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绿色创新的行业同群效应研究

2022-02-02赵璐瑶

生产力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声誉管理者竞争

王 静,赵璐瑶

(山东建筑大学 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一、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如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生态经济和企业绿色发展,为转型提供新的出路和新的动力。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汪明月等,2019;徐建中等,2017)[1-2]。从“十三五”计划到“十四五”计划,制造业是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枯竭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主要推动者,对环境有着巨大影响(毕克新等,2014)[3]。尤其中国的上市企业仍以制造业为主,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创新已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必须同时兼顾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引导和推动制造业企业实施绿色创新,通过绿色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保证实现双碳目标,实现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长远发展(Wang 等,2022)[4]。

绿色创新是一种大幅度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给客户和企业带来价值的产品和工艺的创新活动,是支撑国家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战略的微观基础。企业绿色创新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现有研究从不同学科和视角(如创新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战略管理等)考察影响绿色创新战略的因素,涵盖了外部环境约束和内部驱动因素。如毕克新等(2014)[3]研究发现FDI 流入和绿色创新系统中的绿色创新资源投入均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能力。Chen 等(2018)[5]研究了外部制度压力如何促进绿色创新,发现强制压力和规范压力对企业的绿色创新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Lin 等(2014)[6]以中国民营制造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法规和供应商能够推动绿色创新发展,而政治资本抑制绿色创新的发展。王锋正和陈方圆(2018)[7]以重污染行业为样本,发现环境规制和董事会治理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

综上,现有研究一般基于公司绿色创新决策选择相互独立的假设,同群企业的行为在影响绿色创新政策中的作用常常被忽视,尤其是在绿色创新行为的驱动机制和学习模仿机制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Wang 等,2022)[4]。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同行企业的绿色创新是否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即绿色创新是否存在同群效应;第二,如果存在这种同群效应,形成这种效应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本文可能带来以下几方面的贡献:首先,本文从企业间互动的视角,将绿色创新影响因素扩展至行业中观层面,补充了企业绿色创新活动影响因素的分析,扩展了对绿色创新决定因素的理解;其次,丰富了公司行为中的同群效应研究,现有关于同群效应的研究集中于企业财务决策、投资决策、高管薪酬、企业并购和创新决策等方面,而对绿色创新的研究较少,本文的研究是对该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最后,本文重点研究了绿色创新行为的模仿机制,进一步揭开绿色创新同群效应形成的“黑箱”,找到形成同群效应的内在机制,为绿色创新的政策制定和行业规范标准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同群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在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目标的指导下制定自身决策,以此作为对同群行为的反应(Manski,1993)[8]。同群效应既是一个基于技术或经济因素展开主动模仿和社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包含社会互动、受行为因素和外部压力影响的被动反应。同群效应的研究涉及犯罪学、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特定主体的行为会受到群体中其他主体行为的影响。近几年,同群效应的研究拓展到管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企业前沿领域,如企业的投资和融资决策(罗福凯等,2018;Leary 和Roberts,2014)[9-10]、财务决策(冯戈坚和王建琼,2021)[11]、社会责任(吴蝶和朱淑珍,2021)[12]、高管薪酬(潘子成,2020)[13]、企业并购(傅超等,2015)[14]等受到周围企业的显著影响。

企业在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决策者的有限理性是形成同群效应的根本原因。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在所处的环境中会观察和模仿其他个体的行为来不断调节自身行为(钟田丽和张天宇,2017)[15],以此来降低决策面临的不确定性,提高自身行为的有效性。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行为结果不确定和决策依据纷繁复杂等特点,企业通常不会主动开展绿色创新活动(徐建中等,2017)[2]。制造业企业面临相似的市场环境和行业政策,在经营环境和技术要求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处(毕克新等,2014)[3]。同群企业的绿色创新决策可以看作是其对行业前景和发展机遇的判断,掌握有限信息的决策者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与经验知识,模仿和学习同群企业的决策行为,形成同群效应。因此,本文认为,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会受到同群企业的影响,即同群效应,提出假设1:

