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背景下国内关于全球卫生治理的研究综述

2022-02-02焦紫璇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5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共同体卫生

焦紫璇

新冠疫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与健康,引发了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也使得全球卫生治理成为当前公共卫生领域和政治学领域极为流行的概念之一,国内学者对全球卫生治理的研究高涨。根据在中国知网输入“全球卫生治理”进行主题检索所得的数据,从2006年至今有334条记录,其中2019年17篇、2020年107篇、2021年92篇、2022年10篇,2020年的研究成果是此前13年(2007年没有相关数据)的85.6%,学界研究热情突然高涨,而2021年比2020年少15篇,研究热度似乎有下降的趋势。对这些文章的研究内容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具体实践、国际机制在全球卫生治理中面临的困境及作用分析、全球治理视角下卫生治理的缺陷等问题极为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关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议题提供参考。

一、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卫生问题也逐渐超越国界和医学的限制,促进了全球卫生治理的兴起。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始终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天花、黑死病、埃博拉凸显了传染性疾病对全球人类的严重威胁。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将此威胁展现出来。目前,虽然人类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不断深化,病毒对人类生命的威胁似有减弱,但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病毒的传染性更强,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更大,从而继续给全球卫生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与压力。面对肆虐的疫情,国际社会理应携起手来共同应对,但由于价值观念、治理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国际社会尚没有形成有效的治理共识和治理模式。针对疫情现状和治理困局,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和阐释,探讨全球卫生治理的有效路径。梳理国内学者对全球卫生治理的研究成果,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研究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为了全人类生命健康和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为应对全球卫生治理面临的挑战,消除新冠疫情带来的威胁,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念的内涵、具体实践、时代价值、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齐峰认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不仅是指导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理念,而且蕴含了一套叙事逻辑,还是一项实践工程,是理念、话语、行动的逻辑统一。三者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形成了环环相扣的逻辑整体。从理念、话语和行动三个维度研究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可为有效打造共同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对策。①管仕廷与周世杰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内涵着手,对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思想来源、现实意义、价值内涵及构建路径进行了阐释,明确了在全球性健康危机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②

有学者从国际法视角对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进行研究。王勇专门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国际法合法性进行了分析,系统解释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多项国际法律文件中所蕴含的法理基础、法律基础及实践基础,具有充分的国际法合法性,但目前的国际法制度存在诸多困境,如法律性质不明确、责任分配不合理、争端解决机制失灵等,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在一个具有高度价值共识、秩序相对稳定以及行动评判可预期的国际法规范体系内进行,因而存在很大的制约。因此,他认为应该对目前国际法存在的问题加以完善,让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际法的卫生健康领域发挥其优势,从而为最终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构筑起强大的国际法治防线。③

李丹、罗美将中国的抗疫实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阐释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④霍淑红对当前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主权国家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存在张力、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领导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卫生治理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应尽快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为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⑤王斌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挑战与应对进行了分析,认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临着世界政治体制、经济水平、思想文化差异、单边主义制约、世界卫生组织作用弱化等诸多困境和挑战,提出世界各国应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国际合作、持续深入推进全球化以提升应对能力、坚定践行多边主义以提高协同水平、充分发挥国际组织联结作用以强化全球治理等对策。⑥

(二)国际机制在全球卫生治理中面临的困境及作用分析

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传播及所凸显出来的隐蔽性、跨国性、不确定性、短时间内的迅速传播等特性,使单个国家难以独善其身、依靠自身力量有效解决,必须依靠全球力量共同应对。

