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笔谈
2022-02-04高丽莉,白春霞,曲圣强等
编者按:2021 年 12 月 28 日, 大连市党校系统举办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 本期刊发部分参会者发言摘要, 以飧读者。
深刻把握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
党史党建教研部 高丽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以下简称 《决议》)对于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 统一意志、 统一行动, 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 深刻把握 《决议》 的内在逻辑
贯穿 《决议》 始终的是一条主线, 即 “党是什么、 党要干什么” 这个根本问题。 这个 “根本问题” 归根结底是党的初心使命问题。 纵观 《决议》,通篇都是从各个方面来阐释和回应这一根本问题的。 首先用 “根本问题” 穿起百年奋斗历程, 从百年奋斗历程总结伟大历史成就, 以伟大历史成就确证伟大历史意义, 以伟大历史意义提炼宝贵历史经验, 用新时代伟大成就支撑 “两个确立”, 用 “两个确立” 确保强国复兴。
(二) 深刻把握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
一百年来, 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与四个伟大成就相对应, 《决议》 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伟大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实现了一穷二白、 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四个伟大飞跃, 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始终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辉煌成就, 充分彰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 深刻把握 “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
《决议》 提出 “两个确立”, 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重大论断、 重大贡献, 必须深刻理解其逻辑依据。 从理论逻辑看, “两个确立”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 从历史逻辑看, “两个确立” 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得出的宝贵结论; 从实践逻辑看, “两个确立” 是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两个确立” 是新时代党的理论与实践日臻成熟的具体体现, 是新时代执政党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
(四) 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内涵
《决议》 指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这一新论断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决议》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 “八个明确” 的基础上, 用 “十个明确” 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内涵, 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13 个方面分领域加以深入总结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原创性思想、 变革性实践、 突破性进展、 标志性成果, 为这一论断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五) 深刻把握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与历史经验
《决议》 指出, 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这五个方面分别揭示了党百年奋斗的时代意义、 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世界意义和政治意义。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的关系,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 世界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贯通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决议》 同时提出,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 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即十个 “坚持”。 十条经验的概括具有历史性、 实践性、 真理性、 世界性、 开放性的鲜明特征, 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 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 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 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
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中共庄河市委党校 白春霞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 定位法治、 布局法治、 厉行法治, 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中国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 在思想理论上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决议》 指出: “法治兴则国家兴, 法治衰则国家乱;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和专门部署全面依法治国,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构成了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专题研究宪法部分修改问题,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 把党的主张以法律形式上升为国家意志, 实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与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实现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的有机统一。 2020 年11 月, 中央召开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 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为习近平法治思想, 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十一个坚持”, 系统回答了 “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 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 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 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 在法治建设实践上迈出坚实步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方面, 制定了民法典、 国家安全法、 外商投资法、 监察法等法律,同时加强重点领域、 新兴领域、 涉外领域立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 “法典”命名的法律, 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在依宪治国方面, 设立国家宪法日,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加强和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宪法实施和监督全面加强。 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建立政府权力清单、 负面清单, 规范行政权力, 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在法治领域改革方面, 针对司法领域突出问题, 加强对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制约, 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 严厉惩治执法司法腐败, 执法司法质量效率公信力显著提高。 在监察体制改革方面, 组建各级监察委员会, 依法赋予职权, 用留置取代“两规” 措施, 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在全民普法和守法基础性工作方面,实行 “谁执法谁普法” 责任制, 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全面增强全社会遇事找法的意识和能力。 在法治队伍建设方面, 培养忠于党、 忠于国家、 忠于人民、 忠于法律的法治专门队伍, 发展壮大法律服务队伍, 加强法学教育、 法学研究和法治人才培养。 在依法执政方面, 加强党内法规的建立, 完善党领导立法、 保证执法、 支持司法、 带头守法制度, 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 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树立历史思维, 把握历史规律
中共瓦房店市委党校 曲圣强
历史是有时空转换的, 树立历史思维, 必须置身于历史的浩渺时空。 万物皆有因, 中国共产党因马克思主义而立、 因马克思主义而兴, 因马克思主义之真理性屹立百年而风华正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 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一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使得马克思主义依然在全世界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有道得法, 百年党史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胜利、 是规律的胜利、 是思想的胜利、 是道法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其实, 这里面还包含一层深刻的含义, 根本来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 实际上还需要一个关键的因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行。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但它没有穷尽真理, 只是为真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他山之石、 何以攻玉? “水土不服” 在所难免, 因此如何能够在中国落地、 扎根、 发芽、 开花、 结果, 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迫在眉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动作为完成的这一历史转变。 中国的具体实际就是中国国情、 中国实践、 中国历史、 中华文化、 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 中国人民。
(一) 把握理论创新规律: 从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变革
纵观百年党史, 一条基本思想脉络就是理论创新史, 是从理论到实践、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 比较、 扬弃、 革新、 创造、 飞跃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主阵地、 意识形态主导权,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次的飞跃。
(二) 把握社会变革规律: 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演进变革
百年党史的社会变革脉络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条件下改造主观世界, 并在改造主观世界基础上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反复、 比较、 扬弃、 革新、 创造、 飞跃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 摆脱旧社会走入了新社会,从旧的时代走向新的时代, 展示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奋斗历程和社会演进规律。
