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中的创新实践
2022-02-03李莉王帅
李莉 王帅
2021年全国“两会”是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基本取得胜利,在新形势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复苏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为此全国人民目光聚焦于“两会”,国际社会对“两会”也保持了高度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官方媒体的旗帜,新华社为全面、准确、高效地向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报道“两会”信息,在报道内容的制作、新兴技术的运用和融媒矩阵的利用三个方面发力,做出了一系列创新实践。
新技术推动了媒体传播形式和传播方法的改变,制作精良的内容则是新闻报道的灵魂。近年关于全国“两会”的报道中,新华社坚持创作视角全面、主题鲜明、社会关切的内容,从报道的深度、广度、热度着手,为受众架起了解“两会”内容的桥梁。
1.精心组织,全方位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的核心与主心骨,是全国人民热爱的领袖。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为更好地向受众报道总书记在参会期间的活动、讲话,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部署。在“两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参加团组会议,同与会委员代表共商国是,并围绕委员代表关心的热点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为更加及时和充分地报道相关内容,推出了《习近平的“两会”时间》专题报道,全方位反映总书记是如何同代表委员商议国家大事、如何广泛听取意见、如何对代表的建议进行回应的。在专题栏目下,推出了《习近平2021“两会”微镜头》、《2021“两会新语”》等系列报道,从微观层面着手,向外界展现了总书记在“两会”中的生动细节和精彩瞬间,解读“两会”期间总书记的新表述。新华社还组建了强大的评论员团队,对总书记“两会”期间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以及实践价值进行了深入解读、阐释和宣传,为全国人民和国际友人展现了大国领袖的风范与形象,产生了良好反响。
2.紧跟议程、紧扣主题,充分反映两会风貌。新华社对“两会”会议程序、会议主题的相关报道都做到了准确与规范,以全面反映“两会”的整体风貌。为此,推出了《报告一起读》和《聚焦“十四五”》专题栏目,第一时间发布“两会”产生的报告和文件,并对它们进行全面剖析和细致、深入的解读。对于两个会议的开幕式、闭幕式等重要议程还专门撰写相关社论,并通过短視频、Vlog、图片等形式记录会议中的细节,将“两会”生动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其推出的《履职面对面》栏目充分报道了各代表委员在“两会”期间如何履职、提出了哪些意见、发表了哪些观点等,反映出“两会”团结和民主的风貌。为总结“两会”整体成果,厘清“两会”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间的关系,找准这次会议的历史方位,新华社还发表了《历史交汇期的宏伟擘画——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到2021年全国两会》,为受众深入理解“两会”提供了新视角。同时,还推出了《中国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利好世界》的报道介绍国际社会对“两会”的关注、解读和赞扬,引导受众坚定“四个自信”。
3.稳妥把握热点,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新华社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同用户进行互动和沟通,以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在“两会”前推出了一项关于网民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调查,吸引了超过136万人参与,并将最终的调查结果和分析以报告《调查告诉你丨2021年,网民最关心这些事!》的形式推出,此后的报道也加强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新华社还同中国政府网共同搭建了网民建言献策的平台,推出《我向总理说句话》的意见征集活动,网友可以将自己的创意、意见和建议提交至该网页。“两会”期间,新华社还开设了《2021两会调查》专题栏目,网友可以通过投票、留言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关切。其中,最受网友关注的热词会出现在“两会热词”榜上,根据网友的关切程度占据不同大小的面积,直观反映网友的诉求。同时,新华社还设有“热力榜”,将热度最高的主题报道进行排名,以反映网友关心的主要问题和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VR以及短视频拍摄技术的普遍使用,在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新华社在AI新闻、VR技术的应用和Vlog报道形式上进行了系列创新。
