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3(SMV3)的抗性评价
2022-02-03齐广勋董岭超袁翠平刘晓冬王英男董英山王玉民赵洪锟
齐广勋 董岭超 张 伟 袁翠平 刘晓冬王英男 董英山 王玉民 赵洪锟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130033,吉林长春;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36100,吉林公主岭)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大豆生产中的主要病毒性病害之一[1]。病害导致豆荚数量减少、百粒重降低、籽粒斑驳、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降低,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流行年份可造成减产15%~50%,严重时可达70%以上,甚至绝产[2-4]。减少种子携带病毒传播、喷洒化学药剂等措施均不能有效防治。因此,培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安全的防治方法,而筛选抗性材料是培育抗性新品种的前提和基础。自2003年起,我国已将大豆对花叶病毒的抗性作为品种审定的重要指标之一[5]。近年来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对SMV的抗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东北地区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大豆花叶病毒病发生严重。病毒株系主要有SMV1、SMV2和SMV3,其中SMV3致病性强、抗原少,为强毒株系[6-9]。近20年来,国内学者在SMV3抗性鉴定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郑翠明等[10]从348份大豆种质资源中鉴定出113份高抗资源,其中,从77份国外种质资源中鉴定出17份高抗资源。徐刚等[11]从107份栽培大豆和130份野生大豆资源中分别鉴定出3和4份高抗资源。李文福等[12]从556份大豆资源中鉴定出成株和籽粒斑驳均表现抗性的资源76份。李开盛等[13]从108份野生大豆和83份栽培大豆中分别鉴定出4和13份高抗资源。滕卫丽等[14]从103份大豆资源中鉴定出33份高抗资源。张伟等[15]对来自吉林省的54份资源材料进行抗性鉴定,其中有17份表现高抗。高赛男等[16]从46份农家种大豆资源中筛选出6份高抗资源。张子戌等[4]从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的349份大豆种质资源中鉴定出6份高抗资源。陈爱国等[17]从来自辽宁省的120份野生大豆资源中鉴定出6份抗性资源。尽管国内学者筛选出一批抗花叶病毒的大豆资源,但由于我国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综合性状突出的资源不能满足大豆抗花叶病毒育种工作的需求。因此,筛选综合性状突出的优异资源仍是培育新品种工作的关键。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与我国大豆种质资源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国外优异种质资源的引进是拓宽我国大豆遗传基础的重要基因来源[18],引进的优异资源在提高我国大豆品种生态适应性、产量、抗性和改善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9-20]。本研究以222份国外大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接种我国东北地区强毒株系SMV3进行鉴定评价,旨在筛选高抗种质资源,为抗大豆花叶病毒遗传改良提供优异资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的222份国外大豆资源来源于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11个国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提供。感病对照品种为九农9号,抗病对照品种为中黄35。大豆花叶病毒株系为东北地区强毒株系SMV3,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鉴定试验于2017年和2018年的7月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吉林公主岭,124°48′E,43°31′N)试验田进行。2017年对供试材料进行SMV3初步鉴定,2018年对2017年筛选的高抗资源进行重复鉴定。试验设计为随机区组排列,行长3m,1行区,穴距15cm,等距点播。
采用人工摩擦接种的方法将-80℃超低温冰箱冷冻的典型病叶接种在高感品种九农9号植株上繁殖,症状明显后采集典型新鲜叶片并剪碎,按照1:20比例加入0.1mol/L pH 7.0的磷酸缓冲液,于冷冻条件下研磨成匀浆作为接种菌液。
待第1片三出复叶充分展开时,将接种菌液(含2%粒径22μm的金刚砂)摇匀,用短毛刷人工摩擦微创伤叶面,并接种SMV3菌液。以九农9号为感病对照,中黄35为抗病对照,检测环境条件和接种操作对鉴定试验的稳定性。
1.3 抗病评价
接种20~30d后,待病害特征明显、症状稳定时对每份材料进行单株调查。单株病情分级标准参照张子戌等[4]的鉴定方法,将病情级别划分为6级:0级、1级、3级、5级、7级和9级(表1),记录病情级别和调查的总株数,计算病情指数(DI)。根据病情指数按5级划分,确定抗感类型(表2)。
表1 大豆抗花叶病毒病鉴定病情级别及症状Table 1 Disease level and symptoms in resistance evaluation to soybean mosaic virus
表2 对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评价标准Table 2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soybean resistance to mosaic virus disease
式中,DI为病情指数,s为病情级别的代表数值,n为病情级别的植株数,N为调查总株数,S为最高病情级别的代表数值。
1.4 农艺性状调查
供试材料的农艺性状调查参照《大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21]进行。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的4月30日在吉林公主岭繁殖圃种植,盛花期调查花色和茸毛色,成熟期调查株高和生育日数,收获后调查种子有关性状。种质资源来源地和播种类型等参照《中国大豆品种资源目录》[22-23]。
1.5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19和SPSS 19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病情指数分布、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对病情指数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进种质资源对SMV3抗性初步鉴定
由图1可知,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病情指数呈连续分布,变化范围为12.82%~92.59%,抗性差异明显。从表3可知,20份材料表现高抗,占供试材料的9.01%,其中10份来自美国,5份来自日本,3份来自韩国,2份来自加拿大;抗性材料有6份,占供试材料的2.70%;中抗材料有36份,占供试材料的16.22%;感病材料有155份,占供试材料的69.82%;高感材料有5份,占供试材料的2.25%。高抗资源集中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东亚的日本和韩国。来自俄罗斯、巴西、德国和尼日利亚等国家的资源抗性级别均在中抗以下。来自意大利、泰国和朝鲜的资源均为感病级别。
