出“翻译的本质是开放、对话、杂交繁育、非中心化。翻译是促成各种关系发生……(Berman,1984/1992:16)”。因此,他强调尊重原作、尊重原作中语言和文化的他异性并运用他异性丰富本族语言,才是翻译应有的伦理。贝尔曼的思想得到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的呼应,他基于“‘差异性(存异)’伦理,主张翻译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彰显原文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异质性,而且要推动译语文学和文化系统的变革(张景华 2009:i)”。无论是贝尔曼还是韦努蒂,他们都超越了译文与原文的二元对立,将视角转移到目的语文化的开放性和源语文化身份在目的语中的构建上来。之后,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伦理模式,即再现伦理(ethics of representation)、服务伦理(ethics of service)、交际伦理(ethics of communication)、基于规范的伦理(norm-based ethics)和承诺伦理(ethics of commitment)(Chesterman,2001:139-154)。他的五种模式具有多向度的特点,较能反映翻译实践中的复杂问题。然而,因为“缺乏统一的伦理基础,又模糊了伦理层次(涂兵兰,2010:33)”,切斯特曼的分类标准也备受诟病。
翻译伦理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吕俊(2001)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之中,并提出建立翻译伦理学的构想。他指出“翻译活动是一种对话和交往,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言语交往行为,这就要求人们遵守一些准则和规范……这就是说它更需要伦理学的指导。这是翻译活动自身对伦理学的需要(吕俊,2001:272)”。之后,他提出了翻译伦理学的定义,“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中……为各国都能接受的普遍性道德标准,即翻译的伦理学(吕俊 侯向群,2006:248)”。该定义强调了道德的规范性,然而将翻译伦理等同于道德,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学的伦理研究视角,忽视了译者个人的价值。对于翻译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王大智(2009:61-63)提出,翻译伦理学“面向翻译行为与翻译行为主体”。也就是说,翻译伦理是翻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有翻译行为和翻译主体存在,则有翻译伦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翻译对象进行判断和取舍、转写或改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某些行为准则、对某些价值观念有所倚重。也就是说,译者的翻译实践在翻译伦理的指涉范围之中,译者对原文和译文中普遍存在的伦理的处理也概莫能外。虽然,翻译伦理学的定义因其开放性至今未有定论,但是从整体上看,伦理的翻译可以借助翻译伦理学来分析和评价。
在翻译伦理学的视角下,翻译走向译者对文本反映的包括伦理在内的社会关系的处理。翻译在对译文的顺应与对原文的忠实两种倾向中找到平衡,因而,译文是否实现文化的平等与共生成为翻译伦理的标准。因此,在翻译伦理时,译者要在不同伦理的交锋与碰撞中寻求一种新的统一,即:在各种伦理关系构筑的网络中,求同存异,既保留文化间性,又不丧失译者的主体性。
基于翻译伦理学理论,笔者对岳峰译著《凯特·肖邦作品选》的伦理翻译策略进行剖析,揭示译者匠心独运背后的翻译伦理学思考。
三、伦理翻译——制约与平衡
每一个语言群体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规范和分类体系,这些价值观、规范和分类系统与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规范和分类系统有时候是不同的,有时候又是一致的。(转引自杨荣广,2014a:142)因此,译者面对源语和目的语时,应把握两者的异同,做两种文化之间的摆渡人。具体到伦理的翻译时,译者一方面要照顾译文读者的伦理需求,从而顺应译文的伦理取向;另一方面,译者不能因为满足译文的可读性而过度裁剪原文信息,而应当在目的语语境中反映出原文的意旨。简而言之,译者穿梭于原文和译文的伦理之间,实现两者的沟通。
岳峰在该译著中,采取了以下策略,在制约与平衡中建立了原文与译文的伦理共生关系。
1.构建中西伦理平等
中西两种文化中的伦理既在某些方面存在对等关系,又在另一些方面存在不对等关系。例如,两种文化都主张婚姻双方彼此忠贞,然而对于婚变或者移情别恋,中西方的宽容度有所不同。现代西方普遍认为婚姻基于爱情,如果爱情不复存在,则双方有继续寻找幸福的权利,因而西方对放弃或解除婚姻的一方相对宽容。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受儒家家族观念的影响,认为家族的名誉和利益高于个人的婚姻。虽然现代中国对婚姻的看法有所变化,但是一般人对婚内一方或双方追求婚姻之外爱情的主张并不抱支持态度。伦理思想中的共同之处易为译文读者接受,译者将之如实反映到译文中即可。而对于中西伦理中的差异,译者则需从多方面建立渠道,帮助译文读者理解。
纵观岳峰的译著,构建伦理平等是他面对差异时的处理策略。试举一例分析如下:
