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和基本经验
2022-02-05丁春福
丁春福, 冯 贺
(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70)
近代以来, 在追求现代化道路上, 中国人民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实践, 一次次失败的实践经验指明, 罔顾国情和实际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 从工业化到 “四个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中不懈奋斗。改革开放后, 我国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对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进行了深邃思考和全新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也给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 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
(一) 初步探索阶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四个现代化”
新中国的建立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面对饱受战争摧残而一穷二白的中国,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发展缓慢、 人均收入低、 经济结构原始而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劳动力素质低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面对极其落后的经济状态, 毛泽东同志指出: “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 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 也谈不上什么富的。”[2]没有工业, 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富裕起来的。 为此, 新中国成立初期, 工业化就被摆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位置。 1953 年, 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就曾提出: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 随着工业化的展开,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认识到只有工业化是不够的, 还要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来实现现代化。 1954 年周恩来同志在党的文献中提出有关“四个现代化” 的最早表述: “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 现代化的农业、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4]1957 年毛泽东同志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进一步明确: “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 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5]这是毛泽东同志依据发展形势作出的调整, 相比1954 年的现代化提法, 1957 年的现代化提法有了三个明显调整。 其一, 党中央认识到交通运输虽然很重要, 但有很多部分属于工业的范畴, 所以决定把交通运输归到工业现代化之中; 其二, 由于当时的国际局势较之前来说相对和平, 国家为了集中主要力量进行现代化的经济建设, 而把发展国防工业相对放缓了一些, 因此在1957 年的现代化提法中暂时未提到国防现代化; 其三, 党中央认识到科学文化是对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 于是新增了科学文化现代化。 在之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现代科技对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国防推动作用越发明显, 党中央逐渐认识到发展现代科技意义深远, 于是表述为 “科学技术现代 化”。 1964 年12 月21 日, 周 恩 来 同 志 提 出:“争取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 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 现代工业、 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6]到此, “四个现代化” 的内容正式成型。 遗憾的是, 这次会议提出的 “四个现代化” 重要思想和工作安排在 “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1975 年, 周恩来同志再次重申了“四个现代化”, 以此来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
(二) 深入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改革开放前夕,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由于底子薄、 人口多和耕地少, 加之一些失误, 发展依然相当落后。 尤其是, 当时在我国还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 仅仅是在农村就有7亿多人口处于贫困状态。 面对这种局面, 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指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7]“现在搞建设, 也要适合中国情况,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163。 为此, 邓小平同志在1978 年到1979 年多次出访国外, 在日本、 新加坡、 美国等地的考察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差距。邓小平同志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关于中国在20世纪末将实现的现代化是什么样子时, 指出: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 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 而是‘小康之家’。 ”[8]237“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的“小康之家” 的内涵是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而提出的论断。 随后, 邓小平同志又多次阐述了中国走“小康式” 现代化的原因和方法。 同时, 他也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发明显, 在原有的“四个现代化” 关系之中, 邓小平同志更明确指出: “四个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8]86, 并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的著名论断。
在迈向21 世纪的历史进程中,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苏东剧变, “中国崩溃论” 一词在国际社会上常常出现, 国外敌对势力各种唱衰中国, 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必然会崩溃, 同时我国国内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凸显, 在这样的国内外背景下, 中国共产党努力排除各种风险考验,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建设。 江泽民、 胡锦涛同志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上不断丰富现代化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四化” 是以工业化、 城镇化、 市场化、 国际化为基本特征的。 “新四化” 与中国实现1964 年“四个现代化” 有着密切关系。 “新四化” 的提法较1964 年有了明显变化, “城镇化、 市场化、 国际化” 是之前并未见到的新内容, 新的提法是新世纪我国对现代化的新认知和新拓展, 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的新变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增加了 “信息化” 这个新的提法, 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我国经济全面参与全球化和世界信息化而提出的新认识, 同样也是党对“中国式现代化” 内容的新拓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步丰富和发展, 在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时, 充分显现出真理性和科学性,让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满了信心。
(三) 全面提升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面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在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和“四个全面” 的进程中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变得越来越清晰,走得越来越广阔。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作出了概括,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10]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思考和概括, 是“全面现代化” 的新思想。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也是我国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够实现现代化, 将是人类历史的一大壮举。 从世界实现现代化的人口总量来说, 西方式现代化发展模式是有着自身局限的, 到今天为止, 全球能够称得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人口不超过10 亿人, 无论是高福利高生活水平的西欧国家, 还是拥有上亿人口的现代化国家美国, 它们的现代化体量与中国的人口规模相差巨大, 所以在中国实现现代化面临的现代化发展问题是成倍数增加的。 从实现现代化的质上来看, 西方式现代化发展是以资本为中心的为少数阶级和少数利益团体服务的, 这与中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有着质的差别的。 西方式现代化发展建立在对资本的追逐上, 忽视了人的主体性; 而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实现了世界级减贫奇迹, 为继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了充实而坚固的人力资源。
