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兄长,如何做到“出则悌”?

2022-02-01闫燕秋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孝悌小侄女兄长

闫燕秋

周五晚上,小侄女和我视频时竟然哭了。原来,当地中小学举办文明礼仪主题的小视频作品大赛,她的作品落选,而她不看好的同学却得了第一名,获得全县表彰。

“那第一名的视频,拍的是什么呢?”我问。

“她只不过是帮弟弟洗头而已,我还帮爸爸叠了一大摞衣服呢!”小侄女很不服气。

作为孔孟之乡、孝贤故里,我对家乡教育系统发起的这个活动非常赞赏。从小就注重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化,并且融入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形式。我认真看了第一名的视频,画面里,一个10岁的小姑娘,看到父母每天早出晚归,主动承担家务。她写完作业就帮弟弟洗头,动作娴熟,细心有爱。洗头之前,还知道用手指试试水温。

我看后也感动得热泪盈眶,小小举动却极尽孝悌之道,尽显手足之情。这个视频作品获得第一名,真是实至名归。但是,小侄女的情绪也需要安抚。我耐心地告诉她,视频中包含一个“国宝”—“悌”,这是我们家庭幸福和国泰民安的根本。

“悌”是中華家风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传统家风中,“孝悌”是一个核心概念。孝,是对父母要孝敬,悌是对兄长要尊重。只要把这两个关系处理好,家庭就和睦了,而个人也离成大器不远了。

“悌”有多重要呢?《论语》开篇中的“学而篇”第二则就提到了。

《论语·学而》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文中的“弟”同“悌”)

这段话是孔子的学生有若说的:“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建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引自《论语译注》杨伯峻 中华书局)

由此可见,孔门弟子非常重视孝悌的作用,认为这是人之为“仁”的根本基础。虽然,论述侧重于社会和国家治理层面,但具体到个人身上依然适用。孝悌,是我们做人、为民之本。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我们常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家庭关系都理不顺,对自己的至亲至爱都不好的人,不可能真正对他人好,更不可能对全世界施行仁爱,更不可能成为君子。这样的人没有规矩,很容易成为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

说到这儿,我又叮嘱侄女:“经常帮弟弟洗头,说明你的同学有一颗孝悌之心,而这是仁爱的根本。如果她长大后发扬光大,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你应该多亲近这样的人,而不是嫉妒。不要不服气,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佩服呢。”

此时,侄女已经没有情绪了,但又问了一个问题:“这是孔子的学生说的,我想知道孔子本人是怎么讲‘悌’的。”我很佩服小孩对于知识的探究精神,于是又找到孔子的见解读给她听。

《论语·学而》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孔子的要求更接地气儿、更日常、更细微。他把“孝悌之道”落实到每个人每天的具体行为上,主张居家在内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门步入社会,便要敬爱兄长。

没有兄长,如何“悌”

聊到这里,时间已经不早了。我满以为可以结束这番对话,谁知小侄女却突然抛出一个难题,让我险些翻车。她理直气壮地说:“不对呀,姑姑,您说的‘悌’是对兄长之情,可我的同学是给弟弟洗头啊。而且,我们班同学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我们怎么‘悌’呢?”

小小幼子,居然有这样的疑问,让我惊叹不已!这确实是个需要特别探究的问题,而我们这些大人却鲜少发现和深入思考到这一层。我开始思索:“悌”真的只局限于对兄长要敬重吗?真的只局限于家庭内的兄弟关系吗?对于古老的国学经典,我们今天如何学以致用,指导生活和家风建设呢?

理解“出则悌”的关键,在于对“悌”字的正确理解。

悌,从心,从弟。《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的:“弟,韦束之次第也。从古字之象。”“韦”字始见于商代,韦的古字形中部像城邑,周围是“止”,意为围在城四周攻城或守卫,本义为包围;一说本义为守卫,是“卫”的异体字。“韦”也有违背的意思,是“违”的古字。“韦”在春秋时期还指熟过的皮子,《说文解字》认为,兽皮做成的绳子可以用来捆绑弯曲相违背的东西,故而“韦”有皮革之义。这里,我们取皮革束物之意。

综上所述,“弟”字的古义有次第、有序、和顺之意,意味着长幼有序,对于长辈要尊敬,对于幼小要爱护,也就是尊老爱幼。内心常怀有这样的情愫,就是“悌”了。

把“悌”理解为认知上要有长幼之分,情感上发自内心地尊老爱幼,行为上自我要求和约束,严格践行这样一种秩序,“入则孝,出则悌”就好理解了。它不仅适用于我们家庭内,不局限于血缘关系,应用的场合十分广泛。

从空间上,人们的活动场所可笼统地分为家内和家外,也就是“入”与“出”。比如,在职场上,我们要尊重前辈,讲职场伦理,在很多韩剧中都听过“前辈”的称谓;在学校里,我们要尊重学长,向他们求教;在家里,要尊敬比自己大的,爱护比自己小的。所以,“出则悌”绝不仅限于自家兄弟。更何况,《论语》中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说法呢!

当然,这样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接受起来自然有些困难。于是,我给她讲了一个孔融家的“悌”道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故事的主角孔融从小聪明伶俐。他家有七个兄弟,孔融排行老六。但他在家里从来不恃宠而骄,反而非常谦让。有一次和几个哥哥一起吃梨,他拿最小的吃。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孔融说:“我年龄最小,自然应该吃最小的梨。”孔融的做法,就非常符合“悌”之道。

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孔融尊兄,孔融的哥哥更是爱弟!孔融让梨给哥哥,哥哥让命给弟弟。

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一个朋友叫张俭,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当时,宦官专权,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张俭因为检举揭发中常侍侯览的恶行而遭追捕,实在没有办法就逃到孔家想躲一躲。不巧的是,那天孔褒不在家,张俭面露难色,欲言又止。孔融非常善解人意,察觉出对方一定是遇到了难事,就彬彬有礼地说:“不要紧,哥哥虽然不在,但我是他的弟弟,您是他的朋友,请您住下吧。”

张俭在孔家躲藏几天后,终于安全地逃走了。可是孔家却因此遭了殃,被人告发“窝藏逃犯”受到官府审查。孔融和哥哥孔褒都被抓了起来,兄弟俩都对主审官说是自己放走了张俭。最后,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处死了他。

孔家兄弟俩的悌道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流传至今。也正因为这样的悌之道,孔融后来成为一代名儒、建安七子之一,也是“本立而道生”的典范了。

因为小侄女的缘故,我对《论语》中的孝悌之道有了和先前不一样的认知。自己的心情更舒畅了,小家庭的家风建设也更得心应手了。古老的《论语》,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呢!

猜你喜欢

孝悌小侄女兄长
压岁钱
我家的“头等大事”
病榻侍母
对象
闭门思过苦读书,功成名就显英才
不要洗碗
迟到(1)
西行者
小学德育教育从孝悌入手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