部分学者从世界卫生组织的具体实践以及功能作用的视角切入,梳理世界卫生组织在面对这场疫情时所发挥的作用及面临的挑战等。刘铁娃通过具体考察世界卫生组织在非典疫情、埃博拉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应对实践和贡献,对其中心地位面临挑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⑦蔡洁、俞顺洪对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及面临的困境进行了研究,认为其领导和协调能力持续下降、卫生资金供给不足、治理自主权不足、分配医疗资源不均衡等,导致在面对新冠疫情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在这些方面着手进行改进,提升其在世界卫生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为全人类健康生存提供保障。⑧晋继勇、郑鑫以国际机制互动理论为框架研究世界卫生组织的运行机制,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之间的互动既能实现优势互补,也能满足自身发展。不过,国际机制间的互动容易对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削弱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地位,因而需要建立机制间常态化的协作型互动模式。⑨晋继勇还梳理了世界卫生组织改革的动因、改革路径,并总结了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所发挥的作用。⑩

随着全球抗疫的深入、新冠疫苗的研发,部分学者注意到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出现了诸多问题,为此专门对全球公共产品的特性、产品分配困境及成因、应对措施等进行了研究。王雪松、刘金源以公共产品的属性为分析基础展开研究,认为当前全球公共产品——新冠疫苗的供给,由于受到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严重失衡、产业链分布不均、美国供给意愿与能力弱化三个方面制约,严重不足。中国作为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利益攸关者,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展现大国责任与担当。⑪宋效峰、付冬梅对当前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及供给机制进行了梳理,并着重考察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对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理念、供给路径、产品特色,同时提出在供给体制、产品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认为中国作为新兴负责任大国,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变革,成为日益重要的引领者与公共产品供给者。⑫

时业伟对公共卫生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国际贸易在应对公共卫生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几点因素:第一,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想要解决目前的全球性问题,尤其是疫情后的经济复苏,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来解决;第二,贸易全球化为应对全球疫情大流行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医疗资源、人才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降低了药品关税,加快了关键物品的运输;第三,保护主义不仅伤害了境外的新冠肺炎受害者,降低了全球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而且对国内抗击疫情的努力几乎毫无帮助。⑬

国内学者对卫生治理、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国际贸易等机制的缺陷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提出了诸多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在目前各国对共同抗疫尚未达成共识,国际合作举步维艰的背景下,这些制度理念和方案设计的实施还存在一定困难。

(三)在国际法视角下推动全球卫生治理机制的完善

学者们通过对国际法文献进行研究,大多主张对2005年制定实施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以下简称《条例(2005)》)进行解释与重构,并对其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改善建议,以期在公共卫生领域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叶子燕、崔粯玉从《条例(2005)》的遵约困境着手,认为由于国家利益驱动的单边行动、国家主权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矛盾、问责和执行机制的缺失等,导致其作用失灵,应从建构全球传染病防治共同体理念、立法层面强化法律约束力,从实施层面构建横向和纵向的共同体互动关系等方面改善其作用机制。⑭何田田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上,认为需要对PHEIC的实施困境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⑮魏庆坡认为《条例(2005)》基于功能主义和自由主义,用“安全化”的框架机制防控新冠疫情遭到了许多质疑和批评,主张确立“风险化”框架以弥合体系建设的内在张力与矛盾,修正“安全化”框架在政治上“过度回避”的问题,不断增强全球应对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⑯孙浩宇认为,世界卫生组织软法由于不具有强制约束力,规则的抽象性和灵活性、软法内在理性的缺失、监督机制的不足等也削弱了其“软约束力”,要通过提升世界卫生组织软法规则的具体性和准确性、完善软法的内在理性、改进软法遵守的监督机制,以及加强对核心能力缺失国家的援助来弥补“软约束力”的缺失。⑰郭中元、邹立刚认为,应借助《国际卫生条例》规定额外卫生措施能最大限度,防止疾病传播与最小限度干扰国际贸易和交通的优势,发挥额外卫生措施所具备的例外性、补充性和较大自主性,与《条例(2005)》融合互补。⑱周阳认为,由于一些国家不认真履行条约所规定的监测与通报义务,对国际旅行与国际贸易频频采取过度限制措施,严重损害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法秩序,亟须从文本、机制、机构及秩序四个方面对《条例(2005)》进行规则重构,中国作为缔约国应秉承人类公共健康共同体的理念,并积极推动该条例的变革。⑲

