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人民至上”的研究述评
2022-02-04康凤云黄仁森
康凤云 黄仁森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治国理政的力量源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坚持人民至上”概括为党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①。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风雨同舟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饱经风霜而生生不息,之所以能攻克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人民至上经验研究,阐述党在百年奋斗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理论基础、实践历程、经验启示和创新路径,是理论工作者应负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
一、“人民至上”生成逻辑研究
“人民至上”理念的生成,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学界也从不同维度进行阐述,主要包括其生成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
一是从“人民至上”生成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展开研究。有学者认为,“人民至上”论的生成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厚重的历史逻辑以及深刻的实践逻辑②。有学者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发展逻辑论述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人民性,认为,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独特的制度优势,其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人民性,对其逻辑展开加以学理研究,有助于从本质上理解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归旨,明确前进方向③。
二是从政治话语视域探讨“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有学者认为,“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已酝酿,此后历经技术范式、认识论范式、国家治理范式等形态的更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政治功能再次被强化,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政治表达④。有学者认为,“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新的政治话语,蕴含着“情理交融”、“义利一致”、“德法兼备”等多重辩证逻辑⑤。
三是从中国共产党核心价值理念角度探讨“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有学者认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理论体系存在着一条清晰的逻辑理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立足于党的本质、本色是其逻辑起点,在“守初心、担使命”的传承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现了其逻辑继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其逻辑主线,在“守初心、担使命”进程中,对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回答是其逻辑展开,践行初心使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是其逻辑归宿⑥。有学者认为,人民至上核心价值理念的生成逻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是对我们党百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⑦。
二、“人民至上”历史变迁研究
“坚持人民至上”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党的根本宗旨、根本工作方法、执政理念、执政目标等不断进行探索的结晶。学术界围绕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群众观,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标等方面展开了学术探讨。
一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视域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在“人民至上”形成的党史时期,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百年探索经历了以人民解放为主题、以人民当家作主为主题、以人民温饱为主题、以人民发展为主题四个时期⑧;有学者认为,回溯党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人民”展开宏大的历史叙事,呈现出一条显性的演绎逻辑⑨;有学者认为,历经四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逐步深化与升华⑩。在“人民至上”的国史时期,有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书写社会主义壮丽史诗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人民观。从图式场景看,中国历史新纪元、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具体图景,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演进的宏观历程⑪。在“人民至上”的新时期,有学者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有利于”进行了比较研究⑫;有学者认为,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着力恢复到全面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清晰展现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辉煌成就⑬。
二是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民理念论述的角度探讨“人民至上”的历史发展。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视域出发,系统梳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领导人对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⑭。有学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人民服务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发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同志把它上升为党的建设的原则和目标,胡锦涛同志形成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同志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⑮。
三是从“人民至上”内涵变迁的视域探讨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的新认识。有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为人民服务阐释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强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落实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政策⑯。有学者认为,“为人民服务”的理解阐释主要沿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两个层级展开⑰。
四是从坚持人民立场的视域探讨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有学者从实现人类自由与解放的理论指导、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至上”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新时代人民立场的坚持与落实四个层面进行研究⑱。有学者认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确立并力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的重要启示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秉持坚定的人民立场;始终力行党的群众路线⑲。
五是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角度探讨“人民至上”的政治权利。学者们从全过程人民民主探讨人民至上的本质特征。有学者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新时代中国式民主的最新理论概括和最新形态,从政治实践、政治制度、政治话语、政治认同、政治文明等层面来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维政治呈现和超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⑳。有学者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对网络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研究,认为网络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数据化、智能化、平等化等维度体现了人民至上性㉑。
六是从世界历史和哲学视域探讨党的根本宗旨的实践过程。有学者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世界历史性命题,它反映了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要求,为我们走出历史与价值的二律背反和个体与类的二律背反之困境提供了指南㉒。有学者从哲学方法论视角展开探讨,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灵魂的㉓。
三、“人民至上”内涵要义研究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人民至上”理念。学术界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源和执政根基、政治立场、政治优势、初心使命、价值取向、工作方法、执政目标等维度进行了研究。
