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南东湾背斜构造解析与变形时间厘定
2022-02-03李静梁则亮庞志超冀冬生欧亚平高遥
李静,梁则亮,庞志超,冀冬生,欧亚平,高遥
(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3)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中国西部重要的勘探区域。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控制了油气的运移和富集[1-4]。在准南深层隐伏的呼图壁背斜、卡因迪克背斜发现油田,高泉背斜、呼西背斜获高产油气流,证实准南隐伏褶皱是今后勘探的目标[5-7]。本文利用石油二维反射地震剖面,采用面积-深度方法计算东湾背斜变形时间,通过平衡演化恢复东湾背斜变形过程,研究如何确定隐伏背斜变形时间的难题。该研究不仅可协助东湾背斜的井位落实,且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8-10],探索隐伏褶皱定量分析技术方法,为准南的油气勘探提供帮助。
面积-深度方法依据背斜缩短量-隆升面积对应关系,确定背斜变形时间、缩短量、变形期次[11-12]。以简单的滑脱褶皱为例,褶皱细分为18 层,无法直观分辨1~18 层隆升面积与滑脱层高度之间的梯度变化,很难区别1~18层隆升面积发生的变化(图1-a)。通过1~18 层隆升面积-距离滑脱层高程直角坐标图(图1-b),可清晰发现1~6 层随层位高程增加,隆升面积呈线性增加,缩短量等于直线斜率(1 127 m)。7~9 层随层位高程增加,隆升面积呈线性减少,拐点(7 层)代表背斜隆升时间。1~6 层为变形前沉积地层,经历相同变形,隆升面积逐次增加。7~9 层为变形期沉积地层,晚期地层相对早期地层变形更弱,隆升面积相对较小。10~18层与1~9层相似,为褶皱发生第二期变形产生的隆升面积或层位高程变化,10~13层为变形前沉积地层,具相同缩短量,等于直线斜率(486 m)。14~18 层为变形期沉积地层,拐点(14层)是背斜第二次隆升的时间。由此可见,背斜经历2 期变形,第一期隆升始于7 层,1~6 层为变形前沉积地层,7~9层为变形期沉积地层,10层指示第一期变形结束,14 层开始第二期变形。背斜总缩短量1 127 m,第一期缩短量641 m,第二期缩短量486 m。
图1 滑脱褶皱隆升面积剖面(a)和隆升面积与滑脱层高程直角坐标图(b)Fig.1 Profile of uplift area of decollement fold(a)and rectangular coordinate diagram of uplift area and elevation of decollement layer(b)
1 东湾背斜构造样式
东湾背斜带位于山前断褶带与霍-玛-吐背斜带之间,背斜轴向近EW 向,分为两排背斜,南边是东湾1背斜,北边是东湾2背斜。东湾背斜被新生界覆盖。本文通过覆盖东湾背斜三维反射地震资料,结合钻井测量数据,采用面积-深度方法计算东湾背斜变形时间。Line1 测线穿过东湾背斜东端,测线Line6 位于背斜西端。东湾背斜深层沿侏罗系煤层发育滑脱断层,背斜核部地层聚集加厚,背斜两翼地层低缓倾斜,南翼地层倾角小于北翼(图2-a-b)。背斜核部调节断层切断侏罗系西山窑组、白垩系,断距很小,对褶皱整体形态无影响。背斜北翼可见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生长地层,地层向背斜顶部逐渐减薄,地层角度由底部向顶部逐渐较小,剖面呈扇状形态,指示背斜隆升的时间为古近纪安集海河期。东湾背斜被霍玛吐断层削顶,背斜顶部发育新近—第四系向斜。显然霍玛吐断层晚于东湾背斜,断层切过背斜顶部的古近系,出露于东湾背斜北侧吐谷鲁背斜核部(图3)。霍玛吐断层引发2016 年玛纳斯6.4 级地震,为天山北麓重要的活动断层。由此可见,东湾背斜形成于古近纪安集海河期,晚期发育霍-玛-吐断层,东湾背斜被逆冲推覆体掩覆。东湾背斜前翼(北翼)霍玛吐断层上下盘古近系安集海河组重复,沿断层轨迹上盘地层向南回归,消除断层产生的变形。此时断层上盘古近系安集海河组位于东湾背斜后翼(南翼),与背斜前翼(北翼)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对称分布。地层向背斜顶部超覆,为一对古近纪沉积的生长地层(图2-c)。依据上述研究计算,测线Line1霍玛吐断层逆冲位移量约8.4 km,测线Line6断层逆冲位移量约11 km。
