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依据、内容与意义
2022-02-04程雄飞王先亮钟香妹
程雄飞, 王先亮, 钟香妹
(1.南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2; 2.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100081; 3.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 江西 南昌 330108)
党的自我革命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增强党的自我净化、 自我完善、 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举措, 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涵养正气、 政治清明的必要条件。 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理论是对党自我革命规律和实践的总结,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需要相结合, 坚持借鉴国外共产党先进经验与立足中国国情相结合, 为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分析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历史演进, 围绕每一历史阶段党的历史使命, 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都因中国经济、 政治、 社会、 文化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目标定位和历史方位, 同时又都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一特色贯穿于党的革命、 建设和改革之中。 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有助于把握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科学性、 适时性、 时代性。 经过多年的实践, 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趋于制度化、规范化, 在全面从严治党、 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时代, 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确立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方向。 同时, 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还面临多重困境挑战, 制约了党的自我革命功能和价值的发挥。 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以系统论为基础, 以动力机制理论为基点。
一、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提出的依据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这一课题是基于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研究和国外学界关于国外共产党研究而提出的。
(一) 国内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分类和动力激发的研究
第一,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分类研究。 机制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 做好分类工作是做好系统工程的第一步。 因此,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分类, 是研究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第一步。 关于这个问题, 学界从不同维度进行了研究, 形成了 “一维说” “二维说” “多维说”。 动力 “一维说” 从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系统中剥离出单一动力。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角度来说, 这其实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 例如, 有学者把 “根本动力” 作为党自我革命动力的核心, 认为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是党实现自我革命的根本动力, 因为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催生了党的使命意识、 忧患意识、 质量意识。 这实际上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党自我革命的根本动力[1]。 动力“二维说” 认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系统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从单复数来看, 包括动力的复数整体性发出者和单数单个性发出者。 从内外向度来看, 包括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 例如, 有学者认为党自我革命的动力来源于执政党整体和党员干部,并从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两个维度对执政党整体革命动力进行分析。 同时, 从党员、 干部两个群体维度对党员个体革命动力分析[2]。 有学者认为, 党自我革命内生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党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以及不断自我革命的历史自觉。外在动力是党面临的 “四大考验”、 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等时代任务[3]。 有学者认为, 党自我革命内在源动力是善于创新, 外在驱动力是加强监督。 内在动力源机制有方向保障机制、 自愈力机制、 内在源动力机制、 环境助动力机制、 外在驱动力机制等[4]。 有学者认为, 新时代党自我革命动力体系包括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 “历史使命”、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内在动力和历史周期率、 时代挑战等外在压力[5]。 值得一提的是, 动力 “二维” 说体现了党的自我革命动力的层次性。 动力 “多维说” 认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要从多层次和多维度来分析。 有学者从多层次、多维度角度认为, 党自我革命的动力要素主要包括先进品质原生力、 理想目标引领力、 人民至上驱动力和时代挑战回应力。 其中, 先进品质原生力、 理想目标引领力是本源性动力, 人民至上驱动力、 时代挑战回应力是激发性动力, 四者共同构成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动力系统[5]。 有学者认为党自我革命的动力是一个内蕴理论引领力、 历史承载力、 社会参与力、 政治领导力、 文化推动力、 物质基础力、 制度规范力、 组织保障力和人才凝聚力等多重要素的整体性体系, 这些动力要素据其在党自我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可划分为基础性、 运行性和保障性三大动力类型。 从驱动主体的角度看, 党自我革命的动力系统蕴含着 “内驱型” “外驱型” 及 “合驱型” 三种独特运作模式[6]。
