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自动化与商品经济的未来
——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

2022-02-03吕少德张世贵

广东社会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资本家马克思

吕少德 张世贵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科学技术对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据此,一些学者对劳动价值论提出质疑。马尔库塞指出,生产自动化“一笔勾销”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形成的理论,改变了“机器不创造价值,只转移价值;剩余价值来源于活劳动”的情况①[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等译,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页。。哈贝马斯指出,由于科学技术成为头等生产力,人的劳动越来越不重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应用前提就不存在了②[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62页。。丹尼尔·贝尔指出,后工业社会的特点在于“知识价值论”,而非“劳动价值论”①[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第10页。。奈斯比特在其著作《大趋势》中指出,在信息社会中,价值的增长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的“劳动价值论”②[美]奈斯比特:《大趋势》,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15—16页。。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劳动价值论提出质疑或“发展”。比如谷书堂认为,除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也能创造价值③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10页。。丁建中④丁建中、解强:《价值形成和分配的基本原理新探——“三元价值论”及其意义》,《江汉论坛》1994年第8期。、钱伯海⑤钱伯海:《科技生产力与劳动价值论》,《经济学家》1998年第2期。、晏智杰⑥晏智杰:《如何认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理论视野》2001年第4期。等亦持类似观点。刘冠军等提出所谓“科学价值库”理论⑦刘冠军、邢润川:《科学价值:“无人工厂”之利润的真正来源——一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角度的理解》,《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第6期。,与“知识价值论”颇为相似。

高放⑧高放:《略评奈斯比特〈大趋势〉及其中译本——劳动价值论能被“知识价值论”所取代吗?》,《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85年第1期。、苏星⑨苏星:《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卫兴华⑩卫兴华:《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要有科学的态度与思维方式——兼与晏智杰教授商榷》,《经济评论》2002年第4期。、韩培花⑪韩培花:《也论“无人工厂”的利润来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6期。等学者站在维护劳动价值论的立场上对上述观点作出批判。目前学术界论证劳动价值论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适用性的主要思路,一是指出生产自动化仍然离不开人的劳动,自动化机器的研发和制造需要的劳动更多、更复杂;二是指出自动化企业的巨量利润仍来自人的活劳动,包括企业内部研发和操作人员的劳动、以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等形式转移的其他企业或生产部门人的劳动等。这类论证思路正确地看到目前自动化生产仍离不开人的劳动这一现实,但有意无意回避了一个劳动价值论本应直面的问题:未来,如果所有的生产部门(包括自动化机器的研发、生产和维护)都实现完全的自动化,都不再需要人的劳动(或只需要极少量人的劳动),商品的价值从何而来?此时劳动价值论是否仍然适用?

武断地认定完全不需要人的劳动(或只需要极少量人的劳动)参与的自动化生产永远无法实现,这无疑是在回避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林长华1982年即正确地指出,完全的自动化生产实现之后,商品经济将退出历史舞台,此时商品、价值等经济概念也将变得没有意义⑫林长华:《生产自动化与劳动价值学说》,《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丁堡骏亦提出类似观点⑬丁堡骏:《也谈高度自动化企业利润的来源》,《〈资本论〉与当代经济》1993年第4期。。但二人均未明确解释完全的生产自动化实现之后,商品经济为何以及如何退出历史舞台。2005年,赵磊指出,生产自动化最终将使市场经济消亡、共产主义实现,这不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而是劳动价值论历史使命的完成⑭赵磊:《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可惜的是,这一观点至今仍未受到学界重视。

本文结合马克思对生产自动化的相关论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明确指出,未来所有部门普遍实现生产自动化之后,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趋近于零,商品的价值、价格、剩余价值亦趋近于零,商品交换体系将崩溃,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将退出历史舞台,这将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条件。商品经济消亡后,以商品为研究对象的劳动价值论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商品经济消亡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然逻辑结论,这并不否定劳动价值论,反而恰恰证明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一、马克思对生产自动化趋势的预见

马克思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明确指出,科学对财富生产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整个社会生产中所需要的人的劳动将越来越少。马克思虽未明确提出“生产自动化”的概念,但对生产自动化的趋势作出了准确的预见。

