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应然与实然

2022-02-03陆珊珊

社科纵横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质量幼儿园幼儿

陆珊珊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徐州321000)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1]。我国要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振兴乡村教育是关键,学前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乡村学前教育更是“薄弱之中的薄弱”,如何促进乡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十四五”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分析我国振兴乡村学前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厘清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促进我国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应然之举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包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要求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的发展影响着幼儿一生的发展,影响着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这个“基”的发展奠定,影响着整个教育体系,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实现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学前教育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学前教育需求的应然回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促使我国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幼儿园数量为29.2万所,专任教师为291.3万人,在园幼儿为4818.26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2%,实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目标,“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我国学前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

虽然我国学前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学前教育仍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要实现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其从数量、规模的发展转向内涵、质量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普惠、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实现“幼有所育”到“幼有优育”,“十四五”期间学前教育已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进入了高质量建设期。

(二)乡村学前教育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短板中的短板”

经过7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乡村学前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发展慢,更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短板中的短板”。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79—2020年)》[2]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幼儿园总数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14.17万所,而乡村幼儿园仅有10.1万所,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34.6%;专任教师总数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177.3万人,其中乡村幼儿园教师仅46.15万人,占全国教师总数的15.8%。城市持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幼儿园教师为13.83万人,占城市教师总数的9.7%,而乡村持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幼儿园教师为12.24万人,占乡村幼儿园教师总数的26.5%,城乡之间在园所数量、教师数量和学历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可见,要实现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补齐乡村学前教育这个“短板中的短板”,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应然之举

(一)乡村学前教育已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重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指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3]。自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促进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4]。财政部、教育部又出台《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再次提出: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5]。在《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中明确了: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加快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确保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幼儿优先获得资助[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明确: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7]。

《“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又具体提出:加强村级幼儿园建设,完善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支持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三区三州”、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普及学前教育;着力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8]。《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2035年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并着重提出“以农村为重点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对接脱贫攻坚,“提高农村教育质量”[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必须提高乡村教育质量[10]。《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加强乡村幼儿园建设,指导各地推进幼小衔接试点,全面提升保教质量。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多渠道加快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管理办法》等文件的颁布,完善了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可有效改善幼儿园评估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等倾向,让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有据可依,也为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乡村学前教育振兴与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这既为学前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乡村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宏观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二)财政投入的增加保障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国力日益增强,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在飞速增长。2015年,国家对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达1132.87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51.52%,其中,城市总投入由2012年的433.3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538.53亿元,增幅为24.28%;农村由2012年的314.3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594.33亿元,增幅达89.08%,可见,52.46%的全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到农村地区。截至2020年底,全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为2532亿元,比2011年的416亿元增长5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从2011年的2.2%提高到了2020年的5.9%。中央财政建立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改善普惠性幼儿园办园条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和残疾儿接受学前教育等。2011—202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1730亿元,2022年将继续下达230亿元,比上年增加30亿元,增长15%,居中央对地方各项教育转移支付增幅之首。中央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带动地方加大投入力度,地方财政投入超过7000亿元,为推进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系列师资队伍建设举措推动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国聚焦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围绕教师队伍建设、权益保障、待遇提高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文件,提出了惠及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启动实施支持中西部农村边远地区开展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吸引真正的人才到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幼儿园任教;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幼儿园教师,在职务(职称)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建立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加大乡村幼儿园教师、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力度;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行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分开评审;乡村学校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不低于当地城镇同类学校标准,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职称评聘可按规定“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各级培训中专门设立研修项目,全面提升乡村园长队伍整体素质;鼓励各地遴选优秀教师、园长成为教育家型乡村教师、园长;国培计划继续向中西部农村教师倾斜等。系列惠及乡村幼儿园教师的政策举措,让乡村幼儿园教师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逐渐向好,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通道不断畅通。

三、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之需

(一)乡村幼儿家长对高质量学前教育需求不断增加

乡村幼儿的父母为了生计进城务工,二人都需工作,无暇陪伴和照护孩子,自身又没有经济能力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条件,所以大多都将孩子留在乡村由祖父母照顾。由于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较低,只能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无法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从而影响了乡村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期是个体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影响其终身的发展。80后、90后的乡村父母普遍接受过一定的教育,认识到学前教育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把期望寄托于乡村学前教育,希望在幼儿园就能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渴望孩子获得优质的学前教育,进而改变孩子的命运,这无形中对高质量的乡村学前教育需求增加。为满足乡村家长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亟需构建“可获得”“付得起”“高质量”的乡村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二)人口与回流人口增加促使乡村学前教育需求量增加

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第七次人口普查发现,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近年来的50%左右,政策调整后全国累计多出生二孩1000多万人。2021年7月国务院又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将进一步助推乡村人口增长,乡村适龄幼儿数量将不断增加。因此,应尽早面向乡村构建普惠性、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

