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系统—联动—发展”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许昌学院为例
2022-02-04白利芬朱正杰
白利芬,朱正杰
(1.许昌学院 教务处,河南 许昌 461000;2.百色学院 农业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重要来源[1],对促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和规范教育实习管理工作,既是提高在校师范生教师职业素养的手段,也是促进在职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实习学校健康发展的有力抓手。近年来,随着师范类高校的扩招带来了师范教育专业人数的激增、教育实习资源相对短缺,加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教师的迫切需求,传统教育实习管理模式受到严重冲击,教育实习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挑战、走出困境,是摆在承担教师培养任务利益相关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需要我们在教育实习工作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教育实习管理模式。
一、教育实习管理工作的改革理念
许昌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前身是许昌师专,师范专业是该校的传统优势专业。通过与实习基地负责老师、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师范生的访谈,反思多年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许昌学院确定如下改革理念与思路。
(一)更新观念,建立开放的教育实习管理机制
21世纪的师范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师资来源质量和教育水平。长期以来,受传统办学思想的影响,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制相对封闭,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基础教育学校的合作不多,再加上认识上的局限以及缺少相关政策的激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往往会认为教育实习“与己无关”,基础教育学校则把接受实习生看成是一种“额外负担”,从而形成了高校独立支撑教育实习管理工作的局面[2]。任何教育活动均具有社会性,教育实习工作本属于一项社会公共事务,社会上的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有义务和责任介入教育实习管理工作,尤其是在强调师范教育要服务于基础教育的今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基础教育学校参与教育实习管理工作更是责无旁贷。因此,高校要打破“教育实习高校独揽”的传统做法,主动寻找校外教学资源,切实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基础教育学校进行有效的协商与沟通,提高他们对支持教育实习工作必要性的认识,并经由一定的制度设计与安排,把教育实习纳入到他们日常的教学管理计划之中,使他们真正融入到教育实习管理工作中来。
(二)加大投入,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
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是有效开展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面临诸多实际困难,究其原因,一是高校人力、物力投入不足,高校师资队伍和教育科研优势在实习基地建设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实习基地内部的管理与运行模式不完善。实习基地的管理模式和指导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实习的质量[3]。由于激励与评价机制的缺失,实习工作未受到实习基地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基地内部未建立完善的实习工作运行模式,基地不想接受实习生或实习指导不认真的现象屡有发生,这种教育实习基地不稳定、指导质量不高的境况,势必会成为制约教育实习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
事实上,教育实习基地既是实习生进行教学实践训练的场所,也是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双向互动交流的平台。从这种层面上讲,高校应将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纳入学校教学建设工作总体规划,像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一样加大投资力度,确保教育实习基地的基本条件建设;同时,高校也要充分发挥教师及科研成果的新思想、新信息、新技术等优质资源高地的优势,加强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合作共享,满足他们在办学理念转变、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手段更新等方面的需要,增强其参与、支持教育实习工作的积极性,确保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稳定性和高质量。
(三)严格遴选指导教师,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
在教育实习中,实习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应扮演着“准教师”的角色。然而,大多数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期间中,较多关注的是怎样完成既定的知识传授任务,而对所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体验无暇顾及,虽然有些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也能表现出对个别学生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感的关注,但并不能真正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了解每位学生真实的发展需求。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关键还是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匮乏,不能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有效对接。教育实习的本质是师范专业学生教学实践知识的建构,而实践知识的建构有赖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和有效的实习指导。因而,遴选既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了解学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指导教师,加强对实习生的有效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可以针对师范生教学实践知识缺失这一主要问题,通过精心设计、安排系列的教育实习指导活动,帮助师范生正确处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为师范生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积极的教学体验,对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走好专业发展的第一步[4]。
(四)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教育实习工作程序
