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霍童线狮的变迁发展与保护传承
2022-02-03王继娜陶凌荣
王继娜,陶凌荣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象征符号之一,而对于通过丝线来控制狮子进行表演的“线狮”却鲜为人知。霍童线狮就是这样一种民间艺术文化,现留存于福建宁德霍童镇,当地人也称之为“打狮”,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当地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1]与舞狮相似,线狮同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线狮主要通过头索、尾索及腮索拉动,使表演台上的线狮坐立、蹲卧、摆首等,做到诙谐轻巧、动静结合的表演效果。更奇特的是线狮能含球、吐球,加上灯光变幻、吐云喷火、打击乐强弱等配合,使线狮展示出各式各样的姿态。2006年,霍童线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已逐步演变成为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品牌。
1 起源与流变:霍童线狮的历史演化
1.1 历史的秘境:霍童线狮的起源
通过对霍童线狮的相关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发现霍童线狮存在着两大分支——黄家线狮和陈氏木偶狮。因此,关于霍童线狮的起源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在黄氏家族,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隋朝时期,霍童人就形成了崇拜狮子的风俗习惯,门口常常设有石狮子,柱子窗户也都雕刻有狮子的形象,以镇宅辟邪,守护家族安全。一日家中老人抱着孙儿玩耍,为了逗孙儿开心,老人抱着孙儿看门窗榻木上雕刻的木狮子。顽皮的孙儿常常想要取下来玩耍,老人担心冒犯狮子这一守护神,也怕孙儿破坏了门窗上的木狮,便用布包着棉花扎成狮子,系上线穿过家中的太师椅,拉动细线,让狮子跳动起来,逗孙儿开心,渐渐就有了线狮的雏形。[3]陈氏族谱曾记载:陈家先人起初并不是生活在霍童,而是从泉州南安搬到了霍童,搬至霍童的陈氏家族也带来了从泉州兴起的提线木偶技艺。在当地浓厚狮文化氛围的影响之下,陈氏家族从提线木偶中获得灵感,在其基础上改造出了木偶狮,木偶狮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喜爱,逐渐演变成为线狮。[4]两种起源说各有依据,当地的人们对两种说法也都持以认同的态度,黄陈两家都各有不同的支持者,但线狮的真正起源到底是什么,一直以来未有明确的说法。
文化的产生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及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霍童线狮的起源与其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也有着紧密的联系。霍童镇坐落在霍童山脚,镇北、西、南面皆环山,镇北的霍童溪自西而东横贯山间,在河岸形成小片的冲击平原。然而霍童溪虽自西向东贯穿整个镇域,但溪水水位较低,不易灌溉。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也促使人们凝聚在一起,发挥族群的整体力量来克服生存的困难,在宗族力量的调动之下,人们兴修水利使田地得到了灌溉,满足了人们的生存生活需求。霍童地区的先人为感谢祖先庇护,每年都会举行祭祖活动,二月二灯会便是霍童人共同祭奠先祖重要节日庆典,祖先崇拜也成为当地人们重要的习俗。中国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记载:“五色云中,文殊骑金师子往来。”霍童支提山传说是文殊菩萨在中国显身说法的道场,支提山的华严寺现也成为了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佛教与狮子都属于“舶来品”,但狮子威武勇猛的形象被人们认为是辟邪、吉祥之物,因此人们在生活安定之时,获得守护的愿望被寄托在了狮子身上。霍童地区的人们认为狮子是驱鬼降魔、避邪纳福的瑞神,逐渐形成了狮神崇拜的习俗,狮子的形象也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黄家线狮起源说,还是陈氏木偶狮起源说,两者都离不开霍童地区人民的特殊的生活环境及其祖先崇拜与狮神崇拜的情感表达。
1.2 社会的变迁:霍童线狮的流变
霍童线狮的繁荣发展期。线狮的兴起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寄托了人们的情感表达,经过霍童地区人们的代代相传,不断推陈出新,制作工艺愈加精细,展演的内容形式也不断丰富。黄家线狮传承人成功制作出大狮戏球、双狮抢球和三狮抢球等一系列表演模式,并在每年二月二开办友灯赛会,动员附近拥有技艺特色的人们来一起参加表演,线狮独特的展演形式逐渐成为赛会上最引人注目的节目。[2]在盛唐时期,线狮艺人在全国各地四处游走,边走边表演,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线狮精彩的技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名将戚继光率军入闽大败倭寇,收付横屿岛,霍童线狮受邀入县展演以庆祝胜利,因此大放光彩、声名鹊起。1949年8月,为庆祝宁德解放,陈姓线狮到宁德城关表演,人们少有见到这样的艺术表演形式,所以线狮吸引人们驻足观看,并受到城中人们的喜爱。之后很多地区开始邀请霍童线狮展演,越来越多的人们熟知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