《条例(2005)》是目前管理全球卫生安全的唯一法律框架,是顺利展开全球卫生治理的重要保证。该条例的贯彻落实能有效增进成员国之间的信任度,从而让成员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卫生治理当中。从目前国内学者对其的研究来看,无论是其本身还是实施的外在环境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但总的来说,学者们对《条例(2005)》持较为积极态度,希望通过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并提出解决方案,强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

(四)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实践及作用分析

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研究主要从“一带一路”“健康丝绸之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话语权等多个角度出发,梳理了中国在新冠疫情出现后的各种实践和努力。史本叶、马晓丽从分析全球治理体系在疫情冲击下凸显出来的困境与挑战着手,认为亟须转变全球治理理念、调整全球治理主体、转移全球治理客体重心、创新全球治理规则、塑造全球治理动力,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更应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利益和权力,争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弥补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不足。⑳晋继勇以“金德尔伯格陷阱”理论为分析基础,研究了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导力缺位、美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意愿降低、新兴国家全球领导力尚未形成的状况下,中国该如何应对全球卫生治理的“金德尔伯格陷阱”。㉑周泽龙认为,需要从话语高度、话语深度、话语温度和话语信度四个维度形成话语合力,提升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话语权。㉒张清敏以外交转型为中心分析卫生外交的新特点,认为这些新特点为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了借鉴思考。㉓汤蓓结合中国防疫的具体实践研究中国发挥作用的路径,认为多层次布局、多元行为体参与是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更好的制度路径及选择。㉔

学者们对中国抗疫实践的梳理,再次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但在中国积极应对新冠疫情的同时,部分国家态度消极,对中国的各种努力进行诋毁和掣肘,甚至试图利用交易主义来与中国讨价还价,迫使中国牺牲国家利益来获取国际援助。作为全球性公共危机,仅靠一国难以有效防控。如果世界各国、各组织不能协同合作,共同治理,那么疫情阴影将会常伴在我们身边。

(五)多层次治理结构下对全球卫生治理的参与及推动

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全球治理、多边合作等全球范围的宏观战略。然而,仅从全球层面呼吁各国合作、推动参与各国达成协同治理框架、由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向全球供给充足的公共产品是很难实现的,容易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对此,奥尔森关于集体行动困境的分析能够予以解释。奥尔森认为,集体利益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天生具有外部性,集团成员数量越多,集团成员就可以越轻而易举地免费或廉价的获得,于是,个体成员“搭便车”的动机就越强烈。因此,面对集体行动的困境,部分学者主张从区域治理、国家治理、地方治理等多层次角度进行阐释与论述,期望发挥区域合作的作用以弥补全球层面卫生治理的不足,提升全球卫生治理的有效性。㉕

冯铮认为,新冠疫情的大范围传播超出了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应从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和地方治理三个层面的积极互动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㉖华亚溪、郑先武结合具体案例,运用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理论进行分析,认为要从全球、区域和国家三个层面完善全球卫生治理来应对公共卫生的挑战。㉗李雪威、王璐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合组织应对全球卫生问题具有共同的卫生治理价值目标、已逐步建立卫生治理机制、成员国积极参与等优势,但仍面临着公共卫生威胁趋向多样化、成员国“搭便车”现象、成员国遵约开展集体行动具有局限性等诸多挑战,需要继续深化组织建设及改革。㉘郝宇彪认为,由于多边化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成本—收益机制存在缺陷,导致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存在合法性、有效性、集体合作等方面的困境,而区域公共产品的成本—收益机制具有优势,能弥补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提升国际卫生治理的有效性。㉘张彩霞认为,国际非政府组织凭借自身优势广泛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在传染病与慢性病防治、促进儿童与妇女健康保护、资助医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改善公共卫生设置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全球卫生治理网络中一支重要力量。㉚晋继勇认为,二十国集团利用自身优势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面临成员国间卫生优先事项存在差异、缺乏有约束力的监督机制等问题,应推动自身卫生治理机制化并强化世界卫生组织的作用。㉛

