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无G”人群之困
2022-02-04
近年来,一些有关数字技术的消息萦绕于心,挥之不去,试举两例。其一,上海江苏路街道为千余名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如果超过12小时用水量不足0.01立方米便会自动报警,以便居委会干部在第一时间上门探视并及时处置。央视热评:0.01立方米读数的“智慧”用心,让老人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其二,四川一家医院张贴“温馨提示”:实行全预约挂号,取消现场挂号。一位大爷因不会网络挂号就医受阻,情绪激动地喊道:“你们不能把老人拒之门外啊!”
正反事例表明,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给大众带来普遍的利好。但人们进入信息时代并不是同步的,对部分老年人和文化偏低、视力较差、记忆力退化、欠发达地区的人群而言则可能是添堵,以致出现某些尴尬场面。现实中,一些人在预约网约车、扫码支付购物、在线预约就医、自助操作取钱等便捷服务面前,显得无能为力。网友调侃:4G、5G,这些人“无G”。
群众利益无小事。“无G”群体面临的痛点,折射出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盲区。全力解决好这些盲区,是智能化惠及更广泛群体的必然要求。全社会特别是党政机关、服务行业应该直面考验,树立“智能化时代一个也不能少”的高度责任感,采取一些务实举措,全力冲破“数字鸿沟”阻拦,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首先,政府机关、公共服务部门应履行自身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各级各地政府机关和公共服务部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多措并举解决“无G”群体运用智能技术的难题,确保他们在交通出行、看病就医、文体活动、应急保障等方面“来之即办、办就办好”。
比如,福建省厦门市专门立法,明确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保留现场服务、现金支付等传统服务方式,规定各级政务服务平台应当具备授权代理、亲友代办功能,方便老年人网上办事等相关内容,解除老年人办事因智能化带来的烦恼,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小事情折射大民生,种种举措把智能化的好处留给群众、把推行智能化的难点留给自己,一点一滴,一枝一叶,彰显民生情怀。
其次,科研人员应该加强供给侧改革。当前大部分涉网产品和服务多为年纪轻、文化高的人研发和设计的,操作较烦琐,可能带来“科学越发达,生活越疙瘩”的不便,“无G”群体更是感觉力不从心,甚至望而生畏。技术进步不应是冷冰冰的,而应充满温度,让各种终端产品性价比高且易于操作,让人们都觉得好用、会用,得心应手。
前不久,山东省济宁市针对部分老人手机亮码难度大,采用打印健康码等方式又无法反馈健康码真实状况的难题,自主研发健康码人像识别核验系统,对本市人员可以通过一次扫脸,自动完成健康码核验、体温检测、语音播报等功能,每个人员核验时间在1秒以内,对于市外人员可以扫描身份证,自动完成健康码核验,受到不少市民称赞。科研人员在智能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力求让技术不再“歧视”任何人,充分考虑“无G”群体的需求,操作界面像“傻瓜机”那样简单便捷,或者设置语音、刷脸、“一键呼叫”等功能,以便使用、推广。
此外,老话说,求人不如求自己。仅靠别人“代劳”作用有限,有些操作别人难以帮忙,比如购物支付、刷健康码、自助操作取钱等,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配足志愿者。更何况,让他人操作,还存在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应该鼓励各类机构、志愿者开展“无G”群体智能技术培训,引导提升其智能化应用操作能力。同时,鼓励全体人民特别是“无G”群体,多“触网”、多试手,掌握就医、自助操作存取款等非本人操作不可的项目,从而消除他们在数字领域的心理障碍,增添他们对智能化的愉快体验,共享数字化便利,搭上技术进步的快车,跟上智能化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