霍童线狮的衰落期。有繁荣发展的时期,同样也就有灰暗落寞的阶段。在“文革”时期,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霍童线狮也进入衰落期,在破四旧运动中,线狮被认为是文化糟粕,遭到了强制性的取缔,线狮被抢夺、没收,灯会也被迫停止举行,一时间线狮几乎消失在霍童人们的生活中。[5]至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那些曾遭到禁止的民间传统文化才获得了新的生机,霍童“二月二灯会”也在这一时期逐步恢复。1983年,在霍童镇文化局的组织下,二月二灯会得以再次举行,线狮也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唤起了人们曾经的文化记忆。然而,经历了短暂的热潮之后,霍童线狮又逐步开始衰落,曾经万人空巷、热闹非凡的景象难以再现,每提及此族群的长者们都不由自主地叹息。
1.3 当代的保护:霍童线狮的发展
2000年后,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霍童线狮逐渐迎来了新的发展。2004年《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发布,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指导方针,霍童线狮的保护、传承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2005年,中国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专程拍摄霍童线狮,使更多的人看到了线狮的风采,也让其获得了更多的关注;2006年,霍童线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2月应国家文化部、发改委等14部委邀请,霍童线狮赴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表演活动”,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6]与此同时,霍童线狮还受邀参加中国传统技艺大展、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展以及湖南卫视2016年的中秋晚会,在各种晚会不断进行展演的霍童线狮在新时期再次绽放出了夺目的光彩,得到了“中华一绝”的美名。在2017年,霍童线狮作为霍童镇文化代表赴上海参加“霍童古镇美食”推介会,更进一步地提升了线狮的知名度,霍童线狮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7]
2 形式与价值:霍童线狮的现实呈现
2.1 展演的形式:霍童线狮的表征
制作工艺。霍童线狮的制作工艺随着时代的变迁由简单变得复杂,线狮的身子、头、尾巴材料均由竹篾制作,在狮子转折点上用其他材料代替,使转折点不易断。[8]现霍童线狮发展到用木雕制作线狮,将狮子的关节表现出来,和真狮子脚一模一样。线狮的所有跳跃动作,都是靠绳子的拉扯。绳子不能是大麻绳,一般的塑料也不行,是用一种比较特殊的大麻制作。这种材料外地非常稀少,只有在霍童本地有,且只能手工制造。线狮的表演非常苛刻,该眨眼睛时,差一寸眨眼睛的形态就不能表演出来;跳跃时,只要差一寸,就没有了狮子跳跃时的威猛和活泼;绳子绑不正确便无法正确的操控狮子。除了绳子的要求,狮身的制作工艺也非常讲究。狮子的重量可达三十到四十斤,全身由多种材质制成,竹筏为框架,内部用棉花、布料、橡胶等填充,狮毛则是用彩色的塑料丝制作。在经历代代传承人的不断改革后,线狮的结构从以前的简单到现在的复杂,制作的工艺和手法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展演的形式内容。在街游表演时,通常会表演线狮最精彩的雄派双狮,狮子的苏醒、伸展、呵欠等形态惟妙惟肖,蛰伏、跳跃、奔窜、飞腾等动作更是彰显各异。艺人在集体努力下把线狮最精彩的技艺体现出来,在表演过程中给人的形象一直是稳重、扎实,加之艺人们奇妙的技巧更是让霍童线狮成为霍童老百姓心中首屈一指的民间绝技。线狮的表演一开始是在特定的节日进行的民俗游艺活动,后来更是在舞台上大展身手。从舞台的制作到灯光效果,再到配置绳索,都由家族人员亲手操作。线狮的表演关键就是每一个穿孔都必须细致认真。线狮所衔的球精致、灵巧,大球网框内有旋转自如的小球,并配有灯光,在黑夜里表演闪闪发光、精彩万分。表演者站在后台提绳子,人距离狮子少则5米,多则超过10米;数十位线狮表演者得分成多组,每组中一人为主,其他人为辅,默契配合;原本线狮的眼睛不会眨,也不会亮,后改进用灯光背景,将电引上来用于狮子的眼睛,这样易于在夜晚中表现出更好的效果。由于牵绳在表演时动作弧度大、强有力,所以不仅考验表演者的技艺,也非常考验他们的体力。想要表演好形态丰富的线狮,除了表演者的默契配合,伴奏的铜锣更是功不可没。线狮表演靠音乐指挥,“调调一般锵咚锵”,用鼓、锣、大钹三种敲打而出。当需要表现雄狮勇猛的动作时,锣鼓就打得特别激烈;当需要表现母狮出台舔毛的柔情时,锣鼓就会慢一点。这种轻重旋律指挥整个线狮的动作,在表演过程中除了固定套路,表演者还会结合当时的现场气氛,根据实际情况和观众情绪随机应变,依靠鼓点的引导来变换动作,有时还会通过即兴创作来呈现更精彩的演出。
