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如何吃出健康和精致

2022-02-01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2年12期
关键词:老两口老伴老妈

吃出成就感和仪式感

程海芗

对我来说,烹饪并不光是为了吃,更能带给自己成就感和仪式感。我每天都买菜,而且精心挑选,为的是保证每天的食材都是当季、新鲜的。回家后,我精心搭配这些食材,让它们变成餐桌上丰盛可口的美味佳肴。我的成就感来源于每道菜的色香味俱全,仪式感来源于每道菜我都会根据不同的菜色配上不同的餐具。每日三餐,仅从视觉上就呈现出了诱人的精致。吃,是我日常生活中最倚重的一种温暖。

宅家期间,我尝试着做面食。我在网上看了不少视频,但真做起来,一开始还是有点手忙脚乱。几次简单制作成功后,我又发散思维,用火龙果泥和面,做出了玫瑰色的花卷;用蚕豆泥和面,做出了清新的绿馒头;用山药泥和面,做出了白白的包子;用胡萝卜泥和面,做出了黄澄澄的发糕。这些漂亮的面食摆放在漂亮的餐盘里,宛若精美的艺术品,让味觉的渴望一下子膨胀起来。这时,吃就变成了一种乐趣。

每年老伴的生日宴我是最用心的:两只红红的大对虾并排摆放,叫“天生一对”;绿的菜、白的面,生日面的色彩既清爽又分明;饭后水果,香蕉船的两侧是绿莹莹的猕猴桃和红艳艳的草莓。或是做浓油赤酱,配上肉丝、笋丝、蘑菇和菠菜的上海本帮炒面,再来一碗罗宋浓汤,中西结合,别有风味。这时,吃升华了夫妻间几十年的感情。

任何时候,我都把下厨作为一种“精制”的过程,乐此不疲地用平凡的食物创造出新花样。我始终相信,吃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需要,更是用来享受的,它让每个平常的日子都丰富而有意义。

步入晚年后,我比年轻时更注重荤素搭配,更注重营养全面,也更注重吃的成就感和仪式感。

“饿肚子”的效果

王云灏

我这个人对于吃一直不大讲究,不过我胃口好,吃饭特别香。我小时候隔壁的阿婆对我说,她趴在窗口看我吃饭,总能胃口大开。工作以后,我的饭量在单位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一大饭盒米饭,三两下就进了肚,吃得多,而且吃得快。退休以后,我的吃饭习惯还是没有改变。

我还特别喜欢吃零食,锅巴、饼干、这个豆那个酥的轮着吃,嘴特别馋。以前女儿叫我睡前少吃点,老婆还给我帮腔:“你爸不抽烟,就吃点零食,随他去吧。”

但隨着年龄增加,吃得多、吃得快的负面效应来了:先是凸起了将军肚,里面藏着一堆脂肪;接着,血脂超标,血糖也高起来了。于是,风向标转向,老婆的“限饭令”来了。女婿态度不明,老婆、女儿加上两个小外孙则基本结成了“统一战线”。吃饭时,“八目睽睽”之下,对着满桌的佳肴,我却不能放开吃。

饭限了,零食限了,我的肚子不干了,有时半夜咕咕叫着抗议,只好喝点水撑一撑。还好,限饭只限量,不影响营养,我的早、中、晚餐都是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渐渐地,我的肚子也适应了“限量供应”的政策。

饭吃得少了,同时活动量也增加了。我每天早餐后外出走一阵,晚饭后再去体育场上兜几圈。“管好嘴,迈开腿”,都是为了更好的明天。现在,“饿肚子”的效果有了,我的肚子缩回去了,腿肚子也细了不少,最明显的是体重下来了。但愿再去体检时一切都好,也算我没白“挨饿”!

