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和谐理念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时代价值和传播路径*

2022-02-04王秀成夏玉清

关键词:汉语理念文化

王秀成, 夏玉清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华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4.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和谐理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导向,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在新时代维系社会稳定、处理国际关系、推动社会有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46.他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国际问题、阐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2021年6月中共中央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研究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N].人民日报,2021-06-02 (01).显然,这是国际中文教育应有的功能作用和使命担当。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探讨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如何有效传播,从民心相通和哲学价值认同层面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很有意义。

一、中国和谐理念的价值意蕴

和谐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凸显出极其丰富的价值意蕴,对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深远重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了强大的积极力量。在此梳理并确立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的7大价值意蕴,以供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传播和弘扬。

(一)“天人合一”论,即天道与人道必须和谐统一

人与天(自然)的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涉及的重要范畴。天道与人道和谐统一,即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贯倡导的“天人合一”论。人依赖自然而存在、生存和发展,万物生长依赖自然并同人类一样成为一个世界有机的整体,彼此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尤其是人类在揭示和掌握了自然界以及人类和生命体更多的秘密之后,人类行为基本准则应遵循和谐相处、共存共生。善待万物是人类伦理道德的至高境界。博爱万物的和谐伦理观是日新之德、生生之道,核心思想理念是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以维护所有生命乃至所有存在的和谐共处。这种和谐理念要成为人类的共同伦理价值并得到尊崇。新时代,这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绿色发展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指引价值。

(二)“和合”论,即异质共处、融会贯通、和谐统一

和合理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伟大创造。一般说来,“和”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和合”论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规律,是中国标识性文化观念,先秦时期已有此共识。《管子》中提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能伤之。”这句话把道与德放在首位,有“道”有“德”则老百姓“和合”, “和合”则“和谐”, “和谐”则“团结”,则必“坚固而不可摧”。古典文献《尚书·尧典》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儒、释、道继承此思想理念。综合看,“和合”论的基本主张是在处理事物内部或外部的关系时保持和谐。这种观念对于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纠纷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为人处世,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三)“和为贵”论,和谐是世界万事万物最可宝贵的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流行着天、地、人“三才”的融通理念,天格、地格、人格和谐乃是最大的和谐,即“天时地利人和”。诚如孔子所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通过最可贵礼制维护社会关系,从而达到“和谐有序”;先王之道因巡“礼”的规范而达到上下和谐。孟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宝贵之处。尽管这些思想是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中提出的,但都强调了“和为贵”的思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和国家之间都以追求“和”的发展状态为至高境界。

(四)“持中适度”论,即合理地把握事物、协调矛盾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多表述为“中”以及“中庸”“中和、恰当、适度、无所偏倚、无过无不及”的意思。“中”的核心内涵是“度”。“无过无不及”即和谐度。人类赋予事物发展有一定的恰如其分的标准:“不及”和做“过”了都达不到理想效果,只有“无过无不及”,适度才能实现原有的目的,事物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如此“恰到好处”之境界反映了质变量变规律。这就启示人们合理地把握事物变化规律,注意掌握时机和火候,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五)“世界和谐本质”论,即和谐是事物的本质特征

世界上所有生命体因和谐而存在,因不和谐而死亡。和谐总会产生一种令人吃惊的力量,对于有机体的生命和组织的生命都一样。在中国古代典籍《易经》中,“和”意味着大吉大利的征象。同样《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自组织理论是系统论中的一种普遍性规律。有序而和谐,不仅可以保证系统组成最优,各子系统协调运转,信息物质能量交换避免系统成为“孤寂系统”和“死系统”,从而减少损失、提高效能,且可以降低损耗、避免冲突。更重要的是保证系统动态和谐发展,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六)“和谐发展最佳状态”论,即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是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意味着系统各类关系处于一种协调状态,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正常有序。“和”在中国被用以凝练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等系统内部治理良好、关系协调、发展有序的状态。不同事物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和谐既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事物发展的最佳途径。人类面临的突出发展困境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使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两大实体性构件有机结合在一起。人类要特别注意养护自然、珍视自然、爱护自然。天地万物以及社会人生的最佳状态和根本旨归是和谐发展。这应成为人类应有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七)“全面和谐”观,即全面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

《易传》提出了“太和”的观念,“太和”即大和,就是全面和谐。首先是天地自然本身的和谐。《周易》里讲的阴阳调和、化生万物的状态就是《老子》中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恰如儒家“天人合一”“民胞物与”,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第三是人与人的和谐。孔子讲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倡导处理人际和谐关系之原则。第四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则要求各安其位、各守其礼,进而达到使人与社会合序。第五是人的身心和谐。儒家强调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养身心、内圣外王,由此可治国平天下,达到普遍和谐。

