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常修“治心”之功
2022-02-05黄军昌
○黄军昌
“治心”就是修养自身的思想品德,重视心理的管控和疏导,用积极而理性的态度去调节心理落差,克服人性弱点,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一份清醒、一份淡定、一份执着,并通过实施积极的外力影响和干预,强化心理调适,管控情感欲望,规范自身行为,成就美好人生。
要戒浮躁,涵养一颗“宁静之心”。在经济社会的转型变革期,一些领导干部信念扭曲,道德变异,认知错位,心态失衡,呈现出作风漂浮、人性虚浮、工作悬浮等种种特征。有的干部华而不实,贪慕虚荣,心气浮躁,哗众取宠;有的干部追风逐浪,花拳绣腿,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有的干部见识短浅,思想狭隘,只顾眼前,不计长远。这种浮躁之风,不仅浊化社会道德,而且污染社会风气,害人害己,误人误事。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旨在告诫儿子要涵养宁静之心,铸造人生定力,努力做到志存高远,行稳致远。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新时代的领导干部是负重奋进的一代,荷载千钧,任重道远,更应常怀淡泊之心,修炼治心之功,力戒浮躁之气,奉行务实之风,把自己的双脚踩在社会实践的土壤上,做到淡定从容,举重若轻,守心如磐,矢志不移。惟有如此,才能紧紧扭住个人命运的“牛鼻子”,牢牢把握人生奋斗的主动权。
要控私欲,涵养一颗“清明之心”。现实生活中,一些利欲熏心的“老虎”“苍蝇”们,因为私欲的恶性膨胀,戴着“心灵的枷锁”在危险的悬崖边上“跳舞”。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徇私枉法,不惜铤而走险,结果是“游鱼贪饵而成盘中食,猩猿嗜血而成笼中物”。血淋淋的教训发人深省,应当引为鉴诫。古人云:“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君子求名,名正言顺。”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应当常思“君子之道”,勤修清明之心,管理好自己的欲望,保持一种“不为虚名遮望眼,不为浮利乱心志”的清醒和自觉。要筑牢清正廉明的思想防线,走出名缰利锁的人生沼泽,准确地把握名利取舍的“界”与“度”,净化心域,祛除心魔,远离心贼,把贪婪的私欲关进修身自律的“笼子”里,使自己的政治生活过得方正而清明,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坚实而通畅。
要治狭隘,涵养一颗“容众之心”。人在尘世间行走,任何人都不可能身悬“孤岛”,游离于群体和社会之外。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为了人生的进步和发展,应该走出狭隘,告别孤傲,拓宽胸襟,提升雅量,陶治情商,升华格局,自觉地融入生活的群体和生存的环境中,主动与其他社会成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但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孤芳自赏,桀骜不恭,画地为牢,把正常的人际关系搅得乌烟瘴气,搞得一地鸡毛。严格地说,这种狭隘的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应该列入重点矫治范围。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社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古语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有了积极的容众意识,有了宽广的博爱情怀,就会善待自己,宽待他人,自觉地容众合群。常言道:“容人者自容。”一个人心胸豁达,性格开朗,格局开放,身边自会有更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从这层意义上看,一个领导干部拥有一颗“容众之心”,就等于为自己的人生铺设了一条进入顺境的道路,也等于为自己的事业架起了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