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探索——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

2022-02-04朱可薇

广东蚕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战略大学生活动

朱可薇

促进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探索——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

朱可薇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大连 116041)

乡村建设是我国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了促进更多高校大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文章以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研的形式,对大学生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程度与途径、毕业后的工作意愿、乡村振兴活动的参与情况及建议意见进行分析,探讨了全国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现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建议,从而使高校学生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联动更上一层楼。

乡村振兴;大学生;调查;经验总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要素,培养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大学生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的联动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重点。各大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阵地,积极鼓励和培养优秀人才返乡创业。然而,受城乡差异较大及疫情形势反复等影响,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活动减少,积极性降低,且活动范围小,宣传力度及影响力也较弱。为了提升高校对此活动的重视程度,拉近大学生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文章以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活动的意愿度和原因进行分析,以引导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1 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现状调查

1.1 调查问卷的基础情况

1.1.1 目的及意义

所谓乡村振兴战略,始终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优秀人才是支撑乡村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大学生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政府和高校鼓励高校大学生走进乡村,很多大学生积极到基层、乡村参与振兴乡村的社会实践工作。

为了明晰当代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现状,此次研究向3000多名来自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本科生发放了关于乡村振兴的问卷调查。

1.1.2 研究内容

此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连外国语大学本科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程度、毕业后是否愿意返乡、是否参与过助农项目及志愿者活动3个部分进行详细调研。

首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程度从能否较为清晰地表达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是否知晓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实施情况及主要成果、是否了解乡村振兴战略3个方面进行探究。然后,在毕业后返乡意愿部分,了解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发展的原因。最后,在是否参与过助农项目及志愿者活动方面,以线上捐赠或远程支教、线下助农或实地帮扶,疫情期间更愿意采用何种方式帮助乡村孩子拓宽知识面进行分析。

1.1.3 问卷调查结果

此次研究以大连外国语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 251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 187份,有效回收率为98.03%。样本中,女生2 215份,男生972份。

(1)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程度。

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了解程度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71.23%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及主要成果;23.53%的大学生知道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但不能准确叙述;5.24%的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内容不了解且不太关心。

表1 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程度

(2)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方式。

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方式如表2所示(设置了多选),可以看出85.28%的大学生通过老师授课、学校宣讲会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73.52%的大学生有通过网络媒体了解乡村振兴战略,44.12%的大学生通过报纸或杂志期刊等纸媒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但选择主动与同学讨论、搜索了解乡村振兴的占比较少,仅23.53%。此外,有17.67%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包含线下活动、家里人叙述、家乡宣传等方式。

表2 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方式(多选)

(3)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意愿及原因。

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意愿及原因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可以看出毕业后倾向城市工作的大学生占92.09%,倾向于建设乡村的大学生占7.91%。大学生就业选择城市的原因(多选)方面,因城市工资更高选择城市的大学生占74.58%;因城市创业就业机会更多选择城市的大学生占94.79%;城市居住环境更好选择城市的大学生占72.37%;因为城市生活更有面子选择城市的大学生占22.39%。

表3 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意愿

表4 大学生就业选择城市的原因(多选)

(4)大学生是否参与过乡村振兴相关活动及具体内容。

大学生是否参与过乡村振兴相关活动及具体内容分别如表5和表6所示,可以看出在是否参与过助农项目及志愿者活动方面,95.29%的学生表示参与过类似活动;4.71%的学生表示没有参与过相关活动。参与过乡村振兴活动的大学生中,73.49%的同学参与过线上捐赠或者远程支教的活动;26.51%的同学参与过线下捐赠和实地助农活动。

表5 大学生是否参与过乡村振兴相关活动

表6 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活动具体项目(多选)

由于疫情形势复杂,大学生批量定时深入乡村参与实地实践的机会较少,开展线上活动的风险更小且更便捷。在开展线上活动方面,大学生们最希望的帮扶对象是乡村儿童,帮扶项目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69.81%的大学生愿意进行线上趣味课授课(物理化学小实验、历史地理小知识等);73.02%的大学生愿意进行线上艺术课授课(音乐、手工、绘画、书法等);66.71%的大学生愿意参与你问我答漂流瓶(孩子和大学生随机互相提问互相解答);53.69%的大学生支持通过公众号的形式来远程线上提供志愿服务。

表7 大学生具体帮扶项目(多选)

2 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现状分析

2.1 对问卷重点问题的分析

2.1.1 大学生是否会关注乡村振兴

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平时会关注乡村振兴,并对其了解程度较高;少部分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了解程度较低,不知其发展情况及成果;还有部分大学生对其不会进行关注。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程度虽然较高,但对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因此,需要让更多的大学生关注乡村振兴,提高对其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促进乡村振兴建设,这是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第一步。

2.1.2 大学生关注乡村振兴的方式

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战略是通过高校思政课;通过网络媒体等现代化渠道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报纸或杂志期刊等纸媒也是主要方式之一,但通过其他方式关注的大学生占比较少。尤其是通过线下活动、乡村宣传等方式关注的大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可见,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大学生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网络来获取各种信息。因此,要以现代化方式为主体,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关注度,运用自媒体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到乡村实况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展。同时,高校思政课的引领作用也不可忽视,相关课程的开设可成为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关注度的重要方式[1]。

