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市场化加速成果转化 助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安徽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之路

2022-02-03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安徽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安徽成果

文/柯 渲(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同频共振,以需求为牵引、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添动能。

十年来,安徽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5.3 倍、由全国第18 位上升至第6 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长5.5 倍、居全国第8 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5.7%,提升10.9 个百分点;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8 位,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方阵。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安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 倍,由全国第14 位上升到第10 位,实现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十年来,安徽在实践中探索走出了一条市场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一、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加速原始创新成果转化

在人们心目中,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相距甚远,但安徽利用基础研究优势和成果,跨越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之间的鸿沟,积极开展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1.推进大科学装置衍生成果“沿途下蛋”

大科学装置作为一种极端条件下的科学研究系统,主要目的是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因此社会各方面更加注重的是其取得的前沿科技突破,很少关注其衍生成果转化应用。近年来,安徽在全力支持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的同时,充分利用其衍生的科研成果,建立清单式跟踪发现机制,以市场化手段加速转化应用。

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技术优势和成果,通过股权合作方式成立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有限公司、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以“临床引进+自主研发”模式,引进全球领先的瓦里安先进质子治疗系统做对比验证,自主研发当今国际先进的新型治疗肿瘤方法——质子治疗系统。经过几年努力,成功研制出全球最紧凑“中国造”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加优惠精准的治疗手段。依托稳态强磁场装置,催生出国内首个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药等多个潜在的国家Ⅰ类创新药;依托同步辐射光源装置,实现了“大口径高阈值光栅”产业化,为我国高端激光器、光刻机等设备提供核心器件……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的一批前沿成果,正源源不断在江淮大地落地,在新能源、质子医疗、医药等领域直接孵化高科技企业100 多家。

2.推动基础研究贯通应用开发

数学作为基础研究的基础,一直以来人们很少把数学研究与成果转化联系起来。安徽充分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在数学领域的优势,组建安徽应用数学中心。中心利用计算几何、数值优化、机器学习等数字算法的优势,成功研发了国产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几何内核(九韶内核),破解了我国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卡脖子”难题。中心以九韶内核为核心,联合企业凝练重大需求,开展应用开发,促进工程化实施,由企业科技人员入驻中心,全程参与基于九韶内核的应用软件开发整个过程,使成果快速推向市场应用,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系列难题。目前已有5 款基于九韶内核的工业软件成功部署应用于相关行业,初步构建了基于下一代内核的工业软件应用生态,孵化出4 家高科技企业。开发出的第一性原理固体分子材料计算体系是迄今最大(最高250 万原子)的计算软件,成功应用在世界超级计算机冠军——“神威·太湖之光”,实现了基础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探索出一条“企业需求匹配—共同消化吸收—工程化实施”的基础学科研究贯通应用开发之路。

量子信息技术是当今最具战略性的前沿科技领域,目前还处于早期发展探索阶段。安徽充分利用量子信息技术的科学优势,大力支持院士团队创办企业,加速前沿成果产业化。创办的国盾量子,是全球少数具有大规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设计、供货和部署全能力的企业之一,成为国内量子通信领域首家A 股上市企业;创办的本源量子,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量子计算机研制和应用的科技企业;创办的国仪量子,自主研制的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多项技术产品突破国际封锁和禁运。目前,安徽已集聚量子科技企业及关联企业47 家,总数占全国的1/3,成为中国“量子科学”“量子产业”双高地。

二、着力引进海内外创新资源,力促成果在皖转化

安徽虽然创新资源有一定优势,但远不能满足全省高质量发展需求,为此,安徽大力招引海内外创新资源加速发展。

1.以技术入股招引院士团队成果转化

目前,各地院士工作站较多,但多以咨询、顾问为主,实效有限。然而地处皖北的界首市,有一家从事传统纺织业的民营企业——吉祥三宝公司,却利用院士团队摆脱了困境,实现转型发展。2017 年3 月,公司敏锐捕捉“院士专家界首行”契机,成功与上海高校某院士对接并设立院士工作站。为深化合作、留住团队,公司不仅每年提供专门工作经费,还毅然推行股权优化,院士团队以技术入股方式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团队人员不仅提供技术研发支撑,还全方位全程参与企业战略规划、产品设计选型、生产设备选购调试、生产工艺优化、产品市场开拓等各个环节,使企业出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企业和院士团队协同努力下,公司实现了从传统棉纺行业向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产业、从单一的民用品向军民融合产品、从年产值不足千万元的传统小企业到年营收超2 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华丽转身”,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技术入股招引院士团队,共促成果转化、共赢发展成果的新路。

