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鄂豫共建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的构想
2022-02-03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文/宋 宏(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
大别山区横跨皖鄂豫三省,集生态功能区、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区为一体,且有长三角地区与中部地区交汇的地缘关系。推动皖鄂豫三省共建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既是发挥大别山生态功能优势助力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探索脱贫攻坚后革命老区绿色转型发展新路的现实需要,更是“双循环”格局下贯通长三角一体化与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体现。建设这一试验区,具有重大的全局性战略意义。
一、 大别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和碳汇经济发展潜能
1.建设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的空间界定
大别山位于皖鄂豫三省接壤处,山脉连绵上千千米,为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国华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素有“华中之肺”的美称,也是武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原城市群的重要水源地,是首批25 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
对于大别山区的空间范围界定,有三种“口径”。第一种是以自然地理的山脉延绵范围界定,即主体加余脉。按此界定,大别山区涉及皖鄂豫三省61 个县(市、区)(表1),国土总面积为10.86 万平方千米。2020 年末常住人口为3743 万、地区生产总值为1.77万亿元,森林覆盖率为32.2%。
表1 大别山区的县(市、区)
第二种范围界定是根据国家于2012 年在全国划分的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范围,其中大别山区也为其中一个片区,包括皖鄂豫36 个县(市)(表2)。这一界定范围较之山脉地理维度的界定范围缩小了近一半,但因为兼顾周边邻近的贫困程度相同地区,而将不属于大别山脉区域的地区也纳入了该片区。如安徽省淮河以北的临泉县、阜南县、颍上县和利辛县,河南省黄河流域的新蔡县、兰考县、民权县、宁陵县、柘城县。
表2 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36 个县(市)
第三种是以大别山脉主体区域为界定范围,既不包括山脉延绵地区,也不以贫困程度相似为标准归并,因此区域界定范围最小,包括皖鄂豫的23 个县(市)(表3)。这一范围是大别山的主体区域,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的自然保护地,森林覆盖率高达67%,2020 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196 亿元。
表3 大别山主体区域的23 个县(市)
在上述三种“口径”的界定中,我们取第三种界定范围。本文所提出的安徽省推动皖鄂豫三省共建碳汇经济试验区,其范围是大别山主体区域(图1)。
图1 大别山脉主体区域示意图
2.建设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的生态本底
碳汇,在陆地生态系统范畴上,主要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修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机制。碳汇经济要以优异的气候、森林、水源、自然特种等生态资源为基础,大别山区正是这些生态资源的富集地,具有建设碳汇经济试验区的优越生态本底。
(1)气候条件温暖湿润
大别山片区属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温光同季,雨热同季,具有优越的山地气候和森林小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5℃,最高气温18.7℃,最低气温8.8℃,气温年较差21.8℃。平均降水量1832.8 毫米,年降水日数161 天,空气相对湿度平均为79%,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400~1600 小时,年雾日为102 天,太阳平均辐射量为110 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为179~190 天,年平均气温比周边的市、镇低5.2℃,降水比周边地区多360 毫米。
(2)森林生态系统丰富
大别山森林海拔差异大,植被变化明显,高度从400 多米至1700 多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影响面积约40 万平方千米。低海拔区杉木、柳杉、马尾松等人工林成片分布,高海拔区以黄山松等松林为主,全年平均气温为16.4℃。大别山核心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瞬间最大值高达每立方厘米47.8 万个,是最高标准等级(6级)的228 倍,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的478 倍,周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普遍维持在84%以上。大别山区在维持和改善长江中下游广大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堪称“华中之肺”。
(3)物种资源十分丰富
大别山区是长江以北动植物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国家级及省级森林公园10 多处、国家级及省级自然保护区8 处、地质公园2 个。森林群落保存完好,被誉为华中地区“绿色明珠”,是世界公认的中部地区物种资源库和生物基因库。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野生维管植物1461 种,其中蕨类植物82种、裸子植物22 种、被子植物1357 种;野生动物约有2031 种,其中脊椎动物208 种,原麝、金钱豹、金雕、大鸨和白鹳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7 种;昆虫种类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拉步甲、中华虎凤蝶等。
(4)“绿色水库”功能突出
大别山区是淮河中游、长江下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和水源涵养区。区内水系发达,淮河、淠河、史河、杭埠河等主要河流经过,拥有众多湿地和中小型湖泊。淡水资源优质丰富,总量达300 多亿立方米,仅安徽省境内大别山区就有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龙河口五大水库及一大批中小型水利设施,水质控制目标达到Ⅱ类标准,供水范围覆盖安徽、湖北、河南三省20 多个县区,并涉及巢湖和长江下游。