原文:There was with her an overwhelming feeling of irresponsibility.There was the shock of the unexpected and the unaccustomed.(Adopted from "Awakening"(Chapter XXIIIV)by Kate Chopin)
译文:她既有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感觉,又因这突如其来的经历而震惊万分。(310)
上例描述的是埃德娜出轨于阿罗班之后的心情。阿罗班离开之后,埃德娜各种情绪涌上心头,既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又为自己的举动感到震惊。埃德娜的婚外情是她对沉闷婚姻的反抗和她对传统女性角色的不满。虽然这些是受了阿罗班的诱惑所致,可毕竟埃德娜让这些发生了。作为谙熟西方伦理的译者,岳峰将the shock of the unexpected and the unaccustomed这个由并列形容词修饰的名词词组译为原因状语从句,并增加“经历”这一名词作为中心词。“经历”一词的使用强调了女主人公出轨的无意识性和非主动性,能够博得中文读者对埃德娜人性觉醒的理解和同情。
2.再现伦理间的逻辑关系
文学作品中各种伦理互相交织,勾连着人物、场景、叙事等等因素,形成一个既有逻辑关联,又有情感依托的关系网。肖邦作品的伦理关系主要特征为:一、生态伦理与包括女性、婚恋、宗教、种族在内的社会伦理相得益彰,增加了文本的多面性;二、各类社会伦理互相冲突,引发哲思。因此,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从原文的角度理解这些伦理规约下的逻辑关系,还要将其在译文中再现出来,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和理解度导致的内容和形式的损失。岳峰在伦理间逻辑关系的处理上,能分清主次,通过隐译或显译等方法,表现原作者的伦理主张。试举一例如下:
原文:He held out his arms.He could not have told if it was toward the retreating figure,or in welcome to an infinite peace that seemed to descend upon him and envelop him.
All the land was radiant except the hill far off that was in black shadow against the sky.(adopted from "After the Winter"(Chapter III)by Kate Chopin)
译文:他伸出臂膀,说不出是向着那离去的身影,还是在欢迎无穷的宁静,这种感觉正向他而来,在周围形成了氛围。
大地流光溢彩,只有远山还嵌着一道黑边,映衬着天空。(90)
该例节选自《冬后》第三章。《冬后》讲述的是米歇尔先生出去打仗,回家却发现妻子不忠,因而大受打击,隐居山林,从此不再信仰上帝。他终日与花草树木为伴,而他家山丘上的花朵成了复活节人们理想的装扮。因此,他对偷花之人深恶痛绝。二十五年之后,复活节那天三个孩子将米歇尔林子里的花朵采摘一空,他愤怒地追赶孩子们,来到复活节庆祝现场,却被久违的颂歌感动。最后,他回到多年前的种植园主迪普朗那里,打算开垦庄园。该例描写的是迪普朗交给米歇尔土地,转身离开之后,米歇尔的心理感受。肖邦将宗教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融入到自然场景的明暗变化中,其旨意是通过生态伦理衬托她对宗教伦理该方面价值的肯定,可以说意味深长。岳峰运用“流光溢彩”对译radiant,形象地表现出象征着新生活的土地带给米歇尔无限希望;运用“嵌着一道黑边”对译静立在阴影中的远山,说明米歇尔灰暗的生活从此消退。这些隐显结合的译法,恰到好处地再现了宗教伦理与生态伦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而使译文和原文一样语言流畅,含意隽永。
3.发掘伦理与语言的关联
伦理与语言关系密切,这不仅表现在一切伦理的话语需要用语言符号来表示,而且还反映在伦理的意义和效用也表现在语言的形式中。(耿有权,2005:56)具体说来,语言的语义、语用等系统与伦理相互渗透,互为表里。翻译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交流的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发掘伦理关联,主要表现为:不仅要把握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伦理关系,还要依据翻译伦理创造性地表达伦理的含义。岳峰在翻译肖邦作品时,正是按照以上方法深掘出文字背后的伦理关联,试举一例如下:
原文:"Bon Dieu! It won’t be a grain of sugar left,a bar of soap-nothing! nothing! Go watch,Dimple.Don’t stan’ there like a stick."(Adopted from "A Family Affair" by Kate Chopin)
译文:“天杀的!一粒糖也不会剩,一块肥皂——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了!快去看看,丁普尔。别像柱子一样呆站在那儿。”(160)
本例选自短篇小说《一桩家事》。文中的女主人公索利森特夫人是一位守财奴,她独自霸占了她母亲的全部财产。当她逐渐年老体衰,双腿不能站立行走时,她却不想花钱请管家操持家务。于是她想到了让外甥女过来和她做伴,替她管理家事。外甥女博西小姐拿走她的管家钥匙,开始让家庭正常运转。索利森特夫人担心博西开支过大随即派出仆人丁普尔监督。以上是博西命令倒掉发霉生虫的面粉之后,索利森特夫人与仆人丁普尔的对话。索利森特夫人一阵惊呼,唯恐博西将橱柜的其他食物一倒了之。