(三) 把握主体变革规律: 从不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到成熟的百年大党的发展变革
百年党史的主体脉络是从自我革命到社会革命, 再从社会革命到自我革命的反复、 比较、 扬弃、 革新、 创造、 飞跃的过程, 不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 由少到多、 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 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四) 把握实践变革规律: 从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到新的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制度的实践变革
百年党史的实践变革脉络就是在推动落后的生产关系变革适应先进的生产力要求, 并在适应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改进生产关系, 并由此推演经济基础变革和上层建筑变革的互动演进、 循环往复, 这也是一个反复、 比较、 扬弃、 革新、 创造、 飞跃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一步步把一个旧中国推向了一个新中国。
(五) 把握目标变革规律: 从救国、 建国、 兴国到富国、 强国的奋斗目标演进变革
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建党、 革命、 建设、改革、 复兴五大伟业, 从推翻 “三座大山” 到建设新中国, 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在每一个奋斗阶段, 适时地提出下一个奋斗目标, 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成功密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周剑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 毛泽东同志是第一位明确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一命题的人, 为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新经验, 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展开, 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发展阶段、 根本任务、 发展动力、 政治保证、 领导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这次飞跃始于邓小平理论的提出, 发展完善于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第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原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 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这些原创性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各个领域都有创新和发展, 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第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时代之问, 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回答时代之问、 人民之问, 回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伟大成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历史性变革。
第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了中华文化绽放新的光彩。 相比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而且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了中华文化绽放新的光彩。 “江河若断流, 吾辈何以见子孙。 文化若断流, 吾辈何以见祖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极大地得以推进, 这对于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 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不竭动力。
深刻理解 “两个确立” 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党史党建教研部 朱 茜
(一) 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无产阶级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对无产阶级政党而言, 是否形成党的领导核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其一,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 建设、 改革的进程中, 会受到各种各样特殊挑战和巨大压力。 其二, 党的根本领导原则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如果没有领导核心, 就难以真正贯彻和落实好民主集中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 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问题, 重视党的领导核心和权威在党领导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展现出形成党的稳定领导集体和卓越的领导核心对于党的事业的重大意义。 党的文献指出: “党的历史表明, 必须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 在这个领导集体中必须有一个核心。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集体和核心, 党的事业就不能胜利。 这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一个重大问题。” 如果我们透视回顾温习百年党史, 我们就会发现, 领导核心的生成以及他所起的作用, 对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是极其重要的, 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得到结论。 历史表明, 一旦党在实践中形成了稳定的得到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领导集体及其领导核心, 就能使党经受住各种考验, 就能带领全党和人民群众不断取得胜利。
(二) 确立党的领导核心是党和人民的郑重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同时也承认历史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从我们党的历史看, 党的领导核心的确立并非纯粹的个人意志和个人奋斗的结果, 是不是党的领导核心、 能否真正成为党的领导核心并不是靠自封或者靠任命, 而是要看是否得到全党的拥护和支持。 从根本上看, 要看人民拥护还是不拥护, 赞成还是不赞成, 答应还是不答应。 我们经常重复这句话,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取得举世公认的非凡成就,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忠心拥戴。 也就是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 在全党的核心地位, 在这样一个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和全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实至名归。 党的十九大是在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和根本大法的层面上, 进一步从政治上、 思想上和组织上等各方面全面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 并得到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这表明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
一百年来,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在同各种政治力量和困难挑战的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 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 党的指导思想不仅关系到这个政党的性质, 也关系到这个政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命运和前途。 因此,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是 “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 全党的核心地位” 在思想层面的体现, 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遵循政党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把握, 也是时代需要和历史的选择。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意蕴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邹玉杰
如果说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强调了新思想的创新性、 世界性, 那么“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则凸显了新思想的民族性、 时代性, 是一种新的总结概括。
(一) 中华文化时代精华的彰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 崇正义、 尚和合、 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社会主义的价值特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于一体”。
中华文化的精髓如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转化为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 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 进行的理性思维、 创造的文化成果,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而且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进行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的要求。 贯彻 “双创方针”,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 讲好中国故事、 阐释中华文化的精髓。 可以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还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来破解当今我国面临的难题。 当今世界不稳定、 冲突的因素在增多, 习近平总书记力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 “和合”“和而不同” “世界大同” “协和万邦”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等优秀思想资源, 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合作共赢的思想, 以求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一难题。 而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民族特色。 如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讲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 “踏石有印、 抓铁有痕” “要具有钉钉子精神” 等, 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二) 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意蕴