第二,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激发路径研究。 自我革命动力的分类为动力激发提供了前提,提高了动力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只有实实在在激发党的自我革命动力, 才能踏踏实实地推进党自我革命。 为此, 学界认为主要应从党员、 政党、 系统三个方面来激发党的自我革命。 例如, 有学者认为, 要激发党员个体的自我革命动力就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 为此, 要维护党员民主权利、 完善党员参与渠道、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完善激励机制等路径[2]。 有学者认为, 要发挥内外动力互动作用, 就要建立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制度, 不断深化党的政治建设, 构筑党自我革命内外动力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3]。 有学者从整体角度认为, 要激发自我革命持久动力, 就要走方向保障机制、 自愈力机制、 内在源动力机制、 环境助动力机制、 外在驱动力机制相协调的路径[4]。 有学者认为, 要从系统角度激发党自我革命动力, 其路径有: 一是从党自我革命动力系统的 “输入” 环节看, 要做好对党内主导型动力与人民群众参与型动力的 “开源” 工作。二是从党自我革命动力系统的内部 “整合” 环节看, 要做好对动力输入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应用工作。 三是从党自我革命动力系统的 “输出” 后环节看, 要做好相关信息的反馈途径建设[6]。 综上所述, 国内学界对自我革命动力方面研究较少, 只是把动力进行分类并提出路径, 在涉及动力机制方面, 也只是分别论述各类机制, 较少从整体性角度研究自我革命动力机制的建构问题。
(二) 国外学界关于国外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研究
1847 年6 月, 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 由恩格斯和沃尔弗参加拟定的 《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上载明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的口号, 后来这一口号写入了 《共产党宣言中》。 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中先进分子组成的, 既然全世界无产者可以联合起来, 那么从逻辑上看, 全世界共产党也能联合起来, 全世界的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 都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基于此, 研究国外共产党对研究中国共产党也有一定的启示。 国外学界也对国外共产党自我革命问题有所研究, 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共产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及自我革新方面, 这些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一, 国外共产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任何革命都不会一帆风顺, 必然遇到重重挑战, 国外共产党的自我革命自然也不例外, 他们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一是来自内部的困境与挑战。 英国学者尼尔·麦金尼斯指出, 共产党无产阶级化的程度不足以使它成为这个阶级独一无二的代理人[7]。 二是来自外部的困境与挑战。 尽管对外部冲击的反应不同, 但所有共产党, 即无论是希腊共产党还是意大利共产党都面临类似的窘境。
第二, 国外共产党的自我革新。 20 世纪80 年代后, 在苏东剧变和国际环境剧变的背景下, 国外共产党遭遇沉重打击, “失败论” “困境论” “边缘化论” 等悲观论调一时成为主流。 为此, 国外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探索。 法共偏向于运动过程或价值理念的塑造, 罗贝尔·于指出, 法共提出的 “新共产主义” 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这种超越是一个过程[8]。 贝尔纳多·瓦利认为, 无产阶级的概念要革新, 把无产阶级看成是包括技术人员、教员等广大劳动群众[9]。 以上学界关于国外共产党及其自我革命动力研究为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 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的建构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要在整体性建构的视角下来审视, 要聚焦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包括理论缘起、 历史总结、 原因分析、 对策选择在内的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相关内容。
(一)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理论基础
第一, 主要理论来源。 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自我革命动力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 具有自我革命性。 如:马克思认为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 这意味着从理论指导上指明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来源于革命哲学的自我批判。 二是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基于党的 “内生动力与外在压力” 内外联动机制。在这一机制中, 内生动力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的自觉决定的。 外在压力是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 改革开放考验、 市场经济考验、 外部环境考验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决定的。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我革命动力资源。 在面对内忧外患时, 中华民族展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忧乐观,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的福祸观。 面对内忧外患, 中华民族表现出自信、 自立、 自强的精神。 如: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自强观, “君子敬其在己者, 而不慕其在天者, 是以日进也” 的自我努力观。
第二, 系统论、 动力机制理论。 系统论是一门以某一系统为研究对象, 并以这一系统中的结构、特征、 原则、 规律以及各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 用整体性和系统性思想来研究问题的理论。 其思想来源于美籍奥地利人、 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 创立的包括系统、 要素、 结构、功能等内容的 “一般系统论”, 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 动力机制是动力系统中的动力主体都有所获得的利益和所承担的责任, 激发动力主体把目标的实现和动力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结合起来, 形成推进事物发展的动力, 其涉及到的动力类型有拉力、 推力、 摩擦力、 平衡力。 系统论、 动力机制理论与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即系统是多要素以一定的结构构成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 自我革命动力系统是由整体动力和个体动力、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等构成的多维度有机整体。 动力机制理论认为, 利益是系统运行的原动力。 动力机制的目标是实现部分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一致, 形成系统发展的强大推力。 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是一个多层次、 相关联、 相促进的复杂整体。