多层面的治理确实能够弥合全球层面多边合作治理的不足,但无论是区域治理还是国家治理,其所涉及的范围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继续推进双边合作,加强与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卫生治理能力较弱的国家的合作,成为多边合作“力不能及”和区域治理“域不能及”的有益补充。

(六)公共卫生外交及战略研究

对中国知网“全球卫生治理”搜索的结果表明,新冠疫情前的国内公共卫生外交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外援助方面,尤其是对非洲国家的卫生援助。中国对外援助重义轻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增强了与受援国之间的信任,实现了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新冠疫情发生后,国内有关公共卫生外交的研究发生了变化,研究对象以国家政策和解决措施为主。

面对复杂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有些学者主张国家应当把卫生问题纳入外交领域,从国家战略层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张辉以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为案例,分析了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言人、大使、专家学者等公共卫生外交主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思考。㉜于宏源、张潇然、汪万发梳理了美国气候治理政策的历史变迁,着重分析了拜登政府的气候政策特点及具体举措,并针对美国的政策措施提出了中国的应对之法。㉝晋继勇、郑鑫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美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互动关系,认为美国在不同时期根据自身利益所确定的卫生外交政策对世界卫生组织都有着深刻的影响。㉞王云平、梁文杰等梳理了中国对外援助理念的变迁,认为新时期应树立全新的援外外交理念。㉟周海金以中国对特定国家的医疗援助为案例,梳理了我国在对非洲国家进行医疗援助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㊱周银燕、刘睿宁、吕伟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援助的现状及实践入手,以中国援助乌干达作为具体研究案例,分析了中国对外援助中存在的诸如援助模式不适应、援助队伍建设滞后、受援国支撑资源不足等现实问题,认为需要从战略高度定位援外医疗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对外宣传,继续扩大对外援助规模。㊲

二、国内关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文引用的研究数据可以发现,新冠疫情发生后,从2020年至今,国内关于全球卫生治理研究的文章共有209篇,是新冠疫情发生前13年相关研究成果总和的1.67倍。从数量上看,两年多时间涌现200多篇论文,每个月将近有10篇,不可谓不多;从内容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医疗卫生、环境等多个方面,表明中国学者对这个议题的关注度很高,也凸显了对这个问题研究的必要性。纵观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对此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全球卫生治理的研究方法、基础性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目前,国内学者对全球卫生治理问题出现的背景、面临的挑战、如何应对都作出了自己的分析与设计,但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答,如:全球卫生治理到底能否治理;在各国将重心收归国内,不愿过多承担国际义务之时,由谁来治理,根据什么理念来治理,用什么手段来治理。此外,当前国内学者对全球卫生治理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定性研究上,对这一问题的定量研究极其缺乏。

事实上,国内学术界对全球卫生治理的关注是由于新冠疫情的突然发生引起的,因而国内对全球卫生治理的研究明显存在着重实践而轻理论的趋向,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当前全球卫生治理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探讨如何开展全球卫生治理——更准确地说是如何认知全球卫生治理、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尽管有学者运用霸权稳定论、安全化理论、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等对全球卫生治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学者对全球卫生治理理论流派的梳理、对全球卫生治理发展趋势的研究、对如何保持全球卫生治理重要性的常态化研究、对文化和社会认知程度的研究都是比较缺乏的。

(二)从大国行为体的视角来分析全球卫生治理,忽略了其他行为体在这一领域发挥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卫生治理也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第一,全球卫生治理主体多元化;第二,全球卫生治理层次多维化;第三,全球卫生治理形式多样化;第四,全球卫生治理问题政治化。事实上,相比于传统安全问题,病毒不会因为你的特殊身份或者特殊情况而对你失效,病毒面前无论你是大国还是弱国都是平等的。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初,主要大国行为体积极上报疫情防控进展,共商解决方案,引领其他国家共同防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全球疫情防控类似于短板效应,成功防控的关键不在于实力雄厚、卫生健康体系健全的大国,而在于那些发展较为落后、卫生健康状况较差、无法及时有效控制国内疫情的发展中国家和弱小国家。然而,国内学者对参与全球卫生治理行为体的研究更多还是从大国视角出发,分析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具体实践、历史经验、外交战略、援助政策、应对策略等,其中大部分还是从比较单一的视角对中国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进行研究的,缺乏对其他国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卫生系统、面临的困境挑战等的研究。

