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调神针刺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
2022-02-03潘静洁黄晋刘堂营黎仁彬刘文雯
潘静洁 黄晋 刘堂营 黎仁彬 刘文雯
广州市胸科医院中医科(广州 510095)
结核病主要累及器官为肺脏发生肺结核,但亦有约15%为肺外结核,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即为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神经系统结核。NAARRO⁃FLORES等[1]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显示TBM占结核病总患者数的3.67%、占脑膜炎总患者数的14.63%,我国学者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观察性多中心调查则发现208 214例肺外结核患者中TBM占7.6%[2];有文献[3]报道成人TBM的病死率为22.8%,神经系统后遗症风险为28.7%,主要危险因素为疾病晚期、脑积水、意识改变、感觉器官改变、高龄和脑梗塞;新近THEE等[4]对118例儿童TBM进行了研究,根据英国医学会诊断标准(BMRC)分级,Ⅰ、Ⅱ和Ⅲ级病例分别占33.1%、57.6%和9.3%,48.3%的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中位住院时间为10 d,在结局数据完整的104例儿童中9.6%死亡,47.1%完全康复,其他则留有长期后遗症[4]。这些数据表明TBM对人类健康、生活质量乃至个体生存的重大威胁。如何有效应对其脑膜刺激症状、颅内压升高、脑梗死、脑内结核瘤、低钠血症、与有效抗结核治疗相矛盾的体征和症状恶化、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及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抗结核药物耐药等等,均为人们不遗余力但迄今仍未找到良好解决方案的重要课题[5-7],笔者认为核心的问题是目前的治疗方法对结核分枝杆菌侵袭脑膜、脊髓和神经所致伤害的力所不及。基于通督调神针刺法之“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的理论基础和“督脉为脑脉、主治脑腑疾病”的学术思想[8],以及其在减轻炎性反应[9]、调节自噬[10]、促进血管生成[11]、减轻水肿[12]、提高相对脑血容量及流量[13]等方面的可能作用,在医院伦理审查通过[胸医伦理(2020)1号]、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对TBM患者进行TBM系统治疗的同时,辅以“百会”、“四神聪”、“内关”、“足三里”为主穴的通督调神针刺治疗,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医院伦理审查通过并患者知情同意,2021年3-10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住院的100例TBM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70例,女30例,年龄18~75岁,平均56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BM系统治疗+通督调神针刺治疗”观察组和“TBM系统治疗”对照组,每组50例。纳入标准:(1)符合2019版中国《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诊疗指南》中的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2)《结核病中西医治疗学》中“脑痨”范畴,符合“瘀阻脑络”症型;(3)已常规强化抗痨3个月,年龄18~75岁;(4)两周内未接受针刺治疗。排除标准:(1)3个月内参加了其他临床试验;(2)其他感染性脑膜炎,脑部肿瘤,合并HI感染,免疫力严重低下,有出血性倾向,多器官功能衰竭者;(3)针刺部位有感染、溃疡和瘢痕等不适宜针刺情况。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实施TBM系统治疗+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对照组实施TBM系统治疗,分析治疗8周前后之观察指标结果。
1.2.1 TBM系统治疗主要包括TBM抗结核治疗、抗炎治疗和宿主导向治疗以及TBM并发症(如颅内高压、低钠血症、脑积水、低氧脑损伤和脑梗死等)的支持性治疗,参照文献[7,14]及2019版中国《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诊疗指南》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系统治疗方案。
1.2.2 通督调神针刺治疗以“百会”、“四神聪”、“内关”、“足三里”为主穴,上肢乏力者配穴“极泉”、“尺泽”,下肢乏力者配穴“委中”、“三阴交”,吞咽不利者配穴“舌三针”。主要操作为:(1)“百会”、“四神聪”平刺进针1~1.5寸,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小幅度、高频率快速捻转补法1 min,得气后留针 20 min,1 min 及 10 min 各运针一次;(2)“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 min,局部酸胀感或针下沉重紧满者为度,得气后操作同“百会”、“四神聪”;(3)“足三里”直刺1.5~2寸,捻转提插补法,施手法1 min,局部酸胀感或针下沉重紧满者为度,得气后操作同“百会”、“四神聪”;(4)“极泉”沿手少阴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得气后即出针;(5)“尺泽”伸肘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得气后即出针;(6)“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得气后即出针;(7)“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得气后即出针;(8)“舌三针”向舌根斜刺1~1.5寸,小幅度捻转提插法,咽喉部麻胀感或针下沉重紧满者为度,得气后即出针。
1.3 脑脊液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治疗前后行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3 mL,行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神经生长因子(NGF)(ELISA法)、蛋白质、葡萄糖和氯化物等指标检测以及脑脊液压力测量,其中:白细胞计数应用仪器配套试剂在sysmex⁃xn2000仪器系统中进行,NGF试剂盒(ELISA)购自上海桥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蛋白质、葡萄糖和氯化物应用仪器配套试剂在Robas⁃c702仪器系统中进行,脑脊液压力采用80⁃1475型脑脊液压力测量仪(美国柯德曼公司)检测。
1.4 临床疗效评定应用相应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症状量化评分、肢体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和昏迷程度评分。
1.4.1 症状量化评分根据《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5]制定量表,对比患者发热、头痛、昏迷、呕吐、四肢无力、吞咽不利、抽搐、关节僵硬等症状量化评分,按照严重程度分为4级,重度3分,中度2分,轻度1分,正常0分。疗效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0%;(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3)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4)无效,临床症状、休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昏迷程度评分GCS评分,以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肢体运动三者分数加总来评估,得分值越高,提示意识状态越好。
