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劳模话语与高职基层党建“三融合”路径探讨
2022-02-05郑春雨
郑春雨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劳模精神”发表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2]。2021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党中央批准并发布了46个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劳模精神”位列其中,这在更高层面彰显了其时代价值。“劳模话语”是“劳模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既对劳模自身具有内在自我建构的功能,又具有影响外在个体的认知、行为和人格的作用。以当代劳模精神和劳模话语唤醒高职院校基层党员信仰力量,以新时代劳模精神赓续党员初心使命,进一步讲好劳模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命题,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劳模精神与劳模话语的耦合逻辑
劳模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思想精髓,它同时传承中国精神、体现时代演进,是完整性的精神链条,也是劳模话语的思想底色。而劳模话语则是个案化的精神形态,是劳模精神的鲜活标本。可以说,从劳模精神到劳模话语,实现了从抽象到具象、从概念化到人格化的逻辑演绎,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清晰、生动鲜活的阐释与解读。劳模精神与劳模话语之间的耦合逻辑关系体现为二者内在价值上的关联性和外在功能上的一致性,这为劳模精神和劳模话语同步融入高职院校党建育人提供了学理支撑。
(一)劳模精神和劳模话语具有内在价值的关联性
从内在价值上的关联性上看,劳模精神和劳模话语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体现着做人的本色和做事的本分。在理论逻辑方面,劳模精神和劳模话语均具有价值引领和德育的功能,劳模精神真实可信,彰显了励人的特点,劳模话语则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内含着励己的作用,二者都秉持为民服务的情怀,彰显高尚的人生追求;在实践逻辑方面,劳模精神和劳模话语均能凝聚个体价值共识,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劳模精神有利于铸就个体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的工作情怀,劳模话语则有助于锻造个体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工作品格,二者都彰显着艰苦奋斗的作风,展现出崇高的人生境界。
(二)劳模精神和劳模话语具有外在功能的一致性
从外在功能上的一致性上看,在个体角度,劳模精神和劳模话语同为个体职业价值观培塑提供了丰沃的心灵给养。劳模精神能够激发个体对“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职业认同,劳模话语能够激励个体养成“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职业作风,在劳模精神和劳模话语的长期熏修下,个体能提高“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职业素养;在社会文化角度,劳模精神和劳模话语则均具有引领区域文化性格和社会心理的示范性功能,而从区域发展角度看,二者则同是助推区域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标杆。
二、劳模精神、劳模话语融入高职院校党建育人的重要意义
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3]。劳模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精神引领的具体表征。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更是引领了新时代尊“模”重“匠”的社会风尚。“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最重要的就是它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4]高职院校要将劳模精神培育纳入顶层设计,融入党建育人全过程,以培育弘扬劳模精神,激发党员主人翁意识,“实现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职业价值取向的升华”[5]。劳模精神、劳模话语融入高职院校党建育人在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在个体层面,有助于涵育高职院校党员“政治本色”,提振干事创业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6]高职院校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必须培育弘扬劳模精神,前提是需要全体职校教工尤其是教工党员以劳模精神将职教做到极致。高等职业教育注重职业精神培育,核心要义之一就是培育弘扬劳模精神。新时代劳模精神和劳模话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和具体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了生动鲜活的人格典范和现实样本”[7],是最“接地气”的生动教育素材。“通过弘扬劳模精神能够促使高校教职工敬业、精业”[8],提升其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为党员干事创业提供强大的心理动力和精神引擎。
(二)在学校层面,有助于增强基层党建“时代特色”,为高职院校发展贡献精神养分