图1 国外222份大豆种质资源病情指数分布Fig.1 Disease index distributions of 222 introduced soy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表3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对SMV3抗性的统计Table 3 Resistance statistics to SMV3 of introduced soy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2.2 高抗种质资源重复鉴定
2018年对上年鉴定的20份高抗资源进行重复鉴定,2年均表现稳定高抗的种质资源有10份,占供试材料的4.51%。由表4可知,其中4份(WDD01215、WDD02286、WDD02292和WDD02355)来自日本,占日本材料(17份)的23.53%;3份(WDD00412、WDD01622和WDD03001)来自美国,占美国材料(159份)的1.89%;2份(WDD03137和WDD03156)来自加拿大,占加拿大(5份)材料的40.00%。其中,WDD03137和WDD03156在重复鉴定中病情指数均处于最低,表明对SMV3具有较强的抗性,WDD03137资源2年鉴定的平均病情指数最低,为7.40;1份(WDD02178)来自韩国,占韩国(4份)材料的25.00%。
表4 10份高抗资源病情指数及性状特征Table 4 Disease index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n high resistance resources
对重复鉴定表现高抗资源进行方差分析(表5)表明,10份高抗资源间抗性较稳定,差异不显著(F=1.138,P>0.05)。不同年份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年鉴定结果差异显著(F=9.505,P<0.05),2017年与2018年不同资源间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15.49%和10.94%。稳定高抗的10份资源可用于对SMV3抗性遗传机制的研究,同时可为抗花叶病毒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亲本材料。
表5 重复鉴定高抗资源抗性方差分析Table 5 Variance analysis of high resistance resources in repeated identification
2.3 高抗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
对10份高抗种质资源的生育期、株高和百粒重等数量性状及种皮、种脐、花色和茸毛色等质量性状调查(表4)表明,株高变幅为38.34~132.06cm,生育日数范围为105~130d,百粒重变幅为12.20~23.88g,其变异系数分别为45.50%、8.48%和21.83%。其中,来源美国的3份资源百粒重普遍较小(15.88、12.20、13.34g),平均13.81g;来源日本的4份资源百粒重最大(16.26、21.40、23.88、23.36g),平均21.23g。日本材料的株高最矮(57.58、45.34、48.78、38.34cm),平均 47.51cm;来自加拿大的2份材料株高最高(112.00、132.06cm),平均122.03cm。播种类型分为春播和夏播,春播类型有4份,占40%,分别来自加拿大2份、美国1份、日本1份;夏播类型的有6份,占60%,分别来自日本3份、美国2份、韩国1份。种皮颜色有黑和黄2种,黑种皮1份来自美国,占10%,黄种皮9份,占90%。花色分为白花和紫花,白花2份均来自美国,占20%,紫花8份,占80%。种脐颜色分为黑、褐、黄3种,其中,黑脐2份,占20%,褐脐5份,占50%,黄脐3份,占30%。10份高抗资源的农艺性状遗传变异丰富。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国外大豆种质资源在人工接种SMV3鉴定后,病情指数变异幅度较大,各个抗性级别均有种质资源分布,说明在SMV3株系抗性上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年重复鉴定出的稳定高抗种质资源占比总鉴定资源的4.51%,低于国内其他学者[10,13-16]报道的研究结果。已有研究主要是选用国内资源对东北大豆花叶病毒强毒株系SMV3进行鉴定,推测原因是国内品种审定单位提高了对SMV3抗性品种选育标准,使得国内品种对花叶病毒SMV3的抗性有所提高。而在国外,SMV3并不是流行株系,这些引进资源来源地分布不均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且尚未见对我国东北强毒株系SMV3抗性鉴定评价的报道,可能缺少抗性基因所致。
精准鉴定是合理利用的前提,抗大豆花叶病毒鉴定方法主要有田间蚜虫感染、网室人工接种和田间人工接种等[24-26]。田间蚜虫感染法易于操作、省时省力、贴近大田环境,但病毒数量及蚜虫传播均匀程度是影响鉴定结果的关键因素,且易受田间环境的影响。网室人工接种是最常见的鉴定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工操作环境的一致性,但也是自然条件限制程度最大的方法。田间人工接种法最大限度地保证接种的均匀性,又能在自然环境下鉴定,同样蚜虫群体的传播也是影响鉴定结果的因素。本试验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鉴定,2年重复鉴定高抗种质资源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15.49%和10.94%,相对比较稳定。从病情指数上分析,2017年田间人工接种鉴定发病情况重于2018年。但2017年鉴定出的20份高抗种质资源在第2年的重复鉴定中有10份表现高抗(HR)级别,其余10份材料病情指数在22.81%~33.33%,均表现为抗性级别,推测花叶病毒发病的轻重与不同年份大田气候条件的影响有关。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为我国的大豆遗传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我国在1923-1995年共育成了651个大豆品种,其中有224个品种具有国外大豆血缘,如合丰25、东农36和冀豆7号等[19]。基于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美国和日本的大豆品种与我国大豆品种间存在明显遗传差异,是重要的优异基因来源[18]。本试验重复鉴定的10份高抗种质资源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和韩国,来源广泛,且在播种类型和农艺性状方面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这些高抗种质资源有利于拓宽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为下一步的抗SMV3的机理研究及对我国东北生态区抗SMV3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田间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国外引进的222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SMV3的抗性鉴定。重复鉴定出10份高抗资源,占供试材料的4.51%,分别来自东亚的日本和韩国,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10份高抗资源的株高为38.34~132.06cm,生育日数为105~130d,百粒重为12.20~23.88g,其变异系数分别为45.50%、8.48%和21.83%。在种皮、种脐、花色和茸毛色等性状及播种类型方面存在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