图2 测线Line1(a)与测线Line6(b)构造解释方案,消除霍玛吐断层的地震剖面(c)Fig.2 The Tectonic interpretation scheme of survey line Line1(a)and survey line line6(b),Eliminating the seismic profile of HuoMaTu fault(c)
图3 准南东湾背斜区域地质图Fig.3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zhunandongwan anticline
2 东湾背斜变形时间与缩短量
东湾背斜是滑脱褶皱,符合运用面积-深度图解的条件。选取东湾背斜6 条深度域剖面,划分出若干层,测量每层隆起面积和层面相对于底部滑脱层的高度,绘制面积-深度图解,确定褶皱底部滑脱断层位置和构造缩短量。以Line1 测线为例,剖面分为16 层(图4-a),以每层隆起面积为纵坐标,层面相对于底部滑脱层高程为横坐标,绘制Line1 剖面的面积-深度图(图4-b)。以每层相对于底部滑脱层高程为纵坐标,每层对应的缩短量为横坐标,绘制Line1 剖面深度-缩短量图(图4-c)。Line1剖面的面积-深度数值呈一条直线,拟合度R2=0.987,面积-深度呈线性关系。东湾2 背斜的缩短量为475 m,等于面积-深度直线的斜率。该结果说明东湾背斜经历一期变形,1~16 层(侏罗—白垩系)均为变形前沉积地层。东湾背斜底部滑脱层深度约9 km,与侏罗系煤层的埋藏深度吻合。结合背斜翼部沉积古近系生长地层,明确背斜形成于古近纪。参照Line1 测线,Line2、Line3、Line4、Line5 和Line6 分别选取15、14、12、13 和12 层,绘制面积-深度图(图5)。Line2~Line6 面积-深度直线斜率不同,构造缩短量分别为Line2=777 m、Line3=1 239 m、Line4=1 224 m、Line5=801 m、Line6=756 m。东湾背斜向东西两端倾伏,背斜中部抬升高,缩短量大,倾伏端缩短量小,抬升幅度低,二者呈正相关。滑脱层的深度约9 km,与Line1剖面结果吻合。
图4 东湾背斜Line1分层剖面和面积-深度直角坐标图Fig.4 Dongwan anticline Line1 layered profile and area depth rectangular coordinate map
图5 东湾背斜Line2-Line6 测线(自上而下)分层剖面和面积-深度直角坐标图Fig.5 Dongwan anticline line2-line6 survey line(from top to bottom)layered profile and area depth rectangular coordinate map
3 东湾背斜钻探结果与勘探意义
在第一排背斜带冲断带下盘也易发育逆掩断裂,由于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隐蔽,通常被称为隐伏背斜,通常成组出现,总体研究程度较低,属隐伏背斜。与准南同处天山两侧的库车地区,此类背斜具重要勘探意义。
东湾背斜中、下组合发育背斜构造,而上组合发育向背斜,中间发育霍玛吐逆掩断裂,整体呈逆掩形态,垂向上下组合表现出一期背斜。燕山期形成下组合低幅度褶皱,即准南山前不同背斜带雏形。喜山期沿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和安集海河组三套厚层泥岩发生多层滑脱。下组合背斜带之间部位由于构造平缓,难以遮挡中浅层构造传递,未能引起褶皱。因此,此类背斜通常位于山前不同背斜带之间的构造部位,燕山期形成、喜山期定型。构造高点较稳定,构造圈闭落实相对容易。
逆掩背斜主要发育于下组合,下组合构造更加宽缓且形成时间较早,位于高熟烃源岩中心,是油气运聚的主要方向,以天然气成藏为主,晚期断裂以滑脱断裂为主,未起到疏导作用,早起形成的天然气藏得以良好地保存。油气一般来源于深部,如侏罗系、三叠系烃源岩,通常以天然气藏为主。单逆掩背斜构造高点较稳定,但由于埋藏较深,勘探难度较大。目前在该背斜上钻TW1 井,TW1 井在白垩系清水河组见良好油气显示,点火可燃,焰高可达20 m,呈橘黄色,试油喜获高产油气流。
对于隐伏的逆掩背斜,通常被整体遮盖在中浅层逆冲断层之下,保存完整,且接近深部烃源层,油气充注条件优越,往往成为更理想的富油气构造,如库车凹陷克拉深2背斜位于冲断带下盘的单逆掩背斜,形成克拉苏大气田[13-14]。
4 结论
(1)构造定量化分析表明,东湾背斜形成于古近纪安集海河组期,褶皱缩短量约475~1 239 m,滑脱层位于深度约9 km。
(2)东湾背斜圈源关系及时空关系匹配较好,成藏条件极为有利,是准南深层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