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小农户绿肥替代化肥意愿及行为研究——基于江西省水稻种植户的调研

2022-02-04傅欣添曾药坤刘鑫雨何国超

广东蚕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绿肥意愿化肥

傅欣添 曾药坤 刘鑫雨 何国超 陈 苏

农业绿色发展背景下小农户绿肥替代化肥意愿及行为研究——基于江西省水稻种植户的调研

傅欣添 曾药坤 刘鑫雨 何国超 陈 苏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绿肥是南方稻作区重要的有机肥料,是化肥减量替代的有效措施之一。文章基于江西省水稻种植户306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小农户绿肥替代化肥意愿及其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农户种植绿肥意愿较低,绿肥替代化肥行为受个体特征、家庭禀赋、社会福祉、价值认知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影响,其中年龄、耕地块数、家人进城办事的频率、所在区域基础设施情况、所在村庄交通情况、绿色生产技术认知、农户补贴等因素对农户绿肥替代化肥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经营规模和参与娱乐活动的频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为提高小农户绿肥施用意愿及行为采纳程度,助推化肥减量增效提出几点建议。

小农户;绿肥种植;Logit模型;江西省

新时代农业要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绿色是最重要的底色。2021年我国化肥施用强度为307.73 kg/hm2,是国际公认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37倍,化肥过度使用带来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一大绊脚石,因此促进化肥减量增效成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迫切要求。绿肥作为一种养分完全的清洁生物肥源,在提升土壤肥力、固碳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对于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护生态环境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肥推广种植工作,相继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集成推广绿色生产、综合治理的技术模式”。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要持续推动化肥农药负增长,扩大有机肥替代化肥应用范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因此,推进绿肥种植,推广绿肥替代化肥已成为我国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促进农业绿色转型的一项重要策略选择。

梳理已有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户施肥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有机肥使用的意愿及采纳程度。张振旺等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技术环境,发现该因素对蔬菜种植户是否采纳有机肥技术和采纳程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王昌海等则考察农户福祉和环境保护行为的逻辑关系,并得出农户总福祉对采纳绿肥等环境保护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还有学者从环境规制、社区治理、补贴政策等角度出发,探索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3-5]。第二,化肥减量替代措施。化肥减量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的一大问题,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对于化肥的施用认知、减施意愿以及影响减施意愿的因素[6-7]。也有部分学者主要从化肥减量政策实施角度探索化肥减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其影响因素[8-9]。第三,绿肥种植行为研究。还静等以紫云英为例,探讨不同种植方式对绿肥稳定性、产草量以及回田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影响[10]。还有学者研究农户绿肥种植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并得出意愿与行为缺口较大的结论[11]。李福夺等有同样的结论,并且更进一步分析农户绿肥种植意愿与行为相悖的发生机制,探讨该现象产生的具体过程[12]。

现有研究成果对关于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意愿和行为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得出了启示性的结论,但仍存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一是在研究视角上,部分研究从规模分化视角出发,比较规模户与小农户采纳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意愿及行为差异。关于绿肥等绿色生产技术的替代意愿的研究,大多将农户看成一个整体,很少从小农户的视角出发。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我国98%的农户仍是小农户,因此本文将研究主体定为小农户,剥离出规模户数量少、占比大对数据样本的影响。二是在研究内容上,以往研究多从有机肥替代化肥角度出发,研究绿肥替代的较少,而绿肥是传统的重要有机肥料之一,相比其他有机肥料,具备来源广、数量大等优点,是我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文把研究聚焦在绿肥替代化肥上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江西省水稻种植小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t模型,选取相应的影响因子,实证分析绿色农业发展背景下小农户对于绿肥替代化肥的意愿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推广绿肥的使用和促进农业的绿色发展,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以及更多机会选择。