第三, 价值性理论。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对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对党的建设向纵深发展, 对党的自我革命长效机制构建都有重要价值。 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要求。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 如何建构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面临新的挑战。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构建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来实现, 增强反腐败的斗争动力, 抵御风险的抵抗动力, 自我完善的修复动力, 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二是推动党的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能从弱到强, 最重要的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永葆自我革命的持久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其自身的发展和治理情况, 决定着党能否经受住种种考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通过理想信念教育, 提高党内监督制度化、 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党的建设成效显著, “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10]。 三是构建党的自我革命长效机制的迫切需求。 党的自我革命动力的完善、 机制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中机制建构是根本性问题, 关系到自我革命长效机制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 党自我革命的动力来源之一便是党内外监督, 加强监督与问责制度, “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 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机制”[10], 有利于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行。
(二)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历史演进
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是自我革命的外在环境压力,建立新中国是自我革命的直接目标动力,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是自我革命的直接领导力, 以整风运动为标志的党的思想建设是自我革命的思想动力, 建立井冈山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自我革命的成就, 以民族整体利益为重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是自我革命的现实表现。 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党通过自我革命, 进一步铲除封建残余势力, 进行三大改造,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在自我革命的思想净化动力方面, 党进行了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自我思想革命, 提出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这一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在自我革命的制度革新动力方面, 党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以自我革命推进一系列土地改革, 通过自我调整, 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在自我革命的建设动力方面, 党调整重工业、 轻工业、 农业之间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 国家、 生产单位和生产者关系, 中央和地方关系, 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 党和非党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关系。 这十大关系意味着党自我革命的深入推进, 需要来自经济、 政治、 文化、国防、 外交等方面的实质动力和个人、 社会、 国家,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动力。 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 在自我革命的体制改革动力方面,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摆脱思想桎梏, 在自我革命的体制改革动力方面, 提出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是在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一根本问题上的自我革命式的认识。 在自我革命的关系处理动力方面, 党认识到改革、 发展、稳定三者是统一的, 改革开放要顺利进行, 需要建构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动力机制。 其中, 改革是根本动力, 发展是目标动力, 稳定是保障动力。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党的建设方面, 以自我革命精神建构了文化、 生产力、 人民利益为内容的动力机制。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成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下, 建构了以人为本, 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 推进社会发展。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着眼世界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全局, 提出 “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进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勇于刀刃向内, 查处一大批贪污腐败分子, 全面构建清朗的政治生态,开创了党的自我革命的新局面。
(三)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基本经验
一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按客观规律运动、 变化、 发展的, 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 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要按照客观的党情、 国情、 世情和自我革命规律来建构, 要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建构党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协调统一、 执政党整体和党员干部协调统一、 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互促进的动力机制。
二是坚持党领导自我革命。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进行自我革命, 关键也在党。 坚持党领导自我革命就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政治原则, 坚持党的历史使命的责任定位, 坚持党同自身腐败现象做斗争的问题意识, 坚持党传承红色基因的优良传统。
三是从物理学角度看, 任何事物要沿着既定路线向前移动, 需要牵引力、 平衡力、 推力、 摩擦力的配合。 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需要建构党自我革命的牵引力、 推动力、 平衡力、 摩擦力相互配合的机制。
三、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存在的问题、 成因与对策
(一) 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存在的问题