此外,非政府组织也是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重要行为体。由于国际非政府组织没有政治约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更容易实现与现有各种国际机制之间的相互协调。同时,由于其资金来源独立,专业人才资源丰富,触角广泛,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往往更加能够弥补公共卫生中的一些被长期忽视的领域。㊳从近两年国内学者对全球卫生治理的研究来看,涉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相关研究并不多,部分研究文献中只是简单提到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作用,对于非政府组织在目前全球卫生治理领域中所担任的角色、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此外,针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政府组织以及各项制度和机制的重叠与交叉,引发的制度或机制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治理僵局、治理衰退等局面,也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对全球卫生治理研究的展望

从目前来看,尽管中国学者对全球卫生治理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但是国内学术界对全球卫生治理的基础性研究较为缺乏,研究的范围和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突破。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深入的研究。

(一)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进一步拓宽研究范围和领域

国内学者对全球卫生治理研究的兴趣大多起源于这次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的冲击,从上文对此类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当前全球卫生治理的背景及面临的困境、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具体实践和作用、国际机制治理失灵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国际法视角下如何完善全球卫生治理等方面。但对全球卫生治理的探讨是需要进行多层面多维度分析的,需要了解此领域中的异同观点从而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全球卫生治理的研究也要理解国外各个学派对此领域的看法和研究背景、对全球卫生治理前景趋势的研究,只有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体加以充分的研究和调查,才能更好地把握全球卫生治理的核心。同时,中国学界需要建立一个全球卫生治理研究所必要的学科知识体系,对不同的研究传统、研究方法进行交流与争论,以便更好地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全球卫生治理需要对不同的问题领域进行探讨,如公共卫生预防系统、全球卫生法的制定、社会保障制度、科技合作、筹资机制等方面,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学者关注较少的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可增加对全球卫生治理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实践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学者认为,对全球卫生治理研究内容和视角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结果、驱动力量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现状的分析,时间跨度不够,不具有历史阶段性,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视角展开。㊴

(二)重视全球视野,加强对多元行为体的研究

传染病问题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会是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威胁。面对其跨国性的特点,在这场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的战斗中,只关注中国的力量是不够的。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将要围绕“如何团结世界的力量共同预防”“如何更好地协调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如何有效组织和利用全球性力量共同行动”等进行长时间的研究。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国内学者也需要加强对多元行为体的研究,重视发展中国家、弱小国家、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个人等对全球卫生治理的参与,并且对于如何更好将治理理念融入到这些组织和机制中去,也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三)推动研究的常态化

从目前国内学界对全球卫生治理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对该议题的关注度出现下降的趋势,研究热度有所减弱。事实上,之所以在2020年迅速出现全球卫生治理的热潮,是因为新冠疫情的突然发生。当新冠疫情灾难来袭时,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中国高度警觉,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和治理方案,因此国内学者也对此极为关注和重视;而当新冠疫情威胁减轻以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在国际议题中的重要性迅速下降,重新被传统的地缘政治问题所笼罩,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程度也逐渐下降,被一些重大热点问题冲淡。一般地,学术界热衷的主要问题是大国外交、朝核危机、恐怖主义之类现实紧迫问题,而对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预防之类相对不那么紧迫的问题关注不够。事实上,全球卫生治理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复杂问题,需要各国建立系统的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完善弱小国家卫生防疫援助、宣传卫生防疫知识等。这些都需要学界长期关注、持续研究,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