过去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大别山区为保护生态资源而限制大工业大城镇发展,生态资源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包袱”,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因未能得到开发而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沉睡”状态。如今在“双碳”战略视阈下,必须重新认识大别山区资源禀赋的优势,重新认识大别山区在国家重大战略系统中的功能及地位。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研究成果指出,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最为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途径。由此可知,大别山区丰富而优异的陆地生态资源对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地区固碳减碳、实现“双碳”目标,无疑有着巨大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大别山区生态调节功能辐射周边皖鄂豫三省的10 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直接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全国的国土空间优化和长江生态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具有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区的现实可能性。
3.大别山碳汇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探索
碳汇经济是基于固碳减碳的低碳经济。长期以来,大别山区主导产业是农业及山林特产业,这些产业天然属于碳汇经济。近年来,大别山区在国家和有关各省的部署下,开展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碳汇价值实现的路径,着力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1)大别山区农业和山区特产业发展现状与特色
大别山区农业资源和山区特产资源较为丰富,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杂粮和油菜,依托山区特产,初步建成了茶叶、板栗、蔬菜、水产、蚕桑、中药材、奶牛、速生丰产林等特色农林产品基地,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近年来,大别山片区依托河南省泌阳县、湖北省随县和蕲春县、安徽省金寨县等4 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筑牢天柱山瓜蒌籽、六安瓜片、霍山石斛、随州香菇、蕲艾、麻城福白菊、罗田板栗、泌阳夏南牛、信阳毛尖等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业基础,大力建设产业集群,踏上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表4)。
表4 大别山片区农林特产及分布
(2)大别山区二三产业发展迈向低碳化
在第二产业方面,大别山区坚持多年积极承接长三角区域、武汉都市圈等产业转移,发展起了农产品精深加工、家居建材、生物医药及纺织服装等产业。近年来,大别山区积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表5),注重二次产业绿色转型,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产业结构占较大比重。
表5 大别山区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
在第三产业方面,大别山区各地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健康产业,以及山区农特产品的商贸物流业等(表6)。
表6 大别山区第三产业分布
总体上,大别山区第二、第三产业虽然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年脱贫攻坚带来了一些新兴产业,但规模普遍偏小、空间分布零散、龙头企业缺乏,大中型产业平台不多。
(3)大别山区探索碳汇价值实现的初步进展
多年来,皖鄂豫三省高度重视大别山区的生态经济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为推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积极探索发展碳汇经济。国家和三省均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建设了一批示范县(市),促进大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面,安徽省金寨县、岳西县被纳入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河南省淅川县、西峡县、灵宝市3 个县(市)入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方面,安徽省太湖县被纳入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安徽省桐城市、舒城县和湖北省罗田县被纳入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安徽省舒城县和霍山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河南省光山县、安徽省霍山县和金寨县被确定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大别山区各县(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先行先试,初步形成了大别山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