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的最后的形态是机器,或者更确切些说,是自动的机器体系(即机器体系;自动的机器体系不过是最完善、最适当的机器体系形式,只有它才使机器成为体系),它是由自动机,由一种自行运转的动力推动的。这种自动机是由许多机械器官和智能器官组成的”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4页。。在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自动的机器体系”是劳动资料的最后形态,也就是说,生产发展的趋势是最终走向生产自动化。

由于时代所限,马克思无法预见到完全不需要人的劳动参与的社会生产体系,他所说的“自动的机器体系”仍然需要少量人的劳动作为辅助,比如他说“直接劳动……也是不可缺少的”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88—191页。,“工人的活动表现为……看管机器,防止它发生故障”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85页。,“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作用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96页。。在一百六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机器在信息识别、感知、学习、计算、推理、决策、控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都已经出现了赶超人类的趋势,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自动化机器能够在其之前无法企及的复杂劳动领域取代人类,从而最终在绝大多数生产活动中取代人类。届时,直接劳动不再是财富生产的决定要素,即“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在质的方面……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88—191页。。

马尔库塞等人也正确地认识到上述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但他们却以此来否定劳动价值论,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科学价值论”或“知识价值论”等。时至今日,无人车间、无人工厂屡见不鲜,社会生产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科学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仍然具有极强的解释力,而所谓“科学价值论”等却难以解释一些常见的经济现象,比如现实中为何科技含量极高的一枚芯片其价值却远小于一幅几乎没有科技含量的手工刺绣?事实上,科学、知识等虽能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都不可能是商品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即无可辩驳地证明,只有劳动才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因为只有劳动才是所有商品中都包含的“本质上一样、数量上可比”的要素。所以,只要是在商品经济中,就只有劳动价值论是正确的价值理论。正是基于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分析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中,正确地预见到商品经济消亡的最终结果,并在此基础上预见到生产自动化最终将为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二、生产自动化与商品经济的消亡

马克思早已明确预见到,生产自动化的发展最终将使商品经济“崩溃”。马克思指出:“活劳动同对象化劳动的交换,即社会劳动确立为资本和雇佣劳动这二者对立的形式,是价值关系和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的最后发展。这种发展的前提现在是而且始终是:直接劳动时间的量,作为财富生产决定因素的已耗费的劳动量。但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这种作用物自身……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95—196页。。此处,马克思承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中所需要的人的劳动量越来越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劳动价值论的破产,反而意味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越来越薄弱。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最终,“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96—197页。。

马克思在这里对商品经济“崩溃”的预见,正是直接运用劳动价值论推导出的逻辑结论。按照劳动价值论,不同商品能够交换的前提是它们之中凝结着等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自动化发展的趋势是整个社会生产中所需要的人的劳动量越来越少,商品中所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最终趋近于零。此时,不同种类和数量的产品中所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几乎都趋近于零,因而也可以视作都是相等的,从而不同种类和数量的产品都可以随意交换,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无法进行“商品交换”,因为“商品交换”失去了标准和依据。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可对此提供部分证据:当某种软件产品可以随意复制无穷个副本时,其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趋近于零,这就意味着该软件实际价值趋近于零,意味着它本身是免费的、无法用于交换。随着生产自动化的发展普及,当未来所有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都趋近于零时,所有商品的价值(剩余价值)、价格都趋近于零,所有的商品都无法用于交换,价格机制也无法继续作为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无产者无法获得工作和收入,资本家无法获得剩余价值,从而整个商品交换体系、整个商品经济都会崩溃。

运用劳动价值论分析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很容易得到商品经济终将崩溃的结论。由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对象是商品,其适用范围仅仅是商品经济,当商品经济崩溃以至消亡,劳动价值论自然也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用所谓“科学价值论”等似是而非的理论代替劳动价值论,或者以“自动化生产也离不开人的劳动”为依据来论证劳动价值论的永恒性,则客观上有意无意地将商品价值、商品经济等历史范畴永恒化,否认了其历史性。可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我们批判资本主义、科学研判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强大武器,应当坚定不移地坚持而非抛弃劳动价值论,更不能打着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幌子否定劳动价值论。