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全球卫生治理的关注和对全球卫生问题的解决变成了短期的“救火”行为,一旦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对其关注度便会明显下降,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全球卫生治理的效能。必须树立全球卫生治理常态化意识,切不可忽视卫生问题带给人类的灾难。因此,学术界应当久久为功、不辍耕耘,对全球卫生治理进行长期深入研究,从而推动全球卫生治理不断前进。

注释:

①齐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话语和行动》,《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4期。

②管仕廷、周世杰:《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多重意蕴与实现途径》,《决策与信息》2021年第7期。

③王勇:《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国际法合法性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年第5期。

④李丹、罗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中国经验与合作方案》,《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⑤霍淑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晋中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⑥王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挑战与应对》,《桂海论丛》2021年第3期。

⑦刘铁娃:《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中心地位及其面临的挑战分析》,《太平洋学报》2021年第2期。

⑧蔡洁、俞顺洪:《全球卫生治理重塑中的世界卫生组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

⑨晋继勇、郑鑫:《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国际机制间互动——以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

⑩晋继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全球卫生治理——以世界卫生组织改革为主线》,《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⑪王雪松、刘金源:《全球公共产品视角下新冠肺炎疫苗供给困境、中国路径与挑战对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1期。

⑫宋效峰、付冬梅:《全球卫生公共产品供给:中国角色与路径》,《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1期。

⑬时业伟:《新冠肺炎疫情下国际贸易规则与公共卫生治理的链接》,《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⑭叶子燕、翟粯玉:《〈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遵约困境及其作用机制的改善》,《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⑮何田田:《〈国际卫生条例〉下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分析、实施困境与治理路径》,《国际法研究》2020年第4期。

⑯魏庆坡:《〈国际卫生条例〉遵守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环球法律评论》2020年第6期。

⑰孙浩宇:《论世界卫生组织软法的效力及完善》,《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⑱郭中元、邹立刚:《全球卫生治理视域下〈国际卫生条例〉中额外卫生措施之适用》,《江淮论坛》2020年第5期。

⑲周阳:《〈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法理冲突与规则重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⑳史本叶、马晓丽:《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体系重构与中国角色》,《东北亚论坛》2020年第4期。

㉑晋继勇:《全球卫生治理的“金德尔伯格陷阱”与中国的战略应对》,《国际展望》2020年第4期。

㉒周泽龙:《提升我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话语权的思考》,《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年第42期。

㉓张清敏:《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重塑中国外交议程》,《国际政治研究》2020年第3期。

㉔汤蓓:《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制度路径与未来选择——以跨国传染性疾病防控为例》,《当代世界》2020年第5期。

㉕田野:《国际制度的形式选择——一个基于国家间交易成本的模型》,《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㉖冯峥:《从全球治理、国家治理到地方治理:重大疫情应对中的三层治理角色及其互动》,《东北亚论坛》2020年第5期。

㉗华亚溪、郑先武:《安全化理论视角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演进及其多层次治理》,《太平洋学报》2020年第11期。

㉘李雪威、王璐:《上海合作组织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优势、挑战及路径选择》,《国际问题研究》2020年第6期。

㉘郝宇彪:《全球卫生治理的困境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路径选择》,《国外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

㉚㊳张彩霞:《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作用与职能》,《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4期。

㉛晋继勇:《二十国集团与全球卫生治理》,《国际问题研究》2020年第3期。

㉜张辉:《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公共外交浅析——基于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案例》,《公共外交季刊》2020年第1期。

㉝于宏源、张潇然、汪万发:《拜登政府的全球气候变化领导政策与中国应对》,《国际展望》2021年第2期。

㉞晋继勇、郑鑫:《美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互动关系——一种历史的分析》,《太平洋学报》2021年第8期。

㉟王云屏等:《中国卫生发展援助的理念与实践》,《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5年第5期。

㊱周海金:《中国对喀麦隆的医疗援助:内容与成效调研》,《国际论坛》2014年第1期。

㊲周银燕、刘睿宁、吕伟:《“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援外医疗工作的现状评价与优化策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㊴王晶、曹杰:《全球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当代经济管理》201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共同体卫生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卫生歌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讲卫生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