1.4.3 神经功能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评分范围0~42分,分数越高,提示神经受损越严重。
1.4.4 肢体功能评分参照Fugl⁃Meyer(FMA)标准评估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分值越低提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
1.4.5 脑脊液检测指标情况包括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神经生长因子(NGF)(ELISA法)、蛋白质、葡萄糖和氯化物等指标检测以及脑脊液压力测量。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依据中医证候积分,将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比较两组间的有效率[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观察组、对照组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百分率分别为22%(11/50)、36%(18/50)、32%(16/50)、10%(5/50)和10%(5/50)、20%(10/50)、56%(28/50)、14%(7/50),有效率分别为90%和8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2,P=0.043)。
2.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昏迷程度(GCS)、神经功能(NIHSS)和肢体功能(FMA)评分情况及其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之间的4种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间以及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比较4种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分析及组间、治疗前后评分比较Tab.1 Analysis of sympto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comparison of scores between groups an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M(P25,P75)
2.3 治疗前后脑脊液相关检测情况及其比较从表2可以看到:治疗前脑脊液细胞计数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P=0.004),而治疗后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3);治疗前比较,两组间脑脊液压力、NGF、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GF、氯化物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项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相关检查情况及组间、治疗前后中位数或均数比较Tab.2 Cerebrospinal fluid examina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comparison of median or mean between groups an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M(P25,P75)
3 讨论
《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级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主治脏腑病、神志病、热病、头面五官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百会穴为督脉要穴,位于头顶正中央,为“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会元针灸学》),主治头痛、癔症、癫狂痫症、疾呆等病症[16-17]。四神聪穴为经外奇穴,位居“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太平圣惠方》),在督脉循行线上,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等多种疾病,《针灸资生经》云“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痛,左主如花,右主如果”[16,18]。内关穴归属手厥阴心包经,联络于三焦经、通于阴维脉,主治痛证、情志、脾胃、肛肠、肢体等多种疾患[16,19]。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居外膝眼(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虚劳诸证以及癫狂等神志病[16,20]。“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舌三针”等诸配穴则可因人因证实施,共达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之效[16],而与主穴针刺治疗相得益彰。祖国医学认为,结核性脑膜炎属于“痨祭”范畴,谓之“脑痨”,乃因人体正气不足,痨虫趁虚而入,或先侵袭于肺,耗散肺阴,阴虚火旺,灼伤营血,热盛生风,上扰脑髓所致,日久成淤,痰瘀蒙闭神窍,筋脉失养,病程日久多表现为“瘀阻脑络”证型。总之,以“百会”、“四神聪”、“内关”、“足三里”为主穴,以“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舌三针”为配穴的通督调神针刺疗法,百会、四神聪穴可祛风散邪、醒神开窍、刺激神经末梢、激发神经冲动,内关可益智宁神、上调脑组织内的血管活性物质,三阴交穴可同调肝脾肾三经、健脾益肾、补肝行血、改善脑血液循环,极泉、尺泽、委中诸穴可共达活血化瘀、通督调神之效而促进结核性脑膜炎受损神经元的修复[21-23]。因此,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征备要、预防调护等各方面来看,通督调神针刺疗法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快速康复应该大有裨益,本文结果给出了一些支持性证据。
本研究结果中,除脑脊液细胞计数之外,两组间的其他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间均有显著性变化,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间症候积分、GCS、NIHSS、FMA和脑脊液NGF、氯化物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些情况表明:两组间治疗前病情状况具有良好的可比性,TBM系统治疗疗效确切,若辅以通督调神针刺治疗则理能改善疾病状况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笔者认为“通督调神”针法可对症治疗,而缓解头痛、昏迷、四肢无力、吞咽不利、抽搐、关节僵硬等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症状;能辅助抑制炎症反应,而改善脑脊液压力和构成组份;NGF作为神经元生长与存活所必需的蛋白质分子,可能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神经康复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值得人们关注[24-25]。不过,目前笔者尚未查见类似文献报道,本研究样本不大、病情评估也欠全面与深入,是否存在病例选择偏倚及其影响如何则不得而知,有待更进一步地深入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