三、生产自动化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随着生产自动化发展所致商品交换体系的瓦解和崩溃,社会生产关系也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作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基础的雇佣劳动和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都将会退出历史舞台。

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一。尽管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由于机器的生产效率远高于人类劳动,机器不断取代大量人的生产劳动,使工人经常性地面临失业的威胁,但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新的生产部门的出现,资本家雇佣的工人总数仍然不断增长,雇佣劳动关系仍然不断扩张。在这一过程中,机器在越来越多的生产领域取代了人的劳动,只有在机器无能为力的领域,人的劳动才能保留一席之地,雇佣劳动关系才能得以存在。未来,随着生产自动化发展普及,自动化机器将能够胜任越来越多的复杂劳动岗位(甚至自动化机器自身的研发和维护),因此,越来越多的失业将不可避免。生产自动化将会带来的这种大规模失业很难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部门的新增而得到缓解,因为新增的生产活动也将是自动化的。因此,最终结果是绝大多数生产活动都不再需要人的劳动,不再需要雇佣劳动者,从而,绝大多数不占有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工资生活的雇佣劳动者都会失业,雇佣劳动关系也将趋于消失。

生产自动化导致雇佣劳动消失,这意味着劳动力不再是一种商品,无产者将失去自己所拥有的唯一的商品,他们将无法用自己的劳动力换取生活消费资料,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者将无法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商品交换活动。此时,一方面是自动化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及由此带来的商品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是绝大多数人的失业和绝对贫困。于是,资本家会遇到一个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生产出来的商品无法通过交换实现其价值。这首先会使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资本家破产:由于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消费人群是无产者,当无产者无法用自己的劳动力交换生活必需品时,生产必需品的资本家就会因为商品无法售出而破产,成为无产者。随后,奢侈品的消费人群也会大量减少,再叠加债务链条断裂等金融因素,生产奢侈品的资本家也会破产。

以往,当经济危机发生后,资本家可以通过企业破产等途径强制性破坏社会生产能力,从而使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得到缓解或消除,使商品生产和交换体系恢复正常。而当生产自动化使雇佣劳动消失后(即使考虑政府的干预,最终结果仍然一样,详见下文),由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者的有效需求趋近于零,企图通过破产等途径解决生产相对过剩问题是不可能的,如前所述,这样的破产会引起破产的连锁反应,直至所有资本家都破产。所有资本家都破产,这意味着所有资本家都不得不放弃生产资料所有权,意味着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的终结。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商品经济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逻辑,当生产自动化的发展最终使商品经济消亡、从而使劳动价值论亦随之消亡时,劳动价值论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终极形态,它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适应这种以自动化生产为代表的生产力,也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将退出历史舞台。

四、生产自动化与资产阶级的选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面对生产自动化引起的经济危机,资产阶级政府自然不会坐视不理。然而,即便考虑到资产阶级政府的干预,商品经济消亡的结果也不会有本质上的改变。为避免经济和社会的崩溃,避免无产者为生存而发起暴力革命,资产阶级政府可以实施两种简单有效的对策。

第一种办法是采取全民基本收入政策,即政府用财政资金给失业者发放救济金。这种办法能够直接有效地提高整个社会的购买力,从而增加有效需求,缓解生产相对过剩。如果要彻底解决生产相对过剩问题,政府发放的救济金应当使失业者能够购买除资本家自用以外的所有商品。如此,资本家的所有商品都能够售出,同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失业者能够维持较为体面的生活水准,经济和社会就能够照常运行。但是,此时的经济形态本质上而言已然不再是商品经济。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失业者方面来看,他们没有付出任何劳动或商品,就可以免费获得生活所需的消费品,也就是说,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参与任何商品交换。从资本家方面来看,政府用来发放失业救济金的财政资金来源正是从资本家手中征收的税款,因此,失业者用这种救济金购买资本家的商品,不会使资本家获得任何利润。也就是说,此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本家,实际上也不参与商品交换,他将自己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来的商品(除自己消费的以外)无偿赠予社会,他扮演的完全是非营利慈善家的角色。对于这种资本家和非资本家都不参与商品交换的经济形态,我们很难说其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可见,全民基本收入之类的政策,尽管可以在表面上解决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避免社会经济的崩溃,但最终仍然无助于避免商品经济的消亡。

