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主持人语

2022-02-03刘燕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朱子学汉学论语

本专栏题为“国际中国学”,涉及的国家并不局限于东北亚(中、日、韩),而是拓展到俄罗斯、瑞典与欧美等国家,一则体现了以中国为中心,以东北亚为圆心,辐射全球的跨文化交流与互动研究趋势;二则考察了中国文明(儒学、文学与艺术)在对外翻译、接受与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变异和本土化趋势;三则表明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互动的与互惠的。近代以来,伴随着大量的中国留学生走出国门,游学四方,国外科学家与国际学者也进入中国,传统中国开始了不可阻挡的现代化转型,中华文明、中国形象与中国研究逐渐成为全世界学者聚焦的一个课题,或一门学问(如海外汉学或中国学)。

在本专栏所录的五篇文章中,刘燕的《密歇根大学的中国学之历史渊源与研究特色》主要是介绍了密歇根大学的中国学发展脉络,这所大学在留学、外交、汉语教学、图书馆建设、哲学、政治、外交、经济、文学与艺术等领域的“中国研究”独具特色,涌现了费维恺、李侃如、孟旦、包华石、博达伟等一批汉学家;李雪涛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沙锅屯石穴遗址的发现》从学术史与考古史的角度,梳理了安特生(1874-1960)于1921年夏在奉天锦西县沙锅屯石穴遗址的发掘成果,被汉学家高本汉(1889-1978)誉为“中国考古学创世纪的拓荒者”的安特生将近代田野考古技术引入中国,开启了东亚新石器时代的史前人类文化考古发掘先河。

李逸津的《俄罗斯译介白居易绝句的历史与经验》总结了白居易在俄国的百年翻译史与阐释史,涉及到阿列克谢耶夫、瓦西里耶夫、舒茨基、艾德林、奥尔洛娃等汉学家与翻译家,他们各自的翻译得失及其跨文化的传播对于我们理解俄国读者中的白居易形象很有意义;张士杰的《解意发微:佐藤一斋<论语>诠释特质及其与朱学之关系》与 孙传玲的《山崎暗斋对朱子学的“日本化”吸收与改造》,这两篇文章在主题上都是研究日本学者对朱子学的创造性阐释。前文研究的对象是佐藤一斋(1772-1859),其著述的《论语栏外书》是对朱熹《论语集注》进行再次阐释的次生注本。他在尊崇原始儒家《论语》的同时,表现出对朱注的一种对等意识和离心倾向。这种迂回曲折的解读方式折射了日本儒者对外来文化既崇仰又焦虑的一种矛盾心态;后文研究的对象是日本的山崎暗斋(1618-1682),他表面上通过摘录朱子话语的“述而不作”方式,实际上是通过把儒学与神道进行比附,将朱子学思想运用到日本神道理论构建中,悄然而巧妙地进行了“日本式”的吸纳与融化。这三篇文章以细致的个案研究,旨在阐明任何一种文化或接受主体在对异国文化的翻译、接受与阐释中都存在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以隐形或显形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复杂而暧昧的解读方式,为本土文化注入一种新鲜活力。

本期专栏的五篇文章跨越中、日、俄、英等多种语言,涉及到翻译学、考古学、人类学、影响研究、阐释学、日本汉学、欧洲汉学与美国汉学等,既有全面宏观的海外汉学研究范式与方法的介绍,也有日、俄、瑞典、美等国家与中国关系的个案研究,议题多样,材料新颖,以小见大,抽丝剥茧,让我们了解到自17-20世纪以来中国与日本、俄罗斯的跨语际翻译与文化交流,同时关注到安特生之类的科考家在中国引入了现代化的考古学方法与国界合作形式。这其实是一种双向的多变的文化互动,中国的优秀文化在对外辐射周边世界、丰富异国的同时,自身也在吸纳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无论是从东北亚出发,还是从欧美出发,我们的学术研究都需要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视野,立足中国,环顾四海,兼顾东西,放眼世界。在跨国界、跨语言、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行整全的、具体的、实证的与互动的研究。这些深入而扎实的学术研究可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来自不同文化视域与历史语境的他者视角。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 刘燕

猜你喜欢

朱子学汉学论语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全球视域下的朱子学
如何读懂《论语》?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丽末鲜初朱子学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论“何谓朱子学”?
——一种可能的阐发途径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