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朝萧太后与北方民族融合关系探讨

2022-02-04李凤嫦罗运胜

今古文创 2022年4期

李凤嫦 罗运胜

【摘要】 北方民族融合在辽朝萧太后时代呈现加速的局面。其原因是多样的,有历史趋势的原因,有社会背景的原因,还有一点重要的是萧太后的个人作用。她摄政期间(976年— 1009年),实施设立科举制、重用汉人、提高契丹汉律地位、与宋朝缔结澶渊之盟、建设中京、推崇汉文化、与北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征战和通婚的举措,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力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关键词】 辽朝萧太后;北方民族融合;澶渊之盟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4-0069-03

基金项目:湖南文理学院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项目编号:ZD19009)。

民族融合是指两个以上的民族,因为互相接近、彼此影响,最终合成一个民族的现象。两宋共有320年的历史,这是中原北部混杂居住的许多民族消化和融合的阶段。[1]28契丹崛起于中原北部,建立了辽朝,与北宋对峙,辽朝萧太后作为辽中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她对于北方民族融合起着促进作用。国内学界有众多关于她的著作和论文,但是却很少有人研究她与北方民族融合的关系。本文试就辽朝萧太后与北方民族融合的关系略陈己见。

一、北方民族融合在萧太后时期加速发展的原因

北方民族融合在辽萧太后时期加速发展,其原因是多样的,有历史趋势的原因,有社会背景的原因,还有一点重要的是萧太后的个人作用。她摄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壮大国家的举措,这些举措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的发展。这些举措的出台与她的原生家庭、个人经历和才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一,原生家庭。萧太后受原生家庭影响对汉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辽朝萧太后,“景宗睿智皇后萧氏,讳绰,小字燕燕。”[2]1322母亲为燕国大长公主——耶律吕不古,是辽太宗的长女。其父为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萧思温尽管出生在契丹世家,却非常喜爱汉文化,精通书史,行为举止文质彬彬。萧绰受到父亲萧思温的影响,也喜欢汉文化。

其二,个人经历。萧太后下嫁汉人韩德让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萧太后少女时期曾对经常来往她家的韩德让产生了好感,两家许诺约为婚姻。但因其父的宏图志向,她嫁给了辽景宗,并成了皇后。

辽景宗逝世后,面对母寡子弱的困境,她想到了韩德让及他的聪明才智。婚姻和权力是她能想到的使韩德让心甘情愿为自己所用的两大利器。于是她毅然决定下嫁韩德让,统和六年(988年)九月丁酉,“太后幸韩德让帐,厚加赏赉。命从臣分朋双陆以尽欢。”[3]473她先是给韩德让加官封王,到了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韓德让“出宫籍”[3]477,摆脱奴隶的身份,“又以隆运一族附籍横帐,列于景宗庙位。”[4]198

契丹的横帐,等同于宋朝的皇家族谱。萧太后在韩德让的协助下实施汉法,确立科举制度,不分民族,考核官吏,极大地改善了辽朝境内的番汉民族关系。韩德让还随从萧太后在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南征宋朝,并参加了“澶渊之盟”的签署,维护了辽宋百年和平。而萧太后与韩德让的婚姻也成了契丹与汉民族通婚的代表。

其三,个人才能。萧太后本人出色的政治和军事谋略为北方民族融合举措的实施创造了条件。景宗十分认可萧绰的能力。保宁八年(976年)二月壬寅,景宗“谕史馆学士,书皇后言亦称‘朕’暨‘予’,著为定式。”[2]103景帝“自幼得疾,沉疴连年”,“燕燕皇后以女主临朝,国事一决于其手。”[4]69朝中大事,番汉群臣一起讨论,萧绰裁决,最后告知景宗而已。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耶律贤驾崩,萧绰奉遗诏摄政。不管是宋人的《契丹国志》,还是元代所书《辽史》对萧绰的能力也都有着高度的评价,“神机智略,善驭左右”[4]162“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2]1323这些足以可见,萧绰本身的政治和军事谋略是相当卓越的,而北方民族融合则随着她的摄政加速发展。

二、萧太后推进北方民族融合的举措

萧太后摄政期间(976年—1009年),实施设立科举制、重用汉人、提高契丹汉律地位、推崇汉文化、缔结澶渊之盟、建设中京、与北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征战和通婚的举措,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力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一)设立科举制

