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OLQ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1例☆

2022-02-03张术词张佳刘振兴祝新莉耿建红王炎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肌无力本例基因突变

张术词 张佳 刘振兴 祝新莉 耿建红 王炎强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基因缺陷所致的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障碍性疾病,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方式,临床上易误诊为重症肌无力。现对我神经内二科门诊收治的1例COLQ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过程,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发病情况 患者,男,10岁。因“运动耐力比同龄人差9年,逐渐加重3个月”于2022年1月16日入院。家属诉患者1岁时日常活动后易疲劳、无力,平素步行百米即需休息,休息后症状可部分缓解,未在意。上述症状缓慢波动进展,3~4岁时行走及活动时易摔倒,四肢协调能力差;患者完成仰卧起坐、跳绳等体育活动能力均弱于同龄人正常水平,跳绳约60次/min(满分137次/min)。3个月前患者跑操后即感肢体无力,他人搀扶下可行走,上下楼梯费劲,休息后症状可部分好转,无晨轻暮重、上睑下垂、眼外肌麻痹、咀嚼无力、吞咽困难。患者足月剖腹产,出生后哭声嘹亮,无黄疸,奶粉喂养长大,3月龄抬头,会坐不会爬,8月龄会叫人,13月龄可独走,婴儿时期无喂养困难,智力正常,家族中无类似发病者。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

1.2 体格检查 体质量35 kg,身高144 cm,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心肺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志清,肌容积正常,无肌肉萎缩及肥大。神经系统查体:高级智能检查正常,脑神经检查正常,双下肢近端肌力4级,肌张力减低。双下肢平举小于5 s下落,单下肢平举小于10 s下落,髂腰肌肌力3级,四肢腱反射(-),下肢蹲起试验(-),脑膜刺激征(-)。

1.3 辅助检查 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全套、肌酶水平、尿有机酸谱检测、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病检测等均未见异常。新斯的明试验(-)。骨盆正位片、胸部CT、颈胸腰椎MRI、颅脑MRI等未见明显异常。

神经电生理检查:MCV检查,运动传导的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未见明显异常。四肢感觉神经传导未见异常。双下肢股内侧肌、髂腰肌静息位未见自发电位;主动收缩募集正常,呈混合相。重复神经电刺激示:右侧副神经(斜方肌上部)低频(5 Hz)刺激波幅递减47.8%(图1),左侧副神经(斜方肌上部)低频(5 Hz)刺激波幅递减36.5%。

图1 重复神经电刺激 5 Hz重复神经电刺激右侧副神经,在斜方肌上部记录到CMAP衰减现象。

1.4 基因检测 患者COLQ基因c.393+1G>A(splice-5)和c.655G>A(p.G219S)复合杂合变异。一代测序证明两处变异分别遗传自父亲(c.393+1G>A)和母亲(c.655G>A)(图2),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图2 患者及父母基因测序图 患者chr3:15520483和chr3:15512105分别存在c.393+1G>A(左侧)和c.655G>A(右侧)的杂合变异;患者父亲COLQ基因存在经典剪切位点突变(c.393+1G>A);患者母亲COLQ基因存在错义突变(c.655G>A)。

1.5 诊断、治疗经过与随访 根据患者双下肢缓慢进展的无力症状,结合基因检测示COLQ基因复合杂合变异,诊断为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予沙丁胺醇 0.125 mg每天2次口服,患者无力症状较前缓解。6个月后复查四肢MCV示双侧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可见R-CMAP。随访至今,患者活动耐力增加,偶有疲劳感。

2 讨论

CMS是一组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遗传性疾病,多在婴幼儿期发病,青年时期起病较少见,临床表现为活动后易疲劳、眼睑下垂及发育缓慢。COLQ基因突变致CMS又称为CMS 5型,CMS 5型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以近端肌为主[1],劳累后肌无力症状加重,可伴眼睑下垂、呼吸困难、颈肌无力、饮水呛咳,偶有小头畸形[2]、感觉障碍、复视、声带麻痹[3]。查体可见四肢肌力减低,疲劳试验阳性。相关文献报告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是CMS 5型的少见特征表现[4]。CMS 5型患者症状可呈日间或季节波动。婴儿期起病的患者症状较重,其余年龄段病程进展缓慢,但在妊娠、剧烈活动、劳累时易复发或恶化。本例患者幼年起病,易疲劳,剧烈活动后症状加重,下肢无力程度重于上肢,可耐受日常活动,肢体无力症状进展十分缓慢。