二、中国和谐理念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人是文化的产物,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就教育自身的发展而言,先进文化的引领无疑是教育发展必备的品质。那么这种文化应是何种样态呢?费孝通先生在展望21世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指出,未来的方向应是“文化自觉,和而不同”(4)费孝通.文化自觉 和而不同——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究会”上的演讲[J].民俗研究,2000,(3).。曹德本教授明确提出了与西方文明冲突论(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M].林荣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冷战思维、霸权思想、零和博弈不同的“和谐文化模式”。和谐文化模式统一着以个人自身发展为基础的3大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与天人和谐。(6)曹德本.和谐文化模式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张立文教授根据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提出了化解人类冲突和危机的“和合文化”(7)张立文.和合文化与21世纪展望[N].人民政协报,2001-01-16(04).。陆有铨教授在总结20世纪百年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时深刻地指出:“20世纪所造成的生存危机(人口、资源、环境)将留待21世纪去解决。”(8)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侯尚智教授鲜明提出“和谐是全球化时代的理性选择。”(9)侯尚智.和谐论:全球化时代理性思维的选择[J].东方论坛,2001,(1).

(一)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必须秉持绿色的和谐发展理念

从远荒时代人从自然演化中产生并完全依附自然,尔后进化到人能够顺应自然、认识和改造自然,再到当代对自然生态资源的无度攫取和破坏。随着人对自然作用的增强,人对自然的利用和破坏作用在增加,自然对人的反作用也在加大,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恶化,现时代迫切需要调和二者的关系。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和努力,各国需不断开拓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人类拥有一个共同的地球家园,必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开展节能减排合作,大力倡议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和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致力于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和共同环保目标行动,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努力形成价值链、人才链、资源链、产业链、消费链、回收利用链与生态环保相辅相成的良好绿色发展格局,各国人民携手保护好我们共同拥有的家园。

(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将长期共存的世界需要把和谐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理念

华约随着苏联解体而终止,美苏争霸的两极对立格局已不复存在,世界地缘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阵营出于打压中国崛起的现实需要,抱定“社”与“资”意识形态对抗性,顽固坚持深层的阶级敌对意识和大国冷战思维。解决“和平与发展”世界两大主题,需要把和谐作为引领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的主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各国需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纽带,求同存异,美美与共,和谐共处,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为人类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全球一体化发展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关系需要用和谐理念融通与调节

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状态,是全人类共同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创建和谐文化是新世纪赋予人们的历史使命。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根本品质的文化。全球化发展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关系,要以实现“和谐社会”之“以人为本、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尊重规律、关系协调、共建共享”的“和谐”价值为己任。教育人善待自然、他人、社会与自我。“和谐教育”应该不再是学者的一种教育设想或逻辑论证的理论,而应“成为新时期我国的主流教育思想,成为引领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旗帜。”(10)王长纯.和谐教育需要和谐哲学(纲要)——跨文化对话的角度[J],比较教育研究,2008,(4).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要更多更深入地体现和谐教育理念。

显然,目前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单纯以文字和语言教学为主体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状况仍大量存在,没有开掘背后的价值理念和汉语言演化所赋予的天人合一的记录符号及其意象特点;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的梳理和传播还不够;尚存在汉语教学中讲授中国故事的影响力不够等问题。

三、中国和谐理念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传播路径

“就文化的精神层面来说,主要分为3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经验)、价值规范、艺术。其中,各项具体内容可做如下区分:知识包括宗教、哲学、语言、文学、科学;价值规范包括民族精神、集体心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规范、规则、礼仪、行为准则、风俗习惯;艺术指艺术形式、美感等。”(1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7.因此,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为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营造和谐的国际人文环境,尝试从哲学思想、汉语教学、语言艺术等3个路径传播和谐理念。

(一)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传播以儒学为重点的和谐理念

汉语是了解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必经渠道。对汉语语言的学习及掌握也对以儒家思想为重点的和谐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历史上,孔子思想的向外传播大致经历了3次高潮。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国际中文教育中孔子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国际社会认可孔子。美国最高审判机构联邦最高法院的外墙上刻有3个石像,分别是颁布《十诫》的摩西、雅典立法家梭伦、中国儒学思想家孔子。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要以传播儒学哲学为重点:一是要彰显儒学的普世价值和民间性质,规避“泛政治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不同社会制度的防范心理;二是七大和谐理念均可作为普世价值理念、向大众进行推广普及和推介,同时要与儒学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节”等理念推介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三是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所遵循的共同原则进行传播,对传统儒家和谐文化理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四是对高层次人才可以通过结合自组织理论、熵理论等自然科学印证和谐理论的正确性;五是增加体验性教育。譬如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可以用“欹器盛水平衡”实验方法形象地体悟“中道和谐”理念。