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能使教育实习工作有章可依、有法可循,在规范运行中保证质量。而传统上的教育实习管理较为松散,从实习开始前到实习结束,都缺乏严格的管理程序和规范的考评制度设计。实习开始前,微格教学训练把关不严格,导致实习生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差;实习过程中,管理督查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实习不认真;实习结束后,实习成绩评定标准的缺失,导致评判实习效果只能凭主观印象而定。所有这些都会酿成实习生抱着“实习好坏与毕业无关”的心态去应付教育实习,其结果是未能达到预期的教育实习目标。
教育实习管理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教学管理活动,它既涉及实习管理计划的整体安排,也关涉到实习过程的指导与监管,任何一个环节管理不到位,都会影响教育实习能否顺利进行。因此,高校应遵循教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结合实习学校的管理实际和特点,制定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实习规程和管理规章制度,确保教育实习环节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唯其如此,才能增强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从而增强师范生主动参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确保教育实习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系统—联动—发展”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作特点
为有效解决教育实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切实改变“高校本位”的教育实习管理模式,高校应积极争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与基础教育学校联合开展教育实习工作。基于上述改革思路,许昌学院构建了“系统—联动—发展”教育实习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1 “系统—联动—发展”教育实习管理模式运行图
该模式能保证教育实习管理不是片面的、独揽的,而是系统、联动的,能通过地方教育行政、高校教务等部门及相关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教育实习管理工作的规范与高效运作。所谓系统就是建立计划决策、过程管理和制度执行三级管理组织,对教育实习工作系统管理;联动就是各相关部门及人员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管理教育实习工作;发展就是通过教育实习,实现师范生和基础教育学校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三、“系统—联动—发展”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的实施
(一)成立三级管理组织,实行实习管理联动机制
一级管理组织是由高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地方教育局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审核、确定教育实习基地,组织召开教育实习工作协调会议;二级管理组织是由高校教务处处长、各市(县、区)教育局基础教育科长、实习学校校长组成的管理小组,制定实习工作规程、研制教育实习标准、协商解决实习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三级管理组织是由高校教育实习管理者、学科教学论教师、实习带队教师、实习学校教研组长和指导教师等组成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落实教育实习各环节的指导工作。教育实习三级管理组织的建立及运作,形成了教育实习管理工作的联动机制,地方教育行政和基础教育学校明确了在教育实习工作中的职责,自觉地承担起了教育实习管理工作任务,使学校教育实习从“松散合作”走向了“规范协作”。
(二)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共建教育实习基地
本着互惠互利、保证质量的原则,在地方教育局的支持下,许昌学院考察了一批办学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基础教育学校,建成了近百所教育实习基地。每个实习基地以接纳20位实习生计,高校投入专项经费用于购置必备的实习生住宿、生活用具;每年还按基础教育学校承担的教育实践指导任务和学生的实习时间,从教学经费中按实习生人数划拨教育实习专项经费,支付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教育实习指导费用。
为保证教育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定和高质量运行,高校协同地方教育行政与实习学校签订了《共建教育实习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在基地建设和实习管理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此,地方教育行政对实习基地学校均能在财力和物力投入上采取倾斜政策,协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实习学校也主动多方筹措资金用于改善实习条件。《共建教育实习基地协议书》的签订,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教育实习管理提供了法律责任层面上的制度保障,促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基础教育学校真正地参与到了教育实习管理工作中去,从而克服了高校独立支撑教育实习工作的尴尬局面。
(三)建立健全实习规章制度,规范实习过程管理
为保证教育实习工作的有序进行,并取得高质量、高效益,许昌学院制定了《教育实习管理办法》《教育实习分配方案》《教育实习成绩评定试行办法》等系列制度,编印《教育实习手册》和《教育实习指导书》等。在实习前,以二级学院为单位,聘请基础教育名师、优秀班主任前往高校开展讲座,并组织开展微格教学、课件制作、班主任工作方法、教育调研方法及相关技能的培训工作;实习期间,高校选派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带队教师,负责实习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基地学校遴选教学骨干教师,按照《教育实习手册》相关要求,对实习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实习工作结束之前,高校教务部门协同各二级学院,到各个实习学校,会同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教研实习和教育调查报告等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督促检查,并要求每位实习生完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实录;实习生返校后,各学院都要进行实习回讲工作,评选优秀实习生,并展示实习生的优秀教案、课堂实录和实习报告等教育实习成果,交流教育实习经验。
(四)加强监督检查,实施教育实习全程监控
成立了由地方教育行政、高校分管教学校领导、二级学院教学院长及教务部门有关成员组成的教育实习检查组,采取集中检查和随机听课、不定期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教育实习实行全过程的督导检查。督查的对象主要包括实习学校、实习生和实习指导教师;检查内容包括实习管理制度落实、实习生的实习情况、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指导水平、对实习生的生活安排等方面。检查结束后,及时召开座谈会,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向实习学校、实习生和实习指导教师予以反馈,敦促各方按要求进一步做好后续各项实习工作。
(五)规范实习评价标准,建立严格的考评机制