管住嘴,控血糖

泽华

2000年,我体检时检测出血糖超标,成了准糖尿病患者。刚开始我紧张得要命,冷静下来后,我梳理了一下自己血糖超标的原因:其中固然有家族史的影响,更重要的还是没管住嘴,吃东西太任性了。

我以前从事的是幼儿教育工作。在岗时,为了让幼儿园的孩子们每天能摄入均衡的营养,我专门上过营养师培训班。我想:既然我的血糖还没有高到离谱,非吃药不可,为啥不把学到的知识用在自己的饮食控制上呢?是药三分毒,食疗肯定胜于吃药。

我和女儿一家住在一栋楼的两个不同单元,晚餐都是全家人一起吃。女儿、女婿和两个外孙女钟情于牛羊肉等肉食。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点肉可以增强体质,而我上了年纪,新陈代谢不能和年轻人比,所以,我得有意识地管住嘴,少吃一点。

我觉得,上了年纪,每天的运动量有限,平时摄入的牛奶、鸡蛋、蔬菜等已经足够丰富,少吃点反而有利于健康。管住了嘴后,我自测餐前、餐后的血糖,基本都在正常范围内;偶尔偏高了,我立刻调整饮食,把血糖值调整过来。现在,我把“管住嘴,控血糖”作为座右铭。当然,糖尿病病因各不相同,控制血糖,方法适合自己就好。

随性不随意

孙君

生活中我是个随性的人,怎么舒服、怎么简单怎么来。比如穿,天热的时候我到哪儿都是一件全棉的圆领老头衫,60支的精梳棉,又吸汗又凉爽。

吃我也是由着性子来。从小到大我都是无肉不欢,尤爱腌腊制品,什么火腿、香肠、咸肉,家里从不断档。家里人担心我与“三高”交朋友。他们的好意我自然心知肚明,可吃的时候我又不管不顾了。

这几年女儿有了小家庭,平常就我们老两口过日子,买菜和烧饭的任务由我承担。我可以随性,但给老伴烧饭,我一点都不会由着性子来。她喜欢吃禽类,炖鸽子汤时,我放一大块火腿,她吃她的鸽子,我吃我的火腿;一锅红烧肉,里面有百叶结、卤蛋,肉归我,辅料归她;我炸大排解馋时,也不会忘了给老伴炸块鱼排……各取所需。

虽然我依然钟情于大口吃肉,但那些所谓的硬菜哪会每天都烧呢?毕竟上了年纪。我们老两口有个共识:吃得可以简单点,但就像60支精梳棉的老头衫,简单也要保证品质。随性不等于随意,尽管每天端上桌的不过是一荤一素一汤,但能量够了,营养补充了,简单的饭菜也能带来满足。

“一菜两吃”

孙道荣

每次儿子一家人回来,老陈都要忙前忙后张罗好一阵。但每次弄了满满一桌子菜,儿子一家吃不了几口就走了。剩下那么多饭菜倒掉可惜,老两口只好自己慢慢消化。但老陈有“三高”,老伴患糖尿病,给儿孙们准备的很多菜不适合他们吃,真是头疼啊。

老两口一合计,得,儿子他们再回来,就搞个“一菜两吃”,既确保他们一家吃好,又不委屈自己。

老陈的“一菜两吃”是在同一个锅里做同样的菜,只是在盛盘前有所区别。比如老陈最拿手的红烧鸭,儿子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现在忽然不怎么感兴趣了。为什么呢?原来自从老伴得了糖尿病,他们家的厨房里就再也没有白糖的踪迹了。红烧鸭不放糖,就少了那么一点味道。另外老陈的儿媳妇口味偏辣偏咸,孙子已经习惯了妈妈做的菜的味道。“一菜两吃”后,这个矛盾迎刃而解:老陈先按照老两口的习惯做好红烧鸭,盛一点出来给自己和老伴,然后加糖、辣椒、胡椒再焖一会儿,入味后再盛出来,给儿子一家吃。还有一些菜,老两口牙口不好,喜欢煮烂一点,儿子一家喜欢吃硬一点的,也好办:先把给儿子一家吃的盛出来,自己和老伴吃的再多煮一会儿,煮透、煮烂。这样,没费什么事,就兼顾了不同的口味和需求。

