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手机恐惧症是什么“病”
2022-02-03祁诗
有些人因为没有携带手机、电量不足或没有良好的网络信号而产生焦虑、不安、紧张、易怒、空虚等症状,这戳中了不少网民的心窝子。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其实,他们是患上了无手机恐惧症。
放下手机,就好像主动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
近日,有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发起关于“无手机恐惧症”的话题讨论,引发广泛关注。
无手机恐惧症是指一些人在身边没有手机时感到焦虑或痛苦。专家表示,其主要症状有:焦虑、不安、紧张、易怒,等等。有的人甚至会因为没有携带手机、手机电量不足或没有良好的网络信号而产生一种空虚感。这戳中了不少网民的心窝子,相信不少人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体验。
我们常说,媒介是人的延伸。手机作为当下最为普遍和具象的媒介工具,无疑在无形中改变着人的习性,逐渐成为人的一“部分”,占据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我们当下的生活已经被手机彻底改变,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节奏紧凑,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的、新的社会景观,这是技术变革给人们带来的一个共识。
不可否认,技术变革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革。具体而言,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为普通公众提供了随时随地进行互联的条件。但与此同时,对于个体而言,随着手机使用的高频和碎片化,不少人其实也陷入了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信息汪洋大海之中无法自拔。
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当下,人们与这个世界的沟通、交流正越来越多地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而非依托具体的现实。比如年轻人喜欢在游戏场景中交流、在线上观影的弹幕中交流、在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上进行观点的交换,等等。人们以此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因此,不少人在放下手机后,就好像主动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
手机所引发的成瘾性与次生焦虑
现在,手机里的信息过度饱和所引发的成瘾性与次生焦虑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
就现实层面来看,一方面,人们焦虑的是在万物互联时代,稍微离开互联网一会儿可能就会被新的事物所抛弃,这不仅表现在人与人的日常交流中,在与个体生存息息相关的工作中表现得更为具体。
比如,各类即时通讯软件使得老板与员工之间交流的时间界限变得更为模糊。有时候,老板可能在半夜刷着社交平台,看到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方案便会顺手转发给员工,如果员工未及时回复,就可能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因此,生存的焦虑会促使其患有无手机恐惧症。
另一方面,手机中信息的泛滥和过载也在不断冲破人们的生理与心理界限。为应对过载的信息,用户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去关注,因此潜意识里压力就会增大。有研究表明,短时间内大量接收并处理信息,会抑制大腦皮层活动,进而有可能患上信息焦虑症、抗信息缺损症等疾病。长期处于类似的状态中,一旦放下手机,突然袭来的恐慌感便会加重,具体表现为时间规划不规律、休闲时间无法理顺等。
此外,基于用户体验与喜好所形成的个性化推荐机制,使得平台企业所推荐的内容在短时间内更能吸引用户注意力。虽说以更专业的视角去看,这种蔓延在移动社交网络上的内容大多是空洞的、浅薄的、乏味的、重复的,但对普通公众而言,手机里所带来的娱乐性内容,总好过复杂的工作。因此,人们愿意沉浸在手机里,是因为相对于现实而言,手机里的内容至少能在感官层面带来愉悦,总好过直接面对工作,这也就造成了一种“离不开手机”的表象。
技术进步过程中带来的“后遗症”
事实上,技术的革新往往与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互相影响。手机的出现是人类利用技术改变媒介传播工具的结果,但手机对人类习性的改变,无疑也是技术改变人类的一种具象化表现。
而此类现象归根结底是技术进步过程中带来的“后遗症”,其背后的因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但针对此类问题,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摆脱,人们能做的应该是多呼吁和引导,正确地与手机“和谐相处”。
(《光明日报》 祁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