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践探索
——基于“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视角

2022-02-01□高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2年11期
关键词:枢纽江苏制造业

□高 斌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推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进程中,依托发展实际,明确提出 “至十四五末,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目标,为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框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制造强省等战略实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中央战略决策为引领、以江苏产业特色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路径。

(一)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落实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牢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 新江苏建设的谆谆嘱托,奋力实现 “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的殷切期望。在 “十三五” 时期加快推进 “一基地一中心” 建设基础上,江苏 “十四五” 规划中明确提出 “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 建设目标,这不仅是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江苏落地细化的具体举措,更是指引全省加快推动 “强富美高” 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坚决扛起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光荣使命的行动指南。

(二)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相互耦合、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

在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 既是江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环节,又是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统一系统。持续发力推动 “一中心” 建设,将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集中于产业科技创新环节,着力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依托制造大省、强省优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既是江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主体,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聚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重大战略落实,全力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既是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重要途径,更是汇集要素资源畅通经济循环的根本保障。

(三)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持续探索、逐步完善的运行系统

“十二五”时期,江苏提出“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 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战略。截至2015 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到47.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服务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十三五” 时期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即“一基地一中心”。截至2020 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达52.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以下简称规上)工业比重达46.5%,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3.5%,研发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提升至2.93%,江苏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十四五” 规划中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走在前列目标,明确 “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 建设目标,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四)江苏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立足全国、对标世界的建设追求

“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 建设目标是江苏在准确分析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切实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一中心” 建设,是加快建设具有显著江苏特色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形成持续、稳定、强劲的创新驱动力;“一基地” 建设,是着力改变江苏先进制造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现状,着力解决品牌建设滞后、市场话语权不强等突出问题;“一枢纽” 建设,是聚焦整合全球优质创新、制造、商贸等资源,全力打造全球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商品流交融汇集高地。

|江苏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基础稳固、特点鲜明

(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现

服务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在2015 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后,2018 年占比首次突破50%,达50.4%。截至2021 年服务业增加值提升至51.4%,已连续四年稳定占据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表1)。

表1 江苏第二、三产业占GDP 比重和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单位:%)

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地位持续提升。2012-2021 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37.5%提升至47.5%。截至2021年,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7 万家,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达163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72 个,经国家认定的技术创新中心2 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2021 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47.5亿美元,占出口比重达34.7%。

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作用有效发挥。2017—2021 年,全省现代农业增加值从996 亿元增加到1440 亿元,现价增长44.5%。2020 年底,全省现代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100.5 万 公 顷,比2012 年 增 长57%。2021 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比重由2012 年的8.9%提升至15.5%,有4 家企业入选全国头部企业百强榜,6 家入选专项榜。

(二)“一中心” 建设蹄疾步稳

产业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2013—2021 年,江苏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1.6%;占GDP 比重达2.95%,比2012 年提高0.6 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15 国平均水平,也超过OECD 国家(2.4%)平均水平。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9%。截至2021 年底,累计培育省级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超1000 家,拥有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163 家,居全国前列(图1)。

图1 2012-2021 年江苏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

科教人才基础较为稳固。目前,江苏拥有普通高校168 所,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超200 万人。截至目前,江苏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研发人员达92.4 万,在苏两院院士117 人、总数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全国65%的院士在江苏开展了相关科研合作(图2)。

图2 2012—2021 年江苏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校在校生数(单位:万人)

创新平台加速汇聚资源。制定出台“科技创新40 条”,截至2021年底,江苏共建有省级以上学科重点实验室100 家,建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60 家,建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075 家,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持续保持全国第一。2021 年,江苏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013.6 亿元,是2012 年的5.7 倍。

(三)“一基地” 建设量增质提

“制造强省” 基础更加稳固。2021 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4.2 万亿元,占GDP 比重达35.8%,约占全国1/8、全球3%。电子、电气、化学、钢铁、通用设备等5 个行业产值超万亿元,16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70%左右,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纳米新材料、新型碳材料等6 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居全国首位(图3)。