2.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携带成果转化

过去人才项目大都是就人才谈人才。为把人才“第一资源”直接转化为创新“第一动力”,2014 年以来,安徽大力招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携带先进成果来皖领办创办科技企业,按照“招引一个团队、创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理念,在全国率先推行“科技团队持股+成果转化创业+政府股权激励”政策。在团队企业创办初期,政府以股权债权方式予以扶持,让利企业、共担风险;待团队企业达到奖励标准后,省级政府再将投资的股权债权资金全额奖励给团队,探索出一条“人才+成果”同步招引的新路径。该政策突出特点是把人才团队与创业企业的利益紧紧绑定,明确受扶持的人才团队必须在创业企业持股;把市县作为招引扶持的主体,在市县先行给予团队企业资金扶持后,团队企业方可获得省里扶持。省第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汪良恩团队创办的安芯电子公司,自主研发成功50A 车用雪崩整流二极管芯片、半导体分立器件芯片等产品,实现进口替代,近4 年累计实现营收8 亿元,获省1000 万扶持资金全额奖励,已通过科创板上市审核。

目前,安徽已引进人才团队320 个(其中省外196个、国外25 个)来皖创办企业,省级财政资金投入14.1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20 多亿元,其中已有2 家企业上市、1 家过会、4 家进入上市辅导备案、215 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安徽创立的“创新创业团队回购地方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所持股权的机制”被国务院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

3.共建专业研究院吸纳省外高水平成果落地

针对省内有效科技成果供给不足的状况,安徽采取共建专业研究院方式,积极引进名校名院,嫁接省外优质创新资源在安徽落地转化。此类情况,仅合肥一市,就与名校名院共建专业研究院29 家,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9 家。

安徽省、合肥市联合引入清华大学,三方共建专业化新型研发机构——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省市开放应用场景、高校发挥科研优势,面向城市安全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实施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科研骨干兼职创业或在孵化企业兼职,探索知识产权“先授权挂账、后收益回馈”的方式,暂不收取专利使用费,待企业发展后再按营收总额的一定比例收取,减轻科研人员创办企业的资金压力。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已培育孵化企业13 家,实现营收43.3 亿元、上缴税收3 亿元,新增工作岗位2000 余个,率先研建全国首个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形成的“合肥模式”已应用于26 个省(市、自治区)、200 多个市(县)和海外10 多个国家。

三、多管齐下搭建双创大平台,畅通成果转化通道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供需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对称问题,安徽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双创大平台,打通供需对接便捷通道,解决了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难、企业获取成果难的问题,推动更多成果从“试验场”走入“生产线”。

1.建设科技大市场畅通成果转化

安徽按照“市场化运营、专业化服务、国际化标准”原则,打造集汇聚展示、发布路演、转化交易、项目孵化于一体的安徽科技大市场,链接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投资基金、中介机构等,构建“年度大会+季度专场+月度路演”的交易活动谱系。探索“前店+后坊”的发展模式,以成果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科技大市场从交易向转化应用、产业化延伸,成为“一站式”成果转化综合体。目前,科技大市场已与海内外140 多家高校院所、产业头部企业建立关系,举办现场转化活动230 余场。经安徽科技大市场推荐对接成立的中欧电子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已孵化培育科技企业6家;与企业共建研究中心、实验室4 个,带动投资3900万元。目前,科技大市场服务企业8000 多家,促成成果转化交易额超400 亿元。

基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有国内外大批杰出人才的巨大潜力,安徽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积极打造“科大硅谷”。采取市场化方式组建服务平台公司,先行先试鼓励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等高含金量政策举措,磁吸包括师生、校友等全球高端人才“入谷”创新创业,打造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和高科技产业发展“高产田”。目前,“科大硅谷”高新片区已集聚院士团队企业17 家。

2.建设“羚羊”工业互联网科产平台推动高效转化

安徽顺应工业互联网发展浪潮,打造“羚羊”工业互联网科产平台,推动国内外成果上平台、专家智库聚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科产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在平台上发布技术需求、捕捉科技成果、共建研发平台、共享设备仪器等;鼓励更多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上平台,成为生态服务商,开展产学研直接对接交易,实现技术供需两端快速链接,成为7×24 小时不打烊的云端科技市场,有效打通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通道。经平台撮合,科大智能物联和安徽大学曾伟辉团队就钢铁外观面检测技术需求实现对接,合同金额达100 万元。目前,该平台已汇聚50000 多项科技成果、发布企业技术需求10000 多条、促成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对接7000 多次。