CMS的病因分为突触前缺陷、突触缺陷、突触后缺陷和糖基化缺陷[5]。截至目前,已知相关致病基因多达30余个[6]。COLQ基因突变致CMS又称为CMS 5型,COLQ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的短臂上,该基因突变导致乙酰胆碱酯酶的胶原样尾亚单位缺陷,无法形成与特定胶原COLQ相关的催化四聚体,从而阻断其在基底层的结合[7],使乙酰胆碱长期作用于受体,终板电流过度延长使受体受损而致终板肌病[8]。

以“COLQ”“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4月)检索,可搜出文献23篇,确诊为CMS 5型患者10例,其中3例因临床资料不全未纳入,因此对包括本例在内的8例患者的表型及基因型进行归纳总结。临床资料详见表1。

表1 8例COLQ基因突变所致CMS患者临床资料

电生理检查对于CMS 5型的诊断十分重要,除CMS各型共有的低频RNS波幅递减表现外,其特殊的电生理检查表现为:①MCV检查中出现CMAP双峰(M1、M2波),属于R-CMAP的表现形式[9];②RNS检查,高频刺激时M2波随电刺激可递减至消失[10-11],而M1波表现形式多样,ANDREW等[12]发现M1波有递减后恢复现象,丁青云等[13]认为M1波还可呈现单纯递减、快速递减-轻度递增-递减-稳定的趋势。CMAP双峰间期随着刺激次数增加而延长。然而,这些改变不存在于所有CMS 5型患者中。该患者电生理检查示R-CMAP现象、低频RNS波幅递减,说明神经-肌肉接头处存在传递障碍。由于患者不可耐受高频刺激,故未行高频RNS检查。

CMS 5型的临床症状和电生理表现与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相似,二者易混淆。CMS 5型可有家族史、起病年龄小、MG相关抗体检测阴性、MCV示R-CMAP、免疫治疗疗效差、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反应不佳,可与MG鉴别。此外AchR抗体阳性也不能排除CMS的可能[14]。儿童期起病的CMS尤其要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线粒体肌病、PURA综合征、脊肌萎缩症等疾病鉴别。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有持续性肌无力表现[15],化验血肌酸激酶升高,肌电图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和/或神经源性损害。线粒体肌病表现为肌无力、运动不耐受,常伴有肌肉酸痛及压痛,检测血清乳酸、丙酮酸升高,基因检测可发现线粒体DNA致病性突变[16]。PURA综合征可有髓鞘化延迟、脑白质异常、胼胝体发育不良的影像学表现[17]。总之,基因检测是鉴别表型相似的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疾病的重要方式。本例患者肌无力症状呈波动性,发病年龄小,病程中无眼睑下垂、晨轻暮重等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阴性,影像学检查阴性,相关遗传代谢检测指标无异常,基因检测示COLQ基因突变,支持CMS诊断。

CMS 5型的治疗药物首选沙丁胺醇或麻黄碱[18],轻症患者可间断服药控制症状,大部分重症患者在用药后症状明显好转,需注意长期应用沙丁胺醇后疗效可能减弱[19],预后相对较好。国外相关报告证实3,4二氨基吡啶对部分患者有效[20]。CMS 5型的发病机制为终板乙酰胆碱酯酶缺乏[21],因此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对此型CMS无效,甚至会进一步加重肌无力症状[22],但亦有部分患者服用吡啶斯的明后眼睑下垂症状改善[23-26]。本病例患者CMS 5型诊断明确,病程中未累及呼吸肌、咽喉肌、眼肌、颈肌,症状较轻,服用沙丁胺醇后症状改善明显,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COLQ基因突变致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作为一种临床罕见病,误诊率、漏诊率较高,本例初诊即考虑到CMS,做到了早诊断、早治疗。CMS 5型是一种早期治疗预后较好的遗传病,我们报道本例以期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对于不明原因的肌无力患者尽早行基因检测,实现罕见病的早期评估和干预,改善预后。本例患者COLQ基因上存在两处变异c.393+1G>A(splice-5)和c.655G>A(p.G219S),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体征、电生理改变及基因检测结果诊断CMS明确,后者变异位于中央胶原结构域,既往无报道,REVEL预测有害,提示可能是CMS一个新的错义变异。CMS各个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肌无力本例基因突变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预防护理在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预防误吸中的应用效果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中英文对照名词词汇(六)
“1”的加减乘除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视功能分析图例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