2.2 多元的价值:霍童线狮的呈现
作为民间民俗娱乐的一种表现形式,霍童线狮观赏性强、技艺非凡、延续历史悠久。传承发展过程,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习练线狮,有利于身心健康、增强体质。狮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瑞兽,代表力量、正义与亲民。在舞狮时人们会期盼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练习的过程能够增强队员的体魄,培养整个团队的意识及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制作线狮道具过程能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艺术熏陶和文化功底。霍童线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含着宁德霍童地区的风土气息和智慧结晶,研究霍童线狮可以对宁德霍童镇的民族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起到良好作用。同时舞狮运动所表达出的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源动力,将线狮运动传承下去,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更好传承。村落文化是广大群众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复兴的重要源泉。[9]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活态文化,是民族记忆的背影,是对生活方式和古老行为的延续与发展,它包含着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3 困境与局限:霍童线狮的传承现状
3.1 传承的困境:霍童线狮的群体流失
我们通过实地访谈了解到霍童镇是文化古镇,也是旅游名镇。而线狮则是霍童镇最出名的文化技艺,许多游客也都慕名而来,当地还专门提供了场地建立线狮馆用来给线狮运动员进行训练和表演。我们通过对传承人的访问了解到,由于线狮技艺传承方式特殊,线狮技艺无外姓人习得。现在也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留在镇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留下的线狮表演者也并不是真正的运动员,没有稳定的收入,外出务工才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来源。上一辈传承人正在逐渐老去,造成了线狮继承人严重缺失的场面,如何培养新的传承人是现在传承这项运动最重要的问题。[10]
3.2 空间的压缩:霍童线狮的文化受限
每个地方的文化传统都源于其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也都有其鲜明独特的特点。线狮作为宁德市霍童镇的民俗文化,源于当地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对狮文化的崇拜,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信仰,没有这种崇拜情感的存在,霍童线狮也就无法传承至今。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线狮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发生了转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二月二灯会之于霍童人们的重要性逐渐被淡化。线狮原有的文化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人们自发组织线狮展演活动的积极性也不比曾经,这给霍童线狮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3 适应的局限:霍童线狮的需求削弱
霍童线狮的诞生是为了纪念开山大祖黄鞠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百姓,表演时间定在每年的二月二灯会上。线狮结合了武术、提线木偶的技能,有强身健体之效,且民间缺少文艺娱乐活动,于是线狮成为当时的娱乐健身项目。但随着现代化社会发展,机械化农业生产大面积普及,人力耕种减少,导致村民身体素质下降。同时舞动线狮是一项非常消耗体能的传统体育,造成舞狮者体力不足,无法完整的完成演绎,不得不放弃这一项目。另外,现如今的娱乐生活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电脑丰富了村民的生活,许多人沉溺在微信聊天、游戏等娱乐项目中,削弱了村民参加舞动线狮活动的意愿。霍童村民生活发生的改变导致霍童线狮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新鲜血液的引入和群众的不认知、不了解,给霍童线狮的传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1]