一是系统论、 动力机制理论与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难融合。 系统论、 动力机制理论强调各部分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 与外部存在着辩证的共生关系。 在系统论、 动力机制理论下, 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包含了相关主体责任、 自我革命权力监督、 自我革命文化等方面在内的统一体, 其实效性取决于各方面的协调平衡。
二是自我革命的监督存在协同效能弱化。 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本质是对相关主体的权力制约和监督。 权力制约和监督需要自我约束, 让权力运行的系统更加完善, 运行的轨道更加有序。 自我革命的监督存在对个别领导干部监督失灵, 监督体系联动性不强等问题。
三是自我革命制度 “高位运行”。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要发挥对相关人、 权、 事的监督作用。 自我革命制度存在缺位以及不完善问题, 存在衔接协调不一致问题, 存在虚置问题。 因此, 要在制度设计和执行方面, 防止 “高位运行”, 增强自我革命动力。
四是自我革命文化共识功能发挥受阻。 自我革命文化反映了自我革命主体的价值方向, 能凝聚价值共识, 是党以人民为中心, 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保障全过程民主得以实施。 当前, 自我革命文化建设自觉性不强, 形式与内容有待提高, 且与政治文化不够紧密。
(二) 党的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问题的成因
一是自我革命主体责任认知偏差。 自我革命主体对责任的认知体现认知思维的转变, 影响着自我革命主体在自我革命的组织、 引导、 教育方面的发挥。 党是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主体, 集践行者、 领导者和推动者于一身。 各级党组织对落实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主体责任的认知决定了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最终实现。 当前, 自我革命主体责任认知偏差包括对主体责任缺乏宏大视野, 没有打好 “组合拳”, 对自身定位认知不清。
二是自我革命制度法规尚未建立。 党是自我革命的领导者, 党要管党治党。 因此, 党的自我革命要建立以党章为根本的党内制度法规体系。 各级党组织要从对自我革命制度法规的被动适应过渡到自觉遵守, 需要形成对自我革命制度法规的知、 信、行相统一。 这取决于是否树立自我革命制度法规的权威。 而权威不足表现在: 党内法规、 自我革命制度法规、 国家法律之间关系不明确, 遵守意识不强。
三是不良自我革命文化的负面影响。 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立自强文化、 勤俭修身文化、廉政文化为自我革命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但是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 特权思想、 官本位思想等, 削弱了自我革命的勇气。 传统文化中的 “宗法” “人治” 观念制约自我革命文化的发展。 另外, 西方腐朽观念对党内带来一定冲击, 弱化了党的先进性和党的自我革命动力。
(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对策
一是增强党对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全面领导。 首先, 充分发挥党在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提高政治站位, 落实政治责任,发挥政治功能, 激发自我革命教育内生动力, 抓住“关键少数”。 其次, 明确自我革命主体责任工作布局, 建立责任分解、 责任协同、 责任考核机制, 增强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主体自觉。 再次, 坚定四个自信, 增强党的战斗力, 提升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能力, 更好地面对 “四大考验”, 化解 “四种危险”。
二是完善自我革命监督体系。 首先, 将自我革命权力制约与权利保护相结合, 保护自我革命主体民主, 调动各级党组织依法依规进行自我革命。 其次, 自我革命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加强党内监督与人民群众的互动, 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渠道的对接、 内容的衔接、 机制的协调。 再次, 自我革命监督中 “宽” “严” 相结合统一起来, 形成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的监督氛围, 建立要监督、 愿监督、 敢监督的制度体系。
三是构建党的自我革命制度保障体系。 首先,优化党自我革命的制度效能, 完善自我革命制度的顶层设计。 其次, 有效整合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制度资源, 形成制度合力, 提高自我革命制度的协调配合。 再次, 增强自我革命制度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增强党员干部对自我革命制度的认同感,提升自我革命制度的执行力。
四是营造良好的自我革命文化生态。 首先, 增强信仰教育的时代化和生活化, 坚定自我革命的文化自觉。 其次, 坚持 “破” “立” 结合,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整合自我革命文化的价值资源。再次, 以开放思维认识、 以协同思维巩固党自我革命文化话语权, 推动自我革命文化的思维创新。
四、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提出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第一,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提出有利于丰富党的革命、 自我革命及党建相关理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 “内在动力” 和 “外在压力” 两个方面, 进行深入阐释, 形成了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动力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等内在动力, 与历史周期率、 时代挑战等外在压力。 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体系, 要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实现理论的创新发展。
第二,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提出有利于丰富自我革命 “动力” 理论。 同时, 自我革命是党的建设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提出也使得党建学科的问题意识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体系至少包括了目标体系、 动力体系、 行为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
(二) 实践意义
第一,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提出有利于指导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理论与实践角度研究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问题, 一方面为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为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路径选择, 有利于建构党自我革命长效机制。
第二,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提出有利于为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提供系统方法。 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 党内问题愈加隐蔽和复杂, 局部的、 静态的、 传统的方法难以有效指导问题的解决。 机制建构是一种系统的、 动态的、 开放的研究范式, 将党自我革命动力与机制建构结合, 揭示了党自我革命动力机制建构的 “实然” 与 “应然” 的差距, 有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提出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