(二)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汉语教学中传播和谐理念

一是从学习熟悉汉语本身的和谐性来讲,从汉语演化起源来挖掘汉语词汇所蕴含的象形文字体现的字形合一、书画同体的和谐;二是从处理汉语与属地语言构建语言和谐来讲,坚持语言平等是正确处理语言关系的重要准则。不同语言存在差异,对待不同语言都必须坚持平等原则,这样才能有利于不同语言的和谐共处与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和发展。语言除了具有交际功能外,还具有文化功能、信息功能、传递人类智慧功能和感情功能等属性。不能用一种语言取代另一种语言,特别是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时代更要保护好民族语言和非通用语言,一种语言的消失就会割裂文化的传承和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必然会伤害一个民族的感情。加拿大20世纪初阻断原住民的语言文化代际传递的悲惨境遇值得各国深思。但是,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间要特别强调民族共同体意识和通用语言的普及;三是从国别语言文字相互影响和借鉴以及文化互鉴中传播和谐理念。譬如,汉语和儒学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化影响深远,日本的“厚生省”相当于我们的民政、卫生、劳动部门。“厚生”二字典出《尚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其意思是端正人们的德行,方便人们的物用,丰富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生活在和谐的环境中。近代有不少词汇是先由日本根据中国经典造出来又输入中国的。因此,可以挖掘和整理国别间文字和谐交融的教育资源充实到国际中文教育中。

(三)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以语言艺术为载体美的传播和谐理念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主要以语言艺术为载体,通过展示汉字之美、书法之美、简易之美等3个方面美的传播和谐理念。一是通过展示汉字之美传播和谐理念。《中华汉文字美学》为国内第一部汉字美学专著,既是历代书法等成果的大归纳,又是对汉字及其美学意蕴的新诠释。我们要着力为中华传统文化搭建一座连接现代化的“桥梁”,可从中华文化之根开始,推动汉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弘扬;二是通过展示书法之美传播和谐理念。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长达近2000年。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通过书法艺术可提高对各种美质的鉴赏力。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开掘中国文字的和谐之美,以此可以打开对中国物质文化诸美之源;三是通过展示习字的简易之美传播和谐理念。汉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比较难学的语言,汉字的学习更是让学生头疼,那么如何提高汉字教学质量,如何变难为易,就成了开展汉语基础教育的关键。为此,刘永年先生进行了长达十年深度广泛地对通用语言文字的比较分析和研究,查阅了大量古人习字的资料,在挖掘、整理、传承中国写字教学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注册发明了一套科学、简单的习字法——“九七写字法”。“九七写字法”是“新汉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九”指的是“汉字九法”,因为汉字是“笔画字”,有横、竖、点、撇、捺、提、折、钩、弯九种基本笔画排列组合成的“方块字”,“七”则是运用九笔组字法练习写字时要遵循坐姿端正、执笔有法、布局合理、顺序书写、定位书写、掌握比例、强化练习七个要诀。这套写字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进行九种笔画的基础训练,然后集中练习写好一千个楷体常用字,这样就覆盖了日常语料的90%,通过此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扎实、更高效地掌握汉字,为更进一步开展汉语学习打好基础。想学好汉语,光学好汉字是不行的,刘永年先生还组织编制了成体系的新汉语教材。新汉语教材是依据HSK大纲编制的,教材分初、中、高级三套六本,共5000个单词,2600个汉字。新汉语整体模式为:法理+拼读+字形识字+书写+语言语法+阅读与写作。“新汉语教育”是对汉语基础教育的一大革新,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有如此热心有识之士的努力、支持和奉献,国际中文教育必将走上坦途。

(四)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营造和谐的国际人文环境

“讲好中国故事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54.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一是讲好民族复兴故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二是讲好中国特色道路的故事。世界上没有固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可供选择,立足自己的国情,走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三是讲好中华文化故事。五千年形成的有史记载且体现中国精神的中国文化故事浩如烟海、取之不尽、魅力无穷。“国际中文教育作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支持我国整体外交。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硬实力正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但软实力仍然较弱。以汉语和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中文教育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国际中文教育可以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减少冲突,削减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可以为中国营造一个和谐的国际人文环境;可以从公共外交、人文外交层面支持我国的整体外交战略。”(13)吴应辉.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文化误读往往由语言隔阂引起。美国等西方民众目前普遍陷入对中国的“认知盲区”,很重要的原因是因语言乃至文化的隔阂造成。因此,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为精髓,借助语言作为载体和工具,能有效加快推进文明互鉴、求同存异、各美其美、命运与共的和谐大同世界实现的进程。

猜你喜欢

汉语理念文化
学汉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谁远谁近?
追剧宅女教汉语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