虽然皖鄂豫三省和有关县(市)在发展大别山区碳汇经济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仍存在碎片化、低层次的问题,各地仍是各自为战,未能从总体上整合生态资源,发展适宜性山区低碳产业,且集聚相关要素的路径还不宽阔,碳汇经济的规模效应尚未显现。作为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大别山区已经全面取得脱贫攻坚战胜利,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处于周边都市圈外围,“中心-外围”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大别山区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仍有着较大差距,依然是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最薄弱的地区之一。2020 年,大别山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0.54 万亿元,增速为-0.9%,远远落后于长江中下游的郑州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表7)。显而易见,大别山区亟须加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实现进程,在“双碳”战略引领下开拓碳汇经济发展的新路。这是三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辟外围地区跨越崛起新路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共同诉求。
表7 大别山生态核心区及周边都市圈经济总量对比
二、借鉴国内外经验发展大别山碳汇经济
1.国内外碳汇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经验
碳汇经济,是指由碳源碳汇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所形成的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经济,即碳资源的节约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提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碳汇经济越来越受关注,并在许多国家推广。
从国际碳汇经济进展看,碳汇经济是从两条线路展开的。其一是经济低碳化转型和森林固碳。1997 年,《京都议定书》首次提出“碳汇”一词,要求发达国家缔约方提出减排目标和措施,支持通过“造林、再造林、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增加碳汇。2007 年,《巴厘行动计划》把减少毁林和林地退化(REDD)纳入林业碳汇项目范畴。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单设森林相关条款,确定了2020 年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性安排,特别是从2018 年开始,对各国提出的目标进展情况进行预评估。其二是碳交易。将碳汇生态产品商品化,可进行交易,从而实现生态价值和生态产品配置平衡。2006 年,美国加州通过《全球气候变暖解决方案法案》,将2020 年加州减排目标法律化,推动构建加州碳市场。新西兰将森林碳汇优先纳入国家碳交易体系,政府对企业免费发放排放配额,企业可通过改进技术切实减少排放,或者增加对排放配额的购买量。
从国内进展看,基本上也是按照同上的两条路线推进碳汇经济,特点在于我国高度重视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一是出台相关规划文件,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行动要点、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6—2020 年)等。二是参照《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支持碳交易市场的试运作,推进林业碳汇自愿交易。三是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安徽省、广西省、山西省、河北省等省区开展林业碳汇项目,批准一些非政府组织(NGO)与地方合作建立林业碳汇试点。我国当前的林业碳汇交易基本确定了政府主导的自愿减排交易体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关领域和行业专家陆续制定和备案了多个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方法学,设计了碳汇核算、监测计量、审定核证机制和相关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碳汇要素市场。但是,按照国际“双碳”的相关导向和要求,国内碳汇经济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碳汇技术、碳汇产业发展不足,现有碳汇核算方法晦涩烦琐,不易理解和操作,碳交易市场还不成熟。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在发展碳汇经济领域更加迫切需要试验、探索和推展。
2.大别山碳汇经济发展和试验的应有重点
碳汇经济本质上就是低碳经济,是指以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碳汇交易等为主体的经济形式,注重能源高效利用和生态资源价值化。推进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有利于将低碳经济与山区发展有机结合。共建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要抓住三个关键点:低碳产业做加量、碳汇资源做增量、碳汇交易做流量。
(1)低碳产业做加量
大别山区发展低碳产业是其建设碳汇经济产业链的必要条件,是加快其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从区域产业体系考量,就是以低碳技术为驱动力,一要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对传统产业进行低碳化改造,建设绿色工厂、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生产线和供应链,加大有色金属、家具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支持力度;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特色经济林业和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合肥市、武汉市、郑州市等中心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承接、配套,打造一批低碳高技术企业和产业园区,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占较大比重。二要加快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广集国内外特别是国内较为成熟的低碳技术,在碳监测、减碳、固碳、碳利用等领域加强引进和应用。比如发展山区光伏发电产业以优化低碳能源结构,建立以新型微电网为核心,光、储、充、联一体化的低碳科技示范工程。再如推广山区建筑节能,积极推广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绿色建材,提升农村能源利用的清洁化水平等(表8)。
表8 大别山区低碳产业发展分布
(2)碳汇资源做增量
