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乡村协调发展思想及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2022-02-05刘勇
刘 勇
(常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且发展很不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 如何化解乡村发展存在的不充分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推进乡村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 是列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十分注重处理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目标。 列宁认为, 面对俄国乡村发展落后和差异很大的现状, 唯有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各项体制改革, 才有可能真正协调乡村之间存在的发展差异。 列宁指出: “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来说,最大的危险, 甚至也许是唯一的危险, 就是夸大革命的作用, ……不能极其冷静极其清醒地考虑、 权衡和验证在什么时候、 什么情况下、 什么活动领域要善于采取革命行动, 而在什么时候、 什么情况下、 什么活动领域要善于改用改良主义的行动。 ”[1]246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列宁以十分务实态度和灵活机动措施, 从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 有效推动了苏维埃社会主义乡村之间协调发展, 进而推动了苏俄乡村之间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在两个大局交汇时期的当下中国, 研究列宁乡村协调发展的思想, 对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通过 “修正我们对农民的政策” 推动乡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在《哲学的贫困》 一文中, 马克思就十分明确地指出: “乡村关系一改变, 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 ”[2]列宁深知, 在一个介于文明西欧与落后东方之间的经济文化落后、 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小农国家执政, 必须通过推动乡村协调发展解决农民问题, 稳定与农民的关系, 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最现实基础。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 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登上俄国政治舞台的俄共 (布), 在当时实际上仅仅是在城市取得了胜利, 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布尔什维克几乎对农民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 如何推动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 以尽快改善农民生活, 切实有效地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列宁认为, 首要的一条就是改革土地政策, 这是推动农村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和协调乡村发展的基础。 列宁说: “土地问题, 即如何安排绝大多数居民——农民的生活问题, 是我们的根本问题。”[3]245在苏维埃政权建设初期, 布尔什维克之所以在俄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影响微乎其微, 而社会革命党却在农民中间普遍得到拥护,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革命党在大量深入农村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 “土地社会化” 纲领满足了农民的世代渴望, 赢得了农民的爱戴。 所以, 尽管列宁在十月革命前一直主张土地国有化, 反对将土地平分给农民, 尽管把土地分给农民平均使用的革命纲领是俄国小资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党人土地纲领的核心内容, 但当他看到俄国大多数农民坚决拥护平分土地, 迫切希望拥有一块属于自己土地的现实情况时, 列宁毫不犹豫地回应了农民的需求。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 列宁就在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了 《关于土地问题的报告》, 并把包含社会革命党人关于平分土地思想的农民委托书原封不动地附在《土地法令》 报告上。 他指出, 我们布尔什维克本来是反对土地社会化法令的, 但我们还是签署了这个法令, 那是因为我们决不能在任何地方存在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漠视。 在1920 年的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 “左派” 幼稚病》 一文中, 列宁进一步指出:“因为我们不愿违背了大多数农民的意志, 对我们来说, 大多数人的意志永远是必须执行的, 违背这种意志就等于背叛革命。 ”[4]174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关键。列宁指出: “一切政治问题就都集中到了一个方面, 就是无论如何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定带来工业情况的改善, 因而也会改善农民经济的供应——日用品和生产工具、 机器的供应, 没有这些, 工农群众的生活就不可能有保障。 ”[1]284列宁这段话清晰地表明, 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整个社会的生活保障都难以得到最基本的维系, 所以苏俄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 以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 一是经济上国家划拨巨款大力帮助农民。 为更好地优化农村畜牧品种、 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民素质和改良农业种子, 列宁指出: “苏维埃政权已决定拨出10 亿卢布, 作为发展农业的专用基金。 一切现有的和新成立的公社都将得到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帮助。 ”[4]176二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武装农业和农民。 列宁指出, 推进苏维埃社会的建设, 要求我们必须要把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转换到对新的农业技术的大力发展和应用的基础方面, 尤其是要把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建立在对现代化大生产的大力推进和技术创新发展的应用方面。 