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南低信噪比复杂构造地震采集接收方式对资料的影响及分析
2022-02-03杨镇魁娄兵范旭郑鸿明
杨镇魁,娄兵,范旭,郑鸿明
(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012年新疆油田就开始在准噶尔盆地的巨厚沙漠、戈壁、农田、公益林等多种复杂地表条件下进行高密度地震勘探的探索与尝试。经过了多年尝试,总结出了基于宽频可控震源激发、高灵敏度单点检波器接收[1,2]、高密度观测系统相结合的“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采集经验[3],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腹部、东部均取得较好的勘探效果。
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存在地表和地下构造的双复杂情况,资料信噪比普遍较低。为获取信噪比较高的原始资料,以往南缘勘探区块均采用单串或多串组合检波器接收[4],其目的是对资料采集时产生的随机干扰、规则干扰及环境噪声等进行压制,有利于弱反射信号接收[5,6],从源头上提高原始资料的信噪比。但是也造成了有效波高频成分损失、通放带变窄、保真度降低等问题[7,8]。随着精细构造解释需求的不断提高,已有资料已无法满足目前勘探需求,需要充分考虑地震信号振幅、频率、相位等物理属性,确保资料的保真度[9,10]。
采用单点检波器接收的高密度地震勘探在构造更为复杂,地表条件更为多变的南缘低信噪比地区是否适用[11,12],是本文论证的一个重点。近年来,通过南缘三维勘探的效果证实了采用单点检波器接收、高密度观测系统相结合的采集方式可满足目前勘探需求,并取得较好的勘探效果[13]。
1 信噪比与覆盖次数关系分析
在南缘低信噪比地区的地震勘探中,如何提高原始资料的信噪比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14]。提高覆盖次数则是提高信噪比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若采用单点检波器接收,在保证勘探效果不弱于组合接收的情况下,须充分论证原始资料信噪比与观测系统覆盖次数之间的关系[15]。因此,建立一个正演模型分析信噪比与覆盖次数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覆盖次数实际资料的信噪比进行对比,进一步对单点检波器接收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
模型以不同反射系数进行模拟,建立两套水平层状地层和一套模拟山地陡倾角的正弦曲线地层。通过给定地层反射系数和雷克子波得到一个地震响应,以建立不同含信比动校拉平道集,以此来分析资料含信比(有效信号与所有信号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比来表示)与覆盖次数之间的关系。
从正演的叠加剖面分析,叠前道集含信比为50%时,叠加后可清晰地看到地层反射信息,与建立的正演模型一致;叠前道集含信比为20%~30%,可看到1.5 s、3.5 s两套水平地层信息,而约2.5 s陡倾角地层在剖面上无法看到有效反射;继续降低道集含信比为5%~10%,两套水平地层反射显示较弱,无法看到其他反射信息(图1)。说明资料的含信比越低,剖面的成像效果越差。此结论与地震勘探认识一致[16],原始资料的信噪比决定最终成果剖面的成像品质。得到相对较好的叠加成像效果。
图1 正演模型(a)及不同含信比叠加剖面对比(b-f)Fig.1 Forward model(a)and comparison of stacking profiles with different signal ratios(b-f)
当含信比为10%,覆盖次数为1 000 的情况下,资料信噪比较低,几乎无法看到约2.5 s 的有效反射信息;覆盖次数增加到2 000 次,资料信噪比得到明显提升,可见连续的反射信息;增加到3 000次后,资
按照目前高密度地震勘探的经验,认为原始单炮资料信噪比低,可通过增加覆盖次数来提高成果资料信噪比[17]。利用此模型,在道集含信比为30%的前提下,研究覆盖次数对成像品质的影响。将覆盖次数从100次增加到300次,剖面的成像效果有了明显提升,与含信比为50%,覆盖次数为50次的剖面对比,成像效果相差不大。说明含信比在30%,300次覆盖就可基本还原模型,含信比在50%,50次覆盖就可得到和模型相近的成果(图2),即原始资料含信比越高,资料对覆盖次数的依赖程度就越低。
图2 不同含信比、覆盖次数叠加剖面对比Fig.2 Comparison of overlay profiles with different signal-to-signal ratios and coverage times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原始资料信噪比普遍较低。因此,我们对含信比在20%以下的正演资料进行了重点分析。当含信比为20%,覆盖次数为200 次的情况下,几乎无法看到约2.5 s 的有效反射信息;覆盖次数增加到400 次,资料信噪比得到明显提升,可见连续反射信息;增加到500次后,资料信噪比进一步提升,有效反射同相轴能量更聚焦,成像效果较好(图3)。说明在实际地震资料采集中,若原始资料的含信比约20%,覆盖次数至少大于500 次,才有可能料信噪比有提升,但不明显(图4)。说明在原始资料信噪比较低,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单纯的提高覆盖次数对资料的成像效果改善已不明显[18]。这是我们目前在南缘二维勘探中遇到的一个技术瓶颈,尽管覆盖次数已提高至3 000次甚至更高,仍无法达到成像的预期效果。
图3 不同覆盖次数叠加剖面对比Fig.3 Comparison of overlay profiles of different coverage times
图4 不同覆盖次数叠加剖面对比Fig.4 Comparison of overlay profiles of different coverage times
为使结论更加准确,我们做了一项极限对比试验。当含信比为5%,覆盖次数为1 000次的情况下,资料信噪比非常低,叠加剖面1.5 s、3.5 s可见断续的平层反射,看不到约2.5 s的有效反射信息;覆盖次数增加到5 000 次,资料信噪比有一定提升,平层反射信息较好,隐约可见约2.5 s 的反射层位;增加到10 000次后,可见部分2.5 s反射信息;增加到20 000次后,资料信噪比有较大提升,可还原正演模拟地层(图5)。说明原始资料只要有信号存在,在不考虑成本、不考虑野外采集实际带道能力的情况下,无限次增加覆盖次数总可以叠加成像。