碳汇是利用生态系统实现“负排放”的一种方式。生态系统将二氧化碳固定起来,当其固定碳量大于排放碳量时,该系统就成了大气二氧化碳的汇,简称碳汇。碳负排放技术包括造林/再造林(林业碳汇)、生物碳汇、直接空气捕捉和强化风化,其中造林/再造林技术是最经济的负排放技术,去除二氧化碳的成本在60~300 元/吨。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在发挥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碳汇方面的潜力巨大,大别山林区具备植被和森林土壤碳贮量优势,生态碳汇能力大、林业碳汇效果佳。一是发展固碳林业。通过恢复天然森林植被、加强人工林培育等方式,充分发挥森林固碳的作用。二是增强森林碳吸收功能。通过造林、再造林、修复退化生态系统、建立农林复合系统等来增加森林碳储量。三是对森林进行可持续经营。保护现有森林生态系统中贮存的碳,减少其向大气中的排放。四是探索碳替代措施。通过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利用可更新的木质燃料(如能源人工林)和回收的采伐剩余物作燃料。
山区碳汇资源重点是森林碳汇,森林固碳效果最好的树种是阔叶林。大别山区处于我国秦岭-淮河气候带之南,适宜常绿、落叶阔叶林生长。目前国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提出碳汇交易要以新增林地计量可交易的碳汇,专家们也指出增加森林碳汇资源必须大力植树造林。一方面,大别山主体区现有森林覆盖率达67%,新增林业用地十分有限;另一方面,过去为保护生态而采取了封山育林措施,但大都是简单化的封闭林区、自然生长形式,林区中大量生长杂草灌木,不仅占用林地面积,而且固碳效率低下。要使大别山区森林资源进一步提升固碳功能,持续增加碳汇产品价值,就必需实行林地改造,在不大规模扩大林区占地面积的前提下,通过改造杂草灌木林,增加阔叶林造林面积,从而使固碳功能提高,碳汇资源持久增加。应在大别山区推广塞罕坝植树造林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广植阔叶林,提高覆盖率。从现在起实行大别山区森林改造,新增阔叶林造林经过10~20 年新木生长成为大树,恰与2030 年、2060 年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要求相符。到那个时候,大别山区林业碳汇资源及其功能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更为举足轻重。
(3)碳汇交易做流量
碳汇交易是实现总体碳中和平衡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2021 年7 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开展了CCER原有备案项目在规定条件下的碳汇交易,为我国碳汇交易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林业碳汇属于新鲜事物,目前国家在全国若干地方进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林业碳汇价值及其交易即是试点内容之一。“双碳”形势紧迫,我们预测在未来3~5 年,全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将会逐步健全,林业碳汇进行交易并形成流量已经可以期待。但应指出,碳汇交易做流量,3~5 年是一个探索创新期。一方面,2015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起草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2019 年,生态环境部起草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尚未通过国务院审议颁布,林业碳汇交易方式、交易规则、交易风险管理、交易争议处理等具体机制还有待建立。另一方面,林业碳汇交易需要明确碳汇核算的计量方法,尤其需要明确碳汇计量指标体系。当前国际上对碳汇的实物量进行核算计量方法主要有收获法、生物量法、蓄积量法、涡旋相关法、涡度协方差法等,但还没有一种方法为世界各国所公认。现有的森林碳汇定价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直接的方式反映森林碳汇价值,包括造林成本方法、边际成本方法和蓄积量转换方法;另一类是通过某些间接方式反映森林碳汇的价值,再对其价值进行定价,包括成本分析法、碳税率法、影子价格法以及期权定价法等。
当前国内已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试点经验。如浙江省丽水市着力破解林业碳汇可计量问题,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GEP)为切入口,建立了GDP 和GEP 双核算、双评估、双考核机制,率先完成了乡村两级GEP 核算,出台了全国首个山区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丽水市以政府与市场结合方式,创建基于GEP 核算的政府购买生态产品制度,培育发展“两山公司”173 家作为市场交易主体,并组建“两山银行”作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实现了林业碳汇市场交易。此外,还有江西省抚州市、浙江省淳安县等试点地区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形成了相关经验。建立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有利于突破一市一县小范围边界,发挥大别山区整体联动效应,开展大范围的联合攻关,并有皖鄂豫三省的合力加持,必将更加有力促进碳汇交易和大市场建立,从而实现大别山区林业碳汇交易的巨大流量及经济效益。
三、 皖鄂豫共建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的具体路径
1.携手推动建设大别山国家碳汇经济试验区(1)增进共识,携手推动
安徽省已有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推动皖鄂豫三省共建大别山国家碳汇经济试验区的倡议,有必要加强皖鄂豫三省高层互访对接,共同谋划战略合作,将共建大别山国家碳汇经济试验区列为重大事项,增进共识,参照长三角一体化协调机制形成三省共建机制。
(2)共编规划,战略引领
在三省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加快设计和确定试验区战略规划。需要发展改革、自然资源、林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部门协同,建立大别山区皖鄂豫三省政府部门间工作协作机制,统一规划试验区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及其边界、森林资源保护和新增规划及标准、低碳产业发展及布局、试验区政策协同与管理协同等,加强协调、合作与联动。宜由三省联合组织工作专班,合力科学编制试验区的建设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具体目标、建设路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以规划引领大别山国家碳汇经济试验区建设。
2.共同探索发展山区碳汇经济的新路
(1)破解难点,共拓新路
