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历程与历史启示
2022-02-04贾秀莲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副教授
文 贾秀莲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副教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回顾百年来党对现代化强国孜孜以求的伟大历程,总结经验启示,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才能增强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自觉性、主动性。
马克思对落后国家现代化的设想
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为落后国家选择何种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马克思对现代化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丰富的过程。
马克思把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他认为工业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极大解放了生产力,资产阶级统治不过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资产阶级凭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极其便利的交通、商品的低廉价格“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最终所有民族和地区会通过发展工业和科技进步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即走向广义上的现代化,这是历史的必然性。但是资本主义和现代化仅仅是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合,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终点更不是文明的终结。现代化的工业与科技革命也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最终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开始关注亚洲落后国家的现代化。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落后国家,想要摆脱闭关自守落后挨打只能是走“西方化”或“欧洲化”的道路。马克思晚年通过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细致考察,提出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这个特定历史条件包括“外部的推动,即西欧经济制度的变革”,内部条件是俄国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进入社会主义是以更高形态的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化为前提的。不发达国家只有在开放中、在积极利用发达国家先进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跨越。马克思后期对不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思考,进一步补充、丰富了其早期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百年实践
从全球范围来看,现代化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以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为发端蔓延至西欧和北美;19世纪后期俄国、德国和日本力图通过现代化进入世界强国序列;20世纪中叶以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在获得民族独立以后通过现代化实现了经济繁荣。从人类历史来看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仍是少数。2017年全球193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只有20个,而过去50年现代化国家占比为13%—15%,过去300年间占比不超过20%。人类联系日益密切、物质更加丰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然而现代化国家不升反降,这也符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判断,这是因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种主观的概念认定,是百年来党带领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客观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现代化普遍性特征和特殊性特征充分运用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开始,中国就被迫纳入世界现代化进程。早期的仁人志士认识到世界现代化大势不可逆转,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必须要走现代化道路。鸦片战争以后的80年间中国人穷尽了各种救亡图存的方法,包括洋务运动的工业现代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制度现代化,以及五四运动的文化现代化的不懈实践。但是在中华民族一盘散沙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起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现代化的历史重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初次探索,在根据地军工企业生产中,从实践层面逐步加深了对工业化的重要性复杂性的初步认识。1944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从而明确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努力方向。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中国式现代化发生历史性变革,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中制定明确战略规划和时间路线图。
一是在理论上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不断深化。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的援建下完成投资总额766.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88.47亿元,初步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从“一五”计划可以看出,当时对四个现代化的理解还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1979年,叶剑英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四个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作了解释:“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此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由“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的两位一体演化为“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党的十九大确定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外延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并提出新时代“两步走”战略。
二是对现代化制定明确战略规划和时间路线图。
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随着三年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一段时间内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成了头等大事,农业现代化排在“四个现代化”首位。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本世纪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在20世纪末,使中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工业国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党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调整为70年时间跨度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将邓小平同志设想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从九个方面明确到2035年基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整体性思考的历史答卷,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的一条迥异于“经典现代化”国家和其他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范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过百年矢志不渝的奋斗,在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接续完成历史任务,并产生了鲜明时代特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为我们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深刻的启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百年来党的伟大历程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回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推演出世界现代化的终极结果就是进入共产主义;提出了落后国家可以逾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要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经过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就是要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成为内生特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普遍形态、和平发展开放共赢成为必由之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