三是要大力推进电气化发展。 列宁认为, 电气化的发展将把乡村之间有效连接起来, 而且在电气化这种代表现代最高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去组织工农业生产, 可以有效缓解乡村间发展的巨大差异, 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不断满足农民个人利益是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归宿。 列宁认为,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最为紧要的是要紧紧依靠工人和农民这两大阶级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达成真正的联盟。 但是这两个阶级的现实利益关系,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 是有一定差异的。 尽管苏维埃政权依靠广大农民对俄共(布) 的支持取得了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 但当时的工农联盟也仅仅只是一种政治军事的联盟, 并不是建立在共同物质利益原则基础上的牢固的经济结盟。 1921 年3 月的喀朗施塔得海军(大部分是刚穿上军装的农民) 暴动, 就是农民对苏俄国内战争期间, 国家基于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余粮收集制、 禁止自由贸易等严重损害农民自身利益难以容忍的一种急剧爆发。 暴动的农民甚至打出了 “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的口号, 这对于推动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俄共(布) 来说, 不仅乡村协调发展已变得不可能, 而且暴动也严重动摇了执政的群众基础。列宁敏锐而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指出:“农民对于我们和他们之间所建立的这种形式的关系, 是不满意的, 他们不要这种形式的关系并且不愿意再这样生活下去。 ”[5]451列宁以大政治家所特有的务实精神向全党发出号召, “让我们来修正我们对农民的政策吧。 目前的这种状况, 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5]52正是基于对过去这种不合理政策不断反思的基础上, 列宁和全党迅速决定, 要通过最有力的办法和措施, 以最便捷的推进速度, 用党领导下的最为坚决的态度, 采取一切最为有效的办法, 尽全党之力来全力、 全面、 迅速地对农民现在的生产和生活状态进行大幅度的改善, 以期望能够通过这些变化来迅速提高农民生产力发展的现状。1921 年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实质上就是一种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农民经济相结合的政策。 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允许农民进行自由买卖的政策调整, 其本质就是作为执政党的俄共 (布) 向农民个人利益需要的一种积极的调整, 也正是因为 “这样做, 我们才顺利地克服了各种困难, 也只有这样做, 我们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6]。
二、 通过对基层官僚主义 “绝不让步” 推动乡村政治建设协调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阶级和私有制的存在是导致乡村对立的根源, 所以推动乡村协调发展的首要前提, 就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政权。 为此列宁指出, 社会主义就是要彻底消灭阶级, 消除工农之间存在的差别, 使所有的人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工作者。 列宁说: “只有这样, 城市才有可能给落后而分散的农村以技术和社会的根本的帮助, 并且在这种帮助下为大大提高耕作和一般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打下物质基础, 从而用实例的力量并且为了小农自身的利益鼓励他们过渡到大规模的、 集体的、 用机器耕种的农业上去。 ”[7]
乡村党群关系如何, 直接决定乡村振兴发展的成效。 建立新的无产阶级政权, 在政治上拥有了消除乡村对立的根本制度前提, 而在实际的建设进程中能否使乡村之间达到真正的融洽协调,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上党和农民的关系。 列宁历来强调党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对于推动乡村协调发展和保持苏维埃政权的极端重要性, 他指出: “这个新政权所依靠的和力图依靠的强力, 不是一小撮军人所掌握的刺刀的力量, 不是警察局的力量, 不是金钱的力量, 不是任何以前建立起来的机构的力量。 根本不是这些。 ……这个力量依靠是什么呢? 依靠的是人民群众。 ”[8]378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拥护和支持, 苏维埃政权就失去了执政的根基, 布尔什维克党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 就是两个半月也不可能。 毕竟,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 无论任何时候, 如果我们要想和人民群众相比较, 那么“沧海一粟” 应该是最恰当的词语选择了。 但令列宁感到极端不安的是, 在苏维埃政权建设进程中,俄共(布) 作为执政党所表现出来的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现象。 许多党员因为革命的胜利开始骄傲, 因为新经济政策的不断推进开始忘乎所以, 只向群众发号施令, 完全漠视群众疾苦。 针对如此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和伤害群众感情的极端不良行为,尤其是看到这种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 列宁对此发出了极为严厉的批评, 明确指出, 如果我们现在取得这一点胜利就开始沾沾自喜和骄傲自大, 那必然会给党在农村事业的发展带来重大隐患。 因为党在农村的事业发展一旦脱离了群众, 就失去了一切开展党的工作的根基, 失去了一切推进党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 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党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的方向彻底迷失, 党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的宗旨彻底迷失。 对于党在农村工作中出现的种种愚蠢透顶和极为可笑的官僚主义表现, 列宁极为警醒, 并多次对全党尤其是党对农村政策的制定者和党在农村的工作者大声疾呼, 如果我们在农村的工作和对农民的政策是这样的, 那么根据历史的经验可以清醒地看出, 所有这些行为基本都是一个政党开始走向衰落甚至是走向彻底失败的前奏。 因为党一旦脱离农民群众, 工作中就不能深入实地倾听农民的呼声, 行动上就必然会背离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结果也就会必然因失去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而导致政权的垮台。 正因如此, 对于官僚主义现象, 列宁一再告诫全党尤其是党在农村的工作者: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 那就是这个。 ”[4]552