一是从党的力量来源和执政根基角度展开研究。学者们认为,党长期执政的关键就在于有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㉔;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是一部坚守人民立场的历史㉕;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是人民群众;“坚持人民至上”揭示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量源泉和根本动力㉖;人民至上的力量泉源,就是浩浩荡荡的人民群众㉗。
二是从党的政治立场视角展开研究。有学者认为,人民至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所作的深刻阐述㉘。有学者通过解读“立场”问题,指出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㉙。有学者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阶级立场统一起来㉚。有学者认为,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㉛。有学者指出,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人民至上是百年大党赓续传承的根本立场㉛。
三是从党的政治优势视角展开研究。有学者认为,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是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力量源泉㉝。有学者认为,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㉞。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90 年发展历程表明,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㉟。有学者认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根本经验,是党立党为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㊱。
四是从党的初心使命视角展开研究。有学者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层面解析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㊲。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一方面体现为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又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㊳。
五是从党的根本价值取向的视角展开研究。有学者认为,“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共同价值指向,为现代化国家与强大政党建设的实践联结注入更具主体性的灵魂㊴。有学者从党史逻辑探讨人民至上,认为,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内含“人民战争”的革命逻辑、“人民政权”的执政逻辑、“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逻辑㊵。有学者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出发,探讨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与价值取向㊶。有学者认为,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还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中都彰显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㊷。有学者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㊸。有学者认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它践行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各领域,也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的重要经验㊹。有学者认为,“人民至上”价值命题应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双向拓展㊺。
六是从党的根本工作方法视角展开研究。有学者认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党坚持走群众路线获得巨大政治成功的实践过程㊻。有学者认为,党的群众路线是一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政治立场和价值理念㊼。有学者认为,人民以其伟大的首创精神不断破除着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存在的各种艰难险阻,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聚力添彩㊽。
七是从党的执政目标视角展开研究。有学者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美好理想和共同期盼㊾。有学者指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㊿。有学者认为,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夯实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
四、“人民至上”实践运用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是主线。因此,国内学者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维度出发,探讨“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运用问题。
一是“人民至上”推进政治建设的实践运用。学者主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等方面展开研究。有学者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价值基础。有学者认为,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原则,中国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治理格局才能逐步走向定型和成熟。有学者认为坚持人民至上是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新时代各项事业的制胜法宝。
二是“人民至上”推进经济建设的实践运用。学者主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体现的“人民至上”理念等内容进行解读。有学者认为,人民至上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手稿的根本指向,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则。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主线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学者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确立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是“人民至上”推进文化建设的实践运用。学者围绕文化建设主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等维度探讨其运用实践。有学者认为,人民至上这一实践理念在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生成过程中起根本性作用。有学者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学者认为,人民至上理念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基本政治立场,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属性。有学者认为,“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两大价值理念相互涵摄,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凸显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民族特色。
四是“人民至上”推进社会建设的实践运用。围绕社会建设的实践运用,学者主要聚焦教育、脱贫攻坚、社会建设、疫情防控等方面。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成就了今天的乡村发展道路。有学者认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饱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政策性要求和实施举措。有学者认为,人民群众是打好、打赢疫情防控战的生力军,必须立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高度精准施策,才能取得疫情防控战的最终胜利。
五是“人民至上”推进生态建设的实践运用。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展形式多样、鲜活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艰辛历程。有学者认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有学者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遵循;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民生态利益的维护与人民生态福祉的关照。有学者认为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六是“人民至上”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运用。有学者认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向前推进。有学者认为,群众路线作为党的工作路线,是党“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和政治属性的表现。群众路线为政治建设规制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政治建设涵养了政治生态、为政治建设夯实了公信力。有学者认为,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党的事业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需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方位,深入认识坚持人民至上的战略方向。
五、研究展望
