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语言回译和文化回译研究

2022-02-03胡铭

今古文创 2022年3期

【摘要】《中国神话传说》是英国汉学家文仁亭(E.T.C Werner)研究中国神话传说的学术著作。作者从“广义神话观”的角度研究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神话与传说,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定义。文仁亭从西方视角出发,用英语写成此书。因此将书中出现的人名、地名、职官头衔、文化负载词及对中国民间神话的引文翻译成中文皆属于无本回译现象,翻译过程中应采用无本回译中的语言回译和文化回译策略。本文以《中国神话传说》回译为例,分析了不同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回译现象,以期对民俗文化文本无本回译的回译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国神话传说;无本回译;语言回译;文化回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3-0126-03

一、引言

自古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便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基于本民族的视角研究了中国的民俗文化和神话传说故事,撰写了关于这些文化的著作。此类著作具有以下特点:1.用异族语写成,属于异语写作。即此类著作中存在“语言能指和文化所指的错位现象”(王宏印,2016:1-9);2.有一定量的文化专有项异语表达;3.引用了来自不同文本的中国神话传说;4.代表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因此,根据此类著作的特征,翻译此类著作时回译策略为较好的翻译策略。回译可以分为语言层面的回译和文化层面的回译。译者在进行回译实践时,不仅要关注语言层面上的对应,同时还应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从文化层面考虑回译问题。

对于回译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回译的本质仍存在一定的争议。Brislin在1970年提出了“back translation”这一概念,他认为回译是一种将已译成某种语言的文本重新译回源语言的过程(Brislin,1970:185-216)。他将回译运用在跨文化研究之中,以检验译文的语义对等问题。Shuttleworth将回译定义为 “把翻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又重新翻译成源语的过程 (a process in which a text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given languages retranslated into SL) ” (Shuttleworth, 2004:14) 。在中国,王正良先生基于普通翻译学的视角,认为回译是将他人的译语文本再翻译回归原语文本的过程。(王正良:2006,20),强调回译中源语文本的存在。但是在此类民俗文化文本中,西方学者并不是直接翻译了某一本民俗文本,而是将多本关于中国民俗文化的文本融会贯通,写成自己的著作。因此回译此类文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回译”。

回译的对象不一定是有原语文本的译本,还可以是有着多原文本甚至是不显著原文本的“译本”。从《中国神话传说》一书来看,此书是英国汉学家文仁亭(Edward Theodore Chalmers Werner,1864-1954)在参阅了中国古籍后,从广义神话观对中国神话母题进行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因此,王宏印教授提出的“无本回译”(王宏印:2015,1-9),更适合此类文本的回译研究。

二、《中国神话传说》的语言回译

语言回译指仅发生在语言层面的回译现象,强调的是语言层面的对应。在语言回译层面上,不仅要看到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还要注意到两种语言、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在回译的过程中将这种或显性或成构的互文特征体现出来。

(一)人名地名的回译

人名地名属于专有名词,专有名词的翻译原则是有本可依,一般不允许随意创造。

《中国神话传说》中存在大量的人名地名,如“Ch'ang O,Chang Hsien,Meng Ch'ang,Emperor Jen Tsung,T'ien Kou,T'ai-yang Ti-chun,Jih-kung Ch'ih-chiang,Soochow”等。这些人名地名在回译至中文时,应遵循名从主人原则,译者不能随意创造编撰人名地名,避免出现混乱。因此,上述人名地名应翻译成“嫦娥,张仙,孟昶,宋仁宗,天狗,太阳帝君,日宫炎光,苏州”。

但是,因为原作作者文仁亭本身是英国传教士,汉语并非其母语,所以他对于汉语以及中国文化仍有不能所及之处。因此,在其作品中,会出现人名地名无从考证的情况,自然也无法实现名从主人。如文仁亭在讲述文昌帝君神话时,提到文昌帝君名曰“Chang Ya”,音同“张亚”,称其出生于唐朝,乃唐朝越国人,后迁至四川梓潼(“who was bor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kingdom of Yüeh (modern Chêkiang), and went to live at Tzŭ T’ung in Ssŭch’uan”)。

但根据《明史·礼志》记载,“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庙。”(《明史·志第二十六·礼四》),同时,文仁亭在原作中也记载了这一说法。因“张亚”与“张亚子”两个名字高度相似,加之译者在典籍中无法找到关于“张亚”此人的任何介绍,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采取了直译加注的方法,將原作中的内容保留了下来,同时在页脚处增加脚注,保留原文,以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料。

(二)头衔回译

头衔在回译研究中属于概念层面,其翻译原则应以规范、忠实为主。但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个人选择或是对于异族的文化概念理解偏差,可能会 “文不对题”。因此在回译头衔时,译者应结合忠实原文回译与顺应目的语语境回译进行回译。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作者描述了苏州的职官设置:“In Soochow the Governor, the provincial Treasurer, the Criminal Judge, the Intendant of Circuit...”在回译实践中,若忠实于原文,这些官职名应翻译为“省长、省财政厅厅长、刑事法官、巡回检察长……”与明清时期官员名称出入较大,中文读者在阅读时可能无法理解。因此,结合此书创作时间及文内提及的地点“Soochow(苏州)”,一般采用顺应目的语语境的回译策略,将其译为 “在苏州,包括知府(the Governor)、户房(the provincial Treasurer)、刑房(the Criminal Judge)、道员(the Intendant of Circuit)…… ”即保留原文语言形式,又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同时,在注意顺应目的的语境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对原文意思的保留。在《中国神话传说》一书中,文仁亭曾提到一个官职“the position of 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Ceremonies”。译者在维基百科上检索后发现,“the Board of Ceremonies” 与日语“式部職”同义,即“the chief administration charged with ceremonial matters”。该职官名的基本含义与“太常卿”一职的含义类似。但应注意的是,“太常卿”是国家层面上主管祭祀礼仪的官员,而这一职官名在原文中对应的官员本身仅为地方官,因此在这里直接翻译为“太常卿”与原文内容有一定出入。因此译者在这里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主管祭祀事宜的官员”,即忠实于原文内容,同时也顺应了读者的阅读偏好。