4 未来与寄望:霍童线狮的发展对策
4.1 顺应时代需求,优化传承观念
霍童线狮需要更多的社会重视、资金投入和技艺改善,应当全力以赴向外推广。应抛开传男不传女、宗祠传承等家族成见,树立新的传承观念,去其槽粕,取其精华。应将线狮引入群众,成为大众体育,做到人人可学、人人可练。还要根据民众的不同需求,开展多样化的赛事活动、培训活动、展示交流活动等,只有让线狮的技艺拥有更为广大的传承面积,才能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4.2 创新展演形式,拓宽宣传渠道
霍童线狮虽然是非遗舞狮运动中较为传统的项目之一,但应随着社会需求而改善进步,许多其他古老的民俗运动也应随着民众需求有所改变。霍童线狮在保留自身民俗特色的同时,应对技术舞法、道具制作和套路创新等进行改善,并将霍童线狮特有的文化产物一并融入表演之中,使人耳目一新。[12]霍童镇已是旅游名镇,在表演时可以再添加固定舞台灯光、背景音乐和后台解说,提高表演效果。结合霍童线狮独特魅力的文化特色和表演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播途径。同时再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QQ、微博等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霍童线狮。[13]这些措施能够积极带动霍童镇艺术多样性发展和创造力的提高。
4.3 开拓经济市场,推动持续发展
文化和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民俗运动的背后,都有属于他的精神文化,民俗特色都是由长时间的传承和信仰得到群众的肯定。但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霍童线狮的发展也随之改变。以开发当地旅游项目、宣传霍童镇为发展策略,搜集所有有关霍童线狮的相关资料,完善霍童线狮文化。[14]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特色,继续引导“二月二灯会”的民俗展示,并开发其他民族传统节日及小长假,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国庆节等,在景点摆放霍童线狮简介、饰品,组织演出。要改变霍童镇居民学习民俗的风气,引导年轻一代的思想转变,联合当地厂家制作线狮、工艺品等。还要促进霍童镇民俗产业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使之不用外出务工就有稳定的收入。激发参与者的荣誉感、自豪感,也有利于霍童线狮的传承与发展。
4.4 重视学校教育,增强文化认同
依托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体育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认知,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对于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5]“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校园中开展线狮运动,不仅拓宽了学校体育对外交流的渠道,而且可以更有力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6]政府的推广和学校的认同让霍童线狮活跃在学校,拓宽了学生文化视野,使其了解了地方风土人情。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把线狮基本技艺、鼓乐、手工扎制融入进去,让线狮文化与学生一起成长,能够增强学生民俗体育认同感,二者相互促进,为实现体育强国和文化自信踏出更坚实的一步。[17]
5 结语
霍童线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蕴含着宁德霍童地区的风土气息和智慧结晶,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存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传承与传播,霍童线狮若要获得长足发展,便不能固步自封,必须要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环境,积极吸取先进的文化成果,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文化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实现霍童线狮在新时代的创新性转化。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才能有效地促进霍童线狮的持续发展,推动霍童线狮更好地推广传播,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