为了给乡村振兴发展建立牢固而密切的干群关系, 列宁不断调整党的政治体制, 不断从选举权、参政权和罢免权等方面扩大农民的民主权利, 进而广泛监督党的各级政府是否真正地把权力全都用在为人民利益服务之上。 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暴动和党在农村开展工作的现实状态, 使得苏俄在农村缺乏必要和扎实的群众基础, 而俄国又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落后的农业国家, 能否得到农民的坚决拥护和大力支持, 绝不仅仅只是关系到乡村能否全面振兴和快速得到发展, 更是直接事关苏维埃政权能否得到彻底巩固的根本性问题。 而能否有效地开展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 能否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能否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事务管理与监督的主动性, 能否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生产和参与监督, 直接关系到党群和干群关系的稳固性。 列宁为此明确向全党强调: “苏维埃政权需要有劳动群众的最广泛的支持。 在整个这一段时期, 我们对农村的全部政策归结起来就是为了这一目的。 ”[3]6-7而要想真正有效地实现这一必须要达到的重要目的, 列宁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予农民相当的权利, 通过这样的办法使农民能够通过有效的渠道真正参与到政权的建设之中, 能够真正有权利选举能够为自己利益服务的代表, 并真正有权利对那些农村基层存在的各种官僚主义者行使彻底而有效的罢免权。 而唯有对农民赋予这样真正的民主权利, 农村振兴发展的群众积极性才能够真正得到充分调动, 党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的群众基础才能够真正不断被夯实, 而这也就是党始终为了人民而开展各项工作的真谛所在。 正如列宁反复阐述的那样:“每个农民既能选派代表参加苏维埃, 又可罢免他们, 苏维埃的真正人民性就在这里。 ”[9]107不仅如此, 围绕着农村经济的振兴发展和农民利益诉求的不断变化, 尤其是随着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党在农村开展政权建设的各项需要, 围绕着乡村振兴发展的进一步推进, 列宁明确要求党在农村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 必须要充分吸收农民群众这一鲜活而又思想坚定的新生力量, 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在党的各项工作之中, 即使目前这些参与到苏维埃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农民水平不是很高, 也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乡村振兴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之中, 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开展建设和发挥监督作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哪怕是他们工作的能力低于中等的水平, 也要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苏维埃的各项生产和工作之中。 而列宁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策, 是基于苏维埃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目的, 也是基于苏维埃在农村各项工作推进的现实情况所决定, 而这种情况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在我们看来, 没有他们的大量帮助今后工作是无法进行的。 ”[3]131不仅如此, 为了解决比其他机关更为严重的农村政权机关中的官僚主义, 列宁多次建议选拔当地有较高威望的农民参加对苏维埃政权的监督, 并要求全党要不断检讨自身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 不断调整农村政策。
三、 通过 “农村问题是我们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的解决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对于苏俄农村文化发展严重落后的现状, 列宁明确指出, 乡村文化建设的严重落后, 有可能给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带来衰退的危险。 苏维埃政权建设是由经济、 政治和文化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十月革命胜利以后, 列宁就迅速地把推动文化建设, 并把创造苏维埃政权的先进文化作为党的第二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列宁深知, 经济发展和政治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持, 而在俄国这样一个文盲众多的小农国家, 要建成苏维埃政权所需要的先进文化, 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列宁指出, 对于战争而言, 无产阶级可以用几个月时间就可以取得巨大的胜利, 这是可以在很短时间就可以看到具体成效的事情, 但是对于文化建设, 尤其是落后农村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各项工作而言, 绝对不可能在一个比较小的时间段之内取得显著成效, 即使是一般的成效也需要一个很长时间段持之以恒的坚持。1918 年春, 列宁在强调工作重心转移时明确指出,当前苏维埃工作的重心, 不仅仅是从政治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而且还需要进一步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建设, 努力发展群众的文化教育生活, 以提高劳动者的纪律、 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 针对苏俄教育落后, 特别是农村文盲率超过80%、 农村妇女文盲率超过90%的严峻现实, 列宁明确指出: “农村问题是我们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1]201