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急需破解的难点,共同开发碳汇综合管理平台,开展碳汇计量监测,探索基于森林碳汇的碳中和市域循环、碳交易项目开发。皖鄂豫三省要统一大别山区的碳汇核算计量方法,摸清家底,对全区森林的分布、质量、保护等级、权属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科学测量碳汇规模。建立健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制定大别山区统一规范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加快建立符合大别山区实际情况、具有特色的碳汇监测体系和数据库。
(2)科技创新,联合攻关
集中三省优势创新资源,协同攻关碳汇领域重大科技难题。一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湖北省信息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郑州大学大气环境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大气污染研究、能源与环境影响研究、资源与污染控制技术开发,共建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二是依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等科研院所,面向双碳前沿颠覆性技术和新材料、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碳循环转化利用及零碳能源技术等,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把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安徽省可支持六安市发挥链接长三角众多有关科研机构的区位优势,聚集长三角乃至国家的科技创新机构资源。可在距离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最近的六安市建设大别山碳汇技术创新中心,形成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辐射整个试验区。
(3)联手共推,碳汇交易
2021 年7 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后,除了CCER 原有备案项目在规定条件下可以交易外,新的机制还没有重启,目前基本上没有林业碳汇项目交易。同时,大别山区碳汇市场交易目前还处于空白阶段。三省要紧抓碳汇交易方面的核心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碳汇交易的评估、登记、监测、交易、监管等方面的机制。成立专业评估机构,建立专门登记部门,从多圈层角度出发,自主构建气候变化监测指标系统,研发温室气体监测与核查的手段和平台,完善碳汇交易程序,加强第三方监管力度,明确市场交易的主体和客体,设计和使用标准化合同,确定计量核算和定价方法。
3.以“融圈”承接路径发展低碳产业
大别山区处于合肥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和郑州都市圈的外围,工业化水平偏低,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础和发展均显不足。为振兴山区经济,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1)融圈发展,承接布局
融入周边三大都市圈现代产业体系,承接合肥市、武汉市、郑州市等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布局,通过招商招才、引资引智将都市圈产业资本要素导入大别山区,布局低碳化的零部件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山区特产加工业,与中心城市产业链对接,加强周边中心城市消费市场营销,将山区产业深度融入都市圈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借力都市圈引领和主导做大做强大别山区低碳产业。依托振兴革命老区相关支持政策,对接国家对口支持部门、有关央企,争取产业项目布局和资本力量支持。如安徽省岳西县近期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支持,建设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投资建设无人驾驶山地试验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及无人机产业园等。
(2)与城互补,延伸功能
利用山区生态功能与城市部分功能异地延伸的互补性,将都市圈(城市群)大中城市的休闲、养生、康复、养老、自然探险、沉浸旅游等适宜异地实现的功能延伸到大别山区,发展生态型现代服务业。要注重顺应都市及其新生代消费更新升级的趋势,着力开辟新业态、新模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山区产业。
4.合力争取将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上升到国家战略
(1)三省联合,争取支持
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对于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生态平衡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且是跨省建设,因此有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客观必要性,也有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现实可能性。在安徽首倡、三省共建大别山碳汇经济试验区的基础上,三省应合力争取将试验区上升到国家战略。三省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共同谋划,制定联合申报方案,对接国家有关部委。
(2)政策创新,先行先试
从国家战略层面支持大别山区碳汇试验区建设,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政策创新。财政政策方面,加大国家财政及税收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大别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大别山区低产林改造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产业政策方面,对大别山区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给予特殊的政策(脱贫地区接续发展、革命老区振兴等)和资金支持,引导皖鄂豫三省在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地、技术等方面形成强大的合力。在土地政策方面,进一步精准细化区域内主体功能区划分,统筹平衡山区城乡、产业、生态用地,优化区域国土空间布局。在开发大别山碳汇交易市场方面,允许大别山试验区在重启CCER 体系及市场交易,增加林业碳汇的市场份额的同时,先行先试跨省碳汇交易市场建设和林业碳汇项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