1.AI新闻抢眼。早在2017年,新华社就与阿里巴巴合作成立了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媒进行结合。新华智云自主研发的MAGIC媒体大脑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便捷地制作出报道短视频。针对“两会”报道,新华智云利用MAGIC技术推出了“两会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更加深入地分析“两会”相关数据,更准确地把握“两会”趋势、动向和内容。“两会机器人”服务于全国多家媒体,其生产的“两会”相关内容拥有上亿累计阅读量,成为报道中最抢眼的技术之一。新华社利用“两会机器人”提供的智能报道模板、数据分析等工具生产了众多高质量的报道。在2021年“两会”报道中,AI主播成为一大亮点,新华社的《AI主播跑两会》系列报道运用人工智能、语音合成等技术让虚拟的主播和虚拟场景“活”了起来,真实起来,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VR、AR、MR创新融合应用。新华社在2021“两会”报道中力求更好地还原现场,让受众拥有沉浸式体验。为此,新华社推出AR直播眼镜受到了广泛关注,利用注意力捕捉技术,摄像机能够跟着用户的眼神走,形成的视频同现场看到的画面完全符合,让受众如同身处“两会”现场。而5G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传输速度大幅提高,VR直播也有了更加快速的传输方式作支撑,提高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直播的互动性。“5G+VR”大大提升了VR直播的质量,MR技术的运用则更多出现在短视频中。新华社推出的《“创意MR艺术舞台秀”舞动“十四五”》栏目,以MR技术为支撑,将“十四五”的相关报道与舞蹈结合在一起,使得“十四五”的各项规划、数据和理念更加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吸引了受众的目光。
3.Vlog井喷式刷屏。图形化、可视化、轻应用化的报道形式已经是当今传媒行业发展的趋势,其中Vlog异军突起,受到了追捧。Vlog是博主手持摄像机一边走一边录像的形式。与直播不同,Vlog在录下来后还会经过剪辑加工,使视频在贴近日常生活的同时,能有较好的叙事节奏,更具吸引力。Vlog刷屏是新华社“两会”报道的一大亮点,在《“两会”炫视角》系列栏目中,媒体记者和代表委员成为“视频博主”,为广大网友报道“两会”实况、幕后故事等,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感、亲近感和新鲜感。新华网发布的《丹睿赴会》系列Vlog,通过记者的视角介绍了新闻报道中的准备工作、现场工作、后期工作,并记录了记者同与会人员的相处过程。将“两会”的台前幕后简单、生动、直接地呈现给观众,引发了年轻受众群体的兴趣。
为适应“轻阅读”、“浅阅读”以及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需要,新华社在“两会”的报道中充分建立了媒体矩阵以发挥各自优势。
1.以新华客户端为先锋。当前5G信号实现了全覆盖,智能移动设备早已普及,這为发展移动优先的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而现代人的生活也有着节奏快、工作学习压力大的特点,以至于很难有完整的时间在固定的地点接收信息。这使灵活性和便捷性成为媒体考虑的第一要素。新华社在“两会”报道中以新华客户端为先锋,牢牢把握移动优先的原则,将相关的报道、文章、Vlog等内容同步推送至移动端。移动端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收自己需要的信息。结合内容本身的简洁性、趣味性以及接近生活等特征,新华社的报道在满足用户休闲放松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其信息需求,扩大了新闻报道的覆盖面,有效提高了用户对新闻的接受程度。
2.品牌统领,打出融媒“组合拳”。新华社作为传统央媒,拥有品牌效应强、旗下媒体多的优势,做好媒体联动,根据各媒体的特色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打好“组合拳”,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品牌优势。新华社旗下共拥有20家子媒体,在“两会”报道中相关媒体协同作战,实现前台与后台、网上与网下、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严肃报道与休闲化报道相互协同、相互补充、相互推进。在以新华网及其客户端为主力推出《征途漫漫 唯有奋斗》的两会主题报道之外,新华社旗下《环球》杂志发表了《中国“两会时间”牵动世界》,从国际视角看待“两会”,分析其世界影响;《新华每日电讯》则以短讯的方式实施跟踪报道两会情况,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了委员代表的意见与建议,并推出了《迈步从头越 奋进新征程——2021年全国两会巡礼》作为整体的总结;《半月谈》和《瞭望》以更加严肃和学理化的视角对“两会”进行解读与评论;《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则不间断通过电视新闻播报“两会”情况,充分体现了融媒矩阵的特点与优势。
3.内外协同,多面开花。除旗下媒体的协同联动之外,实现同外部媒体的配合、同各大媒体平台的合作,也是放大融媒矩阵宣传效果的重要手段。新华社在“两会”报道中推出了“现场云”平台,重视各外部媒体的主体意识和利益诉求,与各媒体合作开展资源共享、内容共建,实现更高效的运转,达到“1+1>2”的效果。除了国内媒体,新华社也积极与国外媒体合作,在信息的汇总、处理和加工中更多考虑到国外媒体的诉求。针对使用范围较广、使用人口众多的语种开设专栏,方便国外媒体进行报道。
新华社在2021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聚合技术手段、创新报道视角、打造优质内容,将自身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了传播优势。利用融媒矩阵,全线发力、多方面创新,统筹会内会外、国内国外、网上网下的传播和宣传工作,全面报道了“两会”情况,深入阐释了“两会”精神。本次报道实践的成功再一次体现了融媒体的力量,也进一步创新了融媒矩阵的运用方式,为央媒利用融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引导舆论方向、提高自身影响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李莉系韩国清州大学博士研究生
王帅系菏泽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编辑: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