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产城融合发展下碧道建设的生态治理思路与措施
——以茂名水东湾碧道规划设计为例

2022-02-01陈吉妮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22年35期
关键词:滨水规划空间

文/陈吉妮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1、背景

1.1 缘起

茂名市自2005 年起开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主导产业逐渐由工业转为服务业。在此经济形势背景推动下,位于茂名市南部沿海的环水东湾新城,是引领茂名迈向滨海时代的关键门户,水东湾区作为南海滨海发展轴和茂名城市发展轴的交点,承载滨海时代发展使命。

水东湾新城地理区位优越,有得天独厚的内湾外海空间格局。水东内海是一个半封闭的古泻湖湾,其独特的地理格局造就了湾线绵长的海岸线,也带来了大量价值极高的滨水土地资源。

基于这一优越的地理资源条件,茂名市多年来不断致力于招商引资,开发滨水土地活力,推动新城产业升级。为了地区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碧道的规划建设与城市开发并行,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前提下,联动城市空间提升区域景观风貌,旨在为地方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便利。

1.2 区域现状

碧道规划设计范围为水东湾新城环内湾—南海旅游岛环岛的线性空间,总长约44km,平均宽度20m,规划面积约88 公顷。不同于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区,对于这片方兴未艾的土地,其城市规划和建设仍处在探索与有待更新的阶段。

水东湾具有天然内湾外海的空间格局,外海面风迎浪,发育出自然沙滩海岸。内湾依托南海岛的天然屏障,拥有相对稳定安全的内湾,承接内陆汇水形成多条生态河口区。区域整体具有优质的山水格局,但湾内临水也缺水,面临淤泥堆积,水域缩小的问题。水东湾是南海沿海区域的生态重地,分布有河口、红树林、防风林等多样的生态群落。

2、滨水空间开发的困境与反思

2.1 无序开发,缺乏要素整合,水陆空间关系割裂

水东湾碧道的规划设计范围,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于水东湾新城、电白区两个行政区划。在推进工作的过程当中,碧道规划设计范围与原有计划中的城市建设、道路更新改造等项目有冲突,存在不同城市管理主体分项分区而治的情况,导致城市空间被机械地分割,滨水空间被点状无序开发,导致城市滨水空间杂乱无序,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首先,辐射面最广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灰色基础设施对蓝绿空间的侵占、割裂上。现状存在盖板河、现行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道路规划等未留足滨水活动带空间的问题。

其次,现状滨水及涉水空间内布有私人鱼塘、工业油罐厂、仓储等用地,其中又有许多亟待开发的用地功能属性尚不明晰,与滨水空间相互交织,部分地块与碧道规划建设范围甚至相重叠。养殖业、工业、仓储等功能空间占据着一线滨水空间,环境受到污染,景观空间也呈现破碎化,碧道贯通存在阻碍,低效产业地块亟待腾退升级。

2.2 片面开发,缺乏水环境治理,环境资源价值受限

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近年来全国范围在水治理的进程都加快了脚步,积累了较多经验,然而针对水东湾内湾海域的水生态污染现状,则不容易处理。

作为长期以来沿海居民主要的生产生活的方式之一,低效能的渔业产生了废水排放,渔船油污也对内湾的海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内湾地理格局环境又限制了外海与内湾海水的交换,多年来污染物与淤泥不断沉积,内湾的水环境发展情势不容乐观。

由于对水环境的生态价值、社会经济价值认知不足,也出于资金的限制,在水东湾的城市治理中,更多精力集中于陆地上的环境整治工程,开发内容较为片面单一。尽管困难重重,然而良好的内湾水生态环境将带来丰富的生物种群和良好的水文环境,促进滨水土地的价值提升,带来海滨文旅、海洋生态农业观光等产业的萌芽,从而实现对环境资源价值多维度的开发与利用与更长足的经济发展。

2.3 短期开发,缺乏长足规划,各要素无法形成联动效应

以上谈及的无序开发与片面开发问题均是由于缺乏一个长足的开发与环境提升的计划。单一片面地针对陆地某一个局部范围进行环境整治提升,只能增大整体空间格局的无序性与局限性,而单纯地聚焦陆地开发整治,虽在短期内带来了较为显著的品质改善,但从功能上缺乏与滨水地块的整合融入,从长远上看,功能性的缺失将限制区域的整体发展。

3、水产城融合的策略与低影响生态措施

3.1 碧道建设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改善带来机遇

水东湾碧道作为衔接城市灰色空间到海域蓝色空间的一个过渡带,是能通过水产城融合,激发水陆联动,产生经济、社会人文、生态价值的城市蓝绿空间。针对水东湾的城市发展与地理特点,碧道促进水产城融合有两个方面的机遇和策略,一个是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发展产业的机遇。而另一个则是从生态环境发展的视角,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机遇。