3.牵手大院大所批量转化

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基本上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转化,效率低、成功率不高。为改变这一状况,合肥市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合肥创新院,以合资方式成立合肥创新院公司,成为专业化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公司采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企业化运作方式,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实行“技术入股+现金入股”、股权奖励等激励措施,集中承接转化中国科学院研究成果,摸索出“技术孵化—技术转化—企业孵化—创业投资”的批量转化服务之路。目前累计引入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团队100 多个,孵化培育企业超过300 家,启动上市企业4 家。据统计,目前全省16家中央驻皖科研院所,已有14 家在皖建有成果批量转化平台。

四、深化制度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加速成果转化

针对研发成果“不对路”、高校院所“不会转”、权责不明“不敢转”、缺少资金“不好转”等突出问题,安徽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技成果在皖转化应用。

1.赋权改革激励成果转化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因存在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障碍,导致一些成果被束之高阁。安徽本着“放水养鱼”的理念,启动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给予职务成果完成人充分授权,让政府对职务成果国有权益“放权”,以赢得成果转化后的经济、税收、就业等利益。2021 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农业大学等6 家高校相继被国家、省列为赋权改革试点,探索对赋权的职务成果不纳入国有资产审计和清产核资范围、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权减值及破产清算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其持有的职务成果权益以协议方式转让给成果完成人,让其拥有100%自主使用转化权益,待产生收益后再支付转让费,使得学校和成果完成人不仅成为成果转化的“一致行动人”,还有效防范了职务成果完成人转化失败的风险。作为首批赋权改革受益者之一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某教授团队,将赋权的6 项芯片设计领域职务成果,作价入股成立了合肥乘翎微电子有限公司,现完成首轮市场化融资,估值已达1.5亿元。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已有27 项成果申请赋权。2022 年1—8 月,31 所在皖高校登记输出技术合同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74.9%。

2.创设企业“科技副总”直接转化

为有效解决企业创新人才“不够用、不会用、不适用”等问题,2020 年以来,安徽省来安县先后与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长三角区域近10 所高校,共建科技成果转化来安中心,构建“企业点单、政府派单、中心买单、企业评单”的“科技副总”模式直接转化成果。明确“科技副总”必须由与企业研发领域相近且科研工作能力突出的高校教师挂职企业担任;对已签聘的“科技副总”,县财政给予每年每家企业专项资金,用于其薪酬保障,同时在企业支付高校成果转化合作资金后,政府按照最高40%比例奖补企业。目前,全县设有“科技副总”22 名,企业“科技副总”模式为来安县企业带来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2021 年签约的9名“科技副总”已促成校企产学研合作等项目15 项,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近2000 万元、预期产值3.3 亿元、利税4600 万元,有2 家企业分获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邵玉田博士基于在新材料领域多年研发经验,在担任华欣药玻“科技副总”后,研发的“药用玻璃包装瓶内壁硅化”产品得到兆科药业等大中型药企认可,新获订单800 万元、新增利润150 万元。

3.金融创新赋能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始于技术,成于资本。安徽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构建天使基金群,建立省种子基金、雏鹰基金、新型研发机构基金、成果转化基金,打造覆盖成果转化产业化“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用金融为成果转化按下“快进键”。省成果转化基金股权投资的合肥泰沃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全球独家微纳旋转型精密激光加工设备及完整生产线,指标全面超越国外设备,但价格仅为国外设备的1/4,已成为京东方和华为的供应商。省成果转化基金运营两年多来,累计完成投资项目72 个、投资金额12.69 亿元,其中51 家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1家企业已上市。

针对科技企业轻资产、缺抵押、融资难等问题,安徽创新科技担保工作机制,率先在全国构建起覆盖全省的科技融资担保体系,由地方政府推荐建立科技企业名单,银行通过大数据审核建立融资需求科技企业项目库,担保机构建立通过分保、联保予以担保的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通过采取见贷即保、见保即贷、批量服务等方式,让科技企业信用转化为“用信”,“知本”转化为资本。省担保资金连续3 年支持的合肥利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生物质新材料等成果,不断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2021 年企业销售收入较2019 年增长3.43 倍。截至2022 年8 月,全省已累计开展科技融资担保业务800.5 亿元,在保户数2804户,平均担保费率约为0.85%。

下一步,安徽将全面贯彻《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全力以赴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制度藩篱,推进科技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更多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场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做法,努力建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示范样板省和经济强的创新安徽,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为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动能。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安徽成果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