劳模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9],这将为当前我国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高职院校基层党建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大力从劳模精神、劳模话语的内核中汲取踔厉奋发的精神养分,通过劳模精神和劳模话语的具象化,建立直观形象的劳模文化教育载体,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职场氛围,引领全体教职员工践行初心使命,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高职基层党建工作融入地域劳模精神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党建育人的内容、拓宽党建育人的渠道、提升党建育人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形成基层党建工作特色,打造活力党建、效益党建工作的创新品牌。
(三)在社会层面,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全面振兴“实效亮色”,打造“硬核升级版”区域文化性格和社会心理
高职院校因“地”而设,立“地”发展,是与区域经济联系紧密的教育形态,其天然的区域布局及发展定位,决定了其理应为“地”服务,在区域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无可替代。劳模精神凸显了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的内在要求,回应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代呼声。统筹推进劳模精神和劳模话语融入高职院校基层党建,紧密结合地域劳模典型,树立精神标杆,赓续党员初心使命,不仅能推动区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而且具有传承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谱系、打造“硬核升级版”区域文化性格、培育积极社会心理的强大功能。
三、劳模精神、劳模话语融入高职院校党建育人的实践路径
劳模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劳模话语均是具有生机、特色与活力的时代表达。深挖二者内在价值上的关联性和外在功能上的一致性,把精神引领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和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协同创新党建育人载体、创建党建育人品牌。
(一)劳模精神、劳模话语融入党建文化建设,通过文化育人发挥渗透力
劳模精神与文化建设相融合,让劳模精神融入环境、注入行为,提升校园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院校实际,培育与企业文化相辉映、与校园文化相支撑的党建育人氛围。
1.建设校园环境文化,以劳模精神与劳模话语滋养党员心灵。高职院校寓劳模精神培育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切实发挥以文化育人功能。比如因地制宜,结合区域或行业典型人物,建设劳模风采馆、劳模人物主题雕塑、劳模精神文化长廊等校园景观。更可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本校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科创孵化基地等,使师生党员在劳模精神文化的硬环境中设身处地受教育,在强大的劳模精神场域中潜移默化受鼓舞;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因势利导,寓劳模精神培育于网络育人环境,积极构建精神文化育人新媒体矩阵,以典型人物事迹、劳模真情话语主动占领新思想阵地。互联网的具象化传播优势有利于满足师生自我教育需求,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进而增进网络育人的具体指向性和功能最大化。
2.营造校园活动文化,以劳模精神与劳模话语涵育党员品行。高职院校比普通本科高校更强调职业精神培育。劳模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劳模话语是职业精神的具象展现。基层党支部将劳模精神融入活动文化建设,以文育人,可以设立劳模精神讲堂“讲劳模”,邀请劳模现身说法“劳模讲”,开展选树年度“劳模之星”、寻找身边“工匠之星”、评选“劳动能手”、培树“行业好典型”等活动,多途径唱响劳模精神的时代强音。高职院校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评优活动,传递重视劳动技能的人才培养导向、营造尊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浓厚校园氛围,让广大党员在比学赶帮的活动和评比中体悟匠之道、提升匠之技,激发广大党员创新实干、奋斗自强的时代精神,自觉以优良党风带教风,以高尚党性铸师魂。
(二)劳模精神、劳模话语融入党员教育管理,经由组织育人提升主导力
劳模精神与基层党员教育管理相融合,让劳模精神进入基层党课、渗入党建活动,全面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劳模精神培育贯穿于党建各项工作或活动,推动劳模话语由感性认知到动之以情,实现劳模精神由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最终外化于行。
1.融入基层党课,在系统学习中“补钙壮骨”。党课是广大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劳模精神教育融入基层党课,要注重在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发力:一是解决认知之限,即厘清劳模精神丰富内涵和研究劳模话语深远价值的问题。对劳模精神内涵的正确理解,是党课教育提升党性的逻辑起点。通过党课对劳模精神的内涵进行系统的学理阐释,改变广大党员对劳模精神的刻板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再次强调了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10]因此,“劳模精神”不仅仅指埋头苦干、奉献牺牲、艰苦奋斗,对于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职院校来说,劳模精神更是一种勤奋自觉、务实创新的劳动精神,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4字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高尚精神风范的经典概括,更应该成为每一位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党员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党课中的劳模精神教育凸显敬业、职业道德、创新创业等职教元素,更易引发广大党员的情感认同和心理共鸣,为党员的信念生成和行为践履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要加强对劳模话语的研究与阐释,劳模话语主要与感恩、敬业、奉献、创新、学习、坚持、责任等内容相联系,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内涵,全面发掘劳模话语能更好地传播和讲好劳模故事,传承劳模精神。