第二种办法是政府在危机中接收资本家通过破产等方式放弃的生产资料,并使用这些生产资料组织生产,以维持社会生产的供给。由于此时生产中不需要(或者只需要极少量)人的劳动参与,在危机中失业的雇佣劳动者和破产的资本家都无法以任何方式参与商品交换,只能由政府为其免费提供生活所需的消费品。此时生产的目的不再是追求利润,而是直接满足人们的需求,生产将扬弃营利属性,变成一种公益性事业。这种经济形态更不可能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可见,政府接收生产资料的经济干预政策,可以避免社会经济的崩溃,但是最终也仍然无法避免商品经济的消亡。

针对生产自动化造成的生产相对过剩、消费不足问题,胡斌认为,“资本循环是可以建立在未来获得巨量收益这一愿景上的,而不必当下就通过人的消费得到实现”①胡斌:《弱人工智能时代引发的历史唯物主义新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比如耗资巨大却没有短期收益的宇宙开发工程。他设想的模式是:小部分资本家掌控所有的全自动化生产系统,这个系统有能力生产出巨量的产品,所有人的需求只占其生产能力的极小部分,绝大部分产品都用来开发宇宙,另外的极小部分产品免费供应所有人的需求,资本主义可以在这种模式下永续存在。实际上,这种模式即使可能会存在,它也并不是商品经济,更不是资本主义。其一,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不必劳动就可以免费获得生活所需的消费资料,这意味着全社会绝大多数人并不参与商品交换,同时也意味着雇佣劳动关系的消失,而雇佣劳动关系正是资本主义存在的基础。其二,耗资大、周期长的宇宙开发工程,如果其实施的目的是在未来获取巨量利润,那么这只不过是使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推迟爆发而已,并且最终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如果其实施的目的不是在未来获取巨量利润,而仅仅是增进人类对宇宙的认知,那么这种生产方式事实上也已经扬弃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营利属性。因此,这一模式无法为资本主义永续存在的可能性提供论证。

五、生产自动化与共产主义的实现

马克思不仅预见到生产自动化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消亡,同时也预见到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将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条件。

马克思指出:“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这表明财富本身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而“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200页。,因为只有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才是财富生产最根本的源泉。在社会生产向自动化的转变中,“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96页。每个人的充分发展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亦即是真正的财富的基础。而每个人的充分发展,需要大量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因此,在生产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成为衡量真正的财富的尺度。最终,“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196—197页。

在一个物质财富不充裕的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不得不为生存而付出大量时间从事劳动,此时劳动时间成为衡量财富的尺度,非自愿的劳动时间挤占了大量的自由时间,使人难以得到自由全面发展,从而使人——这一真正的财富源泉无法充分发展。随着生产自动化的发展,人为生存而不得不付出的劳动时间将会越来越少(一百多年来工作日长度不断缩短即为明证),人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人就越能够自由全面地发展自身,从而使“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这一真正的财富得以更充分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人的自由时间才是衡量真正的财富的尺度。

当生产自动化发展到使商品经济崩溃以至消亡后,劳动时间被自由时间取代,为生存而不得不付出的劳动时间变成可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人不必再为谋生而不得不付出大量时间从事劳动,每个人都将拥有大量自由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全面地发展自身。正如马克思所预见的:此时,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活动和发展,比如“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7页。,劳动扬弃了“谋生”的属性,而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地从事各种活动(劳动)则成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自由自觉自愿的劳动成为人发展自身的一种需要,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在表面的此消彼长中达到内在的辩证统一。这一趋势当前已见端倪,例如,在数字经济中,一些网络平台的用户利用其自由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自愿地在平台制作和发布内容、浏览、点赞、评论、转发,这既满足了用户的娱乐、社交和发展需要,又作为一种“数字劳动”参与了平台产品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辩证统一,尽管这其中还存在着“隐性剥削”等问题,尚远未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当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真正达到辩证统一,劳动真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此时,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被充分激发,每个人的潜力都被充分挖掘,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充分施展,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艺术等都将得到空前发展,人类社会文明将会空前繁荣。而这,正是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资本家马克思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商品经济浪潮下明末“鬏髻”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