辽太祖建国之初,没有科举,天下太平的时间久了,才开始仿中原设科举。景宗保宁八年(976年),诏“南京复礼部贡院”[2]104,开始恢复科举考试相关事情。[5]从保宁八年(976年)二月开始,萧绰的言语就可称“朕”和“予”了,且景宗身体不好、不务政事。可见,辽朝科举制之所以能够成功设立,萧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限以三岁,有乡、府、省三试之设。”[4]254且三年考一次进士。辽圣宗时,通过词赋、法律两科来选取士人。[4]254对于辽朝殿试的开设,圣宗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就有了清楚的记录,“御前引试刘二宜等三人”[2]179。辽兴宗重熙五年(1036年)殿试以后,殿试成了科举的常制。[6]152科举制的设立扩充了辽朝的统治阶层,大量汉官得以进入辽朝政府机构,也使得契丹人不以读书为耻,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得到了有效的融合。

(二)重用汉人

萧太后在位期间提拔了众多汉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韩德让,他的地位凌驾于众多贵族之上。韩德让担任了辽朝大丞相,总管南北院枢密使府事。大丞相是辽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据《辽史》载,曾为大丞相的只有四人,韩德让便是其中之一。[7]74辽圣宗统和六年(988年)夏四月丁酉,“呼勒希横突韩德让堕马,太后怒,杀之。”[3]459进行击鞠运动,需花费昂贵的费用购买马匹,由此能够看出呼勒希的贵族身份。因韩德让在击鞠比赛中坠马,萧太后便将一个贵族杀了,足以可见韩德让的地位之高。史载,隆运兄弟九人,因为他的原因都被封王。侄儿三十多人,封王的有五人,其余都任节度使、部署等官职。[4]198-199此处的“隆运”指“韩德让”,他被赐姓耶律氏,并改赐“隆运”。韩德让不仅是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他的亲族都受到了恩赐。

萧太后对汉人的重用,使得许多的汉族士人进入契丹统治集团,如邢抱朴,辽萧太后时重要辅臣,官至南院枢密使;张俭,辽萧太后时经科举入仕,官至参知政事、枢密院事等;陈昭衮,文武双全,统和年间入仕,为围场都太师,被赐国姓;王继忠,宋朝战俘,太后知其贤,授官户部使,他在澶渊之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提高契丹汉律地位

随着汉族士人的增多,所产生的纠纷也会增多。《东都事略》记载,以前番民殴汉人死,赔偿牛马;汉人则斩杀,并且把他的亲属变为奴婢,萧太后统一以汉法论罪。[3]465这可以明显看出,在萧太后摄政以前,番民与汉人在法律上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萧太后改变了这种局面,她以汉法管理番民和汉人的纠纷,使契丹法律更为公正,契丹汉律及汉人地位得到提高。

汉人地位进一步提高后,便会吸引更多的汉族士人。汉族士人进入了契丹官僚集团后,倾向于让契丹统治者学习和使用汉族的统治方式。郭袭借唐高祖劝谏辽景宗游猎的弊端;重熙五年(1036年),“帝幸礼部贡院及亲试进士” [2]1408,是由张俭提出的;萧太后阅读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的《纪》,汉人马得臣记录下这三位皇帝的可效仿行为给萧太后。因此,契丹汉律地位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契丹民族的汉化,加速了辽帝国的封建化进程。

(四)推崇汉文化

萧太后“好华仪”[4]163,辽圣宗被称为辽盛主,主要是萧太后教导和训诫的功劳。[2]1323萧太后不仅自己推崇汉文化,还教导圣宗,以致圣宗“幼喜书翰,十岁能诗”[2]115,喜欢读唐《贞观事要》,太宗、明皇《实录》及白居易《讽谏集》,并号召番臣一起读。圣宗仰慕中原君王,认为中国英明的君主,离的久远的是唐太宗,其次是后唐明宗,离得近的是当今的宋太祖、宋太宗。他喜欢吟诗,经常出题让臣子赋诗,优者赐金带。不仅如此,他还通晓道释二教。[4]80-81契丹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推崇使得契丹臣民纷纷效仿,促进了契丹与汉的民族融合。

(五)缔结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之间,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和议盟约。辽与宋二十五年的长期对抗,只会加强那些掌握军事大权的契丹贵族的地位,从而威胁到辽萧太后和圣宗的统治地位。辽萧太后清晰地认识到,要摆脱困境,必须与宋讲和。但是宋朝必须放弃攻取幽云土地的企图。因此,最有效的措施是以战迫和。[7]53于是,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秋,“举国南征,后亲跨马行阵”[4]162。降辽旧将王继忠在辽居住了半年多,敏锐地洞察到了年岁已高的辽萧太后心中的议和之意,并且在萧太后的授意下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朝统治者也认识到,持续不断的战争和冲突对自身并无益处,早在辽景宗乾亨四年(982年)宋太宗有请和之意,“南京留守、荆王道隐奏宋遣使献犀带请和,诏以无书却之” [2]116,现今宋真宗也赞同议和。十一月,宋真宗亲驾澶渊,曹利用问议和的每年金帛之数,宋帝曰:“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4]77随后派遣曹利用、张皓前往辽营,与萧太后进行谈判,订立盟约。由此可见,辽萧太后在澶渊之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澶渊之盟”以来,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下,辽宋双方的经济交流不断深入。宋辽双方停战以后,边境榷场贸易频繁。榷场是一种互市市场,辽宋边境的榷场主要有雄州、安肃军、涿州、霸州、新城、广信军、朔州、振武军等。辽人从宋人手中得到茶叶、粮食和药材等,宋人则买进辽人的马匹、羊、骆驼、皮革等。辽宋都在榷场贸易中获利,双方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澶渊之盟为北方民族融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六)建设中京

