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根汤加减治疗小儿风热感冒临床观察

2022-02-04

甘肃科技纵横 2022年9期
关键词:山豆根生石膏风热

马 蕾

(甘肃酒钢医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发生于鼻腔、咽喉部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统称,临床上常用“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进行具体诊断。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冬春两季较多。发病年龄集中在幼儿期,5岁以下小儿每人每年发生4~6次,而7~12岁学龄期儿童发病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1]。该病预后一般良好,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邻近器官的感染,如中耳炎、急性结膜炎、急性淋巴结炎,以及下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疾病,危及小儿生命。

中医将感冒又称“伤风”,是由外感风邪引起的以发热、恶风或恶寒、有汗或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及全身酸痛、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2]。外感风邪可夹寒夹热等,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使外感风寒之邪亦很快化热,且风为阳邪,化热迅速,故小儿风热感冒临床较为多见[3]。本研究运用五根汤加减治疗小儿风热感冒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便为临床提供一种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甘肃酒钢医院儿科门诊诊治的80例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将患儿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均分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24例,女16 例,年龄4月~8.5 岁;对照组40 例,男26 例,女14例,年龄3月~8岁。

1.2 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中关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作为西医诊断标准,《中医儿科学》[2]中关于中医“感冒”风热型辨证标准作为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感冒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本研究范围之内的患儿;(3)患儿依从性较好,能配合完成治疗者;(4)患儿家长同意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中医风热感冒诊断标准者;(2)既往有高热惊厥病史者;(3)过敏体质者和对本研究中使用的药物或药物成份过敏者;(4)伴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异常者以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

1.4 终止标准

(1)病情加重,进一步发展为喉炎、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等其他呼吸道疾病或出现并发症者;(2)研究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者;(3)因其他客观原因,退出本研究。

1.5 方法

1.5.1 观察组用五根汤加减治疗

五根汤加减组基础方(均为颗粒剂型):葛根6 g,板蓝根4 g,山豆根3 g,白茅根6 g,生石膏10 g,酒大黄4 g,山药6 g。加减方法:扁桃体肿大加桔梗4 g,牛蒡子5 g;暑湿感冒加广藿香6 g、麸炒苍术5 g;挟痰伴有咳嗽加蜜桑白皮6 g,橘红4 g;挟滞加厚朴5 g,炒莱菔子6 g;挟惊加钩藤5 g,僵蚕5 g。此剂量为5~8岁患儿常用量,少量频繁温饮,1日1 剂(2 袋)。1~5 岁者,少量频繁温饮,1日1.5~2袋。<1岁者,少量频繁温饮,1日1袋(即2日1剂)。

1.5.2 对照组采用口服疏清颗粒

疏清颗粒(吉林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0980132,6 g/袋)药物组成:石膏、大青叶、桑叶、芦根、甘草,功效:清热解毒,宣泄肺胃。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风热证,证见:发热、鼻塞、咽痛、流涕、口渴、咳嗽、汗出、舌红或苔薄黄。剂量:<1 岁,3 g/次,1~3岁6 g/次,4~6岁9 g/次,大于7岁,12 g/次;3次/日。两组患儿体温>38.5℃时均给予退热药服用,药品为布洛芬混悬液(扬州市三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70354,规格100 mL),用法用量:口服,1~3 岁4 mL/次;4~6 岁5 mL/次;7~9岁8 mL/次;10~12岁10 mL/次。若持续疼痛或发热,间隔4~6 h 重复用药1次,24 h不超过4次。

1.5.3 疗程

以3 d为一个疗程,服用一个疗程。

1.6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治愈:体温正常,各种症状消失。好转:体温正常,各种症状均减轻。未愈:发热不退或增高,鼻塞流涕及兼症未改善或加重。

1.7 统计方法

Excel 录入数据,采用SPSS26.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ˉ±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经3 天治疗后,观察组痊愈31 例,好转8 例,未愈1 例,有效率为97.5%;对照组痊愈25 例,好转6 例,未愈9 例,有效率为77.5%。两组疗效比较,卡方检验P=0.0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所列。

表1 两组患儿疗效n(%)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1例出现腹泻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2.5%。对照组有7例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17.5%。不良反应者均未特殊处理,症状自行消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P=0.025)。见表2所列。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

3 讨论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记载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其中以鼻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同属于肠道病毒的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多见。而非典型病原体,例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在呼吸道感染中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多。治疗以抗病毒为主,常用药物有利巴韦林、奥司他韦。但利巴韦林药物的安全性在临床上仍不能完全确定,故目前一般不推荐常规使用[4-5]。此外,当上感合并细菌感染或出现并发症时,可考虑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应严格把握适应症,以免产生机体耐药性增加、菌群失调等诸多不良反应,因此要避免滥用[6]。

