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耦合与互动
——《中国赛事产业链与城市发展研究》述评
2022-02-03仇军
仇 军
(1.清华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084;2.湖州师范学院体育与大健康研究院,浙江 湖州 313000)
1 缘起
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能够作为宣传城市、助推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2021年夏季东京奥运会的结束,使世界体坛将目光转向将在2022年2月召开冬奥会的北京市。北京创造了历史,成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这大大提升了其城市品牌和知名度。此前,我国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和成都等多个城市都已经明确提出了建设体育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近年来国内城市马拉松的迅猛发展也成为赛事与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风向标。2020年8月,我国首次批准了40个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城市体育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不可替代[1]。
纵观现有的学术文献,从体育赛事产业链与城市发展的视角探究两者相关性的文献是鲜见的,大多文献主要从城市经济与赛事、体育城市建设、体育赛事城市竞争力、大型赛事对城市旅游影响等几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在城市经济与赛事方面,Alkaran,Rishidaw,Tifflin等[2]围绕南非夸祖鲁纳塔尔(KwaZulu Natal)城市的两个主要的超级橄榄球比赛,探讨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给一个城市旅游业带来的附带利益,这被视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创造了就业机会以及赚取外国资本的机会。采用模型定量衡量南非赛事产业对其经济、就业和减少贫困带来的影响。Müller等[3]研究了曾经举办奥运会和世界杯的6个城市,认为体育赛事本身对城市发展影响较小,更多地需要考虑一国的政治因素和经济背景。Ronald Grover将职业赛事活动的研究扩展到了相关的娱乐产业,认为职业赛事经营特许权可描述为主题公园的一部分,因此像沃尔特迪斯尼公司拥有赛事职业队是迪斯尼娱乐使命的必然要求。国内学者张复明[4]认为城市经济与体育赛事涉及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城市自身的发展基础、条件、战略与潜力。王玉峰等[5]认为地方政府对体育组织的建设和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阮伟[6]认为赛事包含城市的文化、经济、公共服务等多种发展元素,城市经济为体育赛事产品的生产提供资本和劳动,体育赛事产品通过生产和销售反作用于城市经济。二是在体育城市建设方面,Herstein和RamBerger[7]对于体育和城市之间关系建立了城市化细分理论进行理论支撑。随着经济和人口集中在有限几个快速增长中心,这给体育城市建设带来了经济和人力的支撑,促使城市经济显著增长。国内学者黄海燕[8]、贺蕾和张子翔[9]、罗玉婷和陈林华和徐晋妍等[10]、戴健和焦长庚[11]等中国学者均基于建设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名城的视角,分别探讨了城市排名指标体系与基本特征、国际著名体育城市评价标准和体育城市建设经验、体育城市健身的内在逻辑规律及上海差距、上海体育城市的本质和特征、上海城市国际化历程与经验等理论和实践内容,从而提出使上海建设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路径。 三是在体育赛事城市竞争力方面,Richelle Clark,Laura Misene[12]认为城市竞争力由生产、地方特征、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城市宜人程度等因素决定。仇保兴[13]首次将城市定位和城市竞争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城市的组织应变能力,形成城市独特的竞争力,适应城市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区域内不同单元的差异性特征。王跃[14]认为运作体育赛事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至少应考虑直接收入预测、间接增值效益、经济推动效益、潜在效益四个方面的因素。四是大型赛事对城市旅游影响方面,Pyo Sungsoo,Richard LH[15]研究认为体育旅游服务设施及空间组织优化能有效促进大型赛事运营,因此应充分考虑体育大型赛事提升体育旅游产业(服务业)人口的必要性,满足体育赛事旅游的空间需求。肖锋、沈建华、刘静[16]认为大型体育赛事能够提升城市旅游管理水平和知名度,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旅游文化交流。黄海燕[17]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体育赛事的旅游影响感知、居民赛事态度、居民支持意愿,得知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感知有正面影响,居民支持体育赛事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姜付高、曹莉[18]运用文献法定量评析体育赛事对山东日照体育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认为体育赛事对城市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空间影响力、空间节点等旅游空间结构要素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外从赛事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角度研究赛事产业的较多,但从产业链视角下对城市赛事产业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且多数研究停留在初步的描述与估算上,而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分析赛事产业链的研究基本都从定性角度进行分析,缺少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应促进体育赛事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基于此,文章采取述评的形式,以国内体育经济管理中青年学者、集美大学郑志强教授撰写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2019年)的《中国赛事产业链与城市发展研究》一书为研究样本,对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二者的制约瓶颈和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较为具体的研讨,从而促进体育赛事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学界在城市赛事与城市发展两者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借鉴参考。
2 城市赛事产业链发展的效应分析
2.1 城市赛事产业链的经济增长效应