1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及变量选取

1.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22年1月在江西省的农村入户调查。调查采用PPS抽样方式选取样本县、乡镇、村,首先,考虑地区经济特征、绿肥种植等情况,以德安县、靖安县和奉新县3个县作为总样本集;其次,在每个县随机抽取2个乡镇,然后在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最后在每个村随机调查25~30个农户。在正式调研之前,课题组进行了预调研。问卷调查采用“一对一”访谈的形式,主要围绕农户基本情况、生产投入、产出和收入水平、绿植种植等。调研共发放问卷340份,剔除掉不接受补偿样本和无效样本后,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06份,问卷有效率90%。

1.2 研究方法

在具体模型选择上,由于小农户的绿肥替代化肥意愿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难以用连续变量描述,并且问卷中所涉及的绝大多数变量是离散变量,如果采用OLS方法进行多元回归估计,会造成结果有偏不一致,因此需要采用适合用于分析离散变量的Probit或者Logit模型。Probit模型强调变量标准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反映出选择的强烈程度;而Logit模型属于累积分布函数,对于变量不要求其具有正态连续性。本文所使用的变量多为离散变量,使用Logit模型较为合适,模型表达形式如下:

1.3 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根据相关研究文献[13]成果,农户的绿肥种植行为受到资源禀赋、社会规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将以下可能影响到小农户种植绿肥意愿及行为的因素分类并加以研究分析。

在小农户个体特征方面,本文引入年龄、健康状况、是否担任过村干部、是否从事非农就业4个变量。已有研究指出,年龄越小,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越多,更容易接受农业新技术,因而更有可能考虑去采取种植绿肥[14]。一般而言,随着文化程度的提升,农户科学施肥的可能性会增加[15],其接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强度越大,理论上采取种植绿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此外,身体健康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小农户的绿肥种植行为。身体越健康,小农户从事更加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可能性会越大,即越可能选择种植绿肥。考虑到小农户个人的身份可能会影响到其自身的生产决策[16],尤其是作为乡村事业发展“领头羊”的村干部队伍,因而有必要引入是否担任过村干部这个变量加以考察。相关研究指出,从事非农工作会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增加化肥的施用量[17],因而本文推测其有可能会减弱农户种植绿肥的意愿。

在家庭禀赋方面,去年家庭总收入、人情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经营规模、种植粮食的目的以及耕地块数5个变量很可能影响到小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通常而言,家庭收入越高,小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就有更多资本去购买化肥[17],这很可能降低小农户种植绿肥的意愿。同时,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面临着大量的社会人情支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或绝对地减少可支配收入,但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有着不一样的影响效果[18],因而人情支出占比的上涨对小农户种植绿肥动机的影响方向尚不明确。此外,相关研究表明,水稻生产经营规模与化肥减量施用显著负相关[19],在一定范围内,规模的增大可能会促使小农户采取种植绿肥的生产决策,本文以“自有耕地面积+转入耕地面积-转出耕地面积”来衡量经营规模。出于创收目的的粮食种植可能会提升小农户收入,进而影响小农户的生产决策,至于具体影响方向有待检验。另外,部分文献指出,土地细碎化程度更低的农户更有可能因获得政府的生态补偿而多种植绿肥[20]。本文以耕地块数这一变量来衡量土地的细碎化程度,以控制土地细碎化程度差异对小农户生产决策的影响。

在社会福祉方面,本文引入家人进城办事的频率、所在区域基础设施情况、所在村庄交通状况及参加娱乐活动的频率4个变量加以考察。福祉是指人们具有健康、快乐和富足的良好状态[21]。生态经济学家将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联系起来,认为社会资本(如社会网络和社会规范)、人工资本(如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等人造物体)是构成人类福祉的重要基础条件,政府有必要加大两者的投入以提升居民幸福感和生活水平[22]。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倾向于宜人的居住环境,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21]。家人进城办事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农户所受到的社会服务质量,即办事效率的高低,当然也有可能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农户所面临的经济事务较以往更为繁忙。娱乐活动的增加可能是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一种体现。同时,所在区域基础设施情况、所在村庄交通状况越好,意味着福祉水平越高。化肥减量施用、绿肥推广使用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因此上述变量很可能影响到小农户采取绿肥种植的意愿。