中国共产党历来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地位。 我国的经济总量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发展已有质的飞跃, 稳居世界第二, 但是人均国民收入与现代化程度高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要想实现共同富裕, 首先还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做大 “蛋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虽然有了量上的积累, 但是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阶级矛盾尖锐问题依旧困扰了它们的现代化发展。 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是全民的、有差别的、 逐步的。 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道路必然是全体人民的富裕, 而不是少数个人、 少数利益团体的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在地区之间、 行业之间、 时间上是有差别的, 而不是均贫富的平均主义;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国情又决定了中国的后发现代化道路必然有诸多障碍, 因而要分阶段、 系统性发展, 而非同步达到。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社会主义自身性质的要求, 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资本主义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使人们享受了物质生活的便利,但同时人们在享乐主义、 娱乐至死等文化侵蚀下精神生活极度匮乏, 造成了 “单向度的人”。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两手都要硬”,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在矛盾变化中看到人民对精神生活的不同层次需求, 健全文化事业, 改善民生,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是各国实现现代化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实现和谐发展, 对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优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深刻反思了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粗放、 资源浪费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西方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和对资源的极大浪费的基础上的, 新时代中国实现现代化不能走欧美式过度消耗自然的道路, 要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处理好当下的经济发展和长远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走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发展道路, 绝不走西方式污染—治理的破坏自然环境的现代化模式,为实现代际公平的长远发展而不懈奋斗。 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积极开展生态修复, 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推动建设生态现代化的新格局。
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充满了血腥和暴力, 它们通过抢占殖民地, 黑奴贸易, 大肆压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 通过圈地运动来压榨国内的劳动群众, 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从而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就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国内建设“四个现代化” 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中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 新时代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国内外考验更加复杂,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走国强必霸的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 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独立自主, 走原创式中国现代化道路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 在总结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失败教训和反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基础上, 历经几代中国人的实践探索而得出的正确道路, 是真正原创式的发展道路。
首先, 独立自主是贯穿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从“以俄为师” 到 “以苏为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期, 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缺少相关的经验, 只能向苏联学习, 所以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不免有 “苏联模式” 的影响。 但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也逐渐地发现了照抄照搬苏联经验来进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弊端, 从而决定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做到 “以苏为鉴”, 独立地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正是中国坚持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才能在“四个现代化” 建设过程中收获重大成就, 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 较大幅度地提升了我国粮食生产水平;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国防工业从无到有慢慢地发展起来, 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已经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 氢弹, 国防尖端的科技不断突破, 人民解放军得以发展和壮大; 科技和教育等事业发展, 为之后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 独立自主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在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和应对发展中国家在建设本国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困境时,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 总结现代化建设相关经验, 反对本本, 坚持独立自主, 提出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小康式” 的“中国式现代化”;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和复杂国内外环境中, 坚持独立自主, 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21 世纪;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把独立自主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抓住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最后, 独立自主是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底色。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立足点放在自己身上,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在 “四化同步” 中坚定走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在地区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 全球疫情的严峻考验下,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成现代化强国会面对种种考验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正是在疫情背景下我国立足自身, 以中国国内的循环为主, 通过激发国内的发展潜力, 充满生机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 这是党把握自身命运, 坚定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自主选择。
(二) 坚持党的领导,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办好中国的事, 关键在党。”[11]中国共产党一直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并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 从而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
首先, 党对时代发展潮流的把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是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时代发展潮流, 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历史见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大潮发展工业, 随后又认识到了仅仅依靠工业现代化并不是真正完成了现代化, 提出 “四个现代化” 来丰富对现代化的认识, 相继提出的 “工业化” 和“四个现代化” 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工业化发展大势下的自主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 世界经济科技快速发展,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同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拉大, 基于对时代发展大势的把握, 中国共产党决心用 “中国式现代化” 来追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 新时代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 中国共产党再次站立在历史的潮头, 从历史长河、 时代大潮和国际风云中, 把握发展大势, 增强党领导工作的科学性, 以 “四化同步” 来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发展。
其次, 党对中国国情的把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依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又成功区别于苏联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例如,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中国通过改造生产关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却无法直接达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经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了生产关系可跨越, 但生产力不可跨越, 所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据此国情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新时代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上, 正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确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全面现代化” 的新内涵。