2.1.3 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意愿及原因

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在城市工作,只有少数大学生有在乡村工作的意愿。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及优越的居住环境和医疗水平成为多数大学生选择在城市就业的主要原因。也有少部分大学生碍于面子更想在城市工作。因此,为切实提高大学生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参与度,需要从增加乡村就业机会、提高乡村就业待遇、改善乡村环境进行,让大学生对农村的就业前景充满信心,促进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乡村建设。

现阶段,大学生毕业后服务乡村振兴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两种形式。然而,这两种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实施过程的不稳定性及失败率较大、多数大学生返乡意愿低等问题。加上乡村存在服务持续性短、缺少激励和评价机制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返乡服务乡村振兴活动的积极性。

2.1.4 大学生是否参与过助农项目及志愿者活动

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大学生通过线上捐赠或远程支教方式参与乡村振兴活动,可见大学生对于参与助农志愿活动尤其是线上帮助乡村儿童活动的意愿较高。与衣物捐赠、书籍邮寄或者在假期志愿活动,帮助农民种地收稻等单一且没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保障方式相比,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人才缺失、文化相对落后等问题[2]。

3 促进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建议

综合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的了解程度较高,参与乡村建设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返乡创业意愿较低,主要受工资水平、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乡村、政府及高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3.1 增强乡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1)改善乡村条件。政府需要合理运用政策福利,改善乡村生活条件,美化乡村环境,改善乡村交通,优化乡村居住环境。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强乡村地区人民的文化培养,大力推广普通话,全面提高普通话普及程度。同时,要提高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待遇,给予创业补贴、贷款支持、税费减免等福利,为其提供更好的工资水平及就业机会。

(2)借助网络媒体吸引人才。当今时代,大学生对科学技术、新闻媒体的依赖度较高。传统的人才招揽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新一代求职者。乡村要主动搭建便利化、全方位的创业平台,展示新农村面貌,通过举办农业新技术博览会或农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高校学生提供展示机会,从而为返乡就业大学生提供极具吸引力的多样化选择。

(3)开展助力乡村相关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利用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活动的积极性,开展线上支教等大学生与乡村建设互利互惠的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度[3]。

3.2 加大政府及高校对大学生的鼓励与引导

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需要政府、各高校及学生共同协作,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大力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高校通过在大学思政课中增加相关知识或开设相关课程来提高大学生对于乡村振兴的关注,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乡村现状,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服务。深刻理解“三农”问题对于国家富强、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安康的重要性,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息息相关。同时高校也要积极培育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打造热爱奉献,素质优良,知识丰厚的返乡助农学生团队。

3.3 以国内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

3.3.1 深度挖掘,单点推进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振兴乡村,首先要深度了解乡村。如在农业稍发达的乡村地区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对某一产量高质量好的农产品进行产业链延伸,通过学习的农业知识深度开发此项农产品,建设产业园,并对其进行包装设计、改造、宣传及销售,从而带动村民致富。对于少数民族和自然风景优美的乡村地区而言,可以挖掘、创新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或独特地质条件开发观光旅游产业。通过融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建设文化村,开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以促进乡村振兴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3.3.2 关爱儿童,教育优先

农村留守儿童是城乡发展中的特殊群体,承载着农村的未来,但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这些儿童普遍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导致乡村建设后劲不足。对此,要聚焦乡村教师的培养,通过培训来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4-5]。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支教团队,通过线上远程或实地派驻为留守儿童量身定制教育教学活动,以义务教育为基础,同时扩展德智体美劳及爱国党建教育,从而缓解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3.3 长效治理,巩固成果

为巩固乡村振兴成果,避免脱贫攻坚战反弹,推动乡村的长效治理及可持续发展,需在乡村设立综合服务平台,鼓励高校学生团队定点定期帮扶,重点培养从乡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们熟悉农村情况,对农村有感情,有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基础。同时,关注党性修养高的人才,鼓励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党员投身乡村建设。为满足村民切实需求和乡村建设的需要,学生团队可以在平台工作站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能力培训、教育答疑等服务,培养高素质农民。此外,可以通过不同专业知识建设医疗保障流动站、地质灾害勘测小组、文艺法治宣传组等,提供特色服务,为乡村帮扶工作提供长期保障。

4 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建设的发展时期,大学生的参与是乡村发展中强劲的助推力量。通过对大连外国语大学本科生的调查分析延伸到对全国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总结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联动高校学生与乡村建设,这不仅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还为农村带来发展机遇,由此带动全社会更加关注乡村发展,完成乡村振兴的任务目标。

[1]李姣.浙江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激励机制探究[J].广东蚕业,2022,56(2):154-156.

[2]王萍,蒙榴.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探索[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1):96-97.

[3]陈君,覃东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创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20(20):20-21.

[4]周波,邹煜恒.人才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缘由和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0 (1):10.

[5]胡泽中,吕建秋.加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2):238-240.

F323

A

2095-1205(2022)12-138-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2.41

“乡约往之”——拉近大学生与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202210172D037)

朱可薇(2002- ),女,汉族,辽宁鞍山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日语(国际经贸)。

猜你喜欢

战略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大学生之歌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