澶渊之盟后,辽都多在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和大明镇之间的老哈河北岸。中京,为萧太后于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春正月开始建,二十六年(1008年)五月建成。[2]177-178史称“择良工于燕、蓟,董役二岁,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拟神都之制” [2]545-546,“神都”是唐东都洛阳,武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年)将“东都”改为“神都”。辽朝标榜往上承接唐朝制度,在都城建筑上也是如此。[7]378-379“奚地居上、东、燕三京之中,土肥人旷,西临马盂山六十里,其山南北一千里,东西八百里,连亘燕京西山,遂以其地建成,号曰中京。”[4]241中京是奚国王居住的地方。[4]241奚本与契丹等,911年阿保机亲率大军对奚族进行大规模镇压,奚被契丹合并。关于中京具体人口构成的形成,未见史书有明确记载,只知临潢、辽阳及中京三地人丁蕃汉转户为多[2]473,中京内奚、契丹、汉人、渤海四个民族杂居在一起[4]241,不同民族之间必然会产生交流和碰撞,彼此之间逐渐融合。中京是在辽朝汉化倾向不断加深过程中,建设的一座完全汉化的都城。[8]100因此,萧太后建中京有利于北方民族融合。

(七)与北方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进行征戰和通婚

契丹民族统一了中国北方,不可避免地与北方其他少数民族有着交流与碰撞,在这过程中,民族融合悄然发生了。辽统和二年(984年)二月,萧太后派东路行军、宣徽使萧普宁征讨女真,凯旋;辽统和三年(985年)八月,萧太后再次派遣耶律斜轸统兵征讨女真。[2]121-123契丹和女真之间的战争,将契丹的文化带到了女真。辽统和四年(986年)十二月,李继迁向辽乞婚并称臣。[2]135统和七年(989年),萧太后将义成公主远嫁党项。[2]144契丹和党项的结亲也有利于这两个民族融合。早在20世纪80年代,白寿彝、翁独健、谭其骧等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时就说过,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而不是战争,但是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客观上的促进作用。[9]60萧太后摄政时期,民族间的征战与通婚都极大地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三、辽萧太后对北方民族融合的影响

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普遍现象,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萧太后摄政期间采取的各种治国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辽萧太后对于北方民族融合做出最大贡献的事件是与宋朝缔结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本是北宋与辽朝在澶州之战对峙中因双方实力相当得不妥协而签订的临时合约,却因为符合辽宋双方的利益而维持了近120年。这种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利于维持辽朝社会的生存所必须具有的秩序,更重要的,它给以后的社会尤其是北方民族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带来了新的生机。女真人灭辽建金后,与南宋也有议和,但次数多,期间并不太平,其议和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远不如“澶渊之盟”。

辽文化便在这北方民族融合的盛况中诞生了,它以契丹文化为中心,辅之以汉文化。这得益于萧太后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推崇儒家文化、重用汉人、仿照汉人官制、实行科举制,这种举措给金、元、清王朝提供了借鉴。契丹统治者推行以汉治汉政策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对以后的金、元、清王朝的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0]109辽代的北方民族融合为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给金元及以后的清朝提供了良好的范式,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成。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28.

[2]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7:103-1408.

[3]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2018:

459+465+473+477.

[4]叶隆礼.契丹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4:69-254.

[5]刘科剑.辽朝中期朝官系统汉官探讨[D].内蒙古大学,2014.

[6]王昕.辽代殿试考辨[J].文史哲,2018,(01):152-164+168.

[7]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53-379.

[8]李锡厚.辽中期以后的捺钵及其与斡鲁朵、中京的关系[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1,(00):95-100+115.

[9]李玉君,周鲲.民族文化认同与金史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2014,36(01):55-60+139-140.

[10]舒习龙.辽代的民族融合与历史文化认同意识[J].学术研究,2010,(12):107-111+160.

作者简介:

李凤嫦,第一作者,女,湖南文理学院文史与法学学院历史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罗运胜,男,湖南文理学院文史与法学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