原文的语言在揭示伦理方面非常有特色。肖邦用看似写实的笔调,幽默地嘲讽了贪吝成性的女主人公。首先,作者使用法语词Bon Dieu(上帝),既体现索利森特夫人的震惊,又显示了她所处的社会地位不低,因为法语当时被认为是上流社会或有教养人的语言。之后,肖邦重复nothing一词,表现索利森特夫人对财产损失担心到极点。最后,作者运用当时的黑人语言,如Go watch和stan’,省略不定式标记to和单词结尾辅音[d]。表面看来索利森特夫人在贴近仆人丁普尔的语言习惯,实际上是她慌不择言,忽略了语法。
译文为方便读者理解,做了如下处理:一、将Bon Dieu译为“天杀的”,由对上帝的呼吁转为对博西做法的愤怒;二、将nothing译为感情色彩强烈的小句,并在第二个句子之后增加语气助词“了”;三、将Go watch和stan’译为语法正确的汉语,但是增加了“快”和“呆”表示程度和情状的副词。岳峰的这些处理将索利森特夫人贪吝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中西伦理中都有对吝惜钱财之人的讽刺和批判,译文在中西伦理之间架起了双向交流的桥梁,使读者对守财奴形象的感受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愈加真切。
四、译著对翻译伦理学的启示
一部好的译著不仅对翻译实践有推动作用,对理论的完善也同样具有建设性。通过分析岳峰在伦理翻译方面运用的策略,本研究认为该译著对翻译伦理学理论的完善有如下启示:
1.对翻译伦理学之译者角色的启示
该译著为我们思考译者能动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岳峰对伦理关系的处理来看,译者面对伦理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时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能主动找出伦理间的关系,并在不同的译文语境中重新建构多元的伦理关系。
从伦理的翻译过程来看,伦理是可译的,途径可以多样,如修辞、词组、句子、篇章等等。策略也可以多元化,如对待中西方共有的伦理,采用直译的方法,然而对于差异较大的伦理,则采用变译的方法,或强调其中某些因素,或弱化另一些因素。再次,对于有差异但是目的语对之有强规范性的伦理,译文往往做规范化处理,或者在此基础上略加变通。如黑人英语大多译为具有强规范性的中文普通话,但是有时为保留说话者身份,往往略做方言化和飞白化处理。总之,对伦理的翻译是为了在双语间达到伦理的平等和平衡。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得以交流和互动的根本(杨荣广,2014b:141),译者在实践中促进了伦理层面的理解,是对中西交流的贡献。
2.对翻译伦理概念的启示
已有的翻译伦理定义或以交际伦理为基础提出,或从译者的道德方面规定,然而从岳峰译肖邦作品的翻译实践来看,翻译伦理不仅关系到翻译的行为、过程、结果,还关系到译者的选择和采取的策略。因此,以理论需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为原则,翻译伦理学的概念可以在规定性和描述性方面继续拓展。笔者认为,翻译伦理学是以尊重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在译者个人和社会伦理共同规约下,研究原文和译文价值实现途径的一门理论。
目前译界对翻译伦理的认识主要依据主客两分的哲学思想,认为其产生的导向为规范性,即对译者行为的规定。而“翻译伦理研究的常见模式是通过某种方式的探讨,最终走向系统的翻译伦理规范建构,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何种伦理规范,担负起哪些职责以制约‘译者主体性’的任意发挥(方薇,2013:71-72)”。翻译伦理学研究的规定导向能部分化解翻译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茫然,然而对于翻译的宏观伦理与微观伦理研究,这个视角失之片面。翻译伦理研究期待更开阔的视阈。岳峰译著基于对伦理多元性和价值向度之间关系的认识,因而能从整体上把握伦理的精确分类及其联系,使用较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对我们建构翻译伦理学有一定启发,我们可以从哲学、功用、生态等角度考虑伦理与翻译伦理的关系,增强该理论的描述性。
3.对翻译伦理模式的启示
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式对国内译界的翻译伦理学研究影响深远。他提出的模式具有规范性,为制约译者行为提供了社会伦理参照。然而,他对模式间的关系却论述不明。从岳峰翻译肖邦作品的过程来看,模式间的关系主要为:一、翻译伦理模式之间,如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二、翻译伦理模式之间是相互制衡的关系;三、译作的质量取决于各伦理模式运用的平衡。因此,这些可以作为对翻译伦理模式关系的补充。
此外,已有的翻译伦理模式仅限于对伦理的粗略分类。模式与语言、翻译策略或方法的关系不甚了然。该译著反映了肖邦作为女性作家的伦理特点,也为各种模式找到了对应的翻译策略,如交际伦理模式下译者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因此译界可以借助对该译著的研究,发掘三者的关系。
五、结论