从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中不难看出经济发展的大量机遇。由于水东湾滨水存在大量的待开发土地,拥有广阔的蓝绿空间潜力,碧道建设是城市对于景观空间的拓展。这种拓展意味着水东湾的碧道有更多的空间与可能性去融合未来各种类型的产业需求,给未来的产业创造机遇,吸引产业入驻,激发经济活力。

改善水生态环境的机遇是围绕水东湾和南海旅游岛最核心的自然生态价值展开的。碧道建设的意义,不仅是空间上的经济价值,更是改善并保持区域赖以长期发展生存的良好海滨生态环境。因此,一个能够保持长期良好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海滨城市,关注并致力于水东海湾与海岛的全面韧性生态环境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前瞻之举。

3.2 流域尺度,水陆联动:提升水环境价值

3.2.1 深入腹地,流域共建

碧道是一种以水为媒的城市休闲线性空间,根据水流互相联通的特性,我们应当确保沿水系的生态廊道与休闲空间的整体贯通。因此,我们将规划的研究范围扩大至全流域,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剖析碧道规划对于城市形态、产业发展的影响,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提供基础引导。

宏观上看,规划方案从全域尺度划分了六种生态分区,七条生态廊道,明确了区域内从河到海的连续生境演变的改善措施,并通过构建生态空间骨架的方式,反向推动城市空间的优化。规划方案着重整合与加强了汇水径流线上的水净化措施,从源头控制污染,提升水环境。建议国土空间规划全方位地加大对于蓝绿生态空间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上的思考比重,优化灰色基础设施的空间落位,使城市开发与绿色空间的关系趋于和谐。

3.2.2 内湾保育,外海防护

通过研究发现,内湾和海岛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生态策略需求。从自然地理与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内湾,内湾的环境较为稳定,维持内湾泻湖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红树林保育至关重要。而南海旅游岛作为外海一线海滨,面临着极端剧烈的潮汐涨落、风暴潮和难以预测的极端气候条件,因此外海的碧道需要做好海岸的安全防护措施。

(1)内湾

需要强调的是,规划方案建议内湾以保育为主,并非是要降低内湾的海防安全强度,而是探索一个绿色生态的韧性防护途径。从历史影像中,我们可以探知岸线的发展轨迹,城市空间处在不断向内湾水域进行拓展的状态。在陆地向海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岸线逐渐消退,泻湖的生态平衡被人为打破,这些自然生态本底的变化将在未来风暴潮来临时面临极大的挑战。

城市与海潮间的滩涂用地,是生态的敏感区也是海城之间的缓冲地带,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同时,滩涂上生长的红树林,本身就是良好的天然屏障,能阻挡或削弱极端气候下的风暴潮。因此,水东湾与其斥巨资建设巨型的灰色基础设施来保障海防安全,不如建立一个长期性的生态保育计划,解决当下红树林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规划建议分阶段分区域,采用斑块式树种更替的方式,丰富红树林群落,恢复本土红树林及底栖生境多样性,保护并发展好在一线守护家园的绿色卫士。

(2)外海

南海旅游岛南岸滨海一线的碧道,在应对外海的极端气候条件上,安全防护是主要目标,同时也应兼顾沙滩的养护管理。

在人为干预和城市建设之前,沙滩通过海水对基岩海岸剥蚀作用进行天然补给。经过城市海防建设后的沙滩被基础设施阻断了自然补给,海滩上的沙子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被不断卷入深海区域中,造成滨海边界韧性降低。

规划提出多级海岸防护的策略,调节极端气候带来的超高大浪,同时以软性景观措施固沙,并采用定期人工补给养滩的方式保证南海旅游岛滨海沙滩持续地保持安全与品质。

多级海岸防护策略一方面通过多层步道,多孔材料和构筑物进行破浪,消解极端大浪对提防,道路和腹地城市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滨海步道和沙滩片区建立植被固沙片区,利用植物根系固沙,多层步道本身也提供一定程度的固沙作用。在沙滩的养护管理措施上,应定期或在风暴潮席卷过后,人工打捞被浪潮带走的沉积物用以补养沙滩。

3.2.3 水陆联动策略与方案

规划建议在水东湾建立生态协调区,在保护生态敏感滩涂生境的同时,指导城市建设开发,平衡城市发展和生态保育。本小节主要探讨的是在城市开发与生态保育在空间发展上的融合方案。

水产城融合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将空间上的联系紧密加强,消除堤坝、城市道路等灰色基础设施对蓝绿空间的割裂,增大滨水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强化滨水与城市的有机互联。规划设计引导碧道建设从单一公共空间系统设计转化为复合的多维基础设施系统设计,将碧道结合水利防护、清淤、城市公共休闲等需求,通过碧道建设进行巧妙融合,并对不同地块需求与使用场景提出了不同的解决策略。