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村发展和严重影响乡村振兴的农民素质问题, 使农民具有最基本的识字阅读的能力, 以便使他们能够通过最简单的阅读解决自己发展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需要, 使农民能够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来改善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为了能够使农民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快速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以便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改善国家状况, 列宁认为, 首要的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列宁深知, 在一个小农人口占绝大多数而且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都非常落后的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成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落后的文化现状能否得到有效的改善。 尤其是在看到新经济政策实施进程中文化对经济和政治改革的严重制约后, 列宁更加明确地指出: “这个任务 (指教育) 对无产阶级在人口占少数的俄国尤其重要。这个任务在俄国应当提到首位, 因为我们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训练群众。 ”[8]400为此必须要加大力气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快速而扎实的发展, 不断增加对农村初级教育事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和覆盖程度, 即使是在国家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 也要确保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优先统筹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必要时可以大力削减其他相关部门的费用, 也要留够充足的资金来优先确保教育事业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一个时间段之内, 通过全党努力来推动农村初级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 尤其是对一个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 在一个农业发展为主的国家里执政建设, 必须要把足够的经费留给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要时正如列宁所说的即使是节省其他开支也要推动农民的识字教育, 这是推动农村振兴发展尤其是文化振兴发展的根基。 不仅如此, 列宁还要求苏维埃政权合理分配现有的书籍报刊等文化资料, 不断加大对农村的免费投放力度, 大量兴建农村图书馆、 人民大学、 农民文化讲习所、 成人学校、 广播函授大学、 电影院等。 在列宁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 一大批提升农民素质, 娱乐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场所在苏俄农村迅速铺开。 另外, 要通过文化下乡活动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对于当时的苏俄而言,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如何让城市的先进文化不断带动和提升农民文化事业的发展, 以实现乡村之间文化的双向互动和提升, 列宁认为: “经常下农村的做法在这方面一定会起特别重要的作用, 这种工作已经在进行, 还必须有计划地加以发展。 ”[9]359不仅如此, 列宁还建议通过党支部定点帮扶的方法, 让每一个城市的党支部都和农村的党支部之间进行一一结对, 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来满足农民的各种文化需求, 从而在乡村之间架起一个文化发展固定桥梁。
为更好更快地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列宁还建议尽可能地吸收和借鉴俄国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下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快速进步。 列宁认为, 人类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独特文明, 而任何一个新社会要创立自己的文化, 也都离不开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都必须要在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 推动和创造新社会优秀文化的大发展。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形态, 社会主义社会的优秀文化, 绝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全新创造物, 也不是在空中产生的, 更不是人为的头脑虚构的产物, 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创新发展。 列宁尖锐地批判了党内一些同志存在的彻底否定资本主义一切文化成果的虚无主义态度, 尤其是在推动农村文化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否定一切传统文化的现象。 在对此现象进行批评和积极引导的过程中, 列宁告诉一线的工作人员, 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成果, 包括科学、 技术、 知识和艺术等等, 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9]48。
四、 通过 “现在我们应当管理俄国” 推动乡村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实践中具体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先行者, 列宁有着丰富的领导苏维埃推进社会建设的思想和实践经验。 推动革命走向胜利只是各项艰巨革命事业的开始, 随之而来的建设才是对苏维埃的真正考验。 对于那些一直在剥削者操控下生活的穷苦大众和广大劳动者而言, 如何去管理这个从富人手里夺回来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贫穷国家, 列宁对此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 在这场真正地为了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者的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列宁就明确指出, 我们现在取得了革命成功, 这才只是走向辉煌事业的最艰难的开始, 因为社会主义政党作为一个国家管理者的身份站在历史的舞台,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首创, 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 尽管这样, 也必须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因为“只有解决 (大体上或基本解决) 这项任务以后, 才可以说, 俄国不仅成了苏维埃共和国, 而且成了社会主义共和国。 ”[10]当然, 列宁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 在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尤其是在小农经济和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俄国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 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为更好推进乡村社会建设振兴发展,列宁在实践中紧紧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大力开展。
