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融媒体宣传机制的探索与应用
——以中交三公局搭建融媒体工作室为例

2022-02-04鲁安琪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现代企业文化 2022年1期

鲁安琪 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什么是融媒体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由“对决”渐渐走向“融合”。当前,融媒体的展现形式和内容涵盖越来越广泛,不再简单的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的新闻共享、互通,新出现的例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超大用户群的平台开始进入融媒体的范围,从而形成“打包式”的宣传,培养着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而展现出全新的新闻阅读习惯。这种“打包式”的宣传破除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由一个点的新闻扩展延伸至一个面的形式,不仅对当前当下的新闻进行及时的报道,又从发生的新闻事件中提取重要新闻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扩散阅读。

二、在国有企业构建融媒体宣传机制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宣传工作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应对社会新形式中不断改进宣传报道的形式,积极宣传自己,全力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最强音。在早些年,国有企业往往干的多说的少,保持着“低调谨慎”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对国有企业的误解。现在,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国有企业的宣传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可,特别是在对于企业凝聚人心、汇聚改革力量,切实维护企业的正面形象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更好地发展国有企业宣传工作更加需要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国有企业内构建融媒体的宣传机制,以宣传的融合为国有企业的纵深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宣传舆论引导水平,激励国有企业员工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正确认识[1]。

三、搭建融媒体工作室的关键过程分析

2018年11月,中交三公局(以下简称“三公局”)正式成立融媒体工作室。融媒体工作室是在三公局党委工作部的统一领导下,立足于当前新闻传播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媒介载体,以专业宣传人员为支撑,以一体化采编为途径,以移动传播为主要渠道,构建资源共享、人才共享、渠道共享、技术共享、数据共享的紧密协作的公共平台。把三公局管理的媒介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内容生产、流程设计、宣传互融、人员管理、绩效考核、技术支撑等方面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三公局优质新闻的产能和舆论的引导合力,讲好三公局好故事、传播三公局好声音。融媒体工作室至今已成功运维了三届,第一届和第二届运维人数均为20人,第三届扩充至40人。这支强有力的宣传队伍目前已成为三公局企业宣传的品牌和特色,更是三公局作为国有企业创新宣传机制的有益尝试。

(一)以“一纵三横”架构为单位的组织机构机制

三公局融媒体工作室参考传统媒体编辑委员会的形式,构建工作室编辑委员会,委员会设主编一名、副主编两名(在第三届时扩充至四名),秘书长一名。主编、副主编、秘书长形成编辑组的中心骨干线,即“一纵”。在分工上,主编是工作室运维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工作室的责任事项,以及对工作室采写和刊发的新闻稿件的最终审核把关;2-4名副主编是工作室的树状支线负责人,由每名副主编选定轮值周的主要刊发新闻内容、选定轮值周负责编辑、选定重要新闻的采写方向和大纲计划;秘书长是工作室的关键协调人,主要负责向成员发布工作室工作细则,策划和研讨工作室线下活动。在分工上,工作室编辑委员会各自有分工,同时也具有纵向层级关系,副主编和秘书长都向主编汇报相关工作进展,由主编综合评判副主编和秘书长的工作事项。

工作室招募的20名编辑成员则构建与编委会形成的“三横”。“三横”中最重要的“第一横”是副主编和编辑成员的联络关系,编辑成员在副主编的统筹安排下,根据各自填报的特长、兴趣进行轮值,分别负责三公局微信公众平台、三公局抖音官方账号、三公局网站和三公局报纸的更新、运维工作。“第二横”是秘书长与编辑成员的联络关系,秘书长作为关键协调人,同时还承担着统计编辑成员工作量、所属平台稿件刊发量等工作。“第三横”则是副主编与主编的联络关系,这种横向更强调的是在选题分析会和对重难点项目的线下采写组上,在上述环节时,二者间不存在上下层级关系,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观点和视角进行选题报送和分析,最终入选的角度和选题将会由全体编委成员投票决定,并发起全局的选题采写和采访组的筹建。