“一菜两吃”,一家人各取所需,其乐融融。

省心加顺心

陆全有

老伴去世后,我的一日三餐开始让儿子操心。他见我这个“伸手将军”平时煎个荷包蛋都手忙脚乱,便对我说:“老爸,周六周日你到我们家来吃饭,平常的中晚餐我来帮你叫外卖。”足有半年时间,我都是早餐煮一个鸡蛋,热上包子、豆漿,或吃面包、大饼,中午和晚上就等儿子“远程投喂”。这样虽然省心,却并不顺心。儿子工作忙,外卖时间没个准儿,有时候想吃了,中午饭还没到,饿得我肚子咕咕叫。

为了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我有过很多设想,比如在好邻居家搭伙、请一位专门负责烧饭的钟点工……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居委会在楼道里贴出了一张街道开办老年食堂的告示。我是第一批去尝鲜的老人。首先吸引我的是一字排开的十几道菜,有荤有素,冒着热气和香气。我的食欲瞬间被点燃了。第二个吸引我的是价格。儿子为我点外卖,只点一碗面也得20元,而在老年食堂,20元左右可以选五六样菜,荤素搭配。如今,我每次带个餐盒去,吃完中午饭,顺便把晚餐带回家,用微波炉“叮”一下就可以吃。食堂里不但菜的花样多,主管有时还会征询老人们的意见,看大家想吃点啥。

我把每天吃的饭菜拍照发给儿子看,好让他放心。老年食堂不仅解决了我这个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还面向社会开放,引来众口称赞。

给老妈食补

章慧敏

老妈还剩6颗牙,嚼碎食物是件难事,但对一个近百岁的老人来说,营养均衡很重要。老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如果能让缺牙的老妈吃天然食物,岂不胜于吃保健品!

老妈爱吃带鲜香味的东西,以前去茶餐厅,鲜虾饺是她的必点之物。河虾、草虾轮番上市的时节,我家餐桌上总是油爆虾唱主角。一天,老妈问我:“现在的虾肉怎么老得咬也咬不动?”我脱口而出:“你可能又掉了牙吧。”老妈不高兴地反驳:“我的牙不是长在嘴里吗?明明是虾肉老。”好吧,既然虾肉“老”,咱就想办法叫它嫩。从此油爆虾我只用河虾来爆。河虾肉质嫩,老妈嚼得动,至于基围虾、竹节虾之类的大虾,我则剁成泥做虾饼、拌馅。

有段时间,绿叶菜很少进我家门,因为老妈嚼不烂。但绿叶菜富含维生素,而且能促进肠蠕动。怎么才能让老妈也吃点绿叶菜呢?我用了变通的方法:买来的芹菜别人都择去叶子,我则把叶子切碎,炒蛋炒饭时像撒葱花似的把碎叶子撒在饭上,加上火腿或红肠,再撒上胡椒粉,淋上蚝油,相当鲜美。切碎的生菜、韭菜等叶菜也可以炒蛋或做配料,这样老妈也能吃到新鲜叶菜了。我家还有一道罗宋汤,是专为老妈准备的。有牛肉时烧一锅色香味俱全的浓汤,没牛肉时就将卷心菜、番茄、洋葱、土豆一锅煮,起码营养到位了。

老妈活到这个岁数,需要得到和幼儿同样的呵护。我卤牛肉时会放点茶叶,以便肉质酥烂,但老妈还是嚼不动。后来,我便把牛肉剪碎,像这样,老妈就什么都能吃了。

猜你喜欢

老两口老伴老妈
爱逛街的老妈
莫让老伴变成“老拌”
“精明”的老妈
老伴,幸福相伴
务付出十四载讲述 八旬老两口把社区变花园
“快点儿”老妈
拍拍手,灯亮了
爱“多事”的老伴
做个新版老妈
清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