二是解决实践之困,即劳模精神教学内容及教育形式的问题。在劳模精神案例的选取上,除了生产一线艰苦奋斗的劳模之外,要构建多元立体的劳模形象。深挖、多挖贴近高职院校党员实际的知识型劳模、创新型劳模,尤其是近几年受到国家表彰的“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等,让广大党员感受到劳模精神接地气,“劳模故事”即是“身边之人”,“劳模精神”即为“日常之事”;在劳模精神的宣传教育方式上,要将具象化宣贯与叙事化讲述相结合。注重把劳模事迹鲜活化、生动化,不仅聚焦每个案例故事的情境内容,而且要通过故事的发展脉络挖掘劳模人格特征,通过鲜活的劳模话语探求其内在心理品质,让广大党员“去触摸有温度的故事,体会有血有肉的精神与品格”[11]。
2.融入基层党建活动,在系列活动中淬炼初心使命。一是劳模精神培育与党员综合素养提升同步推进。把党支部建在专业上、教研室上,让党员政治学习、品格锻造、素养提升与劳模精神培育同向同行,在同质化受众群体中开展党建活动提升实效性。精心策划“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建活动,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激励广大党员利用专业优势投身社会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以身体力行强化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同时,基层党组织要对常规党建活动精于设计、巧于引导,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组织实施好每一次党建活动,党组织周密策划好活动细节、精雕细琢活动环节,这本身就是在践行工匠精神,体现劳模品质,具有强大的“现身说法”的教育功能。
二是劳模支部、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与党建日常活动无缝对接。设立劳模党支部,有条件的专业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将党支部建设、工作室建设与党员组织生活、日常党建活动同步设计,组织开展全校党员学劳模主题党建活动,各部门、单位与劳模所在单位开展对标联创活动,引导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到劳模所在单位进行企业实践,切实体悟劳模精神、思悟劳模话语,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新时代敬业观。统筹校内外资源,积极挖掘立足乡土、紧贴教书育人实际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组建劳模精神宣传团,实施劳模德育导师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子等活动,以可识、可感的劳模形象、劳模话语促进广大党员的情感认同、价值渗透,以可见、可触的匠之艺、匠之技推动广大党员的信念强化与行动自觉。
(三)劳模精神、劳模话语融入党员为民服务,借助服务育人增强塑造力
劳模精神与党员为民服务相融合,让劳模精神长入乡村振兴、植入社会服务,基层党员率先垂范,以社会服务践行劳模精神,内化劳模话语,提高精神引领的大众化践行力。
1.统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资源优势,系统培养乡村工匠和新型职业农民。后扶贫时代,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这是高职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任务和时代使命。高职院校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技能大师率先垂范,以劳育德、以劳创美,在后扶贫时代带领广大党员践行劳模精神,服务乡村振兴。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切实增强贫困群体“造血”能力;有效推动精神扶贫、教育扶贫,切实阻断乡村贫困代际传递;深入实施文化扶贫,大力提升贫困群体内生动力,等等。结合地域特点和群众需要,基层党支部灵活开展“阶段培训扶智”,以“智囊”提“智能”,以学校专业强有力的“智囊”班子和队伍,精准提升贫困群众发展脱贫的新“智能”;统筹开展“全程培育赋能”,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系统培养乡村工匠、全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贫困群众以技能脱贫,强能创未来。
2.整合高职院校集群成链的跨界优势,打好产业扶贫科技牌和行业扶贫优势牌。广大党员践行劳模精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往零敲碎打式的社会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产业链条断裂、知识匮乏及技术不足的实质问题。“精准对接农业经济转型、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等现实需求”[12],党员弘扬劳模精神助力乡村振兴,要立足所在高职院校的实际和专业优势特色,如综合类高职院校要打好产业扶贫科技牌,以“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而特色高职专业(群)则要打好行业扶贫优势牌,如农业、建筑、金融、医药、现代服务等专业(群)开展手拉手式“特色扶业模式”、点对点式“对接区域资源模式”以及结对式“互联网+帮扶模式”等在乡村振兴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