(二)以全项目领域为单位的人员推选机制

三公局融媒体工作室主要分为四个编辑组,在第三届扩充为五个编辑组,每组编辑为5-7人,编辑组设置1名组长。在编辑组的招募上,从三公局所有在建项目在职员工进行公开招募和推选,即在三公局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融媒体工作室成员招募令,所有人员都可进行简历投递,特别优秀的人员由各子分公司重点推荐,三公局党委工作部对所有人员进行线上面试,面试合格者予以录用,并发放聘书,聘用期为一年。编辑组设置的组长,由前一期获得优秀编辑的人员担任,在2018年第一届运行时,由于尚未有优秀编辑的产生,所以没有设置组长职务。第二届和第三届都有进行相应的设置。

(三)以自然周为单位的线上互动分享机制

融媒体工作室不仅是协同合作的团体,更是搭建和提供展示个人特长和经验的优秀平台。工作室规定在每个自然周的周一为值班编辑分享日,当周的值班编辑需要对全体成员进行内容分享,分享的内容可以是编辑排版技巧,也可以是优秀的微信页面、短视频创意,还可以是最近的工作心得体会,内容分享积极向上、言之有物即可。工作室的成员大部分为80、90后,思路活跃且愿意创新,在分享的环节常常引起大家的情绪共鸣和深度探讨,形成线上互动。这种形式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产生了良好的情绪激励作用,成员们线上讨论了多个维度的系列专题,制作了战“疫”进行时、全力复工复产、我是党员我先行等特色专题,上述专题在三公局微信公众平台上连续更新刊发了130余期,大大鼓舞了全局员工干事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四)以轮值周为单位的工作选派机制

为了更高效的工作机制运行,工作室率先推出了轮值周制度。轮值不仅是一次宣传机制的大胆创新和突破,同时也是对大家自身的考验。轮值的编辑和副主编需要对全局的新闻稿件进行筛选、鉴别,完成多个媒体终端的制作、更新,这对个人迅速掌握新媒体技能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以周为单位的轮值形式,又可以保证工作的熟练稳定,实现终端的高效运转。

四、融媒体工作室的实际应用效果展示

(一)常规宣传的内容创新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内容为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新闻内容作为新闻的核心部分,新闻内容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新闻宣传工作的成败,好的新闻内容能够使受众体会到国企做好自有媒体平台的用心和决心。三公局融媒体工作室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内容创新,从三公局的产业、产品特色出发,深度挖掘工程特色和亮点,打造高品质的新闻内容,讲好三公局故事。

2019年,由三公局承建的格巧双河特大桥正在紧张施工中,桥长705.6 米,主跨356米,高塔 2 号索塔高大 229米,低塔 3 号索塔高 170米,总造价约5.7亿元,紧邻白鹤滩水电站。在白鹤滩水电站正式蓄水后,水位达到最高水位时,桥面距水面最高处45.7米,2号索塔将被淹没81.6米。4月,工作室抽调选派了5名编辑组成采访组。采访组驻地采访形成了5篇深度通讯稿,并拍摄了时下热门的Vlog,Vlog以《我是格巧建设者》为主题,以三公局一名女性建设者为第一主角,由她作为工程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根据采访组已经拟好的分镜脚本进行拍摄,该条短视频制作完成后第一时间通过三公局微信公众平台,三公局抖音进行推送发布,获赞连连。这个依托于施工现场和采访素材进行的内容创新,成功实现了突破新闻“第三人称”视角的限制,以“我”的形式带动着受众一起走进采访现场,更具备真情实感和视觉冲击,不仅在互联网上传递了正能量,更增强了工程施工人员工作的获得感,提升了三公局的品牌美誉度。

(二)国家战略的典型记录

作为国有企业的三公局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要指示,坚定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理念,引领三公局宣传团队积极宣传党的最新主张要求,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国家战略的落实落地凝聚了强大舆论力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做好脱贫攻坚总结宣传工作尤为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脱贫攻坚工作既要做好,也要讲好”。三公局作为国家战略的坚定践行者,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援建项目的施工建设,由三公局承建的中交怒江连心桥是中交集团为帮扶怒江脱贫攻坚援建的首个上亿元基建工程,也是怒江州决胜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工程,于2020年8月12日正式通车。大桥的开通对怒江州脱贫攻坚和民族文化宣传具有重大意义。在2020年5月,第二届融媒体工作室选派4名编辑组成采访组,围绕扶贫项目与驻村干部进行深度采写,共完成《用中交力量浇灌扶贫之花》等9篇文章报道和《连傈僳族民心,筑精准扶贫通衢》视频报道,其中《决胜小康企业担当 桥跨怒江 连通民心——中交怒江连心桥建设侧记》被选入《中国交通报》第7263期,《连傈僳族民心,筑精准扶贫通衢》视频刊登中国交建、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实现了“不仅干好,也要讲好”的重要目标[2]。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治理‘一湖两海’要对症下药,切实抓好落实”。2019年4月,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试点工程包括七大类3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0.86亿元。中交三公局参与实施的项目共五大类15个重点项目。在2020年8月,在乌梁素海治理显露雏形之际,第二届融媒体工作室选派7名编辑组成采访组,前往项目采访,共完成《构筑万里绿色长城 护佑大美中国》等12篇文章,在三公局所属媒体平台进行连续专题刊发,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症下药治理乌梁素海》等文章入选中国交建官方微信公众号、《交通建设报》等平台。