假设1: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存在行业同群效应。

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活动一般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此时,同群企业间的模仿和社会学习行为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形成同群效应。本文认为管理者声誉机制、竞争压力机制和信息获取机制可能导致同群效应的形成。

首先,在社会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敏感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绿色创新能力成为公众持续关注的企业核心价值。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管理者认知能力、性格、经历等特质会决定管理层视野,影响管理层决策,进而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过程以及发展质量产生影响(Hambrick 和Mason,1984)[16]。绿色创新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资源等,短期内无法取得成果及收益,且不确定性强、失败风险大,管理者会承担较大的业绩和声誉受损失的风险。管理者声誉来源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各界对管理者个人的认知,管理者能够从其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陆蓉等,2017)[17]。由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股东在评价管理者能力时无法获取准确信息,股东只能通过与外部管理者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价。当管理者模仿和跟随其他企业的绿色创新决策而失败时,股东很难责备管理层的战略错误,因为同群行为便于管理者将投资失败的责任归咎于市场环境及政策法规等不可控因素。而当管理者独辟蹊径制定不同的创新战略却失败时,股东很有可能责备管理层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声誉。因此,出于自身职业发展和声誉的考虑,管理者会忽略自身所掌握的私有信息而去模仿同群企业的决策(陆蓉等,2017)[17]。本文认为,管理者越重视自己的声誉,越有可能保持与同行公司相近的绿色创新水平。

其次,动态竞争理论认为,企业之间动态化的竞争能够推动创新和技术的进步。制造业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行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其绿色创新能力也一般较强,这些企业能够通过实施绿色创新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地位,同行业其他企业为应对竞争中的劣势,会模仿领先企业的行为和决策,甚至比领先企业在绿色创新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更强;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感受到威胁,为了维持自己的相对市场地位,也会更加关注并模仿其他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进而形成一种长期互动的竞争关系(Ross 和Sharapov,2015)[18]。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会受到行业内竞争者的影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谁的技术落后谁就要被市场淘汰,当竞争者采取绿色创新措施并成功实施时,焦点企业会因竞争压力关注竞争者行为并进行模仿(徐建中等,2017)[2]。因此本文认为,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是推动企业间绿色创新模仿行为的原因。

最后,信息获取机制是指组织以通过模仿和学习获取对决策有价值的信息为动机而进行的模仿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组织和个人会观察、学习和模仿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模仿和学习同群企业的决策行为是企业决策时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能提高自身决策的有效性(Lieberman 和Asaba,2006)[19]。首先,决策者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焦点企业在制定决策时拥有的信息有限;其次,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传递失真等问题导致信息资源具有稀缺性,处于信息劣势的决策者更倾向于借鉴同群企业的经验进行决策以缓解自身信息有限的决策压力(罗福凯等,2018)[9]。为了解决上述两种问题,决策者为了提高决策质量,更可能模仿同群企业的决策而不是依赖自有信息进行决策。在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下,信息获取成本增加,信息有限的决策者制定决策面临极高的风险,模仿行业内多数企业的决定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做出合理的决策(钟田丽和张天宇,2017)[15]。综上所述,本文预期高管声誉机制、竞争压力机制和信息获取机制是同群效应产生的原因。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a:管理者越重视声誉,绿色创新的同群效应越强;

假设2b:行业竞争压力越大,绿色创新的同群效应越强;

假设2c: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越高,绿色创新的同群效应越强。

三、数据、模型及变量测量

1.数据来源。本文以2014—2020 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样本的选取过程中,按如下步骤进行筛选处理:(1)剔除ST、*ST 类和样本期间内退市的上市公司样本;(2)剔除相关财务数据不完整和主要变量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样本;(3)剔除行业内公司数小于9 家的行业样本。最终得到21 类制造业行业782 家企业,7 年共5 474个样本观测值的平衡面板数据。其中,企业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绿色专利数据来源于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绿色专利数据库。借鉴陆蓉等(2017)[17]的研究,本文以证监会公布的二级分类代码作为行业分类标准,处于相同二级制造业行业的企业为同群企业。为了避免离群值对结果的影响,本文对连续变量在第1 和99 分位上进行了缩尾处理。