三、《中国神话传说》的文化回译

文化回译指的是原作中描写的目标文化中的人事物在回译中如何在目标文本中呈现出来(谭载喜,2018:1-9)。文化回译往往是将异语书写的内容回译至本族语中,因此其發生层面主要集中在文本层面。此外,在翻译一些“文化专有项”的词句时,也应当关注这类词句的文化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

(一)文化负载词回译

《中国神话传说》一书主要是写中国的民俗文化及神话传说,因此书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语是文化回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在回译这类词语时,首先应辨认出其描述对象为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其次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应的表达。

如书中写道,月亮上有“a hare on its hind-legs pounding rice in a mortar”。若按照其字面意思,应翻译为“野兔用后腿捶打研钵里的米饭”,这对中文读者来说是不知所云的。根据文化回译原则,则可以将其译为“玉兔捣药”。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与作者所传递的文化内涵是对应的。而“pounding rice(捣米饭)”属于文化变异现象,回译时则应省去,尊重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惯。

又如,文仁亭在描写状元及第,面见皇上的情景中,提到皇上应赏赐给状元“a rose of gold”,若直译过来意为“金玫瑰”,这与中文读者脑海中状元及第皇上赏赐时的场面有所出入。在查询相关资料后,译者了解到赏赐金玫瑰这一行为是基督教教皇将每年受到祝福的金玫瑰赐给有权势的信徒这一含义。文仁亭在这里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帝赏赐状元金银器物与西方基督教中教皇赐予信徒荣誉象征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异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内容。因此,在回译时,译者采用了异化方法,舍弃原文中出现的“金玫瑰”意象,译为“金银珠宝”,从而使得中文读者对译文内容不会产生割裂感。

(二)引文回译

文仁亭在创作《中国神话传说》参考了大量的中国经典名著,同时还结合了作者本人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因此在回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识别出作者在创作时使用的参考文本。若无法识别,译者在创造性翻译后也应保留原文内容,帮助后来的学者进行研究考证。文仁亭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描写了刘关张三人结义的场景,其中引用了元代关汉卿《单刀会》中的名句“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来进行叙述:“We do not inquire if we were born in the same year, the same month, or on the same day, but we desire only that the same year, the same month, and the same day may find us united in death”。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句是耳熟能详的,因此应采取完整回译的策略。但若译者无法识别词句,将其创造性回译为“我们不强求我们是在同一年,同一个月,还是同一天出生的,但我们只希望同一年,同一个月,同一天,我们会在死亡中走向一致”之后,也应保留原文,以帮助后来的学者进行考证研究。

同时,文仁亭在原作创作时,加入了一些来自中文典籍中的观点,但是并未指出其出处。在翻译时这些观点的出处应得到注意,其正确与否、是否与史实有出入也需要考证,以期满足本族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同时尽译者所能地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正确的研究资料。如在《中国神话与翻译》一书中,文仁亭在谈到梓潼帝君与文昌帝君关系,说:“...by saying that Shang Ti, the Supreme Ruler, entrusted Chang Ya’s son with the management of the palace of Wên Ch’ang”,翻译后可得译文“玉皇大帝命梓潼神转世张亚子掌管文昌府”。但是为了保证译文中观点符合史实,译者经过了大量查证后,在《清河内传》中找到了相应观点。因此,译者在原译文前加上了关于《清河内传》的相关信息,以帮助读者阅读。

四、结语

《中国神话与传说》是英国汉学家文仁亭对中国民间传说及民间习俗的研究著作,对中国神话研究及民俗研究都有着一定的价值。在翻译过程中,面对大量的人名、地名、官职头衔、文化负载词及引文回译,译者采取了语言回译结合文化回译的回译策略,以期实现更好地回译效果。

参考文献:

[1]Brislin R.W.Back-translation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970(1):185.

[2]Shuttleworth,M&Cowie 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谭载喜.文学翻译中的民族形象重构:“中国叙事”与“文化回译”[J].中国翻译,2018,39(01):17-25+127.

[4]王宏印.从“异语写作”到“无本回译” ——关于创作与翻译的理论思考[J].上海翻译,2015,(03):1-9.

[5]王宏印.朝向一种普遍翻译理论的“无本回译”再论——以《大唐狄公案》等为例[J].上海翻译,2016,(01):

1-9+93.

[6]王正良.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7](清)张延玉编.明史·志第二十六·礼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The Imperial Household Agency.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 of the Imperial Household Agency[EB/OL].[2021-06-10].https://www.kunaicho.go.jp/e-kunaicho/soshiki.html.

作者简介:

胡铭,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在读硕士研究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翻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