在价值认知方面,本文引入绿色生产技术认知、是否了解相关环境保护政策2个变量加以考察,其中绿色生产技术认知通过小农户对绿色生产技术对生产成本、水稻产量、水稻质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4个变量的均值来体现。一般而言,随着对绿色生产技术认知的加深,绿色生态环保意识有可能得以强化,小农户采取种植绿肥的积极性可能会更高。相关研究也指出,农户对绿色生产技术了解程度越深,其也越愿意采用绿色生产技术[23]。从理论预期上来看,小农户对环境保护政策了解程度越深,其越有可能种植绿肥,但农户对农村环保政策的了解程度深与否也有可能并不显著影响其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23],因而是否了解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对小农户采取绿肥种植行为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有待检验。

在社会政策方面,本文将是否享受农业补贴、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频率2个变量纳入考察范围。相关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可以有效激励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24],因而预期农业补贴可能促使小农户采取更为绿色的种植方式,正向影响其减少化肥的施用。另外,小农户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可以提升其自身人力资本,可能会加强绿色环保意识,有利于小农户降低化肥的施用强度,但具体作用方向如何仍然有待检验。

相关变量定义及赋值情况见表1。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2为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为了避免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造成回归结果偏误,本文使用方差膨胀因子(VIF)值进行检验。通常,当VIF>10时,即可认定自变量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需要剔除相应变量。表2显示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可以进行模型估计。

表2 自变量方差膨胀因子(VIF)值

本文利用STATA 15软件对306组观测值进行了估计,回归结果见表3。具体分析如下:

表3 模型回归结果

续表3 模型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代表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

(1)小农户个体特征方面:年龄正向影响小农户绿肥种植行为,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边际效应也非常显著。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农户选择种植绿肥替代化肥的可能性更大。且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年龄每增长1岁,小农户选择种植绿肥的概率就会平均提升约28.4%。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的生产经验更为丰富,接触绿色生态种植理念的机会更多,环保意识更为强烈。身体健康状况并不显著影响小农户是否种植绿肥这一生产决策行为。但是否担任过村干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并且能够产生较大的正向作用。这表明,村干部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担任过村干部会显著促进小农户选择种植绿肥,但是提升的边际效应并不显著。从回归结果来看,小农户从事非农就业与否并不显著影响其是否种植绿肥。

(2)家庭禀赋方面:从家庭收入及支出角度来看,去年家庭总收入、人情支出占总支出比重2个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通常而言,人情支出占比越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小农户紧缩生产开支,从而较少去考虑绿肥种植方式,然而本文结果显示这两个变量影响并不显著。可能原因是当前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家庭的富裕程度有所提升,小农户对此类支出不是很敏感。对于去年家庭总收入这一变量的影响解释也是如此,此处不过多赘述。由表3可知,经营规模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负向影响小农户种植绿肥,并且边际效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经营规模每增加1亩,小农户种植绿肥的可能性就下降0.7%。可能的解释是,尽管种植绿肥可能在费用上比购买化肥低,但在传统的施肥行为惯性下,小农户也并不会因为经营规模扩大而去选择种植绿肥。此外,尽管种植粮食的目的这一变量能够产生正向作用效果,但是不显著,说明小农户并不会为了种植粮食作物以供出售来获取收入就去选择种植绿肥。同时,耕地块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正向促进小农户种植绿肥,并且边际效应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度显著。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耕地块数每增加1块,小农户选择种植绿肥的概率就平均提高约0.7%,概率值不是很大。