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人民至上经验的相关研究,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坚持和运用唯物史观,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去解析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密钥”。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进行了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研究,所研究内容包括“人民至上”的生成逻辑、历史变迁、内涵要义、实践运用和价值意义等方面,从理论上看,成果呈现出全时段、宽口径、立体式的研究特点,产生了广泛而重大的社会影响,对深化研究起到了基础作用;从实践来看,这些研究成果,为今后更好地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如何坚持人民至上,形成了哪些重大理论思想,如何运用到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对历史、当代和未来具有什么样的价值意义,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创新人民至上等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当代价值。
其一,研究成果的主要价值。
1.形成了“人民至上”的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对如何坚持人民至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变革社会的力量,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人民至上”话语体系。既有研究成果首先从分析“人民”概念的生成演化出发,从政治术语、法律术语等维度着重分析了“人民”概念的提出和变迁历程;其次,学者从人民主权、人民主体、政治身份等维度对“人民”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刻剖析。最后,学者主要论述了“人民”概念发生变迁的原因,主要聚焦于国家建构说、统一战线说、现代化诉求说、反民粹主义说等。学界的主要研究成果,清晰地展现了人民话语的构建历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探讨了“人民至上”的内涵价值。学界对“人民至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成果十分丰富。有学者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源和执政根基进行分析,阐释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有学者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最大政治优势出发,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是如何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是如何运用和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有的学者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出发,从源头探讨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有学者从中国共产党所采取的根本工作方法出发,深刻剖析了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所要采取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3.剖析了“人民至上”的实践意义。理论既从实践中来,又要回归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既是实践的产物,也是指导实践的理论武器。国内学者主要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阐述“人民至上”的实践运用。从政治建设上看,主要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从经济建设上看,主要聚焦在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破解民生难题,践行新发展理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从文化建设上看,主要阐述人民至上理念在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升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作用。从社会建设上看,主要围绕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方面进行研究。从生态建设上看,主要聚焦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持人民至上、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强化治理效能、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
其二,有待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1.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对人民至上重要论述的文献,还需进一步系统整理。目前学界有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人民至上理念的研究成果,但基本属于“碎片化”研究,未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的整理汇编。具体看,一是尚未全面系统地收集和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关于坚持人民至上重要论述的相关文献。二是尚未系统梳理迄今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三是未对海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四是尚未形成直接相关、检索方便的资料数据库。这导致目前的研究缺乏广泛、详尽的文献资料支撑,亦无直接相关的数据库可供使用,影响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研究成果尚不集中,还需进一步拓展。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变迁等方面研究,缺乏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研究。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看,坚持人民至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具体而言,一是在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历史和实践意义上,即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人民至上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新和发展,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历史作用等,尚未发现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二是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意义上,即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坚持人民至上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坚持人民至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坚持人民至上对世界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影响等,未产生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因此,通过进一步阐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有利于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构建好中国话语。
3.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坚持人民至上的经验总结还不够深入全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之一。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坚持人民至上的经验总结还不够全面,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具体而言,一是未进一步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坚持人民至上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克服其他错误思想的历史经验。二是未进一步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三是未进一步总结评判发展的主体和标准以及党的执政价值理念的历史经验。四是未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贯彻人民至上实践中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历史经验。立足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科学总结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对新时代进一步坚持人民至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4.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人民至上的创新认识存在“路径依赖”,还要进一步与时俱进、全面深化。在全面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我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和舆情,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机遇和新挑战,针对问题而来的实践路径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克服理论认识上的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路径依赖”,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面向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转化,如何进一步坚持人民至上,突出“人民主体”在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当前学术界对此研究尚不系统,缺乏深度和广度。具体而言,一是在理论创新上,要对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思想根基和根本遵循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性研究;二是在长效机制建设上,要对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制度建设进行常态化可操作性研究;三是在实践动力上,要对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力量源泉进行可持续预判性研究。