岳峰的《凯特·肖邦作品选》是一部译笔流畅、可读性强且富有启发性的译著。岳峰不仅关注了原著的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还巧妙运用翻译策略,将这些内化到译著语言之中,为伦理翻译实践提供参考,也为翻译伦理学研究提供了例证。翻译是一种抉择,而抉择的行为主体是译者。译者在翻译中必然面对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伦理,同时也受到一定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制约。因此,译者要协调好个人伦理、职业伦理与源语和目的语反映的伦理。译文,尤其是文学翻译,是这些伦理综合作用的结果。译著《凯特·肖邦作品选》再现这些伦理关系所运用的理念和策略值得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借鉴,也为我们进一步完善翻译伦理学研究提供助益。
References(参考文献)
[1]Berman,A.1984/1992.L’Épreuve de L’étranger:Culture et Traduction dans l’Allemagne Romantique.Heyvaert,S.Trans.The Experience of the Foreign:Culture and Translation in Romantic Germany.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6.
[2]Chesterman,A.2001.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The Translator,7(2),139-154.
[3]Chopin,K.1899/2018.A Collection of Kate Chopin’s Works.Trans.Yue,F.Xiamen:Xiamen University Press.39,75,76,90,160,310,336,343.
(凯特.肖邦.1899/2018.《凯特·肖邦作品选》(岳峰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第39,75,76,90,160,310,336,343页.)
[4]Fang,W.2013.“Translation Ethics” or “Studies of Norms”:Some Tentative Reflections on the Norms-Oriented Studies of Translation Ethics at Home.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No.4.
(方薇.2013.翻译伦理研究:需要走向更为开阔的视阈——国内“规范导向”翻译伦理研究反思,《外语研究》,第4期,第70-75+112页.)
[5]Geng,Y.Q.2005.Ethics and Language.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No.2.
(耿有权.2005.伦理与语言,《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第2期,第56-59页.)
[6]Lv,J.2001.Crossing Cultural Barriers—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abel.Nanjing: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272.
(吕俊.2001.《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第 272页.)
[7]Tu,L.B.2010.On Chesterman’s Translation Ethics Model.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o.1.
(涂兵兰.2010.论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32-35页.)
[8]Wang,D.Z.2009.Conceptual Analysis of “Ethics of Translating”.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No.12.
(王大智.2009.“翻译伦理”概念试析,《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2期,第61-63页.)
[9]Yang,R.G.2014.Translation Ethics and Ethical Translation: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Ethics Research.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No.1.
(杨荣广.2014.翻译伦理与伦理翻译:翻译伦理研究的反思,《邢台学院学报》,第1期,第141-143页.)
[10]Zhang,J.H.2009.Translation Ethics:An Investigation into Venuti’s Translation Theory.Shanghai: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i.
(张景华.2009.《翻译伦理:韦努蒂翻译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第i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