图5 含信比5%不同覆盖次数叠加剖面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overlay profiles of different coverage times with 5%signal ratio
通过正演模型对含信比与覆盖次数的对比分析,得到以下2 个方面的认识:①要想得到同样的叠加效果,含信比与覆盖次数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含信比不会随着覆盖次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图6);②理论上只要有信号,无限次增加覆盖次数总可成像。但在实际的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采集成本,又要考虑采集设备的带道能力,不可能无限制通过增加覆盖次数来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因此,要寻求原始资料信噪比与覆盖次数之间的平衡,以求用最合适的采集方法组合获取最具性价比的原始资料,保障成果资料的品质。
图6 含信比与覆盖次数的关系Fig.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gnal-to-signal ratio and the number of coverage
本次建立的模型仅仅混入了随机噪声,对有效反射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比较接近理想状态。在真实的地震采集中,噪声的种类繁多,还存在近地表的影响,地层倾角及地层破碎的客观地质现象存在,对有效信号的影响更大,通过模型得出的结论还要大打折扣。
2 资料效果分析
在南缘山前构造带以新采集的DN 三维边框内以往不同接收方式的单炮为例,整体资料信噪较低,几乎无法看到有效反射[19]。但从信噪比直方图的对比分析可看出,采用3 串组合接收的单炮信噪比较高,可达到0.42,而采用单个检波器接收的单炮信噪比只有0.27,换算为含信比分别为30%和21%。也就是说,两种接收方式含信比都在20%以上,但在相同的4 kg 药量激发环境下,组合检波器接收原始单炮的信噪比要明显高于单只检波器接收(图7)。
图7 不同接收方式单炮对比及信噪比分析Fig.7 Comparison of single shots with different receiving methods and analysis of signal-to-noise ratio
在此前提下,通过初始叠加剖面(只做静校正,不做其他任何处理)对信噪比与覆盖次数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针对主探目的层1~4 s的大时窗进行信噪比估算(图8-f)。从剖面及信噪比估算值分析,相同90 次覆盖次数条件下,单点接收剖面信噪比远低于组合接收;覆盖次数翻倍到180次,单点接收信噪比仍较低;当覆盖次数提升4 倍至360 次后,单点接收信噪比与组合接收相当,但剖面背景噪声略强;当覆盖次数提升至560次后,单点接收剖面信噪比明显优于组合接收(图8)。
图8 不同覆盖次数初始叠加剖面对比及信噪比估算Fig.8 Comparison of initial stack profiles with different coverage times and estimation of signal-to-noise ratio
结合正演模拟结果,若采用多串组合接收,覆盖次数达到300 次即可满足勘探需求;若采用单点接收,覆盖次数须大于500次才可满足需求。
综上表明,在准南低信噪比区采用高覆盖观测系统与单点接收的组合方式,在实现不弱于组合接收勘探效果的同时,可进一步提高资料的成像品质。目前针对南缘深大构造的地震采集方案,覆盖次数均大于500次,单点接收方式更具有优势。
由于工区范围内没有以往采集的三维资料,因此截取相同位置的二维成果资料进行对比(表1)。新采集三维覆盖次数约为二维资料的三分之一,从时间偏移剖面上看,新采集资料信噪比相较以往二维资料有了明显提升,剖面频率特征丰富、背景干净,波组特征清晰,目的层反射层次分明,构造形态刻画清晰,山前隐覆带目标背斜刻画清晰,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图9)。
图9 新(a)老(b)成果对比Fig.9 Comparison of new(a)and old(b)results
表1 准南山前二三维新老观测系统参数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parameters of the new and old observation systems in the two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Zhunnan piedmont
因此,我们认为在南缘地表条件起伏多变,地下构造复杂,尤其在构造形变较为剧烈的山前构造带,采用单点检波器,结合小面元、高覆盖、宽方位的高密度观测系统进行接收,可取得较好的勘探效果[20],在提高资料成像品质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勘探时效,助力南缘深大构造的油气发现。
3 结论
(1)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低信噪比区,单点接收与小道距、小面元、高覆盖等提高信噪比的方法结合使用,可取得不弱于组合接收资料效果,能满足南缘高陡构造的勘探需求。
(2)南缘山前构造带地表条件十分复杂,地下构造破碎,构造变形严重,各种不规则次生干扰较为发育,单炮信噪比低,需要通过多种处理手段提高资料信噪比,结合高覆盖密度观测系统,提高地震资料成像效果。
(3)低信噪比复杂构造采集是系统工程,无论单点接收还是组合接收,都与观测系统、激发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单点接收对于覆盖密度的依赖性更强,要充分体现两宽一高的采集方式才能得到较好勘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