5.针对研究方法和理论互鉴上的视域局限,还要大胆克服。目前学界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坚持人民至上的研究方法和表现形式较为单一,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有待丰富和加强。从个案看,从某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出发,未能采用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方法,使论证缺少力度和厚重性。今后的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模式,如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予以展开,重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统一、中国与世界相兼顾,从而全面、深刻地阐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坚持人民至上的经验启示及其价值意义,构建新时代“人民至上”理论话语体系、学术体系,使之与实践发展激荡共生、协同促进。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66 页。
②黄寿松、杜娟:《习近平“人民至上论”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及价值意蕴》,《思想教育研究》2021 年第4 期;林梅:《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实践逻辑》,《人民论坛》2021 年第13 期;陈跃、李瑞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逻辑基础、主题演进及核心要义》,《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年第4 期;余晓瑞:《论人民至上历史经验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学理论》2022 年第4 期;杨林刚:《坚持人民至上的三重逻辑:理论、历史与实践》,《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2 年第1 期。
③朱哲、肖宇赫:《新型政党制度中人民性的逻辑展开》,《理论探讨》2020 年第6 期。
④刘佳:《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百年演进的政治逻辑》,《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 年第5 期。
⑤张文龙、李建军:《新时代“人民至上”的理论出场、内涵布展与逻辑指向》,《思想理论教育》2020 年第10 期;刘红凛:《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逻辑与基本历史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学报》2022年第2 期。
⑥秦书生、李瑞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逻辑理路——基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视角的分析》,《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4 期。
⑦邸乘光:《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前线》2020 年第7 期。
⑧燕连福、王丽莎:《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探索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思想战线》2021 年第4 期。
⑨张文龙、李建军:《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的历史演进及其经验启示》,《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4 期。
⑩李佳闰、李兵:《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百年演进与现实启示》,《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1 年第8期;李敬煊、黄平森:《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百年历程、逻辑及经验》,《思想教育研究》2022 年第3 期。
⑪王敏、徐艳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演进逻辑》,《思想教育研究》2019 年第10 期;韩振峰、李辰洋:《新中国成立70 年人民观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0 年第5 期。
⑫张丹、冯颜利:《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到习近平“四个有利于”——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年第3 期。
⑬童贤东:《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18 年第12 期。
⑭张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及其实践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 年第2 期。
⑮郑子君、周文彰:《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1 期。
⑯李佑新、许浩:《习近平对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传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 年第7 期。
⑰韩迎春、曹一鸣:《论“以人民为中心”对“为人民服务”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研究》 2019 年第5期。
⑱韩喜平: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人民立场的坚守》,《社会科学研究》2021 年第1 期。
⑲舒艾香、尹文:《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湖北社会科学》2021 年第7 期。
⑳曲秀玲、唐彦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维政治呈现和超越》,《甘肃理论学刊》2022 年第1 期。
㉑张爱军:《网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机制、障碍与疏通》,《江海学刊》2022 年第1 期。
㉒赵士发:《世界历史视野内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视野》2011 年第8 期。
㉓鲁品越:《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方法论体系的形成机制及其哲学意蕴》,《哲学研究》2022 年第2 期。
㉔金民卿:《筑牢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 年第7 期。
㉕王炳林、刘奎:《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百年考察》,《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4 期。
㉖殷烁:《坚持人民至上——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21 年12 月9 日。
㉗王智: 《探寻人民至上的思想之源》, 《群众》2020 年第13 期。
㉘高翔:《人民至上:百年大党赓续传承的根本立场》,《党建》2021 年第7 期。
㉙骆郁廷: 《论立场》,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0年第9 期。
㉚本刊记者:《坚持人民立场和阶级立场的统一——访清华大学冯虞章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 年第7 期。
㉛韩振峰:《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建》2017 年第3 期。
㉛张振:《坚持人民至上 不负伟大梦想》,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 年12 月18 日。
㉝靳诺:《百年大党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应对化解危局困境的历史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年第4 期。
㉞吴家庆、吴志雄:《论党的十八大以来群众路线的创新发展》,《广西社会科学》2018 年第10 期。
㉟黄蓉生:《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6 期。
㊱张艳国:《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共产党胜利的法宝》,《学习月刊》2011 年第9 期。
㊲秦宣、杨彬彬:《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年第1 期。
㊳肖贵清:《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年第11 期;谢春涛:《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学习时报》2019 年6 月24 日。
㊴王韶兴: 《现代化国家与强大政党建设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21 年第3 期。
㊵孙晓艳:《人民至上:唯物史观空间视域下“四个伟大成就”内含的党史逻辑》,《宁夏社会科学》2022年第1 期。
㊶秦龙:《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根本遵循、制度优势与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 年第10 期。
㊷苑晓杰、林杨:《人民至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取向》, 《科学社会主义》 2020 年第6期。
㊸秦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 年第5 期。
㊹汪亭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践行与思考》, 《人民论坛》 2020 年第21 期;周璇、丁玉洁:《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再审视》,《理论与当代》2022 年第2 期。
㊺戴茂堂、彭保林:《“人民至上”价值命题的双向拓展》,《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2 年第2 期。
㊻曹鹏飞:《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人民论坛》2021 年第16 期。
㊼陈金龙:《群众路线: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中国高等教育》2013 年第20 期。
㊽辛向阳:《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人民论坛》2017 年第4 期。
㊾杨煌:《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与追求》,《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1 年第9 期。
㊿姜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红旗文稿》2021 年第1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