一是全面加强乡村民生建设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推动乡村振兴。 1918 年3 月, 列宁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明确要求, 必须要把对农民生产生活的高度关注, 单独作为一个非常紧急和非常重要的问题认真加以研究, 而且在任何时候都要迅速跟进这一问题所取得的相关进展, 密切关注农民生产生活和农业发展所取得的积极成效。 列宁认为, 在一个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饱受饥饿、 困苦和疾病折磨的国家, 第一重要的任务就是这些贫苦劳动者的基本生存问题, 只要他们能够生活下去, 我们就有可能成就一切。 在列宁的大力推进下, 《关于改善工人和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的决议草案》 在俄共(布) 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通过。 不仅如此, 为更好地改善农民生活, 列宁领导俄共 (布)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通过大力实施新经济政策, 不断探索和创造满足农民自我利益诉求得以实现的各种渠道。 列宁指出: “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 最坚决的、 最紧急的方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11]
二是在通过大力发展乡村商业经济快速发展中推动乡村振兴。 新经济政策落实到农业发展上, 就是用固定的粮食税, 取代过去的余粮收集制。 这一政策的实施, 使得农民拥有了自主处置手中余粮的权利,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的调动。 现实的成效是农民不仅战胜了严重的饥荒, 圆满完成粮食税收的任务, 而且还有大量的余粮流向市场, 商业的发展就成为一种必要。 列宁指出: “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1]249为推动商业的发展, 以更好地改善农民的生活, 列宁大胆实施了“租让制” 的经营模式, 让资本家参与到生产中来。 农民利益的极大满足, 不仅使乡村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工农之间的联盟也得到极大的巩固。
三是在广泛吸收农民参与管理和监督乡村事务中推动乡村振兴。 吸收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 尤其是农村事务的管理和监督, 是列宁领导苏维埃建设过程中推进社会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列宁始终坚定地认为, 广大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的真正主人, 他们应该在社会管理和监督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一切权力在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属于人民的, 都是人民所赋予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 列宁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 苏维埃各项工作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都要大力吸引全体贫民参与, 让他们全过程参与到各项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这不仅是必须的、 必要的, 而且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目的。列宁指出, 有管理和监督才能的人, 在农民队伍里是大量存在的,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凡是认识一些字、 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农民, 都能够胜任作为组织交给他们的工作, 要勇敢地、 认真地并且普遍性地把管理和监督的工作交由他们, 充分激发他们史无前例的革命积极性和工作的高度热情。 因为他们能够而且应该亲自动手合理地最有秩序最有组织地分配面包、 各种食品、 牛奶、 衣服、 住宅等等, 使这种分配符合贫民的利益。
五、 列宁乡村协调发展实践对我国乡村振兴建设的启示
列宁推动苏俄乡村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 对于苏维埃革命方式下迅速推进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在乡村之间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以便获得占苏俄最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 尤其是为有效稳定社会秩序和为推动苏维埃各项事业提供坚实的农村基础起到了十分重要且具体的成效, 而且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实践过程中落地生根的逻辑必然。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能否有效巩固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的成果, 切实有效解决乡村之间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和不平衡问题, 不仅关系到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顺利解决, 而且事关全社会的稳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12]在当下全国人民奋力征战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头,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压力下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 深入研究列宁乡村协调发展的思想, 对于顺利构建新的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以农村产业兴旺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乡村振兴发展能否真正有效在落地过程中产生最大、 最快的实效, 一个根本环节就是乡村产业能否得到兴旺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 虽然经济发展的速度得到极大释放, 但是必须要看到,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粗放式种植和加工业、 土地流转使用的体制制约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 已经严重制约新时代新型农业的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当前破解乡村收入差距、 提升农业发展结构、 推动农村经济转型的新举措。 这一新的理念一方面使当前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在更加公平与公正的环境中实现更加人性化增长、 科学性调整和持续性发展; 另一方面直接把乡村振兴发展统筹在一起, 在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把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 这对于解决制约农村土地有效流转、 破解乡村二元体制、 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反哺作用和通过以城带乡来改造传统农业,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 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12]