当前虽然大多数城市放宽了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门槛,但农民工仍面临着住房、教育和养老等高生活成本,加之城市就业压力大,为解决孩子教育和老人赡养等问题,许多农民工纷纷返乡创业、生活。同时,在乡村振兴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双重影响下,乡村经济也得到了大幅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生活的舒适度也大大提高。城市高成本生活和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助推了返乡潮,乡村回流人口增加,这也为乡村学前教育发展创造了新契机。

四、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之困

(一)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薄弱导致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经历了借鉴、趋同到创建的过程。长期以来,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深入的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指导。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匮乏,大量引进了苏联的教育思想,照搬苏联的教育大纲。改革开放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瑞吉欧等学前教育理念涌入我国,各种课程模式得到了本土化实践。直到2000年以后,才开始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幼儿园课程理论,但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政策发展脉络及课程实施等方面,对于学前教育理论、教学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造成了幼儿园理论与实践割裂。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单一,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只知道以游戏为主,而不知道如何建构课程,许多幼儿园老师不敢讲课程与教学,甚至认为幼儿园没有课程,更别说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幼儿园课程。在学前教育实践层面,当前我国乡村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以读、写、算能力训练为核心,实施分科教学,“小学化”现象仍然严重,保教质量受到影响。由于理论体系薄弱、缺少深厚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支撑,实践方向也尚未厘清,进而也影响了乡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认知偏差导致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力量分散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机制、教育者、受教育者、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协作发力,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乡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应是优质的、适宜乡村幼儿发展的、具有乡村特色的发展,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经费、机制、教育管理、师资及家长等要素的协调。当前,虽然国家制定了系列促进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指明了发展方向,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幼儿园工作者、家长等,对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认知存在偏差,致使对国家相关政策解读有误,认识不一致、评价标准不一致、需求不一致,这就不能凝智聚力共同推动乡村学前教育这趟“列车”加速前行,这趟“列车”也不能迅速驶入正确的轨道,这就给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如,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将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窄化为规模扩张、园所数量增加、毛入园率提升等,并以此评判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还有人照搬城市幼儿园课程模式、教育内容,用“乡村学前教育城市化”代替乡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乡村特色学前教育日渐式微,然而城市幼儿园并不能满足乡村幼儿的需求,也不能促进乡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不能称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乡村幼儿家长普遍认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就是读、写、算,并以此倒逼幼儿园,要求教师“小学化”。面对家长的需求,乡村幼儿园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较低,难以科学实施乡村学前教育。

(三)内涵发展的低水平导致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缓慢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已从注重规模和数量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公平与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主要包括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两个方面。从结构质量看,我国乡村幼儿园师幼比、玩教具配置量等指标达标率较低。从过程质量看,活动组织、师幼互动和家园共育等都质量堪忧。在幼儿园活动组织方面,普遍重视识字、数学等教学活动,忽略游戏活动的价值及开展,更缺失具有乡村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倾向严重。在师幼互动方面,幼儿园教师普遍缺乏幼儿行为观察与游戏指导能力,师幼互动质量较低,更无法达成高质量的家园共育。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幼儿园数量和规模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幼儿园课程设置、师幼互动等方面的内涵发展水平较低,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乡村幼儿需求,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构建乡村幼儿园特色课程,最终实现乡村幼儿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较低导致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受阻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乡村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乡村幼儿园教师持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比例低、专业技术职称水平低,造成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低,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笔者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除外)的7313名乡村幼儿园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8.74%的幼儿园教师拥有幼儿园教师资格书,31.26%幼儿园教师没有任何资格证书,农村地区更是幼儿园教师无证上岗的“重灾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充斥着大量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无证人员。

专业技术职称是对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术水平的认可,也是对教师个人工作能力和荣誉的认可,还是衡量教师综合水平的重要价指标。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9)》数据,拥有高级职称的乡村幼儿园专任教师仅占教师总数0.8%、中级占比为5.4%、助理级占比为10.2%、员级占比为4.6%、未定职级占比为78.8%,其中当年正高级职称教师增幅为0。从总体上来说,高职称教师占比较低,近八成的乡村幼儿园教师没有专业技术职称。

此外,乡村幼儿园教师待遇低,无法获得职业幸福感,引发乡村幼儿园教师流失率极高,一些乡村幼儿园已成为城镇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基地”,优秀幼儿园教师由乡村向城市单向流动,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面临着“招不来、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境,致使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提升陷入不良循环,从而严重阻碍了乡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高质量发展“短板中的短板”的乡村学前教育必然要顺势而上,统一思想,补齐短板,努力构建公平、普惠、有质量的乡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实现乡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高质量幼儿园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欢乐的幼儿园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幼儿园是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