(3)社会福祉方面:家人进城办事的频率、所在区域基础设施情况、所在村庄交通状况3个变量正向促进小农户选择种植绿肥的生产决策行为,分别在5%、1%、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参加娱乐活动的频率对小农户的绿肥采纳行为产生了负向影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并且,4个变量的边际效应也表现出较高的显著性,分别在5%、1%、1%、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可能的解释是,在适当频率下,家人进城办事越频繁,反映了经济事务繁忙程度越高,接触绿色生态环保宣传的机会就越多,潜意识里增强了绿色生产理念,且频繁程度高一级,小农户种植绿肥的概率就平均提升约2.8%。所在区域基础设施情况与所在村庄交通状况越好,说明一方面小农户的家庭福祉较高,对于采取绿色生产方式可能有较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乡村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尤其可能促进当前新发展理念的广泛深入,使得小农户形成较强的绿色生产理念,且所在区域基础设施情况、所在村庄交通情况各提升一个层次,小农户种植绿肥的概率就分别平均提高约8.1%、5.7%。参加娱乐活动的频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且作用方向为负,说明参加娱乐活动的频率越高,小农户越不可能去选择种植绿肥,且频率每高一层级,小农户采取种植绿肥的可能性就平均降低约1.5%。可能是由于参加娱乐活动压缩了小农户务农的时间,减弱了其对务农的专注度,从而不会过多考虑种植绿肥。

(4)价值认知方面:绿色生产技术认知水平有较大的正向作用效果,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表明小农户对绿色生产技术有利面认知程度越高,小农户越有可能去选择种植绿肥,并且认知程度每提高一层级,其采取绿肥种植的概率就显著平均提升约4%。理论上来说,越是了解相关环境保护政策,小农户种植绿肥的可能性会越大,但本文分析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看法,相关环境保护政策了解程度的正向作用效果并不显著,即小农户的绿色认知意识与其行为发生了一定的偏差。

(5)社会政策方面:是否享受农业补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且正向影响小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并且边际效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度显著。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业补贴每增加1元,小农户种植绿肥的可能性就平均提升约10.5%。可能原因是享受相关补贴的小农户受到激励,因而更有积极性去种植绿肥。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频率能够产生正向作用效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但是边际效应并不显著,说明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频率高并不能实质性地提升小农户选择种植绿肥的概率。

3 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小农户主体视角,结合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通过实地调研和线上收集相关数据等方式,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小农户绿肥替代化肥的意愿及行为,并得出以下结论:

小农户绿肥替代化肥的意愿不强,绿肥替代化肥行为受个体特征、家庭禀赋、社会福祉、价值认知以及社会政策等方面影响,其中年龄、耕地块数、家人进城办事的频率、所在区域基础设施情况、所在村庄交通情况、绿色生产技术认知、农户补贴等因素对农户绿肥替代化肥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经营规模和参与娱乐活动的频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充分发挥村干部乡村事业发展“领头羊”的作用,通过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村干部应当在采用绿肥替代化肥的过程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相关政策,在实践中证明绿肥替代化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潜移默化地改变小农户对绿肥施用的认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绿肥生产技术的价值认知水平。农户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不高是推动绿肥种植规模扩大的一大难点,阻碍了农业绿色发展的脚步。而本文结论显示,通过提升绿色生产技术认知水平,可以促进农户绿肥施用的采纳行为。因此,必须拓宽宣传渠道,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通过开展政策宣讲进农户等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农户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

(3)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农户绿肥种植补贴标准。根据前文分析结果,农业补贴政策对绿肥替代化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再加上农民缺乏激励,对补贴值期望较高,调研结果对比现实情况,农户关于绿肥种植补贴最低标准的期望值大于江西省现行的补贴标准约50元/亩,因此有必要在合理范围内适度加大补贴力度。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新农村的建设都会促进农民的观念改变,更好地让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当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提升,有关政策也能更好落地实施。目前绿肥推广的一大阻碍就是政策无法完全生效,除了农民了解政策的渠道少以外,原因还在于农户的接受程度低,对新政策持怀疑态度。

(5)提升务农专注度,完善激励机制。由于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再加上种植所获经济效益较低,部分小农户缺乏改进动力,农民主动提高产量的积极性较低。因此,要推广绿肥替代化肥,必须完善激励机制,以恢复农民对种植的热情,进而寻求更优的施肥方式如绿肥替代化肥来增产增收。

[1]张振旺,张君慧,宋宇.技术环境对蔬菜种植户有机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以河南省设施菜农为例[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3[2022-10-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513.S.20220830.1854.010.html.