(三)个人特色的成果展示

融媒体工作室不仅是协同集体,更是个人的展示平台。每位进入到工作室的编辑都享有全局媒体平台署名权,署名一方面可以明晰职责,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编辑的工作获得感。从2018年开始,融媒体工作室在五一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国家大型节日,结合施工企业的工作特色,策划出以“坚守岗位”为主旨的创意海报呈现形式,创意海报的成品又成为每个编辑极具个人特色的工作成果。

海报是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版面的构成在第一时间内将人们的目光吸引,视觉冲击力强。要想达到这种宣传效果就要求设计者要将图片、文字、色彩、空间等要素进行完美的结合,以恰当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出宣传信息。为了做好系列海报专题策划,工作室成立了PS兴趣小组,由1-2名特别擅长使用PS工具和绘图的编辑带队,共同进行交流学习,培养审美特色,学会制作创意海报。

同时,在全局范围内培养一批爱好摄影、对摄影有研究的项目一线通讯员,通过一线征集的原始照片素材,由轮值编辑负责排版、制作当期海报,海报组图一般为10至12张,配发关键词“坚守”“平安”“致敬”,以组图的形式宣传三公局先进典型,庆贺属于工程人的典型节日,弘扬三公局员工爱岗敬业的伟大精神。

五、融媒体长效工作机制的探索

融媒体工作室的建立打破了单一媒介单一管理的常规模式,全面整合了媒体的人力、物力资源,实现了资源在工作室平台内的有效互通。为了使工作室达到最佳效益的运转,三公局探索了一套长效工作机制。

(一)建立综合考评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工作室人员奖励表彰

融媒体工作室每年都会根据工作完成情况评选优秀编辑,对优秀编辑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奖励。而这些优秀编辑又作为下一届工作室的小组组长,进一步分享工作经验和带动培养工作室成员,共同提升综合业务素质。从而带动全局各公司的通讯员队伍建设,产生“老带新”“传帮带”的集合效应。

(二)选派优秀成员参加集团、行业和部委的大型培训、实习

除了常规的工作运行之外,工作室还依靠局的平台,积极为工作室成员谋求培训福利,每年和《中国交通报》社争取10名左右的培训名额,选派优秀成员积极参加由交通部组织的交通行业年会、中国交通报社的通讯员培训班、训练营。由中交集团组织筹办的年度通讯员培训班,工作室成员轮训参加。在这些培训中,工作室成员得到了技能的提升,也认识了一批优秀的通讯员、记者,整体提升了三公局宣传思想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搭建形成了三公局的媒介网络。

(三)探索融媒体工作室线下挂牌、培训基地搭建

目前,融媒体工作室仍是以线上工作聚合为主,经过三年的酝酿和培养,正在逐步探索在三公局一些重大项目实施线下挂牌模式,为工作室提供线下会议的研讨场地,同时也可实现对重点项目的便捷线下采访。这些计划挂牌的场地也将作为工作室成员学习和培训的基地,采取统一的标准搭建,主要依托于项目上本身已有的“职工小家”,采取场地转换的模式,可以实现节省人力、物力又达到场地充分应用的效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公局融媒体工作室搭建、运行的剖析,详细梳理了工作室从起步创立到合规运行的重要节点,由技术层面的机构搭建、组织层面的人员岗位配备、传播层面的融媒体大系统和制度层面的流程规范,打造了一支符合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宣传队伍,实现了融媒体工作室在国企宣传中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