二是以杜绝农村四风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建设。为有效解决苏维埃政权在农村出现的官僚主义现象, 列宁在推动苏联农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 积极探索实施让农民亲自参与基层管理工作和充分履行对基层管理工作的权力监督, 甚至为了彻底克服农村中存在的官僚主义而不断在政策上采取对农民积极性的鼓励, 这一农村振兴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对解决当前中国农村存在问题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破解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存在的“四风” 难题, 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有效维护农民利益和农村的稳定有序, 很重要一点就是从制度上进一步细化和健全村民自治的体制和途径, 在大力拓展基层民主的渠道中建构克服农村官僚主义的权力监督体制。 同时 “要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 村‘两委’ 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 要突出抓基层、 强基础、 固基本的工作导向, 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 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 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 本领过硬、 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 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 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12]。
三是以乡村文化文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建设。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 对中国来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教育农民。 对当下中国而言, 一个必须要面对的事实是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如何在市场经济快速推进形势下教育新型农民, 如何在新时代让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引领广大农村文化的振兴发展, 如何用先进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发展方向, 是当前党和政府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血脉的高度凝聚, 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和提升其他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项关键举措, 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农村社会振兴发展, 同样也离不开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农村文化事业, 必须进一步关注老少边区和农村留守儿童; 必须进一步推进文化 “三下乡” 活动, 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必须充分尊重农民作为自身文化建设主人的首创精神; 必须用更加通俗、 生活化、 柔性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宣传先进文化, 让党的最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正如列宁所说: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明了。 ”[9]467
四是以提升农村有效社会治理推动乡村振兴建设。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必要环节, 尤其是民生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当前发展中的最新问题。 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要求的内在传统。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说过,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 无一不与他们的利益相关。 推动农村社会的振兴发展, 不仅要极大关注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诉求, 通过经济、 政治和文化建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还必须把教育、 医疗、 就业等事关农民衣食住行的问题通过制度化的保障体制解决农民发展的后顾之忧。 社会建设说到底就是解决涉及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建设。 党提出不断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方法, 就是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 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法, 以切实解决和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诉求。 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性任务,必须始终要坚持党的坚强领导, 更大力度地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的下沉。 为此,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 “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 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 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 创新乡村治理方式, 提高乡村善治水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