[2]王昌海,谢屹.环境收入、农户福祉与保护行为[J].上海经济研究,2022(3):77-99.

[3]王丽,宋保胜,吴娟,等.环境规制、农户认知对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基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741份农户调查数据[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3):57-67.

[4]郑桂榕,谢晓佳,陈梅英.社区治理、农户认知对茶农有机肥施用影响:基于福建省茶叶种植户的调查[J].台湾农业探索,2021(1):32-39.

[5]何丽娟,王永强.补贴政策、有机肥使用效果认知与果农有机肥使用行为:基于陕西省部分有机肥补贴试点县和非试点县的调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8):85-91.

[6]田玉娇,葛颜祥,李颖,等.粮农化肥减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肥城市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16-20,25,145.

[7]吕晓,屈毅,彭文龙.农户化肥施用认知、减施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山东省754份农户调查问卷的实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4):46-51.

[8]张利国,刘辰,陈苏.南方稻作区化肥施用强度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1):104-115.

[9]郑微微,徐雪高.江苏省化肥施用强度变化驱动因子分解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5-62,147.

[10]还静,刘芳,陈震,等.不同种植方式对稻茬紫云英的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29(9):2028-2034.

[11]王卫卫,张应良.规模分化视角下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及行为分析:基于川渝柑橘主产区果农调查数据的实证[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4):46-57.

[12]李福夺,尹昌斌.农户绿肥种植意愿与行为悖离发生机制研究:基于湘、赣、桂、皖、豫五省(区)854户农户的调查[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1):59-67.

[13]石志恒,张可馨.社会规范对农户绿肥种植意愿与行为悖离影响分析:基于资源禀赋异质性视角[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2,27(4):297-308.

[14]张云华,马九杰,孔祥智,等.农户采用无公害和绿色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山西、陕西和山东15县(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41-49.

[15]周力,冯建铭,曹光乔.绿色农业技术农户采纳行为研究:以湖南、江西和江苏的农户调查为例[J].农村经济,2020(3):93-101.

[16]李福夺,李忠义,尹昌斌,等.农户绿肥种植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和南方稻区506户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9):207-217.

[17]巩前文,穆向丽,田志宏.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汉平原284个农户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66-76.

[18]杭斌.人情支出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基于地位寻求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5,32(4):68-76.

[19]梁志会,张露,张俊飚.土地转入、地块规模与化肥减量:基于湖北省水稻主产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20(5):73-92.

[20]李福夺,张康洁,郝艾波,等.生态补偿对农户绿肥种植行为惯性产生的激励机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估计[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37(7):894-903.

[21]陈明星,周园,汤青,等.新型城镇化、居民福祉与国土空间规划应对[J].自然资源学报,2020,35(6):1273-1287.

[22]COSTANZAR,FISHERB,ALIS,etal.Qualityoflife:Anapproachintegratingopportunities, humanneeds, andsubj-ectivewell-being[J].EcologicalEconomics,2007,61(2-3):267-276.

[23]黄炎忠,罗小锋,李容容,等.农户认知、外部环境与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基于湖北省632个农户调研数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3):680-687.

[24]余威震,罗小锋,唐林,等.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决策:政策激励还是价值认同?[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0,36(3):318-324.

S511

A

2095-1205(2022)12-07-06

10.3969/j.issn.2095-1205.2022.12.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63014);江西财经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210421006)

陈苏(1989- ),男,汉族,江苏滨海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绿肥意愿化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绿肥黄瘦』
知否知否
化肥需求增长不均 有人欢喜有人忧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