最后, 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领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 从发展进程来看, 中国式现代化由于是 “后发” 的, 所以提出与西方原发现代化不同的 “并联式” 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 “四化同步”, 而西方原发现代化则是以工业、 城镇、 农业、 信息接续进行的“串联式” 发展。 “并联式” 的现代化发展使得中国社会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矛盾问题凸显, 面对原发现代化国家的种种现代化困境,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共时态和历时态相互交织的后发现代化中, 既有原发现代化国家在城市化、 工业化等面临的共性问题, 又有人口规模巨大、 生态环境恶化等特殊的后发现代化的阵痛, 这就对执政党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挑战。 从发展性质来看,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必然会遭到原发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阻挠。 中国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同时当今世界不稳定性加剧, 全球疫情影响,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势向好也会遭到敌对势力的疯狂反扑。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独特性和挑战性使得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尤为重要。
(三)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根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 打江山、 守江山, 守的是人民的心。 ”[1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满意程度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衡量标准。
首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我国的现代化性质要求走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资本主义国家 “原发现代化” 不断向前发展是由于少数资产阶级利益集团攫取超额剩余价值, 期望更快更多地积累资本,带来的结果是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和阶级的对立。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使每个人健康和幸福生活而进行的“后发现代化”, 带来的必然是有利于全体人民利益的共同富裕。
其次,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亿万人民的伟大创造共同汇聚成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中国的人口规模巨大, 能够集中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因素, 汇聚各方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要不断提高人民素质, 从而推动现代化的生产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 高文盲率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 只有做好扫盲工作, 才能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才能更好地为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与人口规模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人口的红利助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时期,人口素质的明显提升为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很大助力。 新时代, 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倒逼经济发展由速度向质量的转变,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技术人才; 同样我国培养的大批科技人才为“四化同步” 提供了人才储备, 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了人力资源。
最后,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亿万人民群众共同享有。 从新中国成立后低水平的 “共同富裕” 到改革开放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分阶段的共同富裕再到新时代作为重大政治课题的共同富裕,中国现代化的“蛋糕” 做得越来越大, 进一步分好“蛋糕” 成为实现共同富裕, 极为重要的任务。 在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新时代的现代化要更加注重全体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问题, 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 使得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每一个人。
(四) 坚持系统思维,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方法
系统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坚持系统思维, 坚持统筹兼顾、 整体推进、 战略布局、 谋划长远, 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首先, 从确立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演进来看是坚持系统思维的结果。 1956 年, 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十大关系》, 是党运用系统观念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运用系统思维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 提出用社会主义工业化来发展国民经济, 弥补新中国的工业空缺; 并在根据国内外局势和吸取苏联教训基础上, 以 “四个现代化”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同志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 在正视与西方现代化的差距时, 提出了 “小康式” 的 “中国式现代化” 道路, 这是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出发而得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概念。 随后江泽民、 胡锦涛同志根据各自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和发展着的中国实际, 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进行了完善, “新四化” 和信息化等全新提法相继出现。 新时代,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现代化是 “五位一体” 的全面现代化, 是新发展形势下的 “四化同步” 的现代化, 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进行了阐述。
其次, 从制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来看是坚持系统思维的结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为了发展国民经济而制定的有一定规划的战略安排, 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但是发展过快也带来了一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时,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综合平稳、 统筹兼顾等思想都是党运用系统观念的体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邓小平同志用 “小康式” 概念发展现代化, 通过推进改革开放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提出了先富帮助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分阶段有层次的系统式现代化发展战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系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通过实施 “西部大开发” 战略助推西部地区现代化发展, 通过振兴老工业基地、 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措施统筹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新时代, 制定的加强城市群建设的整体性谋划, 推进长三角、 珠三角、 粤港澳等城市圈的建设。 全球性疫情背景下, 习近平总书记放眼国际国内, 加强全局谋划, 提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既要以国内循环为主统筹处理好国内发展问题, 又要以国内国际循环的相互促进放眼全球,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这是运用系统观念应对全球化逆流的科学思考。
最后, 从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步骤安排来看是坚持系统思维的结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1964 年提出了分“两步走”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骤安排。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邓小平同志把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 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分“三步走” 的部署。 面对紧张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发展问题, 江泽民同志坚持运用系统观念, 用发展来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 用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来回答发展质疑, 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胡锦涛同志根据新的实际情况在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 的步骤安排。 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以前瞻性眼光科学研判,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 “新两步走”, 力求在21 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