2.检验模型。为了检验企业绿色创新是否存在行业同群效应,借鉴Leary 和Roberts(2014)[10]的研究,构建实证模型(1)。其中,i 表示企业;j 表示行业中除了企业i 以外的其他企业,即同群企业;t 表示年份;Control 表示控制变量;ε 表示残差项。考虑到同群效应存在滞后性和互为因果造成的内生性,本文将被解释变量滞后1 期。

为了检验绿色创新同群效应的形成机制,本文借鉴罗福凯等(2018)[9]、陆蓉等(2017)[17]的研究,构建实证模型(2)。

3.变量测量。焦点企业绿色创新(GI)。本文选取绿色发明专利申请量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之和加以量化验证分析。

同群企业绿色创新(PGI)。参照已有文献中对同群变量的衡量方式(Leary 和Roberts,2014)[10],本文用同一年度同一行业内除焦点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的绿色专利申请数的均值衡量同群企业绿色创新。

高管声誉(ER)。陆蓉等(2017)[17]认为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声誉的激励对他们越显著,并且在职业生涯的初期管理者更重视声誉。因此本文使用管理者受教育水平和任职时间衡量管理者对自身声誉的重视程度,定义虚拟变量ER,当管理者受教育水平排名行业内前三分之一或任职时间排名行业后三分之一时,ER 取值为1,否则为0。

行业竞争程度(IC)。本文以企业当年实际绩效(ROA)与行业平均ROA 的差值衡量行业竞争程度。

环境不确定性(EU)。借鉴罗福凯等(2018)[9],潘子成(2020)[13],滚动计算过去5 年企业销售收入的标准差,以经年度和行业调整后的企业销售收入标准差衡量环境不确定性。

控制变量。借鉴潘子成(2020)[13]、陆蓉等(2017)[17],本文采用企业规模(Size)、企业年龄(Age)、企业成长性(Growth)和企业价值(TobinQ)作为控制变量;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均会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策略,因此本文还将财务杠杆(Debt)、独立董事占比(Indep)、高管激励(EI)、股权集中度(Equity)和资本密集度(Capital)作为控制变量。

表1 变量的定义及说明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2 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样本期间内,焦点企业平均每年申请3.253 件绿色创新专利,说明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水平较低。绿色专利申请数最大值为73,最小值为0,标准差为10.08,表明个别企业有较强的绿色创新能力,但企业之间的绿色创新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存在较大的创新短板,还是处于“中国制造”阶段,没能进入“中国创造”阶段。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同群效应的存在性和形成机制检验

图1 区分竞争压力机制和信息获取机制的实证检验思路

Lieberman 和Asaba(2006)[19]提供了一种实证检验思路,来判断是竞争压力机制还是信息获取机制能够更好的解释同群效应。当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时,支持假设2b,即竞争压力是同群效应产生的原因:(1)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同群效应越强;(2)资源和规模近似的企业间同群效应更强;(3)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越低,同群效应越强。否则支持假设2c,即信息获取机制是同群效应产生的原因。条件(2)成立的原因是,如果企业间资源和规模相差较大,资源和规模处于劣势的企业更可能选择模仿资源和规模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同群效应产生的原因更可能是信息获取机制。如果企业的资源和规模相近,企业之间多易形成竞争关系,同群效应产生的原因更可能是竞争压力机制。表3 报告了管理者声誉、行业竞争程度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同群效应的影响。为了检验企业资源和规模的差异对同群效应产生的影响,本文分别按营业收入(FI)和资产有形性(AT)的中位数将焦点企业和同群企业分成高、低两组,属于同一分组的焦点企业和同群企业划分为相同组,否则划分为不同组,对两个分组分别进行同群效应检验,回归结果如表4 所示。