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 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 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 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 什么是中国精神? “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要求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精神的精华, 主要体现为: 其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其二, 习近平总书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 中华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包含着追求真理精神、 追求理想精神以及使命担当精神、 不懈奋斗精神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以及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精神, 等等。 中国共产党把这些精神和党的指导思想、 政治立场、 理想信念等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 坚守理想, 践行初心、 担当使命, 不怕牺牲、 英勇斗争, 对党忠诚、 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组成部分。
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韩占元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形成群众路线的根本政治路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毛泽东指出, 共产党人要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并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总纲, 使其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显著标志。
依靠人民力量进行革命战争。 “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为此,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不断教育群众、 发动群众、 组织群众、 动员群众, 使人民群众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个人意识觉醒、 民族意识觉醒以及阶级意识觉醒, 充分展现了其强大力量, 彻底终结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历史, 实现了民族独立。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确立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新中国成立后, 明确了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并完善了各项基本政治制度, 为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地位提供制度保障。
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共产党依靠工人阶级, 动员劳动群众, 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推动国家初步实现工业化,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保障人民根本利益,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 稳定物价、 推动土地改革等方式,让广大农民分得生产资料, 使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获得较大提高, 物质生活条件获得大幅改善。
(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不断深化人民主体地位。 邓小平指出, “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 密切地联系群众, 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 了解群众的情绪, 代表群众的利益, 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强调中国共产党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 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关注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指向。
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最根本的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民主权利。 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种权利。
努力推进人民共同富裕。 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江泽民强调,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胡锦涛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而实现和谐社会必须要 “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深入回答了 “为了谁而发展” 的问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从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最严密的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到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把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再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实践表明,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深刻解答了 “依靠谁而发展” 的问题。 一方面,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坚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通过深入群众, 积极问政于民、 问需于民、 问计于民, 凝聚最广大人民的强大力量。 另一方面, 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主动性、 创造性。 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 规范化、 程序化。
深切阐释了 “发展成果由谁共享” 的问题。 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中国共产党牢记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将群众满意作为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
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情怀的理论渊源、 文化传统与当代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刘 涛
(一) 蕴涵于马克思主义真理中
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天下情怀很大程度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观并根据时代变化和历史条件加以发展推进。 首先, 马克思的 “世界交往” 理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之上。 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 运行机制、 内在规律和未来走向等, 揭示未来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和人类的普遍交往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其次, 马克思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战争与和平作为一对矛盾体以不同的形态出现, 对人类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马克思将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既强调暴力是孕育着新社会的助产婆, 也明确表达对帝国之间战争、 资产阶级战争、 帝国殖民战争的批判和谴责。 再次, 马克思的国际关系伦理准则。 马克思揭露资产阶级的 “国际道德”, 呼吁建立国际正义。马克思给国际社会的应然性存在提出了重要的基本准则, 即必须恪守尊重民族生存和主权平等、 尊重正义与良知。
(二)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讲仁爱: 谋求共同发展。 讲仁爱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 提倡对亲人、 社会、 国家的爱。 主张“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主张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守诚信: 在国际交往中信守承诺、广交朋友。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国家为政需诚信, 先贤特别强调一个国家不能失去人民信任。 崇正义:对国家, 古人强调 “国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也”。对君子, 古人重视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都强调了以义为先、 先义后利。 尚和合: 走和平发展道路、 永远不称霸。 我国有博大精深的 “和合”思想, 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求大同: 体现中国大国责任担当。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 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大同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三) 实现于当代实践中
首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马克思提出工人阶级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和使命, 倡导以工人阶级的国际努力争取和维护国际和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 也是中国 “和” 思想沃土上结出的硕果。
其次是科学概括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马克思说,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必须统摄时代的内容,与时代交融, 提出时代主题观点。 中国传统 “和合” 理念, 也渗透着以和为贵, 共同发展。 邓小平对世界主题与时代特征的根本判断, 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 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蕴, 作出的时代特征判断。
第三是形成习近平外交思想。 主张正确义利观。 马克思指出: “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 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国家利益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精髓的 “崇正义” 思想, 运用于外交理念中, 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在开展外交工作中要坚持正确义利观。
共建 “一带一路”。 全球化问题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 马克思认为 “世界市场” 使各个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流动和有效利用,在世界市场配置资源, 打破地域界限, 使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 “仁者, 爱人”,提倡个人乃至国家之间互助合作, 共同追求社会福祉, 为 “一带一路” 提供了思想养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主张要用真正的共同体来代替资本主义一个阶级剥削和压迫另一个阶级的虚幻的共同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和合” 思想, 承认差异性和多样性, 把落脚点放在不同事物彼此共存、 相互交融、 共同发展上。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定国际关系战略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