(1)在内湾,将淤泥过度堆积、灰色基础设施割裂蓝绿空间的问题化整合一,结合政府的清淤计划,通过清淤与土壤改良技术,对堤坝两侧整体覆土,形成城市到水岸的自然绿色缓坡。该方案能够解决清出的淤泥无处消化处理的问题,变废为宝,且就地化解堤坝对蓝绿空间的割裂,消解生硬的灰色基础设施带来的视觉压迫。方案在营造生态自然的景观风貌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加强水陆空间的联系,实现蓝绿的自然过渡与衔接,给区域带来重要的生态效益。

图1 清淤后就地利用的多级海岸防护系统方案示意图

(2)针对海滩、城市等开发强度需求较大,却缺少公共绿化用地的局促的空间,我们提出了复合堤坝的方式,在纵向维度叠加与融合更多的城市功能,使得原本硬质的灰色基础释放出多元的活动空间,让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

(3)针对有特殊要求的地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生态技术措施,构筑碧道的功能性与环境的相融性。

一是保持晏镜岭海角山底的沙滩的步道处理,通过土壤固化技术,使沙土地面的就地硬化,实现了设计上保持其原生态粗放的视觉效果,又满足硬化通行的功能需求。二是针对宗地等有特殊需求的场地,通过沸石、海泡石等具有吸附性及多孔结构、层状结构的矿物,以及清洁安全的活性生物材料羟基磷灰石,进行重金属的固化,以达到污染土壤改良与修复的作用。

图2 晏镜岭海角段的环境相融型景观碧道

3.3 蓝绿纽带,产业联动:碧道助力产业互联

规划从城市发展战略角度,全面剖析碧道规划对于城市形态、产业发展的影响,通过碧道,为城市建设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引导。

首先,从产业在本地发展的人本关怀角度出发,关注本地人的生产生活与新流入人口群体之间的融合。通过对城市发展定位与未来产业规划分析,刻画了城市滨水空间的使用者人群和诉求。规划旨在通过景观生态建设提高了周边居民和游客在生活空间上的品质,并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外来游客、外来务工人员等多种人群的需求,结合原有产业与外来产业发展诉求,融合设计碧道的空间形态。在植入新的城市功能与产业元素同时,尊重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将原来的养殖塘改造为非硬底化的生态有机养殖塘,通过去产量化,提高品质的方式,创立生态有机品牌,引导全新的高端消费模式。这种方式将降低产业转型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文化冲击,把劣势转为优势,既延续了水东湾渔业、石油业等原有生产生活文化记忆,弘扬当地本土文化,也给游客和外来居民提供了全新的文化、消费、娱乐体验。

其次,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借着碧道建设的契机,融入5G 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预留管廊与定期修理维护的空间,提前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诉求。通过预设未来诉求,预留弹性空间,长远规划,让碧道充分融入城市基础功能,也为未来碧道空间发挥高科技产业价值奠定基础。

再者,通过从区域角度整合梳理碧道周边地块,充分结合了现有开发建设进程的功能诉求,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在空间上建立城市与海滨的空间联系和可达性,提升地块的经济价值。规划设计方案从形象空间上,通过复合多样化的空间给场地使用带来了未来发展的多维潜力,为高科技、文旅等产业入驻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对于尚未明确开发方案的地块,预留足够的弹性空间,一方面节省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为未来的产业发展预留足够的弹性空间,有利于针对性地吸引更多企业的扎根,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结合水东湾当地的文化属性,策划主题节庆活动,并切实根据活动的预测人流量,以及相关活动的通用规范,规划设计组织碧道空间,并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如驿站、饮水设备、自动售卖等。通过节庆活动引流,不断强化地域特色文化属性传播,带来更具有活力的经济价值。

3.4 长效机制,多方协同:持续实现同一个目标

水东湾碧道涉及规划、住建、林业、城管、水务等多个部门,而要确保碧道规划建设的顺利推进与落地,实现水产城融合的目标,建议一个长效协同机制是关键。首先,建议根据《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 年)》的总体要求,参考广州市碧道总体规划的成果经验,结合水东湾的实际情况与特点,组织各部门编制《茂名市水东湾碧道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建设的总体目标、内容与实施路径,划定生态管控边界与生态敏感缓冲带,并纳入国土空间的专项规划中,辅助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其次,编制《茂名水东湾碧道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近远期建设计划与名录,提出明确的建设指标与实施途径,确定实施主体与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并制定建成后的日常监管维护机制。

结语:

碧道是以水为媒,链接水与陆地的重要过渡地带,于城市而言,是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也是保护城市财产不受水灾的第一道屏障,于水生态而言,是重要的生态缓冲地带,也是城市生产的污染物排放至水中的最后一道屏障。碧道规划建设的重要核心,在于平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寻求发展的策略,秉持通过构建良好生态环境本底来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思路,是碧道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

水东湾碧道建设终究是一项长期、复杂又充满博弈的工作。能否在建设中保持好初心,尊重环境,维护生态价值,在保护环境中谋求发展,并持续做好后期维护管理监测,是需要不断努力探索并坚持执行的方向所在。

猜你喜欢

滨水规划空间
国内滨水空间城市更新研究特征探析
空间是什么?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创享空间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