表3 第一列结果显示,焦点企业绿色创新与同群企业绿色创新的回归系数为0.268,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大于0,表明同群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能正向影响焦点企业,假设1 得到验证。回归结果第二列显示,同群企业绿色创新与管理者声誉的交乘项系数为0.285,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高管会因为受到声誉的压力选择模仿同行业其他公司管理者的行为,假设2a得到验证。第三列结果显示,行业竞争程度与同群企业绿色创新的交乘项系数为-3.200,在5%水平上显著,即行业竞争程度较高时,同群效应更显著,满足条件(1);回归结果第四列显示,同群企业绿色创新与环境不确定的交乘项系数为-0.128,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同群效应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低时,同群效应会更显著,满足了条件(3)。表4 结果显示,显著的同群效应发生在营业收入相近和资产有形性相近的同群企业间,而营业收入和资产有形性不相近的企业间同群效应不显著,即资源和规模近似的企业之间绿色创新的同群效应更显著,满足条件(2)。综上,实证结果支持假设2b,不支持假设2c。由此可见,制造业企业为了维持行业内的竞争地位和减弱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会特别注意观察同行竞争对手的行为以便及时做出反应,企业受到的竞争压力越大,模仿跟随行为频繁发生,企业绿色创新的同群效应就越显著。

表3 同群效应的存在性及管理者声誉、行业竞争程度和环境不确定性对同群效应的影响

表4 规模和资源差异性与绿色创新同群效应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资源和规模相差较远的企业之间绿色创新的同群效应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征,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如果企业间资源和规模相差过大,小规模企业不考虑自身的现金流,只顾模仿大规模企业的决策,将会产生较高的融资成本和机会成本,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绿色创新的同群效应更可能产生于竞争压力动机,更可能发生在资源和规模近似的企业间。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采用更换变量的方法,使用绿色发明专利授权数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之和衡量焦点企业绿色创新,用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绿色专利授权数均值衡量同群企业绿色创新,以检验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汪明月等,2019)[1]。稳健性检验的实证方法与前文相同,回归结果如表5 所示。回归结果与前文保持一致,说明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表5 稳健性检验

五、结论

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企业绿色创新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同群效应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实证检验了企业绿色创新是否存在同群效应以及同群效应产生的原因,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存在行业同群效应,行业同群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活动会促进焦点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2)管理者对自己声誉的重视以及竞争压力是绿色创新同群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受教育程度高且任职时间短的管理者,其公司绿色创新同群效应越显著,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也会密切关注同行竞争者的行为并进行模仿。

本研究的启示在于:首先,企业应主动借助行业市场网络,准确、及时获取同行的资源与信息,将同行的竞争视为机遇和挑战,与同群企业构建良性的创新联动关系,提高本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其次,行业可构建绿色创新知识平台,帮助企业了解同群企业的绿色创新现状,激发企业竞争意识,构建良性竞争环境,实现企业间协同创新。最后,本文发现管理者重视声誉是同群效应产生的内在原因,受教育程度高且任职时间短的管理者更重视自身声誉,因此,政府应该合理利用同群效应及个体差异性,充分调动这些企业的绿色创新积极性,科学引导行业的绿色创新发展方向。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关键时点,企业、行业和政府应共同努力,推动绿色创新的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协同。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本文仅从绿色创新同群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今后可进一步探究企业绿色创新同群效应产生的经济后果和影响绿色创新同群效应的企业内外部因素,从而有利于构建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同群效应研究的整体框架。另一方面,本文虽然对行业进行了控制,但因社会关系(如高管联结、共同分析师等)和地域因素形成的关联企业决策可能也是重要参考,今后可结合社会网络和地域展开研究。

猜你喜欢

声誉管理者竞争
短期与长期声誉风险的不同应对
Top 5 World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感谢竞争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声誉树立品牌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