图3 2015—2021 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2013—2021 年,江苏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5%和9.5%,比规上工业高2.2 个和1.2 个百分点。光纤、光缆、集成电路产量年均增长12%、9.9%和16%,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产量年均增长23.2%和9.1%。

产业数字化发展推进有力。截至2021 年,全省累计建成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2 家、智能车间1639家、“上云” 企业超35 万家;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4.8、连续7 年居全国第一,拥有全球 “灯塔工厂” 8 家,超过全国的1/5。

(四)“一枢纽” 建设高效推进

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21 年,江苏实际使用外资330 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19%,多年来始终保持全国第一。2021 年,江苏进出口总额达52131 亿元,创历史新高。江苏拥有外资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累计达331 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0 家。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成效初显。内需市场潜力释放,2013—2021 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4%,规模突破4 万亿元。网络消费增势明显,2021 年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突破2600 亿元,占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达16.5%,比上年增长26.9%(图4)。

图4 2015—2021 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

多重国家战略加快落实。“十三五” 以来,江苏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11.2%。2014—2020 年,江苏赴沿线国家投资项目2128 个,协议投资额208.9亿美元。截至2021 年,江苏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196 项制度创新经验成果,其中9 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 项在国家部委备案。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江苏加快落实。

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江苏通江达海区位优势明显,千吨级航道覆盖全省78%的县级及以上节点和50%的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交通集疏运体系完备。截至2021 年末,全省建成高速公路5023 公里,高速铁路2212 公里。新型基础设施投入加快。2021 年,江苏已建成数据中心167 个,机架规模达到35万架,基本建成大规模通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

|江苏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仍面临不少挑战

(一)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从国际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要素资源跨国流动造成制约。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金融市场风险上升等因素相互影响,江苏 “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 建设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尤其是关键领域技术“卡脖子” 问题突出。

(二)“一中心” 建设亟待形成全面突破

截至目前,江苏获批的2 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仍缺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平台的核心创新力量支撑。2021 年,江苏R&D 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占比为7.65%,比广东低4.2 个百分点;企业R&D经费中政府资金占比为1.02%,比广东低1.24 个百分点。2021 年,江苏PCT 专利申请量仅7665 件,不足广东的1/3。

(三)“一基地” 建设亟待突破瓶颈制约

制造与服务结合不紧密。江苏先进制造业中多数仍然处于生产加工环节,服务型制造比例不高。2020 年,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8.1%,与制造业(占比34.8%)差距明显。部分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原材料仍来自于德国、日本等国家,在高端产品领域缺乏足够话语权。

(四)“一枢纽” 建设亟待加快培育壮大

枢纽经济产业发展相对偏弱,部分重点城市如南京、徐州等交通枢纽中心产业布局功能与枢纽经济融合性不强。内河航运物流占比大,跨国海运对上海港依赖程度较高,航运主枢纽港建设较为滞后。数字经济在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运转效率上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还缺乏一批领军企业。

|江苏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高地

瞄准科技前沿和国际标准,依托重大科研平台,集聚院士、学术带头人、领军型科技企业家等一批具有前瞻性国际眼光的战略科学家群体。依托省内高校、未来技术学院等资源,加快培养出一批技术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大军。加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锻炼。

(二)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加大基础科学前沿领域投入。依托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加大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支持现有创新平台创建国家实验室,聚焦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加快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大创新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试力度,为创新资源集聚提供更加优异环境。

(三)加快推升先进制造业层级

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跨区域合作共赢的产业链长效协同发展机制,打造制造业技术创新高地和名企名牌集聚地。加速数字经济赋能先进制造业发展,大幅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效能。

(四)加快打造双向开放标杆

加快5G 基站、云计算中心、充电桩、城际铁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连云港、南京、苏州、徐州等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建设。紧密结合 “一带一路” 交汇点建设,科学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优势,加快畅通省内重要枢纽节点的内外联动,加速布局高端服务业、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枢纽偏好型产业。

猜你喜欢

枢纽江苏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枢纽的力量
数读江苏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江苏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