在当前体育产业中,承办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是最具经济增长效益的形式。体育赛事经过专业化商业营运模式运作,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增长效益。赛事产业以这种崭新的经济形式为举办城市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它带来的积极影响范围广、程度深、时间长。赛事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收益主要包括赛事门票收入、广告费收入、场地使用费收入、体育赛事纪念品收入以及其他赛事衍生品收入等。如我国2008年举办的夏季奥运会,相关联的产业发展为北京市每年的GDP带来了2 %的增长。2005年上海网球大师杯赛的总价值为4.49亿元,其中赛事收入为1.07亿元,直接经济效益高达6亿元。[19]2022年成功举办的北京冬奥会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北京冰雪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水平提升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可见,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为举办城市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并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作为一种重大特殊的并具备独特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给举办城市带来了活跃的投资和需求市场,也是举办产品品牌推广的绝佳时机。如2002年举办的上海网球大师杯,全球有150个国家和地区的426个电视台累计转播时间近900个小时,观看转播观众达到7 000万人次[20],不仅展示了上海良好的城市形象,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地位,还对上海吸引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举办大型体育赛事需要许多其他行业提供各种服务支撑,这无疑带来许多潜在的就业机会。例如,2018年上海举办的F1大奖赛,曾雇佣5 000名工作人员、2 000名厨师、200名医务人员和30辆救护车司机等,为城市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职位岗位。2022年北京冬奥除了带动最直接的冰雪运动项目和赛事服务的上中下游之外,还引领了“冰雪+制造”“冰雪+建筑”“冰雪+旅游”“冰雪+服务”和“冰雪+内容”等多种产业复合模式和消费需求。截至2019年,北京已累计培训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2.3万人,河北省培训的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也达到9 300人,这些冰雪专业人才将发挥持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2.2 城市体育赛事产业链的社会效应
一是体育赛事尤其是国际体育赛事能够提升举办地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品牌,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为城市带来积极的社会评价,并会产生长期且良好的社会效应。如2009年10月在山东济南举办的十一届全运会,将山东省的鲁文化形象充分地展示出来,使得山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又如北京举办的“双奥会”向世界展示了富有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了举办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二是体育赛事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借助举办体育赛事向世界展示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城市文化,把体育赛事与城市文化发展有机结合,增强了城市文化综合竞争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如美国体育文化产业在1995年为美国国内提供了230万份就业机会,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三是带动城市转型。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正被世界各国视为带动城市转型的催化剂。如今世界各大城市竞相争取大型体育赛事的主办权,主要是因为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够整合城市资源,利用城市独特的地理优势及产业优势,促进赛事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赛事产业能够促进城乡互动和产业联动进而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并突破区位限制,从而促进城市的转型发展。[21]例如,福建晋江市打造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全球体育用品制造业基地、国际影响力现代化体育城市的城市转型战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以体育产业为中心,建设体育产业功能聚集区,实现了体育带动城市的成功转型。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在全社会倡导了低碳生活方式,进行可持续管理体系创新,形成了诸多将长期造福举办城市和地区的遗产成果,有助于加速中国向低碳社会转型,促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2.3 城市体育赛事产业链的关联效应
城市体育赛事产业是一项综合性很高,属于高品质的现代服务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赛事产业链的关联效应主要表现在带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金融、房地产、广告等第三产业内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般而言,体育赛事产业分为前向关联产业(产后服务)、后向关联产业(产前服务)和旁侧关联产业(产中服务)。赛事产业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前向关联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建筑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推动上,后向关联效应则主要表现在对第三产业的推动上。一是助推旅游业发展。北京举办的夏、冬两季奥运会、上海举办的F1赛事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均给城市旅游业带来大量的顾客,推动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又如厦门举办的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了数万的外来参赛者及旅游者,赛事期间厦门餐饮单位日均营业收入增长了35 %,宾馆入住率高达100 %[22]。二是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型赛事增加了交通和通信业的需求,如在2004年9月上海站的F1大赛之前,上海市政扩建东西走向的道路,并建立了轨道交通,强化了赛事举办地的交通运输基本设施的建设。三是带动广告、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电视转播费卖出12亿元美元,广州奥林匹克体育场和广州体育馆的周边地区在九运会后,其房地产上升了30 %~50 %。[23]四是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赛前,需要吸引民营企业的投资,这可以帮助完成大型赛事场馆的建设,赛中可以吸引境内外投资和赞助商机构,赛后场馆的运营维护业需要后期投资,这些都将促进举办地金融业的发展。因此,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地金融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城市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性评析
3.1 城市与赛事的耦合匹配关联性