为客观、公正地对实习生的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价,实习学校应减少差别对待,视实习生为学校共同体中的一员,[5]和本校教师同要求、同考核、同评比,并把他们的实习过程综合表现情况及时向高校反馈;同时,高校还参照《中学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和《小学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等,以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形成为主线,将“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等评价内容进行细化,分别融入课堂教学、班级指导、教研实习和教育调查四个教育实习环节之中,构建了涵盖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评价的标准,并制定了《教育实习成绩评定试行办法》;实习生的最终实习成绩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领导和我校带队教师共同评定,实习成绩不达标者,责令其自主联系学校进行二次实习。
四、“系统—联动—发展”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的实施成效
(一)转变了地方教育行政及实习学校的思想和观念
“系统—联动—发展”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转变了地方教育行政和基础教育学校的传统观念,而且也打消了他们的种种顾虑。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接收并指导教育实习生,不但不会增加实习学校的管理压力,反而能为一线教师减轻一定的工作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许昌学院带队教师新的教育理念和实习生对先进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给实习学校带来了新鲜事物,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基础教育学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专业成长;同时,实习生的到来也为地方教育行政和基础教育学校提供了一个招聘人才、发现新人的好机会,由此也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由封闭走向开放。
(二)从根本上解决了师范生实习基地建设难的问题
由于先行的地方教育行政和基础教育学校体会到了接受教育实习生的益处,从而也主动乐意地去担负教育实习管理工作的责任,他们在大力支持教育实习工作的同时,也不断地向其他基础学校介绍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做法;当其他学校看到接受教育实习生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时,改变了实习工作是“额外的负担”的错误认识,纷纷提出合作请求,积极接纳许昌学院实习生。许昌学院与许昌市教育局签订了《共建许昌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协议书》,制定了《许昌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方案》,目前,许昌学院已建设教育实习基地92个,与教育局共建许昌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6个,形成了以高校所在地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地区拓展的良好局面,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我校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难的问题。
(三)全面提升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师职业素养
通过“系统—联动—发展”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的实施,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实习生全面真实地看到了基础教育的现状,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既得到了学科教学论教师的有效指导,又获得了来自实习学校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增长了实践能力,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同时,经过教育实习,教育实习生被实习学校学生的淳朴感情所感动,被一线教师的勤奋敬业精神所震撼,他们意识到基础教育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天地,决心毕业后一定要为城乡基础教育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推动了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
通过“系统—联动—发展”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的实施,高校准确地掌握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对高素质教师培养的现实需求,及时地调整了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重构了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强化了师德培养和教学技能训练;并以教育实习为依托,高校与实习学校合作,尝试开展教师教育专题讲座、主题演讲、教学技能竞赛和实践体验等活动,促进了高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革和创新。
(五)促进了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
实习生完全以一名准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工作,并参加实习学校的师德考核和业务评比,他们有新的教学理念,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与学生相处和谐融洽,教学效果和教学氛围较好,这对于促进实习学校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和教学技能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许昌学院所建设的实习基地,已有14所获批河南省首批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总之,教育实习管理是一项因素复杂、环节多元的系统工程,从工作时段上看,包括实习前的准备、实习过程监管和实习成绩评定等;从实习内容上看,它又涵盖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研实习等环节;从各利益相关者来看,宏观层面涉及教师专业举办者的高校、地方教育行政和基础教育学校,微观层面涉及高校的学科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等。各环节和利益相关者看似独立,其实更是有机联系和彼此制约的整体,如何树立系统思维,使教育实习各环节和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互相促进、共同发挥作用,仍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我们持续思考、探索和实践,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研究教育实习。在理论层面,加强学习,下更大功夫致力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力争做到研究和创新与时俱进;在实践层面,从微观领域入手,放眼综合结构的优化[6],将教育实习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当下城乡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教育实习对师范生师德师能培养、在职教师专业成长和实习学校健康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