《中医儿科学》[2]中感冒的原因,以感受百病之长的风邪为主,以及时邪疫毒等致病。病变的部位主要在肺卫,病机为卫表失司,肺气失宣。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导致正气不足,如《素问·评热病论》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加之小儿饮食不能自节,冷暖不能自调,一旦调护失宜则更易于发病。

中医感冒可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以及时疫感冒。而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治疗原则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又有不同的治法。其中风热感冒采用辛凉解表之法。

五根汤是由内蒙古中医李凤林老先生首创的。该方组成最早在刘有缘编著的《疼痛妙方绝技精粹》一书中有记载,具体方药如下:葛根6 g、板蓝根6 g、山豆根6 g、白茅根6 g、芦根6 g、藿香6 g、红花3 g、大黄2 g。山西老中医郭博信老先生书写的《中医是无形的科学》一书中分析了五根汤的组方配伍,指出临床中非但治小儿发热,治大人(成人)外感发热亦可[7-9]。同时亦指出:风寒感冒无内热者则不宜[10]。

本研究在临床应用中对此方进行了少许改动。选用甘寒之生石膏替代芦根颗粒。《神农本经》及晚清民国时期名医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11]认为生石膏药性微寒,而非大寒,辛、甘,归肺、胃经,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有外感热病时生石膏可透表解肌。正因为生石膏药性微寒,因此大剂量使用并不会导致中焦脾胃的受损,不会有寒中之弊。生石膏此特性正好兼顾了小儿生理特点之“脾常不足”,在祛邪同时又不伤中,两方面都能顾及。张锡纯认为生石膏之性又善清咽喉之热。小儿感邪后首先聚于咽喉,盖与“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通于胃,喉通于肺”有关,继而出现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生石膏用于此,外感实热与咽喉之热一并兼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石膏对实验性发热动物有明显解热作用,但也有报道说作用不明显。其上清液能明显减少口渴大鼠的饮水量。生石膏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病毒、抗炎、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等作用。葛根对于外感表证,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可使用。葛根通过提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起到生津止渴,止泻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煎剂、醇浸剂、葛根素等对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有解热作用。

生石膏善清气分实热,而葛根具有解肌退热之功,可清卫分之热,这样邪气在卫、气两个阶段就得到疏散,避免入里形成营、血之证,减少了疾病传变的机率,为及早救治疾病争取了时间。同时,热盛则伤阴,生石膏与葛根均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及时补充阴液,避免因热过盛而致阴损,继而出现阴虚生内热现象。因此,吾之组方中生石膏、葛根同为君药。

板蓝根、山豆根、白茅根,这三根配合生石膏、葛根加强清热之功,共为臣药。其中,山豆根苦寒,有小毒,归肺胃经,长于清肺火,解热毒,利咽消肿,为治疗咽喉红肿疼痛的要药。但因有毒,故用量不宜过大。板蓝根性寒,归心、胃经,善于清解实热火毒,而以解毒利咽散结见长。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善清肺胃之热,降泄火逆。小儿生理特点之一“心常有余”,而心与小肠相表里。当“心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时本药间接通过利小便而达到泻心火的目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板蓝根有抗流感病毒作用及明显的解热效果;山豆根所含苦参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升高白细胞、抗炎作用;白茅根具有利尿、抗炎作用。

山药、酒大黄共为佐药。其中山药甘、平,归肺、脾、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笔者用方中加用山药亦是受张锡纯思想的引导。纵观此方中寒凉药性之药品剂量相较稍多,顾及小儿脾胃为后天之本及小儿“脾常不足”之生理特点,故加用山药,配合葛根,补益、顾护脾胃,提升清阳而止泻,有效避免了因服用寒凉药物而导致的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出现。同时山药为肺、脾、肾三脏同补,又一次兼顾了小儿生理特点之三不足(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失宣肃,则大肠传导失司。加之小儿饮食不能自节,易形成积滞。同时热盛伤及津液,因此临床上可见到腹胀、便秘、烦躁不安等症状。大黄可荡涤肠胃,清热泻火,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在此用该药,体现了中医“以泻代清”的治法,使热邪从大便排出,协助君、臣药物,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而选用酒大黄是因为酒大黄善清上焦热毒,临床多用于目赤咽痛,齿龈红肿疼痛[1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药水煎剂对脾虚动物模型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能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帮助消化,保护胃黏膜。山药中的尿囊素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大黄能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有抗感染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该方药在祛邪同时可扶正,扶正时又不会恋邪,这样邪去正安。同时中药方剂减少了因使用抗菌药物而带来的不良反应多以及易产生药物耐药性的弊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山豆根生石膏风热
山豆根的妙用
山豆根的妙用
助磨剂EDTA在超细石膏粉体制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六偏磷酸钠对制备超细生石膏粉体的助磨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某院2017 年山豆根中药处方用药及配伍合理性分析*
风热感冒会出现5个症状
治三叉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