体育赛事和城市发展是一个耦合系统运行的过程。赛事可以让城市更美好,但不是所有的体育赛事都会让举办城市更美好,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匹配耦合关系。如何测度二者的这种关系目前尚未有定论。本书通过采用物理学上的耦合理论,建立了一个城市与赛事发展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评析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不同耦合关系类型,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取值为0~1,表示赛事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从极度失调到共振耦合的有序变化。并由此建立一个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耦合系统的指标体系,选取北京中国网球赛作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城市发展”耦合系统处于“勉强协调发展——发展滞后”的阶段。2015年中网宣布,在经过12年建设期后,中网走出亏损开始盈利,也预示中网开始进入下一个良性的共振耦合阶段,这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本书的观点。未来北京要创造有利条件以提高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办赛规模与办赛层次,以使中网更好地促进北京的城市发展,这为北京乃至国内其他城市借助体育赛事获得更好发展契机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引。
3.2 赛事产业链与城市产业的关联度
近年来,对赛事本身的研究已有不少,但对赛事产业链及产业关联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因而需要重点厘清城市赛事产业链的产业关联度问题。我们知道,城市赛事不是以一个“点”的形式发挥作用,而更多是以一个产业链条的形式产生影响。本书对赛事产业链进行系统研究,具有一定填补空白的作用。赛事产业链的特点包括地域性、下游产业价值强、创新性和拓展延伸性。赛事产业的上游产业包括赛事策划、组织及宣传的机构;中游产业包括赛事的运作及实施环节提供支撑的产业,如建筑业,场馆租赁企业等;下游产业包括为赛事活动的进行提供支撑的服务业,如旅游业、餐饮住宿业、零售业及交通运输业等[24]。赛事产业链的综合效应包括经济增长效应、社会效应及关联效应。经济增长效应主要包括赛事产业的直接经济效应、吸引社会的经济投资、增加就业岗位、促进技术进步;赛事产业链的社会效应主要表现在塑造城市形象、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转型上;而赛事产业链的关联效应主要包括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与下游产业的关联影响上。本书通过上海F1赛事和中超联赛的两个实证研究,认为赛事产业链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高,其次分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而分析赛事产业链与下游产业的关联度的结果显示,与赛事产业链的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包括旅游业和餐饮住宿业。而现阶段金融业、房地产业与赛事产业的关联度还是比较低的,但其具有增长潜力。此研究结论为国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与赛事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和实践参考。预计2022年北京冬奥的成功举办,将为此主题提供更多更好的研究素材。
3.3 体育赛事带动城市产业经济的关联性
体育赛事对城市的社会经济无疑有影响,但影响究竟多大迄今为止学界莫衷一是,多数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多,定量少”,这一直是一大短板。《中国赛事产业链与城市发展研究》通过量化方法,分别研究了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经济影响和大型场馆的经济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该书运用双重差分法对35个举办过马拉松赛事的城市进行研究,得出城市因地制宜举办马拉松赛事有助于推动举办城市的相关产业经济融合与发展的结论。诚然,马拉松赛事对举办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受到城市自然禀赋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影响,由于马拉松赛事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较为发达城市更能从马拉松赛事中受益[11],而欠发达地区未必要跟风举办大中型马拉松赛事,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举办具有自身特色的赛事的效果可能更好。此外,大型体育场馆作为赛事的重要承载体和城市地标,其经济影响究竟如何也是研究的难点所在。基于此,该书运用增长极理论,构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评价模型,并以南昌市(我国2011年第七届城市运动会举办地)大型体育场馆为实际案例进行实际验证,认为场馆经营效益、场馆周边产业支撑和政府政策扶持力度等因素影响了大型体育场馆增长极作用的发挥,从而得出影响城市大型体育场馆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较大因素包括工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如场馆自身的经营效益不佳、场馆自身及其周边没有形成推动型企业、场馆周边的企业数量过少难以形成产业链支持等。这些结论对于我国一些城市场馆建设现存“求新求大”的倾向无疑是一种纠偏,值得城市管理者和场馆建设者深思。因此,该书系统论证了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的带动程度,对于今后我国更多的城市在举办体育赛事的能否做到很好推动当地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4 结语
依托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郑志强教授通过对宏观环境的理性思考,再加上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论证,在《中国赛事产业链与城市发展研究》一书中很好地回答了“城市赛事产业链的特点及其产业关联”“城市赛事与城市的选择和匹配关系”“城市赛事和场馆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程度”等事关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既有对近年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切期盼,也有对浮躁喧嚣现象的冷静思考。读之,有理、有据、有办法、长见识。该书使读者相信,只有继续深化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体育要素资源,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客观把握城市发展的运行规律,寻找相匹配的体育赛事,按城市发展规律与赛事的特点来科学合理设计赛事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体育赛事与城市高质量协调有序发展。城市在选择体育赛事和建设体育场馆设施时,应参考体育赛事及场馆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选择二者能够相互促进的模式,创造有利于“体育赛事——城市发展”耦合系统实现高度耦合的环境,从而实现系统涌现,并推动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升级,使城市发展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使体育真正能够让城市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